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鄧正來的“國家與市民社會”
主要有四篇文章:《國家與市民社會:一種社會理論的研究路徑》增訂版序();《市民社會理論研究》();《國家與社會——中國市民社會研究的引論》();《市民社會與國家——學理上的分野與兩種框架》()。還有一篇《市民社會與國家知識治理制度的重構——民間傳播機制的生長及其作用》(),因關系不大,未作為重點來讀。
(一)鄧氏的市民社會。鄧氏認為,所謂“市民社會”,是指那些源出于保護個人自由的思考以及反對政治專制的近代自由主義政治思想、源出于對市場經濟的宏揚以及對國家干預活動的應對的近代自由主義經濟思想的基礎上而逐漸產生的相對于國家以外的實體社會”。(28、30?)分解開來是否:第一,近代自由主義政治思想和近代自由主義經濟思想是市民社會的基礎;第二,近代自由主義政治思想源出于保護個人自由以及反對政治專制,近代自由主義經濟思想源出于對市場經濟的宏揚以及對國家干預活動的應對。第三,在兩個近代自由主義思想的基礎上產生的,相對于國家以外的實體社會,就是市民社會。壓縮一下就是說:它是超歷史、外國家的實體社會;它的基礎是近代自由主義政治、經濟思想。近代自由主義政治、經濟思想源出于什么,暫且勿論,單說前兩項。
(二)市民社會不是超歷史、外國家的。對市民社會,在馬克思的早期著作中的使用有兩重含義?!皬V義地說,是指社會發展各歷史時期的經濟制度,即決定政治制度和意識形態的物質關系總和;狹義地說,是指資產階級社會的物質關系?!?A title="" style="mso-footnote-id: ftn1" name=_ftnref1>[1]后來實際上已經專指資本主義社會的經濟制度,以至于不再使用“市民社會”一詞。因此,市民社會不是超歷史的,是資本主義社會的專利。馬克思恩格斯說過:“從中世紀的農奴中產生了初期城市的城關市民;從這個市民等級中發展出最初的資產階級分子?!?A title="" style="mso-footnote-id: ftn2" name=_ftnref2>[2]最初的資產階級分子后來發展成自為的資產階級,就是市民階級,成為新生的資本主義經濟制度的代表,所以它不是超歷史的,而是具體的歷史的產物。市民社會也不是外國家的。既然鄧氏稱,反對政治專制的近代自由主義政治思想以及應對國家干預活動的近代自由主義經濟思想是市民社會的基礎,既反對政治專制,又應對國家干預,怎能說是相對于國家以外呢!邏輯不允許。
(三)市民社會也不是實體社會。一個實體社會是一定的生產力和生產關系、經濟基礎和上層建筑的統一。沒有無生產力的生產關系,也沒有無生產關系的生產力,資本主義經濟基礎就是與一定生產力相統一的生產關系;同樣沒有無經濟基礎的上層建筑,也沒有無上層建筑的經濟基礎,資本主義經濟基礎創造了包括資產階級專政的上層建筑,這個上層建筑反過來又為其經濟基礎服務。社會實體不能按照市民,契約、身份、公民、民間等形式主義標準隨意劃分,而是按照生產力和生產關系、經濟基礎和上層建筑的統一來劃分。從而分為原始社會、奴隸社會、封建社會。資本主義社會、社會主義社會和共產主義社會。鄧大師抽象地,可以使用于任何時空維度的市民社會是根本不存在的。這種所謂理論在現在的提出,完全是另有所圖。
(四)鄧氏論市民社會的特點。鄧氏說,市民社會“不僅僅是一種可用來對抗或抵御暴政、集權式統治的必要手段”,而且“應被視為當然的目的”——亦即“市民社會理念的運用不會因‘后公產主義’的到來而終止,相反將在由此想真正民主自由的市民社會的邁進過程中持續得到使用”,東歐和前蘇聯的“社會轉型”是西方價值、理念和制度的勝利。這種價值、理念和制度就是市民社會,亦即“立基于西方經驗或觀念的市民社會而型構出的國家與社會關系模式”,并且這種模式是“可以跨越空間、超越文化或傳統的具有普世效度的結構性框架”。[3]概括起來可否說:第一,可用來對抗或抵御暴政、集權式統治。東歐和前蘇聯的“社會轉型”是這種對抗的勝利,就是在那里搞掉了“暴政、集權式統治”建立起民主自由的市民社會。第二,持續性或永恒性?!昂蠊a主義”即東歐和前蘇聯轉型后繼續有效,當然,就是輪到在中國使用“真正民主自由的市民社會”的時候了;第三,有普世效度。中國的空間、文化或傳統都可以跨越,已經都不是障礙。這是鄧大師在構建“中國法律理想圖景”之后的又一謀劃,要在中國建立市民社會了。
(五)“市民社會”理論的目的。按其交待,鄧氏借用“市民社會”理論的目的是為了批判人文社科領域里的那種“自上而下”的一元性“國家”分析范式,建構“自上而下”與“自下而上”的雙軌型“國家與社會”互動范式提供最為基本的理論和思想支援,進而對中國人文社會科學在當下的發展起推動作用。[4]恩格斯對國家,對國家和社會的關系有一段極為精彩的論述。他說:“到目前為止在階級對立中運動著的社會,都需要有國家,即需要一個剝削階級的組織,以便維持它的外部的生產條件,特別是用暴力把被剝削階級控制在當時的生產方式所決定的那些壓迫條件下(奴隸制、農奴制或依附農制、雇傭勞動制)。國家是整個社會的正式代表,是社會在一個有形的組織中的集中表現,但是,說國家是這樣的,這僅僅是說,它是當時獨自代表整個社會的那個階級的國家:在古代是占有奴隸的公民的國家,在中世紀是封建貴族的國家,在我們的時代是資產階級的國家。”[5]世界上哪里來的“自上而下”的一元性“國家”分析范式;又哪里來的建構“自上而下”與“自下而上”的雙軌型“國家與社會”互動范式,都是資產階級的偽科學。為這些東西“提供最為基本的理論和思想支援”,不啻為冥王府燒紙錢,完全是一種空中不詳飛行物的“幽浮”。而所謂對“中國人文社會科學在當下的發展起到推動作用”,就是否定馬克思主義的國家學說,并從而為演變社會主義制度制造輿論。
(六)市民社會與政治或國家的學理分野。鄧氏推薦黑格爾的主張:“市民社會的所有活動追求的是以個人私欲為目的的特殊利益,使人們依憑契約性規則進行活動的私域,個人于此間的身份是市民”,這段話實際上說的市民社會就是建立在私有制基礎上的資本主義市場經濟。中國有一位大家說過,市民,就是市場之民??磥肀揉囅壬纱嘁恍??!岸鴩谊P心的則是公共的普遍利益,使人們依憑法律和政策進行活動的公域,個人于其間的身份乃是公民?!?A title="" style="mso-footnote-id: ftn6" name=_ftnref6>[6]這是說的資產階級國家,關心公共的普遍利益是表相,實際上是維護資本主義剝削的實現形式,即維護資本主義市場秩序的資產階級專政。其中的“私域”、 “公域”分不開;“市民”、“公民”二重身份只在邏輯上存在,哪個國家是這樣實行的?這些東西反映的是資產階級學者的偏見,目的全在于淹滅政治或國家的階級本質。
(七)對各種市民社會理論的爬梳。市民社會的理論經過鄧氏的爬梳,形成了市民社會的兩大知識傳統,一為洛克式的“社會先于國家”或“社會外于國家”的觀念(28);另一市民社會傳統則為黑格爾的“國家高于社會”(30)的框架。接著的是對于這些淺薄的、形而上學的國家與社會觀的嚼舌頭,以及大講為此編造的天賦人權的自然狀態和社會契約的故事,已經老掉了牙。若是一百年前談這些東西,可能還有些聽眾?,F在不辭辛苦地拿出來干什么呢?其實,不過是為鄧大師想“超越”洛克和黑格爾,創造國家與社會互動的中國市民社會論塾底。也就是“中國市民社會與國家的關系架構絕非只有非洛即黑的選擇,毋寧是二者間平衡,亦即筆者力主型構的市民社會與國家間良性的結構性互動關系。”把老祖母的嫁妝翻騰出來,晾曬一番,還要開一個新潮時裝店。能拉來幾個顧客呢!
(八)鄧氏的大陸市民社會論。首先,就實現民主政治而言,深刻地標示出大陸市民社會論者的不同于民主激進訴求的漸進取向。然而在中國現代化過程中出現了相倚的兩極:政治變革導致傳統權威的合法性危機,進而引發社會結構的解體和普遍的失范,作為這種失序狀態的回應,政治結構往往向傳統回歸,而這又使政治結構的轉型胎死腹中。這種歷史上出現的兩極徘徊在當代則演變為“一放就亂,一亂就統,一統就死,一死再放”(中央和地方關系方面)以及“精簡——膨脹——再精簡——再膨脹”(政府機構變革方面)的惡性循環。為“大陸市民社會論者”提供所謂理論和文化的支援,給大陸治病,非雙向互動的“市民社會與國家”不可了。簡直是自論自證的一派低劣的胡言。對于這種挑選幾條工作中一時出現的問題,用來證明大師的宏論,不覺得有失大師的學術風范嗎?
(九)臺灣的民間社會(同為civil society,兩地翻譯不同)?!懊耖g社會與國家”(28)在臺灣論者處,便更多(或完全)地被構設為一種由下而上的單向度反對威權“國家”的關系,因此他們更傾向于將民間社會視作一種抗爭“國家”的手段,從而“民間社會對國家”關系的構造也就更側重于如何有利于實踐層面的動員和抗爭;由于他們堅信抗爭手段以及依此手段只要將威權“國家”解體,民主政治的終極目標便能實現,所以他們在實現了民主政治方面所表現出來的是更為激進的取向。[7]顯然,臺灣的“民間社會”的民主程度和實現的速度都走在大陸的前面。臺灣已是大陸的方向。
(十)蘇聯東歐國家市民社會的復興。蘇聯東歐國家通過市民社會的“復興”而有效形成的制度轉型所產生的“示范”下,東歐及前蘇聯等國家為擺脫集權式統治而進行社會轉型的過程是促使市民社會理念復興運動的更為直接的導因。波蘭的政治發展就是“修正主義的終結與市民社會的再生”。明白點說就是:蘇聯東歐國家是“暴政、集權式的統治”的代表;改變這種“暴政、集權式的統治”,是市民社會復興的導因;修正主義的終結(勝利),就是市民社會的再生;正是它們為我們提供了“示范”。話已經說得很明白,實行“西化”是中國的唯一進路。
(十一)使中國大陸緊跟臺灣,向蘇聯東歐的“示范”方向走去。市民社會無論是作為一種社會存在,還是作為一種概念,都是西方或歐洲文明的產物。不論在不同國家和地區有哪些不同,但都“蘊含著一個相同的規范認識(paradigm)即大規模的商品化必定引起經濟及社會的發展或現代化,所以它們又不具有本質上的差異?!?鄧氏企圖把社會的發展死死套在資本主義的發展線路上。大陸、臺灣、蘇聯東歐的市民社會,都“不具有本質的差異”。大陸要緊跟臺灣,向蘇聯東歐方向走去,就是中國的前進模式,自然也是鄧先生的學術目的了。
(十二)資本主義市場經濟不能為我所用。鄧先生假中國市民社會論者之口,說:認為市民社會“一如民主、自由、人權、憲政等概念,“市民社會”概念雖然產生于西方社會的經驗及知識傳統,卻具有超地域、跨文化的普遍意義和價值,能為我所用、也應該采用,盡管這種援用必須考慮中國的國情”。但不論在什么地方實行,都有“家族相似”特性,就是基因必是相同的。鄧氏所言落后一個歷史階段。在中國民主革命時期,這些東西曾經能為我所用,可是資本帝國主義先生們老是侵略學生,我們失敗了。前面談過:市民社會,實際上說的“就是建立在私有制基礎上的資本主義市場經濟?!币姡┵Y本主義市場經濟主要就是私有制是市場經濟的唯一基礎;市場是配置資源的手段;與此相適應還有人性自私論和政府的不介入或少介入。對此,鄧大師通過經驗性的個案研究,北京的三家民營書店——萬圣書店、風入松書店和國林風書店,已經說到家了。私有制是基礎(決定人性自私),市場是資源配置手段(政府只管秩序),為他的市民社會既提供事實檢測,又提供了事實依據。但是這三個書店,只是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構成因素。把它單拿出來存在不了。如果就這三家書店算個整體,那是資本主義市場經濟。當作典型全面實行,在中國過去行不通,現在更行不通。
(十三)中國實行的是社會主義的市場經濟。在中國進入社會主義時期同資本主義已經不是一個家族,沒有了“家族相似”的特性了。憲法第十五條第一款規定:“國家實行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笔裁词巧鐣髁x市場經濟呢?第一,由國家實行,過去國家實行計劃經濟,經過改革實行市場經濟;第二,市場經濟與社會主義制度相結合,以社會主義公有制的主體地位為基礎,是社會主義制度的自我完善;第三,以國家的宏觀調控為前提,發揮市場在資源配置中的基礎性作用。鄧大師想用西方幾百年前的“市民社會”的說教,多繞那么幾圈,就想改變無數先烈用頭顱和鮮血換來的中國的社會主義制度,豈非過分天真了。
(十四)中共建政以后?!氨娝苤?,1949年中共建政以后,國家治理社會所依憑的一個最為重要的制度性安排即是對知識生產和傳播的國家壟斷,包括意識形態的支配性安排,以及在這樣的制度安排之上且為維持這一制度性安排而采用的管制技術。”“眾所周知”都包括哪些人?你這里的國家壟斷、支配性安排、管制技術等用語,有什么根據?“中共建政”是人民當家作主(你是永遠不會理解的),就算你說的是事實,人民自己管理自己的事務包括意識形態,有何不好。建國后,全國人民獲得解放,幾千年被壓在社會底層的勞動者,當家作了主人,親美、崇美、恐美思想為之一掃,人民在文化上也開始翻身,普及文化知識,普及馬克思主義常識,在中國的歷史上什么時候有過這種情景?鄧大師截取一些在前進中的缺點和不足,宣揚成工作的全部和根本,以圖達到否定中國人民革命歷史的目的。用西方資本主義沒落的眼光看社會主義中國,總覺得會要他的命,盡其所能將中國妖魔化。不是嘛!
(十五)鄧大師的治學格言?!耙坏┬碌乃季S方式得以確立,舊的問題就會消失;實際上人們很難再意識到這些舊的問題。因為這些問題是與我們的表達方式相伴隨的,一旦我們用一種新的形式來表達自己的觀點,舊的問題就會連同舊的語言外套一起被拋棄,”這是大師的治學格言,在不同地方已經說了多少遍。但鄧大師的新思維并不新。不過是幾百年前資產階級辯護私有制的原裝。馬克思恩格斯早已用辯證唯物主義和歷史唯物主義的科學思維,把市民社會連同你們為私有制辯護的范式、知識傳統、理論模式、話語、分析框架、學術,等等語言外套一起拋棄了。
2006-6-24
[1] 《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二卷,第644頁"5"。
[2] 《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一卷,第273頁。
[3] 〈國家與市民社會:一種社會理論的研究路徑〉增訂版序第1頁。
[4] 參見〈國家與市民社會:一種社會理論的研究路徑〉增訂版序第2頁。
[5] 《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3卷,第755頁。
[6] 〈市民社會與國家——學理上的分野與兩種框架〉第33頁。
[7] 參見“市民社會理論的研究”第8-9頁。
「 支持烏有之鄉!」
您的打賞將用于網站日常運行與維護。
幫助我們辦好網站,宣傳紅色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