列寧對被剝削的勞動人民充滿熱愛,如何使他們獲得解放他孜孜以求,并在馬克思那里找到答案。[1]列寧直面俄國資本主義當時的發展狀況及世界資本主義發展的不平衡,直面資本主義發展的壟斷階段及第一次世界大戰,直面戰后蘇俄經濟困境,等等。面對現實并解決問題,列寧稱之為馬克思主義活的靈魂。
列寧解決的問題有許多,這里主要談兩個方面 。
一、解決馬克思主義發展中的理論問題
19世紀馬克思考察了資本主義發展過程,從商品經濟的最初萌芽,從簡單的交換一直到資本主義的高級形式的大生產。但是到了20世紀初,列寧則注意到了資本主義的某些新現象。
1.提出帝國主義是資本主義的最高階段
第一次世界大戰爆發后,為了說明這場戰爭的階級性質和當時的世界政治,必須研究帝國主義的經濟實質這個基本問題。列寧集中精力對帝國主義作了深入全面系統的研究,完成了《帝國主義是資本主義最高階段》這部著作。在寫作過程中,列寧考查了數百種文獻資料,做了大量筆記。根據這些無可爭辯的統計資料和資產階級學者的著述,依據馬克思主義的基本原理,對大戰前全世界資本主義的經濟情況作了科學的說明,把資本主義的新變化概括為五個基本特征并在此基礎上給帝國主義下了科學定義,創立了帝國主義理論,發展了馬克思主義經濟學。列寧的這些分析至今對我們認識帝國主義仍具有指導意義。
2.批判修正主義背離了馬克思主義的基本原則
列寧曾說,馬克思主義“在其生命途程中每走一步都得經過戰斗”,[2]列寧主義亦如此,是在戰斗中成長起來的。列寧在《馬克思主義和修正主義》一文中批判了修正主義者對馬克思主義的基礎即階級斗爭學說的修正。他們說,在民主制度下既然是“多數人的意志”起支配作用,那就不能把國家看作階級統治的機關。列寧認為,這種觀點與資產階級自由派的觀點是一致的。其實不論是列寧時代,還是現在,議會制度不過是每隔幾年資產階級選舉一次由本階級中的什么人來管理國家。所謂的“多數人的意志”不過是形式上的。列寧在批判修正主義對社會主義最終目的所抱的態度和其政策指向時指出,“運動就是一切,最終目的算不了什么”,表明了這個口號修正主義政策的實質,遷就微小的政治變動,忘記無產階級的根本利益,忘記整個資本主義制度、整個資本主義演進的特點,為了實際和假想的利益而犧牲無產階級的根本利益。列寧分析了修正主義產生的根源,認為資本主義制度和資產階級政策是修正主義產生的社會根源,而小資產階級本性中的動搖和懦弱是產生修正主義的階級基礎。[3]
3.突破馬恩社會主義“同時獲得勝利”的設想
馬克思恩格斯曾設想社會主義革命將在發達資本主義國家同時獲得勝利。而列寧在準備社會主義革命過程中遇到的問題是,俄國不是發達資本主義國家。列寧通過對世界資本主義的全面研究提出:“政治和經濟發展的不平衡是資本主義的絕對規律。”這種不平衡形成一些薄弱環節乃至爆發世界大戰。一年后,列寧又進一步指出:“資本主義的發展在各個國家是極不平衡的。而且在商品生產下也只能是這樣。”俄國就是其中一個比較薄弱的環節。列寧由此得出結論:“社會主義不能在所有國家內同時獲得勝利。它將首先在一個或者幾個國家內獲得勝利。”而其余國家在一段時間內將仍然是資產階級或者資產階級以前的國家。
二、面對現實調整不適應新發展的內外政策
1.締結布列斯特和約為蘇維埃贏得喘息時機
甫一建國,蘇維埃國家一方面促使各國人民反戰斗爭發展成為革命運動,另一方面向各國大使發出停戰照會,建議開始和平談判。在與德奧談判過程中,以布哈林為代表的“左派共產主義者”堅決反對簽約,聲稱誓死捍衛蘇維埃國家。中央內部斗爭激烈,列寧簽訂和約的意見最初是少數。作為外交人民委員、談判代表團團長、在與列寧商議好即如果德國下了最后通牒就簽約的托洛茨基(“不戰不和派”代表),宣布不簽約,不戰,不和。德奧借此以70萬軍隊發起全線進攻,很快逼近莫斯科和彼得格勒,同時提出更為苛刻的條件。此時,一些原來支持列寧的人也反對簽約了。列寧反復坦陳,蘇俄沒有軍隊,沒有進行戰爭的物質條件,如不在屈辱性的割地賠款條約上簽字,強行戰爭,就得在蘇維埃死刑判決書上簽字,如締結和約,就能保住蘇維埃政權,同時擴大兩個帝國主義集團之間的矛盾,阻礙他們勾結起來反對蘇俄。鑒于形勢緊迫,列寧被迫發表聲明,如果繼續空談,他就退出政府和黨中央。由于列寧的堅決斗爭,中央委員會終于以7票對4票(另4票棄權)通過了列寧締結和約的提案。蘇俄與德、奧匈、保、土正式簽訂了“布列斯特和約”。和約的締結使蘇維埃俄國贏得和平喘息時機,以進行社會主義建設,建立紅軍,鞏固國防。締結和約彰顯了列寧立場的堅定性和策略的靈活性。
2.放棄向共產主義直接過渡的設想,實行新經濟政策
1917年11月建國后,列寧分析了當時俄國的經濟情況,根據馬克思恩格斯關于共產主義第一階段的設想,提出了建設社會主義經濟基礎的計劃,認為在過渡時期資本主義和社會主義的因素并存于蘇維埃政權中,奪取了政權的工人階級要把資本主義所積累的一切最先進的文化、知識和技術變成社會主義的工具。
上述設想、計劃還沒有來得及實施,1918年夏,協約國帝國主義的武裝干涉開始了。為了適應這種戰爭局面,蘇俄被迫形成了后來被稱之為“戰時共產主義”的體制。實際的貿易自由已被禁止。實行“戰時共產主義”還有兩個因素,一個是1917年底至1918年頭幾個月,蘇俄國內的工業生產和交通領域中的無政府狀態不斷增強。再一個也同當時列寧等對商品經濟的認識有關。根據馬克思關于過渡時期商品經濟的觀點,列寧當時認為,商品經濟與社會主義是根本對立的:無產階級奪取政權后,不僅要消滅資本主義商業,就是小商品經濟也要逐步取消。戰前和剛建國時提出的利用國家資本主義的主張在戰時共產主義時期被淡化。戰爭即將結束時,則更強調用行政命令方法解決經濟建設問題。
1921年10月,列寧在回顧戰時共產主義時期所采取的各項措施時承認,從1917年底到1918年初,在估計可能的發展道路時,我們多半認為要直接過渡到社會主義經濟。當時根本沒有提出我們的經濟同市場、同商業的關系問題。除客觀原因,主要是列寧還沒有完全擺脫經典作家關于過渡時期社會主義的設想,而對資本主義及其生產方式的弊端看得多些。
1921年初開始轉向和平建設時,糧食和燃料嚴重匱乏,大部分企業無法開工。由于對余糧收集制的不滿,農民多次起義,發生動亂甚至叛亂。面對人民生活艱難和嚴重的經濟政治危機,列寧深感戰時共產主義政策破壞了工農和城鄉之間的經濟結合,嚴重侵犯了農民利益,影響國民經濟的恢復和發展,經過反思,果斷改行新經濟政策。對實行這種政策列寧有以下幾點考慮:
第一,利用資本主義國家的技術作為提高生產力的手段。在資本主義和共產主義之間有一個過渡時期,期間不能不兼有兩種經濟結構的特性。尤其在一個小農占人口大多數的國家里,實行社會主義革命必須通過一系列特殊的過渡辦法。其中之一就是新經濟政策,包括糧食稅代替余糧收集制,發展商業,發展國家資本主義。二是農業合作社。通過合作社把農民引上社會主義道路。合作社的發展也就等于社會主義的發展。三是實行租讓制,利用資本主義的技術實現俄國的工業化和電氣化。不管什么樣的資本主義,租讓形式的,合作社形式的,還是貿易自由式的都不可怕。
第二,國家政權、全部生產資料(部分租讓的除外)已經掌握在工人階級手里,無產階級國家政權在國有土地上和國有企業中組織大生產,掌握著大工廠、運輸業和對外貿易。“從無產階級專政的基本經濟條件來看,共產主義戰勝資本主義是有保證的。”[4]
第三,資本主義世界在相當長的時間里還是很強大。它們不放過任何機會扼殺蘇維埃政權。“從當代的基本任務看來,我們是正確的,因為不進行爭取國家政權的階級斗爭,社會主義就不能實現。”這也是衰亡著的資本主義和生長著的共產主義彼此斗爭的時期。
第四,要利用資本主義國家之間的矛盾。所有資本家、資本主義剝削者都只關心自己的利益。而在利益上,帝國主義之間存在嚴重分歧,難以結成聯盟反對蘇俄。可以利用這種矛盾,創造出在一個較長時間內從事經濟建設的環境。
第五,世界經濟是一個整體,蘇俄是其中的一員。“經濟問題,如果不是從國際的角度,而是從個別國家或一些國家的角度來考察,那是不可能解決的。”[5]1921年7月,列寧在向共產國際《關于俄共策略的報告》中說:“我們是作為世界經濟的一員生存在資本主義國家的體系中。”
3.調整對待資本主義國家的政策:與之和平相處
馬克思主義在歐洲傳播、第一次世界大戰引發的世界性反對殖民主義、帝國主義和資本主義的民族民主解放運動、無產階級革命運動等都對列寧有一種鼓舞作用。他在準備并進行俄國社會主義革命過程中一直將其看作是即將爆發的世界革命的一部分。這是馬克思主義經典作家關于世界革命思想的組成部分。在蘇維埃國家成立之初,列寧認為她面臨兩條出路:要么是先進資本主義國家爆發革命,要么是滅亡。蘇俄成立伊始,對外政策就鎖定在號召世界各國無產階級推翻本國的資本主義制度和殖民統治、反對戰爭、爭取和平并進行世界革命上。十月革命第二天,蘇維埃第二次代表大會通過的《和平法令》直接向英、法、德三國工人發出呼吁,“我們向各國勞動者號召,‘全世界無產者,聯合起來!’這個號召構成了我們對外政策不可移易的基礎。”蘇維埃政府在成立后的短短兩個月中,通過國內各大報刊公布了帝國主義國家的100多份密約和電文。1917年12月3日發表了列寧和斯大林共同簽署的《告俄國及東方全體穆斯林勞動人民書》,宣布取消沙俄與英國簽訂的瓜分波斯和土耳其的秘密條約,并呼吁東方穆斯林:“立即起來打倒你們國土上百年來的占領者吧!”“在革新世界的道路上,我們期待著你們的同情和支持。”列寧認為,此時的世界革命已經指日可待。
1919年下半年,歐洲革命形勢由高潮轉入低谷。德國等國蘇維埃共和國被鎮壓。1920年3月以后,列寧糾正了此前一個時期對歐洲社會主義革命的樂觀判斷:“實際情況并不是這樣,革命并沒有快速獲得成功。”列寧后來又說,斷定歐洲在短期內會用扎實的無產階級革命來援助我們,那簡直是瘋了。因此,我們要善于使我們的工作同國內外的階級關系相適應,以便能長期保持無產階級專政,于是提出和平相處的外交政策。1919年9月,在國內戰爭接近尾聲時,列寧預言,隨著戰爭勝利,國際關系必將出現社會主義國家和資本主義國家共存的時期。1920年1月,協約國最高會議宣布解除對蘇維埃共和國的封鎖。這表明社會主義革命的新時期到來了。蘇俄同西方國家完全隔絕的狀態打破了。
列寧和平相處思想的形成過程是對世界革命速勝思想進行反思批判的過程,同時也是對蘇俄當時所處的國際階級關系現狀務實分析的結果。
三、結論
恩格斯說,我們的學說不是教條,而是行動的指南。從以上敘述中我們看到列寧掌握了這個他稱之為馬克思主義的活的靈魂這一經典性論點,他也深諳馬克思主義的基本理論,表現在以下兩個方面:
1.把馬克思主義作為理想信念、立場、方法和前進的方向
列寧對帝國主義的分析,對修正主義的批判,一國或幾國同時勝利論點的提出都表明,他善于區別馬克思主義基本理論與個別論斷、設想;對資本主義發展的新階段有深入的分析;對反馬克思主義、非馬克思主義思潮有精準的辨析。這種觀察分析使列寧對資本主義的方位和社會主義所處環境有較清醒的認知,同時提醒馬克思主義政黨時刻關注修正主義和機會主義,認為只要資本主義和帝國主義存在,就要同小資產階級的種種動搖和弱點進行不懈的斗爭。
2.反映社會的變化制定出符合黨和國家發展的戰略、策略
不論是締結布列斯特和約,還是新經濟政策的提出,亦或對待資本主義國家政策的修正都體現出列寧善于及時反映現實生活的劇烈變化,其中包括對一些不符合實際的思想觀念的反思批判,這都表明列寧掌握了馬克思主義活的靈魂。
其實這兩個方面都必須以實踐為依歸,理想信仰要在實踐中一步步實現,共產主義不僅是理想的社會也是運動。這里要提到列寧在實踐中表現出的一種可貴精神。斯大林在蘇聯共產黨十九次代表大會上談到要同帝國主義、資本主義進行艱巨斗爭時贊揚列寧。他說,列寧在1918年[6]表現出了多么了不起的大無畏精神,當時的形勢嚴峻到了多么難以置信的程度。列寧在回顧自己同各種非馬克思主義思潮斗爭時寫道:“這就是我的命運。連續不斷的戰斗——反對政治上的各種愚蠢見解,反對機會主義等等。”“從1893年起便開始這樣。我無論如何不會拋棄這個命運去同庸人們‘言和’”[7]同帝國主義、資本主義和修正主義斗爭,也同自己、黨內和革命隊伍內種種與實際相悖、動搖和弱點斗爭,以純潔黨的思想體系,增強黨的戰斗力。惟此才能越發堅定理想信仰,使理論徹底鮮明;惟此才能以革命事業要達到的最終目標為標準,一切以實踐為歸依,實時反思校正執政黨的戰略、策略和政策偏差,保證社會主義國家少走彎路。這種精神彰顯了列寧作為馬克思主義執政黨領袖所具有的世界歷史自覺、宏大的胸襟、開闊的視野、堅定的使命感和責任感。
注釋:
[1]蘇聯:娜﹒康﹒克魯普斯卡婭:《論列寧》,中央編譯局譯,人民出版社1960年版,第5頁。
[2]《列寧選集》第2卷,人民出版社1996年6月版,第1頁。
[3]參見:《列寧選集》第2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6月第3版,第6-9頁。
[4]《列寧選集》第4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6月第3版,第62頁。
[5]《列寧全集》第38卷,人民出版社1986年版,第166頁。
[6]指反對外國武裝干涉和國內反革命勢力的殊死戰爭。
[7]《列寧全集》第47卷,人民出版社1990年10月,第482頁。
「 支持烏有之鄉!」
您的打賞將用于網站日常運行與維護。
幫助我們辦好網站,宣傳紅色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