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免费人成视频在线观看,国产极品粉嫩馒头一线天AV,国产精品欧美一区二区三区,亚洲 古典 另类 欧美 在线

首頁 > 文章 > 思潮 > 思潮碰撞

作為精神視野的“第三世界” ——《陳映真的第三世界》讀后

王曉明 · 2017-09-03 · 來源:保馬公眾號
收藏( 評論() 字體: / /
借由“第三世界”理論,陳映真希圖打破由全球支配體系派生的種種二元對立框架,自覺展開“橫站”式的多向反抗,重新分析現實,努力發現并促成新的革命方向,具有深遠的文化意義。作為“文化視野”的“第三世界”,似乎是超越西洋式“現代化”、非西洋“崛起”的第三個選擇。

  原編者按:

  本文是針對陳光興老師《陳映真的第三世界》一書的評論。作者認為,“第三世界”論(也即“三個世界”理論)是中國現代思想“最具活力的精神傾向”,這個理論為臺灣的陳映真先生的寫作與抗爭提供了視野,同時又為其所復活,成為可能是解決難題的“最重要的本土資源”。借由“第三世界”理論,陳映真希圖打破由全球支配體系派生的種種二元對立框架,自覺展開“橫站”式的多向反抗,重新分析現實,努力發現并促成新的革命方向,具有深遠的文化意義。作為“文化視野”的“第三世界”,似乎是超越西洋式“現代化”、非西洋“崛起”的第三個選擇。其中是否過于強調“文化”“精神”、忽視對現實政治形勢的判斷分析,就留待讀者朋友繼續探討了。原題為“《陳映真的第三世界》讀后”,現推送標題為編者所擬。感謝東方出版中心授權保馬發布!

  作為精神視野的“第三世界”

  ——《陳映真的第三世界》讀后

  王曉明

  對于非西方地區來說,“現代”意味著什么?一種曾經流行、現在也還有許多人接受的說法是:“現代”,對于非西方地區來說,就意味著應該向西方學習、把自己西方化。但也有很多人不這么看,他們覺得,對于非西方地區的人,“現代”意味著被迫展開一種遠比西方化困難得多的奮斗,即在各種困難——其中許多是主要由現代西方造成的——的條件下,走出一條適合自己的社會進步的路。西方的好東西,當然要認真學到手,但這學習只是手段,像一件開路的工具,它不能給人指路,方向還得自己找。

  在我看來,陳映真就屬于后面這一種人,他的幾乎全部小說和評論,都是在苦苦地找尋方向,一尺一寸地開拓道路。在今天這樣萎靡粗淺的文化背景下,它們的尖銳和強韌顯得格外鮮明。我因此能夠理解,為什么最近十年間,臺灣的多位本來并不治文學的優秀學者,紛紛寫出精彩的長文,持續地討論他。

  陳光興先生的八萬字的《陳映真的第三世界》,就是其中極具分量的一篇。作者對小說細節的體察,筆端情感的飽滿,論述上大開大合的氣概,都令人很難相信,這是他第一次寫小說評論。兩年前的一個會議上,我聽他報告過此文的大意,但這次讀文字稿,依然禁不住感動,要跟在他后面,也來談談陳映真。

  當然,我不能如光興那樣,將陳映真的各類作品歸到一起,縱橫鋪陳,我只是借他文題中的“第三世界”一詞,談談陳映真的政治和文化評論。不用說,與其評論文章相比,陳映真的小說的內涵更豐富,其中的政治和文化意識,也比表現在他的評論中的更復雜。但我現在力有不逮,就還是集中一點吧。

  之所以選“第三世界”這個詞,是我覺得,從這個角度去看陳映真的政治和文化評論,有可能獲得啟發,去破解目前知識界的一道思想和精神難題。

  簡單來說,難題是這樣的:19世紀中期,中國的現代思想萌生以后,差不多一百年間,許許多多中國的思想者前仆后繼,想走出一條既師法“西洋”,又絕非“西化”,而是要超越“西洋”的思想和實踐道路;進入20世紀以后,越來越多的人開始用“中國革命”來概括這種努力,命名這努力所豎的各式路標;到20世紀中葉,別的路標都斷了,只剩下社會主義這一支;但到1970年代中期,“文革”終結,開始啟動新的改革;在各種新的內外條件的綜合作用下,經過很大的猶豫和努力,1980年代中期,那支八十年前曾被中國現代革命忽視的思路,又得到了重視;2000年以后,“大國崛起”明確提出,指向富國強兵之路。

  在美國化的“西洋”和“崛起”式的“非西洋”之外,中國還有其他備選項嗎?應該是有的。可它在哪兒?該從哪里起步去探索?

  這就是我說的難題。

  1970年代以后,陳映真頻繁使用“第三世界”這個詞。從我上面說的那道難題的角度看過去,他的評論文字中,在這面“第三世界”的旗幟下展開的部分,最有活力。

  他這個“第三世界”論,在中國現代思想的范圍內,并非無根之木,早在1910—1920年代,許多中國思想者就將“世界革命”一分為二:一是歐美資本主義國家的“社會革命”,一是非資本主義國家“被壓迫民族”的民族/社會革命。依照這個視野,“中國革命”既反抗“西洋”式的帝國主義和資本主義,又不從屬于馬克思主義的、因而也是西洋式的無產階級革命,而是另有所屬:它是世界“被壓迫民族”的民族/社會革命的一部分,甚至是這個革命的領頭的一部分。

  沒有篇幅在這里介紹這種自我定位和它引發的復雜的思想論爭,只說一點,這定位及其論爭意義甚大,呈現了中國現代思想的一部分可能是最有活力的內容。即便時移世易,屢遭后來的權威理論的否定,一遇到合適的契機,這個自我定位依然會復活,甚至就是在那些否定者的筆下復活。1960年代中共理論家推出的“第三世界”論,就是例子。

  倘說陳映真的“第三世界”視野的來源之一,就是中共1960年代的“第三世界”論,那是不是可以說,他是在臺灣的特殊環境里,再度復活了中國現代思想的一個可能是最具活力的精神傾向?

  我相信,這樣的精神傾向,正是今日知識界破解那道難題所能援引的重要——可能是最重要——的本土資源。陳映真的評論文字的思想意義,正由此凸顯。

  以上說得太粗了,再從兩個方面,稍稍補充幾句:一是他“第三世界”的評論的政治內容,二是其文化內容。

  所謂“政治”,在現代中國(原注:如果說,對于18世紀中葉以后的中國而言,進入“現代”的主要意思,并非只在回答“中國如何現代”的問題,而更在回答“中國要何種現代”的問題,那就可以說,今天的中國仍遠未走出“現代”時期,我們依然活在“現代中國”。),首要的一點就是回答這個問題:今日社會是個什么社會?而要回答得好,又必須在“現實”這一維度之外,同時厘清“歷史”和“世界”兩個維度:今日這個現實是怎么來的?當今世界正被怎樣一個結構支配著?我們置身的國家在這個結構中處于何等位置?……只有講清楚這些,才可能開辟通向未來的政治想象的空間。

  陳映真非常清楚這三個維度的深刻的互相糾纏。他的政治評論,總是試圖在側重其中某一維度的同時,兼顧甚至同時推進對其他維度的理解。他創造和借重的一些評論概念,例如“美國統治下”、“世界體系下”、“二體制對立的世界結構”、“亞洲的冷戰架構”、“‘冷戰—國土分裂—反共—安全’的亞太架構”等,無一不具有多維的功能,既包含對世界大局的概括,也呈現敘述歷史的框架,當然,更是對社會現實的判定。

  不過,這些概念和分析框架,并不足以幫助他避開20世紀中葉“中國革命”論述的一個深刻的困境。

  在1900—1910年代,中國現代思想的主流雖然將“中國革命”和“無產階級的社會革命”區別開來,卻同時認定后者是自己的同志,甚至是自己的歸宿。1920年代,孫中山就不止一次說,俄蘇的今天就是中國的明天。但是,當蘇聯及其“第三國際”逐漸變質,在國內和國際事務中越來越肖似資產階級國家/帝國主義的時候,一種如同被人從背后捅了一刀、前后為難的困窘感受,在“中國革命”的思想和實踐中四處冒頭。魯迅的“橫站”論,就是這一感受的形象表述。國民黨不成器、“三民主義”被抽空,左翼逐漸成為“中國革命”的首席代表,這種困窘仍未消失,有時甚至深化。1957年的“反右”運動,從一個方面來看,似乎標志著這種困窘感的爆發,和隨之而來的徹底被壓制。但幾乎同時,隨著“反對修正主義”和“革命民族主義”意識的膨脹,它又以明顯變形的方式重萌,表現在國際意識方面,就是“不結盟”、“亞非拉”和“第三世界”等明顯挑戰蘇共教條的國際概念/策略的活躍。

  回到陳映真。倘說正是那七年的牢獄生活,在他身上第一次促成了馬克思主義思想的血肉化,且以那些共產黨獄友為中介,促成了他對來自大陸的“中國革命”思想和實踐傳統的感性領受,那么,他此后展開的思想站位,特別是把“思想”落實為“現實政治”的時候,就自然和1930—1940年代大陸的馬克思主義一路的“革命”論述頗為相似:明確以西方帝國主義/資本主義及其在中國(此處是臺灣地區)的附庸勢力為首敵,而以馬克思主義及其現實代表(此時——至少在最初階段——是“社會主義陣營”)為靠背。

  但他的這一站位,另有一個特殊之處。他同時面對兩組對立:一是全球范圍內的資本主義陣營和社會主義陣營的對立,一是中國范圍內的臺灣和大陸的對立。粗糙地看,這兩組對立似乎可以合并:前者是總體,后者是局部;但實際上,情形又明顯地并非僅是如此。正是這個“并非”之處,這個既可以如此合并、又不能完全如此合并的復雜狀況,催動他繼續思考。他很快就看清了,“社會主義陣營”其實是很不統一的,這使他不得不將“蘇聯”和“美國”等量齊觀。這對他的政治站位明顯構成了一個挑戰。但是,中國共產黨和蘇聯共產黨的分道揚鑣幫了他,讓他可以在把“蘇聯”劃出“社會主義”之后,轉移支點,以“大陸”為馬克思主義的首席現實代表,繼續維持先前的站位。

  盡管在1970年代,他筆下已經走出了“第三世界”這個詞,但它并不意味著陳映真已經開始真正的思想突破:他那時還能沿著老路繼續往前走,沒有真正遭遇窮途。

  窮途是從1980年代初開始逐漸呈現的。1980—1990年代之交形勢的風云變幻,其后大陸“市場經濟改革”的極度發展,更對他造成激烈的精神沖擊,結結實實攔住了他。他不能不改變原來那種安心倚靠“蘇共和中共的社會主義”的單向站位,不能不向其他方向去開辟希望,不能不從其他角度,發展對“中國”和“中華民族”的認同意識。這是真正陷入困境了。

  陳映真最可貴的地方之一,就在于他不逃避這個困境,相反,他努力從正面突破。正是這股強韌的心力,引他踏住了“第三世界”政治評論的一個緊要之點:當打破其實是由全球支配體系(例如他所稱的“世界體系”)派生的種種二元對立框架(例如“冷戰”框架及其各類變種),自覺地展開“橫站”式的多向反抗之后,如何重新分析現實,從中發現和促成具有廣闊可能——乃至普遍意義——的新的革命方向?在我看來,他1980年代初期以后的評論工作的一個可能是最重要的意義,就在這里:他似乎開始正面強攻這個緊要之點了。那時,他堅持從一貫的左派立場去評價社會主義國家的大變動,就是這種努力的一個重要信號吧?

  需要更仔細地檢點他在這個方向上的成敗得失。

  再說“文化”。

  一旦自覺站在“第三世界”這樣的位置上,你立刻會發現可資憑借之物的匱乏。四百年的所謂“現代化”進程,從一開始就以赤裸裸的暴力,推廣一套新的標準,讓被壓迫民族和社會覺得自己百事不如人。那怎么辦?還在20世紀初葉,許多中國現代思想者就不約而同地強調:革命的本錢不在別處,就在革命者自身,和其他條件——武器、制度、金錢——相比,“新的人”是最重要的,而要造就“新的人”,第一個要素就是“精神”,用當時的流行詞說,就是“革命道德”。沒錯,當強權把一切都抓在手里的時候,弱勢者只有“精神”可以憑借。

  在這里,正可以看到“第三世界”——或類似的其他政治構想——對于“文化”的非常尖銳的定義。

  在中國,這種定義引發了非常多樣的思想論戰。整個20世紀上半葉,有一個焦點特別突出:被如此定義的“文化”如何創造“革命”的“主體”?粗略來說,這個焦點有兩個大的面向。其一是“被壓迫”和革命精神(“革命道德”)的關系:是“哪里有壓迫,哪里就有反抗”,還是“阿Q式的革命”?是“平民”,還是“人民”?是區分“覺悟階級和不覺悟階級”,還是“到鄉間去”?……許多重要的思想分歧,其實都指向這個根本的問題:如何看待勞苦大眾被欺凌、被剝奪、貧困苦難的生活狀況所蘊含的反抗的能量?

  其二是“理論”和“實踐”的關系:從提出“馬克思主義是科學”,到爭論“問題”與“主義”,再到“反對教條主義”;從爭論“社會性質”,到闡釋“中國革命的獨特性”,再到強調“思想掌握群眾”以及“革命黨和革命主體”……這些牽涉面往往很廣的思想和政治論爭,可以說都在爭一件事:中國革命所激發和創造的文化力量,是否可能被某一個革命理論所統領?

  在大陸,1950年代中期以后的四十年間,上述這樣的論爭幾度興廢,但都少有能持續深化的條件。進入1990年代以后,它們更遭遇一種與政治狀況互為因果的更大力量的影響,那就是對整個“精神”和“意義”問題的普遍的冷淡和輕蔑:“受夠了這一套!別跟我談什么精神!”……今天,就整個社會的情形來說,經由大半個世紀的艱難歷程培養起來的“第三世界”式的文化視野和想象力,是明顯衰落了。

  可是,容我說得絕對一點,在上述這些能力普遍薄弱的情形下,社會是造不成真正有意味的批判力的,而如果缺乏這種力量的推動,“第三世界”式的社會理想就不可能在大地上扎根抽枝。

  這是否就是陳映真的“第三世界”評論的文化意義之所在?

  根據我的粗略的閱讀心得,他的幾乎所有重要的評論文章,包括那些并不以“文學”和“文化”為題目,直接分析經濟和政治現象的文章,都包含這種文化的意義。我甚至想說,恰恰是他那些列出許多數字、似乎是專門討論經濟社會現象的文字,更能夠體現“第三世界”式的評論的一種精粹之力:無論從什么地方,都能看出“文化”的深刻意味。正是憑借這種眼力,他的評論才常能以“文化”轉化其他社會因素(例如大眾的日常生活經驗),激發、促成乃至創造革命的能量。

  舉一個例子:他似乎是將那些中等或中等偏下收入、并非在精神和物質兩方面都被剝奪得一無所有的公民,看成是新的社會理想的重要的現實基礎的;但同時,他明確將臺灣“中產階級”的政治和文化特性,看成是跨國資本主義經濟擴張的產物。因此,他的許多文章,包括一部分小說,都針對這個難題而展開。他的其他許多社會活動,例如創辦《人間》雜志,堅持那樣的裝幀,也都是因此而來的吧。

  “第三世界”并非一塊地域,而是一種視野,一種精神立場,一種感受和思考的方式。它應當可以充滿全世界,實際上也確實能在各地都看到。中國自不例外,在某種意義上,發軔于1900年代的“中國革命”,正是“第三世界”的別稱之一。陳映真先生的“第三世界”的政治和文化評論的意義,也可以這么來看。

  2014年2月 香港屯門

「 支持烏有之鄉!」

烏有之鄉 WYZXWK.COM

您的打賞將用于網站日常運行與維護。
幫助我們辦好網站,宣傳紅色文化!

注:配圖來自網絡無版權標志圖像,侵刪!
聲明:文章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不代表本站觀點——烏有之鄉 責任編輯:晨鐘

歡迎掃描下方二維碼,訂閱烏有之鄉網刊微信公眾號

收藏

心情表態

今日頭條

點擊排行

  • 兩日熱點
  • 一周熱點
  • 一月熱點
  • 心情
  1. “深水區”背后的階級較量,撕裂利益集團!
  2. 大蕭條的時代特征:歷史在重演
  3. 瘋狂從老百姓口袋里掏錢,發現的時候已經怨聲載道了!
  4. 央媒的反腐片的確“驚艷”,可有誰想看續集?
  5. 該來的還是來了,潤美殖人被遣返,資產被沒收,美吹群秒變美帝批判大會
  6. 到底誰“封建”?
  7. 兩個草包經濟學家:向松祚、許小年
  8. “中國人喜歡解放軍嗎?”國外社媒上的國人留言,差點給我看哭了
  9. 掩耳盜鈴及其他
  10. 從歷史工人運動到當下工人運動的謀略——(一)歷史工人運動
  1. 到底誰不實事求是?——讀《關于建國以來黨的若干歷史問題的決議》與《毛澤東年譜》有感
  2. 歷史上不讓老百姓說話的朝代,大多離滅亡就不遠了
  3. 與否毛者的一段對話
  4. 孔慶東|做毛主席的好戰士,敢于戰斗,善于戰斗——紀念毛主席誕辰131年韶山講話
  5. “深水區”背后的階級較量,撕裂利益集團!
  6. 大蕭條的時代特征:歷史在重演
  7. 社會亂糟糟的,老百姓只是活著
  8. 瘋狂從老百姓口袋里掏錢,發現的時候已經怨聲載道了!
  9. 央媒的反腐片的確“驚艷”,可有誰想看續集?
  10. 該來的還是來了,潤美殖人被遣返,資產被沒收,美吹群秒變美帝批判大會
  1. 北京景山紅歌會隆重紀念毛主席逝世48周年
  2. 元龍:不換思想就換人?貪官頻出亂乾坤!
  3. 遼寧王忠新:必須直面“先富論”的“十大痛點”
  4. 劉教授的問題在哪
  5. 季羨林到底是什么樣的人
  6. 歷數阿薩德罪狀,觸目驚心!
  7. 十一屆三中全會公報認為“顛倒歷史”的“右傾翻案風”,是否存在?
  8. 歐洲金靴|《我是刑警》是一部紀錄片
  9. 我們還等什么?
  10. 只有李先念有理由有資格這樣發問!
  1. 毛主席掃黃,雷厲風行!北京所有妓院一夜徹底關閉!
  2. 劍云撥霧|韓國人民正在創造人類歷史
  3. 到底誰不實事求是?——讀《關于建國以來黨的若干歷史問題的決議》與《毛澤東年譜》有感
  4. 果斷反擊巴西意在震懾全球南方國家
  5. 重慶龍門浩寒風中的農民工:他們活該被剝削受凍、小心翼翼不好意思嗎?
  6. 央媒的反腐片的確“驚艷”,可有誰想看續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