国产免费人成视频在线观看,国产极品粉嫩馒头一线天AV,国产精品欧美一区二区三区,亚洲 古典 另类 欧美 在线

首頁 > 文章 > 思潮 > 文藝新生

作為社會論壇的戲劇

陶慶梅 · 2006-09-19 · 來源:本站原創
收藏( 評論() 字體: / /

作為社會論壇的戲劇

                                                   陶慶梅

2002年4月的某一天,小劇場版的《千禧夜,我們說相聲》在北劇場演出[1]。那天的氣氛很奇怪。北劇場坐落在北兵馬司的一個小胡同里,周圍是些平常人家。平時,這里很安靜,即使有演出,也不會太喧鬧。那天傍晚,本來沒什么特別,空氣里的味道,如往常一樣散淡悠閑。突然間,來了許多臺灣的老師和學生。他們人很多,擁擠著要進劇場,一下子,空氣里悠閑全消散了。一片忙亂。忙亂中,在劇場的空氣里漂浮著的,有點興奮,有點新奇,好像還有點惴惴不安。許多種繁雜的情緒。這些情緒,并沒有因為演出的開始而有所減損。本來就是一出相聲劇,有著嬉笑怒罵各種滋味;這些觀眾,年輕的、年長的,從樓上到樓下,他們的笑聲,掌聲,連成一片。各種聲音,在四周盤旋著,碰到劇場的墻壁與屋頂,再折回來,融入新的笑聲里。劇場里的空氣,像是在蒸騰著一樣。在氣氛持續不斷的上揚中,倪敏然飾演的立法委員競選者、“雞毛黨”的候選人曾立偉上場了。只見他身著黑色西裝,腳蹬白球鞋;領上系著蝴蝶結,身上綁著紅色競選布條,布條的上方畫著一個空白圈,下面寫著“曾立偉鞠躬”。他一上場,整個舞臺有點招架不住了:他揮舞著“黨旗”(一只五顏六色的雞毛撣),唱著黨歌(“雞毛倘賣無”),小喇叭嘟嘟地吹著,中間還夾雜著“曾立偉當選”的鼓噪。這場戲,從臺上一直延伸到臺下,曾立偉要走到觀眾席前,宣講他的競選綱領。就在他口沫橫飛地演講之時,突然,有一聲尖細的嗓音從觀眾席中傳來:“曾立偉當選”!還沒等人回過神來,就見一個觀眾從座位上站了起來,她一邊振臂用臺灣話高呼“曾立偉當選”,一邊隔著老遠,很費勁地把手里的鮮花獻給倪敏然。這時,倪敏然的一句臺詞還卡在嗓子里,好在他經歷過的場面多,還能面帶曾立偉的笑容,很從容地接過鮮花,沒怎么打岔就硬把卡在喉嚨里臺詞說完,然后跑回舞臺,繼續自己的演出。只不過,在演的時候他還即興地加上了“你看,我說這么搞就行了吧……”

這景象讓我覺得很好奇。《千禧夜》在北京演出了許多場,這種狀況我還沒見過。演出時,笑聲多是含蓄,掌聲也很禮貌,偶爾會有一兩聲叫好聲從劇場的角落里零星地飄出來。我不曾想到過,一場演出,會因為有了許多臺灣觀眾,劇場竟變得這樣豐富。演員的表演,在這種強烈氛圍的暗示下,收放更為自如;坐在劇場里觀看的觀眾,也無端地多了些很特別的感覺,整個人好像都要融化在劇場里似的。許多來看戲的觀眾,會為她所喜愛的演員送上一束花,可這么獻花,我還是第一次親眼目睹。那個獻花的觀眾,我還有點印象。演出前,我看見她手里捧著一束花,一個人在北劇場的前廳徘徊,神情抑郁,落落寡歡;沒想到,這么一個神情抑郁的觀眾,居然會在眾目睽睽之下,站起來,以她自己的方式在戲劇里走了一遭;而更有趣的是,在獻花的時候,她說的并不是“倪敏然”怎樣怎樣,而直接就是“曾立偉當選!”。

這一場演出的狀況,讓我對演出的空間留下了深刻的記憶。一出戲,一出在舞臺上演出的舞臺劇,一般來說,它會有一個劇本;然后呢,是演出;要演出,就需要一個空間。有了空間,戲劇就有了表達的場所,觀眾有了可以聚集的地方,觀眾在觀看時的態度與反應,就會積聚在這個空間里,逐漸形成一種氛圍,再反饋給觀眾。這種種很具體、又很無形的東西,碰撞在一起,才是一出完整的戲劇。在這樣的背景下,思索賴聲川強調的戲劇的“社會論壇”這一功能,就不只是一個隱喻,因為它確實存在于社會地圖的某一位置上;而理解了這么一種狀況,再講戲劇與它賴以生長的社會之間,有著微妙的關聯,這句話,也就不再是一句空話,而是有著它的具體所指。

一個戲劇創作者,對劇場在社會中角色的判斷,多是他創作的動機與出發點。對某些創作者來說,他可能不太清楚自己的動機;但對賴聲川來說,審查自己的動機,是他在進入劇場創作之前必須要考察清楚的。考察的結果,很簡單:“戲劇是展現病的”;這種定位,使得臺灣觀眾來劇場看賴聲川的戲劇作品,在某些時候,就是來參與一個公共論壇。籠統地說,這個論壇的形成,是在集體即興方法的引導下,呈現并反映了“臺灣經驗的精華生命力”;把這種濃縮的“臺灣經驗的精華生命力”釋放開來,又有好幾層的意味。

第一眼就可以看到的,賴聲川的戲劇,像一個萬花筒,折射出臺灣社會的色彩斑斕的碎景。像《千禧夜》下半場曾立偉的競選秀。倪敏然演的這一場戲,夸張、放縱,在舞臺表演上,沒有什么力量可以牽制住他。這種狀況,與現時臺灣社會中政府官員在公眾前的狀態,應該有些許的神似吧?舞臺上的狂躁,雖說有所變形,但它真是吃透并消化了臺灣民主政治的混亂。我想,之所以會有觀眾從座位上站起來,跟著曾立偉吶喊助威,很可能是因為這種舞臺狀況,讓她有點身不由己地就進入現實情境中了。這種調子,類似于諧謔版的實事新聞,在《千禧夜》里,是一場轟轟烈烈的演出,更多的情況,賴聲川并不著太多力氣,更喜歡捎帶在戲劇過程中。“相聲系列”的其他三部以及以單口相聲為表演形式的《臺灣怪譚》,都在開場時,直截了當地拿當時最出名的政治人物、政治事件“開涮”,讓觀眾在看演出前先熱熱身。這種政治諧謔,放大一點,是對臺灣現實的生活環境與狀態的諧謔,像什么淡水河水像是可樂了、昏天黑地的KTV生活,等等。在現實社會的碎景之后,往深一層,在賴聲川的戲劇里,有一種社會情緒的共鳴。當初創作《那一夜,我們說相聲》,賴聲川自己都以為這出戲只會吸引少數知識分子和小劇場的固定觀眾,演出的劇場最初定在只有100個座位的臺灣皇冠劇場。后來,因為種種原因,這出戲被收入到新象“第六屆國際藝術節”,1985年3月1日,在能容納700名觀眾的國立藝術館首演。誰也沒想到,在長達兩個小時的演出中,“觀眾幾乎是三句一笑,五句一爆”;這出戲的巡演還沒有結束,盜版錄音帶已經滿天飛了。賴聲川創作這部戲,本來是想以相聲的表演形式,說明在臺灣當時的社會里,相聲已經沒有了;他原以為不會有多少人會關心相聲這一表演藝術的衰落,卻不曾去想,因為臺灣經濟的迅速發展,在迅速現代化的過程中,沒有的不只是相聲;他那時也沒有預料到,在經濟的迅速起步與政治的極度壓抑的矛盾中,整個社會,都在等待著一個機會,給情緒的發泄找一個順暢的渠道。就這樣,《那一夜》在極特殊的社會狀況里,必然而又很意外地“彈撥到無數觀眾的心弦”。到后來,1989,賴聲川又以集體即興的方式創作的《這一夜,誰來說相聲》,在這點上,就更為自覺。它關注的是在那個時代依然敏感的兩岸關系,突出的是政治隔絕下人的交流。一方面是政府的彈壓與限制,一方面是在限制底下涌動著“愿借明駝千里足,送兒還故鄉”的拳拳思鄉情。這種思念與交流的渴望,在那個時代,已經飽滿到“山雨欲來風滿樓”,任何的阻擋,也難擋“兩岸猿聲啼不住”。

對一般的戲劇創作者來說,到這一步,戲劇與社會的互動關系,已經很完整;對一般的戲劇來說,到這一步,它成為社會論壇的各種能量,也已經很充沛。但賴聲川做戲劇,還繼續往前走了一步,在社會情緒的基礎上,他

往深一層,他在挖掘與刺激社會潛意識。最典型的,是在《暗戀桃花源》中,那無處不在的“干擾”。《暗戀桃花源》(1986年)的靈感,來自賴聲川有一次在臺灣藝術館看朋友排戲。下午彩排,晚上首演,可就在中間,還有兩個小時要給幼稚園開畢業典禮。舞臺上的彩排還沒有結束,小朋友們都來了,鋼琴啊,講桌啊,都急著要往舞臺上搬。本來,賴聲川一直就在琢磨怎樣在舞臺上表達悲與喜乃是“一體之兩面”;整個大環境的混亂無序,正好給他提供了描述的對象。于是,各自并不完整的悲劇“暗戀”與喜劇“桃花源”就這樣出現在一個舞臺上了。沒有在現實生活中受到干擾的刺激,《暗戀桃花源》這部戲不大可能在那個時候出現;舞臺上沒有干擾,這出戲就不可能有表演的張力與動力,戲劇,根本無法往前走。這里的干擾,各種各樣,有悲劇與喜劇的干擾,有演員和演員的干擾,還有導演和演員的干擾、旁觀者與演員的干擾,等等;可就是這么多種干擾,這么亂,居然從這中間又鉆出個秩序來。“暗戀”與“桃花源”兩出戲同臺演出之時,算得上是那個時代的一個經典時刻:劇場前臺的服務人員,會算準了時間,一而再再而三地在這一時刻回到劇場;演員李立群與顧寶明都親眼見到過坐在第一排的觀眾,有人當場笑得從椅子上翻了下去。對于《暗戀桃花源》的演出在當時造成的“盛況”,賴聲川覺得并不奇怪:這是與臺灣人潛意識中的愿望是符合的。臺灣的生活實在太亂了,這是臺灣人共同的經歷;然而身在其中,人們也能保持著一種亂中的秩序。這種亂,轉變成劇場中的錯誤,就是把完全不搭調的東西放到一起;這些完全不搭調的東西,放到一起后,居然也生長出了它的秩序來。這出戲,統合了臺灣觀眾生活中的許多亂象;它開掘的社會潛意識,綜合了臺灣的政治、社會與文化生態,甚至也反映了臺北都市的長相。這種對社會潛意識的挖掘,再往深一步,表達在戲劇藝術中,是有意識地提煉一種美學上的追求。李立群獨角演出《臺灣怪譚》,在劇中就直截了當地說“在這樣一個不搭調的時代里,講這么個不搭調的故事,要給它尋找一個搭調的形式,好像不大可能”。藝術的形狀,雖說像是籠括內容的無形的殼,但這個“無形”,又何嘗不是從現實生活中找到的呢?《暗戀桃花源》的基本形狀,是兩種不同方向的情感的碰撞,賴聲川認為,“當情感激烈到一定程度,再用另一個方式來嘲諷這個激烈”,這樣也許更能達到凈化的目的。《臺灣怪譚》,李立群一個人演兩個小時,講的是一個現代人人格分裂的故事;李立群在講述故事的過程中,在他自己身上又不斷地滋生出分裂的異調。這兩種分裂,糅合在一個人身上,居然如一根針一樣直刺人心,細若游絲,卻銘心刻骨。在臺灣復雜的現實狀況里,積攢著各種各樣的能量,只不過因為它混亂,也就沒有人太在意這些能量。如果能給這些能量一種疏導,賴聲川想,也許在臺灣,能出現“一種完全跟歐洲美學無關的美學”?

看臺灣的評論說賴聲川的戲劇,用的評語,有許多類似“文化震撼”之類的詞;這種東西,虛得很,不身在其中,真是很難心領神會。就是這次《千禧夜》在京、滬巡回演出,雖然身在劇場,如果不親身經歷那一場的演出狀況,也很難體會到這種感覺。賴聲川的戲劇,以集體即興的方式,提煉出了“臺灣經驗的精華生命力”;而要能體驗到這種生命力,還需要一個感同身受的空間,需要對臺灣社會現實的體察與敏感。臺灣戲劇這些年的創舉,是許多社會因素互為因果的刺激,跟他們的現實狀況,時代的面貌以及社會的潛意識有許多勾連,明白了這一點,就可以明白為什么日本NHK電視臺說,在別處(比如說北京),“會被視為狂亂以及實驗性”的劇場,但卻“成功到已經成為臺灣戲劇主流的地步”。

說到劇場與社會的關系,說到“社會論壇”,聽起來挺讓人振奮的,好像這么一做,古希臘的戲劇精神就可以在現代復活了。但說起社會,畢竟有點空晃晃的,讓人很不安心;而無論是怎樣的論壇,只要選擇的是戲劇,它就要回到劇場,回到戲劇的演出空間里去。這么看現代戲劇,好像還是有點問題:在社會地形圖上,那么大的社會,劇場在哪呀?那么小的劇場,又怎么裝得下那么大的社會?在這時候再說“社會論壇”,它好像又重新回到隱喻的意義上。當然,也有人愿意在劇場里真的搭一個論壇,讓大家來談論問題。80年代末,劉靜敏的“優劇場”在臺灣演出《重審魏京生》,前半場演出結束之后,后半段直接就“開放辯論”,找了幾位研究生來辯論海峽兩岸的民主政治問題;演著演著,觀眾不干了,說他們演的不精彩;居然又有觀眾站起來維護這場演出。這么一來,它的第一場演出,就在觀眾的“參與與扭打”中草草收場。這樣的“論壇”,好像交給網絡比較合適,在劇場這么做,有點荒誕。

當然了,怎么做,怎么實現戲劇的功能,各人有個人的方式。對賴聲川來說,即使創作動機非常明朗,但完成動機絕不會這么直來直去。在舞臺上呈現的,可能是斑斕駁雜的社會狀況;但呈現這么一個社會碎景,卻不是戲劇的出發點與動力所在。簡單地說,賴聲川戲劇創作的原點,不過是那些在社會碎景中生活著的個人。之所以有這么一個起點,也許與賴聲川最早開始創作的境況有關。1983年,賴聲川回到臺灣時,那時的臺灣劇場,一片荒蕪,雖說每年的“實驗劇展”勉強支撐著門面,但在1980年演出完《荷珠新配》以后,這個劇展也有點難以為繼。臺北的演出狀況,基本上一團糟:劇本,沒有;演員,有幾個,但不固定;演出形式,不知道。在這樣的狀態里做戲劇,能做的,也許只能是通過集體即興的方式,“把自己內在最關心的問題找到”。從自己出發,繼而從自己身邊的人、從社會中的人出發。因此,舞臺上的人,絕不抽象,更不大寫,看上去,一個個都如你我一樣的平凡;這一個個平凡的個體,組合起來,可能是一個個普通的家庭,也可能是一種種普通的社會關系。他們是很普通,每個人,每種關系,每個家庭;可這些人,這些關系,這些家庭,一定處在一個社會與時代的交叉中。當他們出現在舞臺上時,他們就已經糾纏在一定的時代與社會問題之中。把這一個人的問題摸索清楚了,其實也就是尋找到了表達社會與時代的一條脈絡。

這個出發點,很容易被人忽視。這也難怪。賴聲川的每一部戲,都有那么動力十足的結構,人們的目光,很容易就被戲劇結構帶著走,很少會再去留心打量,這樣的結構,構成的支點又是什么?或者呢,也可能因為賴聲川戲劇,總有它超越平凡的一面,讓人很難回到普通人的位置去思考它。這一點,也正是賴聲川創作的精妙之處。的確,出發點是普通的人,但再普通的人生,也有它的精華所在;賴聲川談創作,那樣強調集體即興,并不是說給人聽著有趣的,這種方法,的確是他創作的源泉,因為“即興是最大的紀律,它把你的精華從你之中取出來”。多年來,透過與各種演員的集體即興,賴聲川的戲劇,就把一個人一生中的精華、一個家庭多年積累的精華,提煉出來,然后凝練為一個人,一個家庭,再把這許多個體組合在一個結構里。以這樣的方式在劇場創作“社會論壇”,它的判斷在于:所謂社會,不過是個體與家庭的組合,在每個個體與家庭背后,都隱藏著社會與時代的某種癥結。每一個個體,也許對自己背后的東西并不自知,那么,所謂的論壇,理想的是,觀眾,來到劇場,看到的是自己生活的碎片;這碎片,經過變形、經過夸張,使得他對自己在現實狀況中遭遇到的問題、對構成自己背景的那些東西,有一種更為明晰的判斷。

在我看來,從普通人的“精華”出發,透析社會與時代,最清晰的,應該說是《田園生活》(1986年)與《圓圜物語》(1987年)。這兩部戲,可以看作是姊妹篇,一橫,一縱,一個是社會的橫切面,一個是縱向的切面。《田園生活》,戲劇的題目源于它“田”字型的舞臺。在“田”字的每個方格里,有一個家庭。這四個家庭,生活并沒有太多可能的交叉點;能夠把他們組合在一起,客觀上的狀況,有可能的無非就是墻壁是否會漏水。在主觀上,這里有一種很超越的理由:在某個晚上,大家都出來看哈雷慧星。在這些家庭里,上演著的,是故事,也是生活。這些人,在公寓房里生活著,他們的生活,瑣碎、平常,沒什么戲劇性。但就是這么普通的人,家庭,在一段時間里,可能會經歷一些對個人、對家庭來講很重要的事情。“田”字的右下方,是保守而中產的歸家。這是很正常的一家,大女兒讀高中,不過熱心于環保事業,一直在忙著拆除違章的廣告、參加保護河川的靜坐,兒子只知道聯考,小女兒有點特別,對科學實驗與宇宙的奧妙有著那個年歲特有的好奇心,突然有一天,歸先生被查出可能患有癌癥,整個家庭的節奏,也就有了些變化。田字的右上方,是個賭場,來來往往的人,各種各樣;不知為什么,從鄉下來賭場幫工的阿忠“鬼魂”附體,一伙人忙著請道士、做道場;田字的左上方,一對時髦的年輕夫婦,曾經是校園里的民謠歌手,現在是企業界的高級主管。女主人懷孕,夫婦倆都不知如何面對一個新生命,最后,墮胎;田字的左下角,吳家,這家經常是黑暗的,久無人居住的樣子,突然有一天,房間的主人,一個重要經濟罪犯被發現死在家中。戲劇,就是把這些人生與家庭的重要變故積聚在一起;當這些平凡而瑣碎的故事組合在“田”字型的舞臺上時,悲歡離合,復雜的,就不只是人生。從這四戶人家,你可以看到臺灣社會的一個縮影。《田園生活》的舞臺是靜止的,各家有各家的生活節奏,一家的燈亮了,這家的生活就開始了;燈滅了,這家也就睡了。《圓圜物語》正好相反,它的舞臺是轉動的。從序言部分開始,7個人如流水一般地講述圓圜的故事。這里的一切都是在流動的:在時間的流動中,空間也在流動;在空間的流動中,人物也在流動;在人的流動中,生活在流動。圓圜的變化,流動著的是一部臺灣近代史,從清末被割讓,到日本的建設,再到“光復”后的變遷,每一種經驗,都積淀在圓圜的故事里;而這7個人,甲乙丙丁戊己庚,他們也如流水一樣,由甲、乙的故事,到乙、丙的故事,再到丙、丁的故事……這些人,有各種職業,電視臺的節目制作人,房地產開發商,倒買倒賣的投機分子,等等;這些人,有各種身份,夫妻,情人,朋友,上下級……每兩個人,演出他們之間生活的片段,這些片段,都可能給他們的關系帶來某種變化:或者是告別,或者是相遇,或者是多年積累的情緒的爆發,等等。他們的故事,與圓圜的故事一樣,上一場的經驗,必然是下一場的積淀;同時,他們的故事,在圓圜故事的襯托下,怎么也擺脫不了一部臺灣當代史的投影。這兩部戲劇,像是賴聲川恣意揮灑的橫豎兩筆,通過這兩筆,他就輕松切入并自由穿梭在那一整個時代中。

當然,這種揮灑,并不總是那么自如;尤其是在進入九十年代后期,面臨新的世紀,要想很好地實踐戲劇的功能,實踐創作者的初衷,壓力并沒有隨著臺灣社會的解嚴而變得有所松動。相反,伴隨著政治解嚴與民主進程,伴隨著經濟騰飛與臺灣奇跡,是社會越來越混亂,是劇場越來越商業化。在“劇場變得越來越輕”的時代,做一個社會公共論壇的可能性,好像是越來越小。盡管在一個必須“大聲、絢麗和不可思議”的氛圍里,賴聲川一再強調,要“尊重舞臺,要知道舞臺是神圣的、嚴肅的”;盡管他一再提醒創作者,如果有一天你可以在舞臺上“說話”,如果你終于拿到一支麥克風可以發聲,你一定要知道:你要說什么?但他終究無法阻擋一個時代關注的問題越來越小,毫無辦法地眼見著藝術變成了“孤島”。他能做的,也許只能是創作《如夢之夢》,八個小時的演出,史詩一般的戲劇,讓你想輕松也輕松不來。賴聲川說,我不管了,我就是要把宗教帶到戲劇中來。這不禁讓人感慨萬千。源于宗教儀式的戲劇,原初的功能意義是非常清晰的;日子久了,當它的功能越來越模糊的時候,是不是就必須回到儀式中重新去尋找它的能量了呢?


[1]這一版的《千禧夜》,是臺灣導演賴聲川繼臺灣原版的《千禧夜》在京、滬兩地演出后,與北京演員合作編排的。劇本有所改動,但變化不大;劇中貝勒爺、曾立偉一角,仍由臺灣演員倪敏然扮演。

「 支持烏有之鄉!」

烏有之鄉 WYZXWK.COM

您的打賞將用于網站日常運行與維護。
幫助我們辦好網站,宣傳紅色文化!

注:配圖來自網絡無版權標志圖像,侵刪!
聲明:文章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不代表本站觀點——烏有之鄉 責任編輯:蟋蟀

歡迎掃描下方二維碼,訂閱烏有之鄉網刊微信公眾號

收藏

心情表態

今日頭條

點擊排行

  • 兩日熱點
  • 一周熱點
  • 一月熱點
  • 心情
  1. 你搞一次個人崇拜試試,看看有多少人會崇拜你?看看你搞得出來嗎?
  2. 為什么批評西方的他們都“意外死亡”了?
  3. 毛主席像事件:美策動,迫使中國放棄毛澤東思想!
  4. 侯立虹|誰在動搖“兩個毫不動搖”?
  5. 郭建波|《文革論》第二卷——《理論曙光(論無產階級專政下繼續革命的理論)》
  6. 從兩處戰火看東方和西方思維方式
  7. 以色列會亡國嗎?
  8. 司馬南:美國為什么沒能把巴基斯坦徹底拉過去?
  9. 郭松民 | 評普京年度記者會:“過度輕信”及其他
  10. 這才是最難打的戰爭,國安部門剛發出積極信號
  1. 普京剛走,沙特王子便墜機身亡
  2. 司馬南|對照著中華人民共和國憲法,大家給評評理吧!
  3. 弘毅:警醒!?魏加寧言論已嚴重違背《憲法》和《黨章》
  4. 湖北石鋒:奇了怪了,貪污腐敗、貧富差距、分配不公竟成了好事!
  5. 這是一股妖風
  6. 公開投毒!多個重大事變的真相!
  7. 你搞一次個人崇拜試試,看看有多少人會崇拜你?看看你搞得出來嗎?
  8. 美國的這次出招,后果很嚴重
  9. 褻瀆中華民族歷史,易某天新書下架!
  10. 司馬南|會飛的螞蟻終于被剪了翅膀
  1. 張勤德:堅決打好清算胡錫進們的反毛言行這一仗
  2. 吳銘|這件事,我理解不了
  3. 今天,我們遭遇致命一擊!
  4. 普京剛走,沙特王子便墜機身亡
  5. 尹國明:胡錫進先生,我知道這次你很急
  6. 不搞清官貪官,搞文化大革命
  7. 這輪房價下跌的影響,也許遠遠超過你的想象
  8. 三大神藥謊言被全面揭穿!“吸血鬼”病毒出現!面對發燒我們怎么辦?
  9. 祁建平:拿出理論勇氣來一次撥亂反正
  10. 說“胡漢三回來了”,為什么有人卻急眼了?
  1. 在蒙受冤屈的八年中,毛澤東遭受了三次打擊
  2. 痛心,反華潤人丁一多因強奸被捕,哈哈!
  3. 鐵穆臻|今年,真正的共產主義者,要理直氣壯紀念毛澤東!
  4. 《鄧選》學習 (十一)發展速度
  5. 司馬南|對照著中華人民共和國憲法,大家給評評理吧!
  6. 司馬南|對照著中華人民共和國憲法,大家給評評理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