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0年來日本人到底是贏還是輸?
那些外國演員尤其是日本演員的職業精神,讓我們驚嘆。“中國人、美國人、歐洲人、俄羅斯人只要一喊停,馬上蜂擁而出。這時候只有5個日本演員直直坐著,一動不動,直到我讓翻譯告訴他們可以休息了才離開座位。”
“以《東京審判》這樣一個電影和這樣一個近乎荒誕的方式開始我的電影之路,說實話,我心有不甘。”2005年3月,一個名叫《遠東國際大審判》的電影劇本,在許多著名導演手里晃蕩了一圈之后,放在了高群書的面前。
他沒料到,故事這樣開始:資金斷檔,制片人跑了,舉債500萬,被迫成為投資人……早已在電視劇界揚名立萬的高群書,第一次拍電影就這樣見識了充滿騙局和玄機的娛樂圈。5月22日,影片《東京審判》在八一廠混錄完成。高群書感慨萬千,“我只能說,我盡力了。”
這部慘淡經營的影片,被業內人士譽為中國電影大片的里程碑;在電影局審查時獲全票通過,審查團給出滿分5分。此后,影片由中國三大發行集團中影、華夏、上影和香港安樂電影發行公司聯手推廣發行,對于一部國產電影來說,這還是第一次。
它讓你覺得陌生:90%的對白是流利的英語和日語,演員則是國際大家庭,集合了劉松仁、英達、曾志偉、朱孝天、林熙蕾等內地、港臺眾多的演技派和偶像派明星,從日本、美國請來的資深演員出演戰犯和檢察官;11國法官也來自近十個國家和地區。
它的敘述方式讓你意外:這部誕生在中國北京郊區,由中國人攝制完成的主旋律題材電影,沒有單獨站在中國的立場上呈現和發言,而是以中國、日本、美國、印度甚至更多角度去看待這段歷史,讓幾種觀點集中在法庭內外作爆發式的闡述。
那些出現在中國電影里的美國人、日本人、印度人第一次以一種個性化的全新面貌出現了:日本軍方的辯護律師怒目圓睜、痛心疾首地質問日方證人:“你還是不是一個日本人……” 美國檢察官季南精神飽滿、聲若洪鐘,他眼含熱淚,慷慨呈辭,指斥日本戰犯。
而最終被判處死刑的7名日軍戰犯并沒有謝罪,他們理直氣壯以所謂的慷慨姿態去面對死亡,正如他們自己所說,是保全了大和民族的尊嚴。總檢察官最終詢問東條英機:“如果在今天被宣布無罪釋放獲得自由,你們還會不會對以前在中國犯下的滔天罪行而津津樂道,還會不會繼續回到那片土地上燒殺搶掠……”答案是:“是!”這是影片最令人震驚的部分。
東京審判的功臣、中國法官梅汝王敖先生曾說:“忘記過去的苦難可能招致未來的災禍。” 這句話,讓困境中的高群書豁然開朗,“我不指望一部電影能改變什么,我只希望以一個實實在在的東西,來讓公眾了解那段歷史的真相。”
東京審判的資料中國最少
《新周刊》:在接觸東京審判這段歷史當中,有什么給你留下了深刻印象?
高群書:讓我觸動最深的是:這樣一件對于中國人、中國歷史來說影響巨大的事情,反而在中國資料最少,我們在國圖除了找到一些有關溥儀的資料外,其他甚少,比較詳盡的是梅汝王敖自己寫的半本東京日記,和一本寫了一半的《遠東國際軍事法庭》。對我最有幫助的,竟然是日本人所記錄的《日本記者團親歷記》,幾乎記錄下了當時庭審的所有精彩對話和東京民眾對審判的反應。這次審判在一定程度上為美國人主導,是美式政治格局的平衡和美式民主政治理念的普及,但就法律程序而言,真的是堪稱20世紀最公正的審判。
《新周刊》:有業內人士評價說:《東京審判》的拍攝過程,影射了中國電影生存的生態環境,是中國近來第一部主流電影。你怎么看?
高群書:《東京審判》能拍,能拍完,能審查通過,能有這么多發行公司感興趣都是奇跡。幾乎所有的事情都出乎我的意料。我是學新聞出身的“野孩子”,在特別邊緣和非主流的環境里成長起來的業余導演,我懂得如何出世和入世,我是個導演,不是個藝術家。在中國,誰要是把導演當藝術家,那是自尋煩惱。我們必須尊重體制,尊重現實和環境。憤世嫉俗沒有用。
中國演員需要職業精神
《新周刊》:作為一個國際演員大家庭的導演,你對各國演員的表現有什么感受?
高群書:我感受最深的是,中國演員太需要職業精神了。那些外國演員尤其是日本演員的職業精神,讓我們驚嘆。他們非常痛快地答應了來中國演出一部審判至今牌位還放在靖國神社的本國戰犯的電影,除了價錢,沒有提出任何帶有情緒性或政治色彩的托詞。我們搭建在小湯山的法庭是嚴格按照原法庭的比例原樣復原的,因為時間太緊,進入法庭拍攝時置景工剛剛刷完漆,里面氣味濃烈,難以支持。中國人、美國人、歐洲人、俄羅斯人只要一喊停,馬上蜂擁而出。這時候只有5個日本演員直直坐著,一動不動,直到我讓翻譯告訴他們可以休息了才離開座位。
一些中國演員的表現卻讓人心寒。法庭戲拍完的當天,那些扮演日本戰犯的京劇團老藝人們聚到劇組等著領錢,那時候投資商岳路已經彈盡糧絕,每天四處找朋友借錢,岳路對他們說實在太晚了,明天再發,一個老藝人突然拿頭撞墻,聲稱今天不給錢就撞死在岳路面前。我來勸解,一群老藝人又開始圍攻我。藝人圍攻導演幾乎是我進入這個行當第一次見到。那天晚上,岳路四處籌借,終于把那些老藝人的錢發了。其實,每個老藝人的酬金只差幾百塊錢沒付。
《東京審判》真實度高達85%
《新周刊》:影片沒有單獨站在中國的立場上呈現,你是怎樣考慮的?
高群書:我們當時的定位是,不能以特別中國化的方式來處理,這是一個國際化事件,也不發生在中國本土。梅汝王敖只是11個法官之一,但他通過自己的力量,讓中國的形象往上升了一大截。可以說,這是他個人的偉大所造成的,不是當時國民政府的偉大。
一次和梅汝璈兒子梅小璈見面,我對他說,我們不應該拍《梅汝璈傳》,而應該把表現中心放在整個審判上,是有梅汝璈參加并且在某種程度上主導審判結果的東京審判,必須符合歷史真實和法律真實。我們的電影往往為了三突出而死乞白咧地把鏡頭集中在一號主人公身上,讓觀眾把一個重大事件誤解為個人行為。梅小璈同意了我的觀點。
《新周刊》:據說影片的海外銷售,日本片商是最感興趣的,你認為這部片子在日本放映時,會有什么反應?
高群書:我覺得在日本有可能引起一定的反感,但我還是認為他們缺乏這樣一部片子。日本1998年拍過一部同類題材的片子,名叫《自尊》,是從東條英機的視角來拍的,根據東條的孫女寫的傳記改編,涉及到東京審判,但都是對東條英機的歌功頌德和美化。
現在,日本的年輕人很少會去看嚴肅的歷史書,他們通過影視劇、漫畫這些娛樂方式來了解歷史,而那些嚴重歪曲事實的影片,給了他們歪曲的視角。想讓公眾了解歷史真相,必須拿出一個實實在在的東西來,公正、客觀,還要好看。《東京審判》所有法庭戲完全取材于史實,副線的戲也都是真實的,不過是將幾個人的故事捏合到了一起,真實度高達85%。我當時的考慮是,不管這個片子將來結果、效果如何,但有一點至關重要,那就是真實。即使是讓日本專家看了,也不能說是充滿了虛構和謬誤。而恰好這種嚴謹和真實對我們是有利的,能順利通過審查也得益于此。
《新周刊》 2006年09月07日
「 支持烏有之鄉!」
您的打賞將用于網站日常運行與維護。
幫助我們辦好網站,宣傳紅色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