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衛藝術中的毛澤東
--------------------------------------------------------------------------------
http://www.sina.com.cn 2006年03月31日16:21 新世紀周刊
本刊記者/平客
去除“神圣化”,毛澤東變成了搖滾明星一樣的流行偶像,這種時尚氣息蔓延至歐洲、南美等世界各地。
毛澤東第一次出現在西方視野是一本叫《生活》(Life)的畫報,這本四開的彩色新聞畫報是那個年代美國文化的標志之一。1937年1月25日,創辦兩個月的《生活》畫報用罕見的數頁篇幅刊登了一組題為《漂泊的中國共產黨人》的圖文并茂的報道,照片的拍攝者是美國記者斯諾。其中一幅毛澤東頭戴八角帽的肖像成為西方視野中的毛澤東標志性的攝影作品,這幅作品在后來的幾十年中無數次出現在報紙、雜志、書籍等各類出版物中,而《生活》雜志刊登這幅照片時,旁邊有這樣一行字:“毛是他的名字,他的腦袋價值25萬美元!”由此,毛澤東和他的金光閃閃的紅五星開始在紐約、進而在整個美國閃耀,后來蔓延到歐洲、南美等世界各地。
30多年之后,一個叫安迪·沃霍(AndyWarhol)的美國人嘗試著一門全新的藝術形式,他使用絲網印刷創作了一組名人肖像,從瑪麗蓮·夢露到伊麗莎白·泰勒、從艾爾維斯·普萊斯雷到毛澤東,這種被稱為波普藝術(PopA rt)的形式讓毛澤東的肖像借由絲網印刷走進了前衛藝術的領域。在安迪·沃霍的創作中,毛澤東肖像是時代文化的重要因素,作為消費社會的熱情贊美者,他之所以把毛澤東與當年西方盛極一時的風云人物放在一起作為波普藝術的一部分,和他對當代文化的理解不無關系。
安迪·沃霍將毛澤東變成了搖滾明星一樣的流行偶像,并將其制成商品大量制造販賣。在“偶像化”的同時也頗有去 “神圣化”的意味。在這個意義上,毛澤東和他的遠方戰友切·格瓦拉殊途同歸,成為西方前衛藝術的表現內容。之后,變成商品,匯入了時尚潮流。毛澤東的肖像被絲網印刷為波普藝術作品,切則走上了雪茄煙盒,他們頭上戴的八角帽或者貝蕾帽都是佐證這種潮流的參照。
安迪·沃霍之后,越來越多的藝術家、設計師開始把毛澤東當作重要的表現元素,成為持續不斷的藝術、時尚潮流。 1995年,美國華裔時裝設計師譚燕玉因為將毛澤東肖像融入時裝設計而聲名鵲起,被美國《人物》(People)雜志選為全球50名最美麗人物之一,其作品被安迪·沃霍博物館(AndyWarholMuseum)、紐約時尚科技學院(F IT)永久收藏。這樣的設計概念源于一次偶然,譚燕玉到一位藝術家的工作室,看到有毛澤東肖像的圖案,突發奇想,產生了把毛澤東肖像融入時裝設計的想法。之后的半年,譚燕玉與朋友合作,讓有毛澤東肖像的圖案走進了流行時尚的視野。其顏色與形狀有流行感,做成布料,不同面貌的毛澤東形成了時裝毛澤東系列。毛澤東系列讓譚燕玉從時尚界轉而踏入藝術界,連麥當娜這樣的國際巨星都穿過她設計的衣服。
當然,我們也許得從那本1937年的《生活》畫報尋找這種時尚潮流的源頭。而在上世紀60、70年代,毛澤東對西方社會產生的影響也是非常巨大的。在美國、歐洲,毛澤東的肖像出現在報刊頭版上、出現在街頭的示威游行隊伍中。從哲學家薩特到作家讓·熱內,連后現代哲學家福柯以及即將在上海舉行演唱會的“滾石樂隊”的搖滾樂手都曾是毛澤東的忠實追隨者。英國的甲殼蟲樂隊(TheBeatles)的約翰·列農也在歌詞里提到過毛澤東,殊不知,當年,橫跨歐美的嬉皮浪潮中,毛澤東曾是他們的精神圖騰,這與同時代的中國倒是相映成趣。以當年的MC5樂隊為例,主唱約翰·辛萊克(J ohnSinclair)是當時美國 “白豹黨”的成員,他曾斷章取義地引用毛澤東《在延安文藝座談會上的講話》中的文字,斷然宣告:“在地球之上,我們必須為人們創造出一個樂園。在那兒人人都平等而快樂,我們不達到這個目標就絕不罷休。”然而,MC5的搖滾樂隊只是曇花一現。他們只有一張專輯進入排行榜,與他們用搖滾樂在全世界鼓動革命的初衷相去甚遠,之后,MC5就變成了具有早期樸素重金屬氣質的樂隊。當然,上世紀70年代開始后期盛行的朋克文化中,毛澤東則成為朋克青年的偶像,歐美朋克樂隊常在演出時懸掛中國國旗和毛澤東肖像,以表明自己的革命性,反資本主義性。直到19 99年9月最后一周的美國《新聞周刊》,該刊制作“中國50年慶典”封面故事,中國的女子朋克樂隊“掛在盒子上”主唱王悅與毛澤東、克林頓同時出現在雜志封面上。
有意思的是,西方前衛藝術的毛澤東熱潮甚至輾轉影響了一些海峽對岸的臺灣青年,臺灣音樂人張洪量就是其中一位。張洪量在年少時偷偷收聽大陸對臺廣播,聽到了許多關于毛主席及其他民族交響樂。在后來回憶那段歲月時他回憶說:“那時候,我對毛澤東的感覺總是伴著黃河的音符字句,在音樂合唱的潛移默化中,對他的感覺悄然發生變化,漸漸地感覺到他對民族自信及打倒帝國主義的精神。”張洪量坦言少年時代那段接觸毛澤東的時光,培養了他日后獨立客觀地對待歷史及事物的能力。張洪量在美國留學多年,學的是電影導演,他第一個想拍的人物傳奇就是毛主席,他說他希望“讓更多的黃種人及被壓迫的民族有機會從毛主席那里得到往前邁進的動力。”
1991年張洪量發表了一張實驗色彩的專輯《有種》,其中以這樣的歌詞明志:“我們的事情/不管大小事/事事都關心/喜怒哀樂早已經注定在我們身上/什么血統就會孕育什么情感/什么感嘆/終究我們都是一個樣兒/我的家鄉在/臺北/北京/上海/香港/廣州/拉薩/青島/長春/重慶/吉林/高雄/伊犁/西安/桂林/我們的家縛在山頂洞。”
「 支持烏有之鄉!」
您的打賞將用于網站日常運行與維護。
幫助我們辦好網站,宣傳紅色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