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身后,留下熱潮不斷
--------------------------------------------------------------------------------
http://www.sina.com.cn 2006年03月31日16:21 新世紀周刊
-本刊記者/張凡
新版《毛澤東傳》全譯本再次吸引了人們的眼光,我們所熟悉和陌生的毛澤東是一個什么樣的人,為了尋找這個答案,30年間,毛澤東熱三度興起。
“這個人是誰?”在整理舊雜志的時候,劉峰指著一個印有毛澤東頭像的封面,開玩笑地問6歲的兒子。“毛主席啊。”孩子的回答讓他吃了一驚,因為他印象中似乎沒有人教過兒子這些知識,但孩子的回答卻是“知道就是知道”。
在中國,可能有更多的孩子并不知道毛澤東是誰,但這并不妨礙他們可能從人民幣或者天安門上懸掛著的頭像中記住這個人。盡管已經(jīng)逝世30年了,但毛澤東卻依然影響著大多數(shù)的中國人,隨著今年一本新版《毛澤東傳》(羅斯·特里爾著 )全譯本的上市,一股新的毛澤東熱悄然興起。
一本傳記的再度暢銷
最好的時候,一天賣掉了100多本。新版《毛澤東傳》上市的短短兩個月內(nèi),在北京西單圖書大廈就賣出了150 0多本。在圖書銷售榜上,這本書成為二月份上榜的唯一的傳記類作品。出版該書的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以下簡稱人大出版社)不得不在短時間內(nèi)第四次加印。
“沒想到會賣得這么火。”人大出版社該叢書的策劃編輯潘宇說,在出版社最初的設計中,最新版的這本《毛澤東傳》全譯本被當作國外研究毛澤東學術而列入“國外研究毛澤東譯叢”系列書籍。叢書共有七本著作,學術味非常濃厚。
潘宇說,“我們是高校出版社,以出版精品教材和精品學術專著為主。”并不善長做暢銷書的她們并沒有把這本書當暢銷類書籍來做,而且她們也沒有來得及抽出時間做宣傳。但出乎意料的是,短短兩個月,這本書就已經(jīng)躍上各圖書賣場的銷售排行榜,各地紛紛要求上貨的信息讓出版社開始忙碌起來。在不到兩個月的時間里《毛澤東傳》就賣出5萬多冊,對一本傳記類圖書來說,這個數(shù)字相當可觀。
“年輕人是為了了解,老年人是為了回憶。”北京中關村圖書大廈銷售部的張女士對《毛澤東傳》熱銷用了這樣一句簡單的話來概括。她說,只要沾上“毛澤東”三個字的書都好賣。她介紹說,三年出了三本毛澤東傳,都賣得相當好。張指的是2003年中央黨史文獻研究室出版的《毛澤東傳》(1949—1976,金沖及等編著),2004年中國青年出版社出版的《毛澤東傳》(英國記者肖特著)以及2006年最新出版的《毛澤東傳》(羅斯·特里爾著)。
新一輪的毛澤東熱,如果從時間上追溯,要從2003年毛澤東誕辰110周年算起。盡管有非典襲來的陰影,但那一年的毛澤東熱超乎尋常,有關毛澤東的新電影、新電視片和紀錄片吸引了各個年齡段的中國人。
毛澤東的親人、衛(wèi)士,幾乎接觸過毛澤東的人都在紛紛著書,描述這位偉人的思想、生平、家庭歷史、性格心理、感情世界及生活情趣。中共中央黨史文獻研究室十年磨一劍的《毛澤東傳》(1949-1976)上市,他的孫子毛新宇和外孫女毛東梅先后出版了有關毛澤東的著作。110家中文網(wǎng)站聯(lián)合發(fā)起了紀念毛澤東誕辰110周年的主題活動,在48天內(nèi),有500萬人點擊登陸。
2004年,這一輪高潮并未停止而是繼續(xù)延伸。英國記者肖特在中國簽售他的“大紅本”《毛澤東傳》,更多的人持著看一看外國人怎么寫毛澤東的想法,買回了這本頗像舊時“紅寶書”的傳記。這本書一直暢銷到2005年。一個令人注意的細節(jié)是,這一階段出版的書大都以紅色作為封面的主色調(diào),或者是為了強調(diào)毛澤東本人的紅色革命歷程,但更大程度上則勾起了人們對紅寶書(《毛澤東選集》《毛主席語錄》)的回憶。
拿出一本1958年出版的《毛澤東語錄》,52歲的馬玉林說:“不一樣,還是不一樣。”在北京有名的舊書市場潘家園里,馬玉林的攤上最多的就是各式各樣的毛澤東書籍。“毛澤東語錄都是紅色封皮,是純正的暗紅色,和這個猩紅色還不一樣。”指著新版的《毛澤東傳》,馬玉林對這種版畫風格的封面并不滿意,他說這黑乎乎的能看見啥:“毛主席就沒離開我們。”
即使在今天,多數(shù)情況下,馬玉林仍然不直呼其名。他說,現(xiàn)在的生活條件要超過從前,但是他仍然懷念那個時代。從搜集毛澤東的書到賣毛澤東的書,他下了不少功夫,按他的說法,真正熱愛毛澤東的人都會有一整套各種版本的毛澤東選集。
馬玉林有全套的毛澤東選集的版本,但他并不出售,他說要把這套書當作傳家寶傳下去。現(xiàn)在每逢周末,都會有來自各地的愛好者來這兒淘寶,馬玉林說,在他這兒毛主席什么時候都是熱的。
走下神壇的第一波熱浪
三十年間,從最初的全面懷疑到走下神壇,從被民間重奉為偶像,到重歸平淡。毛澤東熱經(jīng)歷了不同的階段。若細心觀察的話,可以發(fā)現(xiàn),毛澤東熱的幾次興起,大都集中在從他的誕辰到忌日這一時間段中。新版《毛澤東傳》的譯者、中央黨校教授胡為雄說,因為在毛澤東的精神中始終有一種反抗精神,而他的這種精神和人格魅力很容易被下一代人所喜歡。
毛澤東逝世后的第一波熱潮,大致發(fā)生在上世紀80年代后期。1980年,鄧小平在接受意大利著名記者法拉奇的采訪時,第一次以“功大于過”的說法重新對毛澤東的歷史地位做出了評價。隨后在《關于建國以來黨的若干歷史問題的決議》中,對“文化大革命”做出總結(jié),再一次客觀地評價毛澤東和毛澤東思想的歷史地位。自下而上,民間對于毛澤東的重新關注也開始慢慢升溫。1986年,毛澤東逝世10周年,一股重新解讀毛澤東熱的思潮開始高漲,并在1988年蔚然成風。
也是在這一年,一本由美國人施拉姆寫的《毛澤東》(1988年)由紅旗出版社出版,這本書當時只作為內(nèi)部資料在小范圍內(nèi)流傳。這一年,還在讀研究生的胡為雄偶然遇到推著自行車賣書的人,他毫不猶豫的買下了這本內(nèi)部資料書。在這波毛澤東熱中,為了搶占市場,河北人民出版社用最短的時間把羅斯·特里爾在1980年寫完的《毛澤東傳》出版,這本書第一版的制作和裝訂非常粗糙簡單,在今天看來更像是一本擺在地攤上的盜版書。盡管其中有許多翻譯上的錯誤顯而易見,但憑借“毛澤東”三個字的魅力,這本傳記還是迅速暢銷,到1998年,創(chuàng)下了行銷120萬冊的紀錄。
稍后一年,權延赤寫完了他的第一本毛澤東書籍《走下神壇的毛澤東》,第一次把毛澤東當作一個普通人來描述。從此之后,正如這個書名所描述的一樣,走下神壇后的毛澤東更多的個人信息被披露出來。文革十年,被個人崇拜神化的毛澤東被解構(gòu)還原,走下神壇,卻不失神奇。作為一個人,而不再是神的毛澤東開始漸為人知。
重塑偶像的全民狂歡
但是在1990年后,隨著毛澤東百年誕辰的臨近,第二波毛澤東熱卻在向另一個方向發(fā)生變化。“太陽最紅,毛主席最親”的紅色革命歌典在這一年不期而紅,就像刀郎在2003年喊著“2002年的第一場雪”一樣,沒有人說得清為什么這些老歌會在一夜之間響徹大街小巷。
“毛澤東頌歌”的卡式磁帶像曾經(jīng)的紅寶書一樣,滲透到城市、鄉(xiāng)村,原本預計發(fā)行七八萬盒的“紅太陽”錄音帶在一個月就賣出了100萬盒,這盒磁帶所創(chuàng)造的銷售奇跡在今天依然是各路歌星們可望而不可及的紀錄。
在城市和農(nóng)村,壓在箱底的毛澤東像章被重新翻了出來,掛在了最顯眼的地方。這一次,不僅掛在了墻壁上,而且掛在了各式各樣的大卡車、小轎車等交通工具上。四川省成都市五福街58歲的工人王安廷在這一年自己辦起了一個毛澤東像章家庭收藏博物館,他發(fā)誓在他有生之年要攢夠25000枚毛澤東像章節(jié)。到2003年毛澤東百年誕辰的時候,不到20平方米的“王安廷小小展覽館”中存下了5萬多枚、計1萬5千多個品種的主席像章及2噸多重的毛主席詩集、文選等藏品。
出租汽車里毛的紀念章、毛的語錄、毛的肖像,北京三里屯、秀水街印有毛語錄的汗衫,穿綠軍裝、戴紅五角星,成為這一時間段的流行。《走下神壇的毛澤東》一再加印,而河北人民出版社把制作粗糙的《毛澤東傳》重新審譯印刷,質(zhì)量有了明顯提高。而隨后的一系列大型影片,如《開國大典》、《巍巍昆侖》、《毛澤東和他的兒子》、《毛澤東和他的鄉(xiāng)親》、《開天辟地》等更是在銀幕上重寫了毛澤東的形象。1993年的毛澤東熱在某些方面更像一場全民的節(jié)日,農(nóng)民和司機們重新把毛澤東當成了神,而一些年輕人則把毛澤東重新當作偶像,和香港的“四大天王”并駕齊驅(qū)。
在這場偶像重塑過程中,上一代人與下一代人的觀念相去甚遠。年輕人不了解毛澤東并不妨礙他們對毛澤東的狂熱,但與父輩們的狂熱不同,他們更多地對毛澤東奉行拿來主義,唱紅太陽、穿綠軍裝只是他們展現(xiàn)個性的一種方式。
中國社會科學院研究員唐燦曾經(jīng)比較過第三代人與第四代人在青春偶像選擇上的差異。在第三代人心目中,毛澤東是偶像。他們幾乎把自己全部的崇拜、熱愛、忠誠,乃至全部的憧憬毫無保留地奉獻給這尊心中的偶像。第四代人卻把港臺歌星 “四大天王”當作偶像。毛澤東熱只不過是流行文化的一種表現(xiàn)。北京大學社會學系的馬戎教授則把這稱之為是一種“潛文化 ”現(xiàn)象,與社會主流文化相比,毛澤東的反抗心理和個性魅力容易為社會所接受。與個人崇拜完全不同的偶像崇拜成了這一時期的主調(diào)。
商業(yè)化后的返璞歸真
2003年,毛澤東誕辰110周年,與前兩次熱相比,這一次商業(yè)味濃而文化味淡,民間的反映則有點慢熱的味道。
與1993年相比,這一年的毛澤東熱,貼上了許多商標的符號。推手是各種各樣的商業(yè)先鋒們。一套純金版《毛澤東詩詞手跡》在2003年公開亮相,每套13600元的價格還沒來得及讓人吃驚,《毛澤東詩詞書畫精品典藏》一書就以 36000元開價。而上海老鳳祥有限公司鑄造了110尊毛澤東主席小型純金像,每尊售價20.3萬元。高得令普通人乍舌的價格顯然是為收藏者們量身訂做的,貼金或純金的毛澤東成了新的收藏品或者變相的禮品。
沒有人諱言,偉人也要為經(jīng)濟做貢獻。毛澤東的外孫女孔東梅也成立了一家文化公司,第一個產(chǎn)品就是《翻開我家的老影集——外孫女心目中的毛澤東》。這本書在2003年非常搶眼,即使今天去潘家園的舊書市場里,也很難以低價淘到它。書販們會喊著跟你說,這可是毛澤東自家外孫女出的書,好多照片是別的地方?jīng)]有的!
商業(yè)化是這個時代不可避免的事情,新華社的一則報道說,不論是韶山還是北京,都空前規(guī)模地引進了商業(yè)策劃人,以市場運作方式開展紀念活動:晚會、出版、旅游、論壇,其間的投入或者產(chǎn)出金額高達數(shù)億元人民幣。
與商家的熱情相比,民間對毛澤東的熱卻慢吞吞的,并且不再像1993年那樣狂熱,而是多了幾份理智。在200 3年盛大的紀念過后,商業(yè)味的毛澤東熱漸漸淡去,而文化層面的毛澤東熱又慢慢升溫。2004年中國青年出版社出版的《毛澤東傳》開始暢銷,在不到3個月的時間內(nèi)賣出了3萬冊,這一熱潮延續(xù)到了2005年底。
熱度不減的人們在2006年的春天,又把人大版的《毛澤東傳》推上了暢銷書的行列。 “《毛澤東傳》的熱銷還帶動了其他幾本毛澤東研究書籍的銷售。”潘宇說,這一輪的毛澤東熱中,人們不僅關注作為個人的毛澤東,而且更加關注毛澤東所處的那個時代和他的思想產(chǎn)生的根源,所以不僅有人買毛澤東傳,其他研究毛澤東的書籍也吸引了人們的興趣。
對于反復出現(xiàn)的“毛澤東熱”,胡為雄認為,“熱”沒有一個準確的標準,很難科學界定,但現(xiàn)在的熱已經(jīng)不是當年的狂熱。“逢五逢十紀念先人是中國文化的傳統(tǒng)。毛澤東誕辰100周年、誕辰110周年,包括今年的逝世30周年,紀念活動肯定會多一些,自然會形成一種關注熱度。“毛澤東熱是一種綜合的社會心理的折射。”胡為雄說。
「 支持烏有之鄉(xiāng)!」
您的打賞將用于網(wǎng)站日常運行與維護。
幫助我們辦好網(wǎng)站,宣傳紅色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