習近平主席在中共二十大報告中指出:“馬克思主義是我們立黨立國、興黨興國的根本指導思想。實踐告訴我們,中國共產黨為什么能,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為什么好,歸根到底是馬克思主義行,是中國化時代化的馬克思主義行。擁有馬克思主義科學理論指導是我們黨堅定信仰信念、把握歷史主動的根本所在。”在強調推進馬克思主義中國化,重點提到了要“守正創新”。
建設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從根本上就是著于兩個關鍵點:第一是把握科學社 會主義與資本主義的根本區別,認為社會主義生產方式的性質、特點及發展規律;第二是要根據中國的國情特點,探討適合中國國情特點的社會主義生產模式和經濟體制。而在這個過程中,我們首先要了解馬克思主義科學社會主義的基本理論。本文將從源頭上就馬克思主義的科學社會主義理論的基本要點進行論述。
一,馬克思恩格斯的科學社會主義理論的精要
馬克思主義學說,按照列寧的說法,主要分為三大部分,即哲學、政治經濟學和科學社會主義。從列寧對馬克思主義科學社會主義理論的論述來看,他主要是把科學社會主義當作一種階級斗爭的學說來對待。而我經過四十多年的學習、思考和研究,我認為馬克思主義的政治經濟學理論,實際可以分為三大部分:以商品為研究對象的商品經濟學理論;以資本主義生產為研究對象的資本主義經濟學理論;以社會主義生產為研究對象的社會主義經濟學理論。也就是說,馬克思恩格斯的有關科學社會主義的論述,不僅可以從階級斗爭的維度去認識和理解,同時也可以從經濟學角度去認識和理解。
1,社會主義取代資本主義的必然性原理一一階級斗爭原理
“對私有制的最初批判當然是從充滿矛盾的短缺本身表現得最觸目、最突出、最令人激憤的事實出發,即從貧窮困苦的事實出發。”
“無產階級和富有是兩個對立面。它們本身構成一個統一的整體。它們二者都是由私有制世界產生的。問題在于這兩個方面中的每一個方面在對立中究竟占有什么樣的確定地位。只宣布它們是統一整體的兩個方面是不夠的。
私有制,作為短缺來說,作為富有來說,不能不保持自身的存在,因而也就不能不保持自己的對立面一一無產階級的存在。這是對立的肯定方面,是得到自我滿足的私有制。
相反地,無產階級,作為無產階級來說,不能不消滅自身,因而也不能不消滅制約著它而使它成為無產階級的那個對立面一一私有制。這是對立的否定方面,是對立內部的不安,是已被消滅的并且正在消滅自身的私有制”(馬克思恩格斯《神圣家族》)。
在《共產黨宣言》中,馬克思恩格斯在第一部分全面了敘述了資產階級和無產階級的產生、發展及相互矛盾和相互斗爭的過程,從而論述了社會主義革命的必然性:
“過去的一切階級在爭得統治之后,總是使整個社會服從于他們發財致富的條件,企圖以此來鞏固它們已經獲得的生活地位。無產者只有消滅自己的現存的占有方式,從而消滅全部現存的占有方式,才能取得社會生產力。無產者沒有什么自己的東西必須加以保護,他們必須摧毀至今保護和保障私有財產的一切”。
2,關于社會主義所有制的論述
長期以來,理論界都把生產資料公有制當作主要的探討對象。而在事實上這是違背馬克思的原意的。什么是社會主義所有制?在《資本論》第一卷,馬克思是這樣說明的:
“從資本主義生產方式產生的資本主義占有方式,從而資本主義私有制,是對個人的、以自己勞動為基礎的私有制的第一個否定。但資本主義生產由于自然過程的必然性,造成了對自身的否定。這是否定的否定。這種否定不是重新建立私有制,而是在資本主義時代的成就的基礎上,也就是說,在協作和對土地及靠勞動本身生產的生產資料的共同占有的基礎上,重新建立個人所有制”(《資本論》第一卷第832頁)。
在這里,馬克思明確地給我們指明了社會主義所有制的基本特征:第一,不是重新建立私有制;第二,是在協作和共同占有生產資料基礎上;第三,是重建立個人所有制。
在這里告訴我們,1,社會主義革命的目的不是重新恢復封建社會的小私有制形式;2,社會主義所有制是一種個人所有制;3,社會生產是由生產資料和生產勞動兩個方面構成的。既然社會主義這種個人所有制是以生產資料的共同占有為基礎的。那這里的個人所有制,就是生產勞動的個人所有制。而在著名的《哥達綱領批判》中,馬克思分析了作為社會主義生產主體的勞動者的特點:“內容和形式都改變了,因為在改變了的環境下,除了自己的勞動,誰都不能提供其實任何東西,另一方面,除了個人消費資料,沒有任何東西可以成為個人的財產。”勞動者的生活消費是個體性的,這種個體性決定了勞動投入的個體性,從而決定了按勞分配的必然性。因此,社會主義生產所要體現的是什么呢?從所有制上來說,就是生產勞動的個體所有制。所謂按勞分配,也就是生產勞動個體所有制在分配制度上的體現。
如果我們把馬克思恩格斯對公有制、按勞分配、勞動者特點的分析等論述孤立地看,這“重建個人所有制”似乎與生產資料公有制是自相矛盾的。但如果把這相關的多個方面的論述結合起來看,那么就很容易弄明白了,為什么馬克思把社會主義所有制稱為“重建個人所有制”了。
3,關于社會主義生產力的論述
我們為什么要改革?因為貧窮不是社會主義。我們需要通過“發展生產力”,以改變我國貧窮落后的面貌。但是,生產力是一個抽象的概念,是一個普遍性的對象名稱。事實上生產力只是一個簡稱。它的全稱應該是“社會生產力”。
但是,一說到社會生產力仍然是一個抽象的名稱,仍然需要具體化。例如,就當代而言,如今有社會主義社會、資本主義社會等的區別。因此,社會生產力仍然需要進一步具體化。
由此我們就會得到社會主義生產力、資本主義生產力、封建社會生產力等等的更具體的生產力概念。因此,這時候的“發展生產力”,就進一步具體為發展社會主義生產力、發展資本主義生產力……等多個更具體的規定性。
自十月革命勝利以來,隨著生產資料公有制的實現和社會主義國家的產生,就形成了與資本主義生產力不同的生產力一一社會主義生產力。因此,在當今社會,就社會生產力而言,具有社會主義生產力和資本主義生產力的性質區別。那么,什么是資本主義生產力?什么是社會主義生產力呢?
在《共產黨宣言》中,馬克思恩格斯明確指出“在資產階級社會里,活的勞動只是增殖已經積累起來的勞動的一種手段。在共產主義社會里,已經積累起來的勞動只是擴大、豐富和提高工人的生活的一種手段”。這里的共產主義社會,也是我們今天所說的科學社會主義的社會。
在這兩句話中,馬克思恩格斯告訴我們,在取代資本主義的社會主義中,工人或勞動者已經是社會生產的主體,而生產的目的是為了滿足工人或勞動者的消費需要。因此,在社會主義社會,“已經積累起來的勞動”即生產資料,已經成為滿足工人或勞動者消費需要的手段或工具。也就是說,社會主義公有的生產資料,已經只具有手段性質,勞動者是作為主體存在了。
4,關于勞動人的論述
研究經濟學的人都知道,西方經濟學有一個基本的出發點,那就是“經濟人”。“經濟人(economic person)”假設既是西方市場經濟理論的基礎,也是西方所謂企業理論的基礎。
“經濟人”假設始自斯密。斯密的古典“經濟人”是以完全自由競爭的市場為背景,對其行為產生影響的唯一信息是市場價格,其個人利益最大化惟一地表現為“利潤最大化”。斯密的“經濟人”假設是從人類本性引伸出來的。但是,如果我們對“經濟人”假設的背景和行為特征——完全競爭的市場和利潤最大化,不難知道,斯密的“經濟人”實質上是資本主義經濟活動的主體——資本家,更恰當地說是資產所有者(既包含了資本家,也包括了股東等形式的資產所有者)的基本特征抽象而已。
而事實上,馬克思在其著名的《哥達綱領批判》一書中,明確地對社會主義生產主體勞動所有者的特點進行了分析。“因為在改變了的環境下,除了自己的勞動,誰都不能提供任何東西可以成為個人財產”,“生產的權利是和他們提供的勞動成比例的;平等就在于以同一尺度--勞動來計量”;“它不承認任何階級差別,因為每個人都象其它人一樣只是勞動者”,“例如在現在所講的這個場合,把他們只當做勞動者,再不把他們看做別的什么,把其它一切都撇開了。”很顯然,在這里馬克思指明了社會主義條件下的勞動者是以勞動所有者的身份出現的,其在生產過程中的行為方式是利用公共的生產資料,通過為社會提供勞動而取得消費資料或消費價值。
從資本主義到社會主義,由于實現了生產資料公有制,事實上也使經濟活動的主體發生了變化。生產資料公有制的實現事實上消滅了人格化的資產所有者,同時也消除了人們在資產所有方面的差別。在消滅了資產所有者,消除了人們在資產所有方面差別的公有制企業,勞動者已經成為唯一的生產主體。但是,這里的勞動者同時還有兩種身份:既是勞動所有者,同時又是生產資料的公共所有者。但是,第一,作為公共的資產所有者,勞動者是可以利用公共的生產資料來滿足自己的消費需要,但是,在這里的勞動者只是生產資料的公共所有者,而不是獨立完整的資產所有者,因此,勞動者在利用公共的生產資料滿足自己的消費需要時,必須以不損害公有資產為前提,或者說勞動者必須在保值的前提下利用公有資產來滿足自己的需要;第二,作為公共的生產資料所有者,勞動者不能通過公有資產吸收剩余價值來滿足自己的消費需要,而只能通過自己勞動來滿足自己的消費需要;第三,勞動者由于是以消費個體性為基礎的,勞動者勞動投入具有個體性質,勞動者在消費需要方面也存在著差別。因此,在保值的前提下利用公有資產,通過自己勞動滿足自己和家庭的消費需要,這是公有制條件下的勞動者的行為方式。在這里,我們得到的社會主義經濟學的基本假設:就是“勞動人”的假設。所謂“勞動人”與“經濟人”的本質區別在于,他的目的是滿足個人或家庭的消費需要,而不是利潤的最大化,而滿足這種需要的手段是為社會提供足夠的勞動量在,而不是憑借生產資料的占有權。
5,關于消費價值(或消費資料)生產方式的論述。
社會主義是一種什么樣的生產方式,它與資本主義生產方式的區別是什么呢?關于這一問題,馬克思恩格斯在《宣言》事實上已經做了明確的回答:
“在資產階級社會里,活的勞動只是增殖已經積累起來的勞動的一種手段。在共產主義社會里,已經積累起來的勞動只是擴大、豐富和提高工人生活的一種手段”。對于這里的“共產主義”,馬克思在《哥達綱領批判》一書中作過說明:“我們今天所說的是這樣的共產主義社會,它不是自身基礎上已經發展了的,恰好相反,是剛剛從資本主義社會中產生出來的,因此它在各方面,在經濟、道德和精神方面都還帶著它脫胎出來的那個舊社會的痕跡”。
在這里,馬克思恩格斯為我們明確了作為科學社會主義的生產方式與資本主義生產方式的根本區別:
資本主義生產方式,是生產資料居于支配地位起決定作用的生產力,因此,資本主義生產力發展要求主要表現為資產所有方面的要求,表現為資產所有者對資產所有權的要求。因此,資本主義生產方式,即是以資產所有者為主體的、全面體現資產所有權的生產模式,即資產增殖的模式,或者叫做剩余價值的生產模式?,F在在西方國家最典型的剩余價值生產模式,即是以生產資料私有制為基礎、采用股份制企業制度的生產模式。這種模式我們用一個簡化的公式來表示,就是:
生產資料私有制+產權制度=生產資料私有制+股東大會、董事會領導下的總經理負責制+按資分配制度;
社會主義生產方式是生產勞動居于支配地位起決定作用的生產力,因此,社會主義生產力發展要求主要表現為生產勞動方面的要求,表現為勞動者對勞動所有權的要求。因此,社會主義生產方式,即是以勞動所有者為主體的、全面體現勞動所有權的生產模式,即勞動價值化模式,或者叫做消費價值的生產模式。生產隊模式,采用工分制的生產隊公有制經濟模式,就是典型的消費價值生產模式。這種模式我們也可以用一個簡化的公式來表示,就是:
生產資料公有制+勞權制度=社員大會、隊委會領導下的隊長負責制+按勞分配制度。
從十月革命勝利到現在,社會主義實踐已經有了100多年歷史了。除了蘇聯人建立的產權公有制模式之外,在我國農業社會主義實踐中產生了勞權公有制模式。這后一種模式,即是社會主義生產方式,即消費價值生產方式。因此,社會主義是消費價值(計劃經濟條件下為消費品)生產方式,既有其理論根據,即《共產黨宣言》中馬克思恩格斯提出的理論根據,也有社會主義實踐中的依據。
6,關于按勞分配與計劃經濟。
在《資本論》第一卷、第二卷中,馬克思在分析資本主義生產過程和流通過程中,對按勞分配的有關問題作了部分說明;在《哥達綱領批判》一書中,馬克思比較系統地說明了按勞分配問題。這些說明主要可歸納為四點:
61,馬克思明確地論述了按勞分配的權利屬性
按勞分配,顧名思義,它所體現的是“誰勞動,誰所有”、“誰勞動,誰受益”的權利,這與“誰投資,誰所有”、“誰投資,誰受益”的資產所有權相對立的一種權利,即勞動所有者的勞動所有權。在《哥達綱領批判》一書中,馬克思不止一次地說明了按勞分配權利的性質:他說,“因為在改變了的環境下,除了自己的勞動,誰都不能提供任何東西可以成為個人財產”,“生產的權利是和他們提供的勞動成比例的;平等就在于以同一尺度--勞動來計量”;“它不承認任何階級差別,因為每個人都象其它人一樣只是勞動者”,“例如在現在所講的這個場合,把他們只當做勞動者,再不把他們看做別的什么,把其它一切都撇開了。”很顯然,在這里馬克思指明了社會主義條件下的勞動者是以勞動所有者的身份出現的,按勞分配就是勞動所有者的基本權利--即勞動所有權!而體現勞動所有者的勞動所有權,同時也是對資產所有權--即資產所有者憑借生產資料占有權獲取勞動成果的權利的否定。換句話說,勞動所有權和資產所有權是相互對立、互為排斥的兩種權利,把按勞分配說成是資產階級權利是十分荒謬的。
在《哥達綱領批判》一書中,馬克思談及按勞分配原理時,說的是“在這里平等的權利按照原則仍然是資產階級的法權”,“資產階級法權”和“資產階級權利”是兩回事,兩者是不同的,而且在這里指的是“按照原則”,是指平等的權利實際上包含了不平等這點而言,“還仍然被限制在一個資產階級的框框里”。按勞分配和資產階級權利兩者主體不同,性質不同,但就平等中包含某種不平等而言仍然是相同的,這應該是馬克思的原意,但人們卻把這里的“資產階級法權”誤作“資產階級權利”,形成了“按勞分配就是資產階級權利的荒謬論點,因而無論是在理論上還是在實踐中都發生了方向性的偏差。
62,馬克思論述了按勞分配企業的生產結果分配模式?。骟w現勞動所有權的生產結果分配模式。
在《哥達綱領批判》一書中,馬克思用了很多文字論述了按勞分配企業生產結果--即”集體勞動所得“的分配模式,這就是集體勞動所得=生產資料消耗補償+各種公共需要項目(含擴大再生產追加)扣除+個人消費品。很顯然這一模式與產權模式已經有了根本性的區別,已經是體現“誰勞動誰所有”的勞動所有權模式,而且其價值構成--即“生產資料消耗價值量+公共需要價值量+個人需要價值量”與產權模式的價值構成也有了本質的區別:在這里,勞動者的勞動要么是滿足不同范圍的公共需要,要么是滿足個體消費需要,都是必要勞動,再無剩余可言。社會主義是與資本主義相對立的生產方式,她不需要也不可能采用剩余價值的生產方式。一旦真正實現了生產資料公有制和按勞分配,剩余勞動和剩余價值以及對立的勞資關系也就自然消失了,在社會生產中起決定作用的將是勞動者相互關系和勞動者不同范圍的利益關系。同時我們也不難看出,一旦實現了按勞分配的生產結果分配模式,公有制企業的生產資料消耗首先得到補償,企業是不會發生虧損的;而且由于勞動者的勞動收入隨著企業經營狀況自然波動,企業也必然會有健全有效的經營機制和不斷發展的動力和活力的。但可惜的是,無論是過去還是現在,對馬克思著重說明的這一按勞分配模式,卻未為人們理解和重視。
63,馬克思說明了按勞分配的過程與基本形式
在《哥達綱領批判》中,馬克思一方面詳細說明了按勞分配企業生產結果分配模式,說明了如何從企業生產結果中分解出“個人消費品”來,另一方面他又說明“他從社會方面領得一張證書,證明他提供了多少勞動(扣除他為社會基金而進行的勞動),而他憑這張證書從社會儲存中領取和他們提供的勞動量相當的一分消費資料”。比較完整地說明了按勞分配過程。
對于按勞分配的基本形式,在《資本論》第二卷中馬克思作了對比性的說明,指出這種形式“不是貨幣”“不流通的”而且是直接以勞動時間為單位的“紙的憑證”(《馬克思恩格思全集》第二十三卷95-96頁)。對此,理論界認為馬克思提出的按勞分配形式適用于產品經濟而不適合于商品經濟,因此,我們現在采用貨幣工資的做法是正確的。這種觀點恰恰是錯誤的。按資分配是與商品經濟直接相聯系的,而作為按資分配形式的的股份卻偏偏就是一種“不是貨幣”的“紙的憑證”。這一鐵的事實告訴我們,分配形式和經濟形式并沒有直接聯系,關鍵是分配的基本形式能不能體現分配的基本要求。
如果我們把馬克思關于按勞分配的過程和形式的說明連起來看,按勞分配的基本形式決不應該是貨幣工資。因為工資是直接的貨幣量,工資預先確定,職工的收入也就預定,這種預定性割斷了勞動者收入與勞動成果的相互聯系,從而也違背了“按勞動者提供的勞動量分配個人消費品”的基本要求。
64,馬克思關于按勞分配規律的論述和說明
在《資本論》第一卷中,馬克思談到按勞分配條件下勞動時間起著雙重作用:一方面是勞動消耗的反映,另一方面又是各種勞動職能同各種需要適當比例的調節。這無非是說,同一種計酬方式,不僅決定著消費品的分配,同時也決定著生產狀態。但是,人們卻忽略了這一要點,無論在實踐上還是在理論上,都只把按勞分配當作個人消費品的一個原則來對待,而另一方面又把有計劃按比例當作另一個規律來對待。結果一方面在宏觀上形成了所謂的計劃經濟模式,在微觀上則形成了病態的公有制經濟模式,這正是社會主義實踐在世界范圍內發生重大挫折的關鍵所在。按勞分配中社會主義經濟的一個主要規律,它既在分配中起作用,也必然同時在生產中起作用;既在企業生產過程中起決定作用,也必然在宏觀經濟活動中起決定作用,離開了按勞分配規律的客觀作用,所謂的社會主義經濟只是一種病態經濟,又怎能不失敗呢?
二,作為共產黨組織的初始黨綱,《共產黨宣言》是社會主義革命實踐的行動綱領。
從社會主義革命實踐的角度看,《宣言》是一個共產黨組織領導勞動階級進行社會主義革命的行動綱領。而作為一個行動綱領,它本質是說明為什么要進行社會主義革命,什么是社會主義革命及怎樣進行社會主義革命的基本問題。
第一,在《宣言》的第一部分,馬克思恩格斯敘述了資產階級和無產階級的產生和發展過程及其相互矛盾和斗爭所形成的必然趨勢,從而論證了資本主義必然滅亡和社會主義必然產生的客觀規律。由此,解決了為什么要進行社會主義革命的基本問題。“資產階級生存和統治的根本條件,是,財富在私人手里的積累,是資本的形成和增殖;資本的生存條件是雇傭勞動。雇傭勞動完全是建立在工人的自相競爭之上的。資產階級無意中造成而又無力抵抗的工業進步,使工人通過聯合而達到的革命團結代替了他們由于競爭而造成的分散狀態。于是,隨著大工業的發展,資產階級賴以生產和占有產品的基礎本身也就從它的腳下被挖掉了。它首先生產的是它自身的掘墓人。資產階級的滅亡和無產階級的勝利是同樣不可避免的”。
第二,在《宣言》的第二部分,馬克思說明了什么是社會主義革命的問題。在《共產黨宣言》的第二部分,馬克思恩格斯也明確告訴我們:“在資產階級社會里,活的勞動只是增殖已經積累起來的勞動的一種手段。在共產主義社會里,已經積累起來的勞動只是擴大、豐富和提高工人生活的一種手段”(同上書第39頁)。在這里,馬克思和恩格斯把社會主義與資本主義最根本的區別,告訴了我們。他們把兩種社會的基本特征非常清晰地顯現在我們面前:
?。?),資本主義社會生產力特征是生產資料(已經積累起來的勞動)居于支配地位而起決定作用,生產勞動(活的勞動)只是為生產資料的增殖服務的,是資產增殖的工具和手段;社會主義生產力特征是生產勞動(工人)居于支配地位起決定作用,生產資料(已經積累起來的勞動)只是擴大、豐富和提高工人生活水平的工具和手段。
(2),資本主義生產目的是為了滿足生產資料所有者的利益要求;社會主義的生產目的是為了滿足生產勞動所有者的利益要求。
?。?),資本主義的生產性質是剩余價值的生產,而社會主義的生產性質上是消費價值的生產。
(4),基于以上認識,社會主義革命的目標必須實現四個轉變:
a,社會主義革命必須促使社會生產力產生根本轉變:即由生產資料居支配地位起決定作用的生產力到生產勞動居于支配地位起決定作用的生產力的轉變;
b,社會主義革命必須促使社會生產主體由資產所有者到勞動所有者的轉變;
C,社會主義革命必須促使由體現資產所有者權利要求一一資產所有權的制度向體現勞動所有者利益要求一一勞動所有權制度的轉變;
d,社會主義革命必須促使生產資料的資產階級所有到社會公共所有的所有制的根本轉變。
很顯然,這四種轉變是相互關聯的。隨著生產資料由資產階級私有制轉變為社會公有制,自然也消滅了資產所有者,從而使勞動者成為唯一的生產主體;隨著生產資料公有制的實現,自然也消除了人們在資產所有方面的差別,從而使勞動所有權成為生產過程中起決定作用的利益要求;隨著生產資料公有制的實現,社會生產也必須產生了生產勞動取代生產資料的支配地位,從而形成了社會主義生產力;與這些轉變相適應,社會的基本經濟制度也有產權制度向勞權制度轉變。
在《宣言》的第二部分,說明了如何進行社會主義革命的問題。
在第二部分,馬克思恩格斯還進一步指出,共產主義革命需要做到兩個決裂:“共產主義革命就是要同傳統的所有制關系實行最徹底的決裂;毫不奇怪,它在自己的發展進程中要同傳統的觀念實行最徹底的決裂。”
什么是傳統的觀念:那就就是與資本主義私有制相適應的觀念:包括生產力觀念;生產主體觀念;權利觀念;制度觀念;文化觀念等等。
資本主義社會是資產者當家做主,也就是誰有錢誰做主;而社會主義社會是勞動者當家做主。社會主義革命必須要實現從“誰有錢誰作主”轉變為“誰勞動誰作主”的觀念轉變。
資本主義社會實行的是按資分配,即生產成果按照投資者的資產量的多少進行收入分配,而社會主義實行的是按勞分配,即生產成果是按照勞動者的勞動量差別進行分配。社會主義革命就是要實現從“資產所有”到“勞權所有”的觀念轉變。
“同傳統的所有制關系實行最徹底的決裂。主要是要同資本主義所有制及其關系,即資產者占有生產資料、勞動者只占有自己勞動力,從而勞動者不得把自己的勞動力當作商品來實現。因此,傳統的所有制關系,既是資本主義所有制及其雇傭關系。社會主義革命在實踐上正是要與這種所有制及關系進行最徹底的決裂。
同傳統的觀念進行最徹底的決裂,就是要同資本主義生產方式相適應的生產觀念、主體觀念、權利觀念及制度觀念進行最徹底的決裂。
在提出了“兩個決裂”之后,馬克思恩格斯根據當時的情況進一步提出了一些社會主義革命的措施,并闡明了共產黨人與其它無產階級政黨的關系處理策略等。
什么是社會主義革命的行動綱領?
概括起來就是要實現“四個轉變”和“兩個決裂”,從而最終形成以勞動者利益要求的滿足為核心的經濟體制與政治體制及相應的意識形態。
這就是馬克思(恩格斯)社會主義觀中最重要的東西,即社會生產方式的轉變。抓住這一根本轉變,才算是抓住了科學社會主義的總綱,抓住了科學社會主義的總綱,我們才能在此基礎上認識社會主義實踐及理論的成敗得失。
由馬克思恩格斯創新的科學社會主義理論是發展的、開放的。但是,它的根本目的和貫穿始終的基本宗旨是不會變的,那就是要實體由體現資產增殖為核心要求的生產方式到體現滿足勞動者消費需要為核心要求的生產方式的轉變。
抓住了這一關鍵點,我們就不必在公有制形式上糾纏不清,也不用去管列寧、斯大林和毛澤東在理論上發展了那些方面,我們只需要認清在社會主義的實踐中有沒有實現以上所說的“四個轉變”,有沒有實現“兩個決裂”,由此我們也不難明白,蘇聯人做對了什么?做錯了什么?我們也不難明白,蘇聯模式的形成做到了形成社會主義生產方式的那個階段,達到了社會主義革命過程何種程度等等。
學習馬克思主義,學習科學社會主義的經典著作,我們必須緊緊地把握其核心要點,然后根據已有的社會主義實踐的發展階段,確定相應的行動方針,這是學習馬克思主義理論和運用馬克思主義理論的基本方法。事實上,《共產黨宣言》作為科學社會主義理論的奠基之作,它為我們提出了進行社會主義革命、建立社會主義社會的總綱,這個總綱,就是要用消費價值的生產方式取代剩余價值生產方式,就是要用體現勞動所有權的經濟體制和政治體制及意識形態取代體現資產所有權的經濟體制、政治體制及意識形態。
科學社會主義,從根本上來說,它包括兩個部分的內容:一是關于社會主義政治、經濟體制及其相應的文化意識形態的特點與規律的認識;一是關于社會主義革命的綱領。在前面的兩個部分,我們分別就兩個方面的重要進行了扼要的討論。從以上的討論中,我們不能知道社會主義與資本主義區別的如下一些重要范疇:1,社會主義所有制:2,社會主義生產力及發展要求;3,社會主義生產方式一一消費價值生產方式;4,社會主義生產的主體及利益要求一一勞動所有者和勞動所有權;5,社會主義基本經濟制度一一勞權制度;6,社會主義勞動的構成一一公共需要勞動和個體需要勞動:7,社會主義價值構成一一公共需要價值量和個體需要價值量等等。
科學社會主義理論的內容很多,但總的來說可以用一條線把它串連起來,那就是勞動者利益要求的認識及勞動所有者權利要求的實現。把握了這一核心要求,無論是總結已有的社會主義實踐的經驗和教訓,還是對已經形成的社會主義經濟、政治體制的評價,都使我們有了正確的依據。
「 支持烏有之鄉!」
您的打賞將用于網站日常運行與維護。
幫助我們辦好網站,宣傳紅色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