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講到了《顧海良:如何認識社會主義基本經濟制度?》(紅歌會網:2024-07-26 08:37:19來源: 昆侖策研究院 作者:長安街讀書會)一文。文章認為:“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具有的社會主義基本經濟制度的規定性,并不是由經濟體制一般性決定的,而是由與之‘結合起來’的基本經濟制度的特殊性所決定的,是由社會主義經濟關系‘總體’的性質所決定的。”
作者進一步分析認為:在資本主義經濟關系“總體”中,“資本”作為資本主義生產資料私有制的核心范疇,就是這一“總體”中的“普照的光”“特殊的以太”,就是資產階級社會中支配一切的“經濟權力”。在社會主義經濟關系“總體”中,居于社會主義所有制結構主體地位的生產資料公有制,就是“總體”中的“普照的光”、就是“特殊的以太”,就是社會主義經濟關系中支配一切的“經濟權力”,也就是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融入和生成社會主義基本經濟制度規定的根據和條件。
對此,我認為如果我們對社會主義經濟關系總體的認識僅僅停留在生產資料公有制,并把它當作總體關系中“普照的光”,顯然是表面化了,是遠遠不夠的。
一,我們不僅要認識到社會主義與資本主義的區別在于生產資料公有制,而且更要認識到社會主義實現生產資料公有制形成了勞動所有者的主體地位。
社會主義區別于資本主義的一個基本點就是實現生產資料公有制。但是,生產資料公有制的實現引起何種變化呢?
如果我們不能進一步了解這一問題的答案,我們就永遠只能在社會主義生產方式的大門前彼徊。
生產資料公有制的實現,引起的第一個變化是消滅了人格化的資產者,從而使勞動者成為唯一的生產主體。沒有人格化的資產者,只有人格化的勞動者,這是所有公有制企業區別于其它所有制企業的基本特點。因此,生產資料公有制的實現為勞動者成為生產主體提供了客觀基礎。
二,我們不僅要認識到社會主義與資本主義的區別在于生產資料公有制,而且更要認識到社會主義實現生產資料公有制為體現勞動者對勞動所有權的要求提供了客觀基礎。
社會主義實現了生產資料公有制,那生產資料公有制的實現引起了什么樣的變化呢?
生產資料公有制的實現消除了大家在資產所有方面的差別,從而使所謂的資產所有權或產權在社會生產過程中失去了意義;另一方面,由于生活消費的個體性,勞動者在勞動所有方面存在著差別,這種差別決定著勞動者的勞動狀態。因此,在社會主義生產過程中起決定作用的是勞動所有權,而不再是什么資產所有權。所謂的勞動所有權,也就是勞動者當家做主權利和按勞分配權利。生產資料公有制的實現事實上為勞動者在生產過程中當家做主和按勞分配的實現提供了所有制的基礎。
三,我們不僅要認識到社會主義與資本主義的區別在于生產資料公有制,而且更要認識到社會主義實現生產資料公有制條件下社會生產作為工本生產方式的性質和特點。
社會主義實現了生產資料公有制。生產資料公有制消滅了人格化的資產者,從而使勞動者成為唯一的生產主體。同時生產資料公有制的實現又消除了大家在資產所有方面的差別,從而使勞動者的利益要求表現為勞動所有權。
在沒有了人格化的資產者,不存在產權要求的條件下,在生產資料公有化條件下,社會生產方式的特點表現為勞動者聯合起來,利用公有的生產資料,通過勞動來滿足自己消費需要的過程。
在這里的生產主體,既然是勞動者,既然是勞動所有者。那么,他用心謀取利益要求的本也就不再是資本,而已經是工本了。資產者以資為本,而勞動者除了自己能夠提供的勞動之外,沒有其它任何東西作為自己的憑借。因此,在社會主義條件下,在實現生產資料公有制條件下的生產方式,表現為工本生產方式的性質和特點。
工本,按照字面的意思,就是工作者的本領。你要投資,你就要有投資的資格;你要做制造業,你就必須有從事制造業的所需要知識、技能、經驗及形成價值創造的本事。從經濟學的角度,給工本的定義是:勞動價值化的能力,它是與資本相對應的一個基本范疇。
著名企業家任正非認為:“知識經濟時代,企業生存和發展的方式發生了根本變化。過去是資本雇傭勞動,資本在價值創造要素中占有支配地位,而知識經濟時代是知識雇傭資本。知識產權和技術訣竅的價值和支配力超過了資本,知本只有依附于知識才能保值和增殖”(《任正非:商業的本質》第151頁,孫力著,北京聯合出版公司2017年1月出版)。“我們建立各項制度的基本假設是,員工是努力奮斗的,而公司決不讓雷鋒吃虧”,“華為價值評價標準不要模糊化,堅持以奮斗者為本,多勞多得,你干好了,多發錢,我們不讓雷鋒吃虧,雷鋒也是要富裕的,這樣人人才想當雷鋒”(《華為奮斗密碼》第98頁。楊愛國著,機械工業出版社2019年9月出版)。作為社會經濟活動第一線的企業家,任正非清晰地感受到了隨著知識經濟時代的到來出現的生產力結構特征的變化,而且華為用自己的實踐適應了這種變化。華為模式用實踐向我們詮釋了什么叫工本。
什么是資本呢?“原預付價值不僅在流通中保存下來,而且在流通中改變了自己的價值量,加上一個剩余價值,或者說增殖了。正是這種運動使價值轉化為資本”。“價值在這里已經成為一個過程的主體,在這個過程中,它不斷地采取貨幣形式和商品形式,改變自己的量,作為剩余價值同作為原價值的自身分出來,自行增殖著,既然它生出剩余價值的運動是它自身的運動,它的增殖也就是自行增殖”(馬克思《資本論》)。很顯然,資本是資產者投入流通過程的貨幣,通過吸收活勞動,從而形成了價值增殖。
既然工本是與資本相對應的范疇,那也應該在運動過程中來理解它。那就是投入流通過程中的活勞動不斷形成價值的過程:它表現為勞動投入一一形成商品或服務一一形成消費價值量;然后再進行勞動投入,再進行商品或服務的形成過程,如此不斷循環往復,周而復始。
工本的運動與資本的運動相比較,特點是勞動力的生產與再生產主導生產過程的進行和擴大;而資本的運動是生產資料的生產與再生產主導生產過程的進行和擴大。
在資本主義經濟關系“總體”中,“資本”作為資本主義生產資料私有制的核心范疇,就是這一“總體”中的“普照的光”“特殊的以太”,就是資產階級社會中支配一切的“經濟權力”。在社會主義經濟關系“總體”中,居于社會主義所有制核心范疇就是工本,就是“總體”中的“普照的光”、就是“特殊的以太”,就是社會主義經濟關系中支配一切的“經濟權力”,也就是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融入和生成社會主義基本經濟制度規定的根據和條件。
「 支持烏有之鄉!」
您的打賞將用于網站日常運行與維護。
幫助我們辦好網站,宣傳紅色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