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對“趨近虛無、難以實現的想法”的理解是,這些想法是在超越了目前生產力的未來可能出現的社會結構下的一些描述——比如科幻中的天馬行空云云。
我理解下只有歷史性的真理,而沒有靜態的、絕對的、超越社會發展情況適用于所有人所有時間的真理。比如古代如果有些游牧民族沒有任何航海需求,如果ta們總結出一個能夠解釋生活中遇到的日夜交替現象的天圓地方理論,由于缺乏實踐,那“天圓地方”就是對ta們而言的真理。再比如關于運動的定律在亞里士多德時代、牛頓時代、愛因斯坦時代隨著社會生產力的發展都有著不同的理解。
(共產主義社會之所以看起來“趨近虛無、難以實現”,便是因為它是一種超越目前生產力的社會結構,但不代表我們就不可以去逐步追求他)
康德認為知識本身就像一個剝不完的洋蔥,我們只能用越來越先進的手段去認知它,但真理本身是不可知但存在的“物自體”,即認識之外的,但又絕對不可認識的存在之物。
這種“物自體”被康德當做了人們可以認識的現象的基礎。“真理”和康德所言的“知識”、“現象”我暫時還不能很細致地區別開來,而且康德的理論也被后世的人不斷批判。我覺得這個“絕對不可認識”既有“還未被人發現總結出來”的含義,也有“存在一個終點但是永遠無法到達”的含義。用第一段的邏輯延伸下來的話,后一個含義是值得批判的。
“正確的”的特點說明這個階段的真理是符合當今社會生產力和生產關系的、可以通過該特定歷史背景下的實踐證明有效的(可證明的);“引導性的”我覺得是說明這個真理是允許一開始所說的“趨近虛無、難以實現的想法”存在的,是能夠自我批判而不斷發展的,類似于說這個真理的形式系統中必然包含某些系統內所允許的方法(也就是該階段的“真理”)既不能證明真也不能證明偽的命題。
我剛才的論述實際上就是用數學哲學和形式邏輯中,在數學公理化體系中闡明了“可證明”是“真命題”的充分不必要條件,來說明真理具有相對性。
而“謬誤”我認為大多是適應于某種社會關系下人們通過實踐得到的,該階段的“真理”,它能指導符合當時社會認知的生產生活實踐活動,但是隨著生產力和生產關系的變化也被新的“真理”揚棄。
真理是在和“謬誤”的比較和斗爭中被人民選擇和體現的,是被社會活動建構的,具有歷史階段性。區別我們所在時期什么是“真理”什么是“謬誤“的一個方法之一,我認為是看它能否實現“應然“和“實然”的相對協調。
用實然統合應然,類似于為了發展生產力等現實目標,對一個理論進行不斷的“打補丁”和“縫合”;用應然統合實然,類似于空想社會主義的先想象一個理想社會的人性,再根據這種理想的人性想象理想的社會形態,然后再想辦法怎么樣從現實社會步入理想社會。
而一個應然和實然互相預設的“真理”應表現出它能夠在對現今社會運行規律進行考察后預測發展趨勢(這種應然的趨勢下的社會往往給人的觀感是在實然中“難以實現、趨近虛無”),再根據這種發展趨勢提供的視角去提供指導人們在如今的社會下走向這種趨勢的行動路線。前者是實然到應然的轉化,后者是應然到實然的轉化,就像銜尾蛇一樣互為起點,引導社會螺旋上升。
?。▽嵢慌c應然相互協調,就像銜尾蛇一樣首尾互為起點,引導社會螺旋上升)
至于“犯錯中進步是永恒的規律”,或者說我們第一段和第二段的論述,我傾向于認為這個“規律”不是康德所說的存在但不可認識的“物自體”,而是哥德爾自洽的形式系統中不可證真也不可證偽的命題。當然我很希望有人能批判并證偽我們前幾段的論述,也大概率早就有哲學家做到了這一點。所以說目前我才疏學淺,還要繼續學習。當然,也可能在這個學習過程中,我也會像尼采一樣,走向癲狂。
「 支持烏有之鄉!」
您的打賞將用于網站日常運行與維護。
幫助我們辦好網站,宣傳紅色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