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產大道的技術基礎——“信息高速公路”
—— “信息高速公路”對人類社會經濟和政治制度影響的探索[1]
劉國晨
本文認為信息工具變革是人類社會進步發展和制度變革的最主要的推動力之一;信息高速公路是第四次信息工具變革的集大成,它標志著人類社會正在迅速地邁向信息時代,必將對人類社會的社會制度產生巨大的作用并導致革命性的變化。本文探索了人類社會的生產方式在未來信息時代可能發生的變化,并預言了這種變化將會導致信息經濟體制或自由計劃經濟體制的形[i]成;同時,探索了未來信息時代的技術因素和生產方式變革可能引發的社會上層建筑領域活動內容和方式的變化,并預言了這種變化將會導致全民民主政治體制的形成。預言信息時代的經濟基礎和上層建筑的變革必然導致社會制度的變革;并預測這種社會制度變革的趨勢與馬克思主義經典作家對社會主義社會的基本設想是一致的,預言信息社會的不斷發展將會導致資本主義社會的解體和向社會主義社會高級階段共產主義社會的邁進。
作者劉國晨,1951年生,寧夏社會科學院哲學研究所所長,副研究員。
“信息高速公路”——是在美國克林頓政府1993年所制定的《國家信息基礎實施:行動計劃》之后人們對這類信息基礎設施建設的通俗稱謂。它是現代微電子和信息科學技術——計算機技術、通信技術、網絡技術、多媒體技術等——的集大成;它是由光導纖維為通信干線以巨型計算機為中心并融合微機、電視、電話等信息載體的信息網絡。它的建設標志著人類社會正在迅速地從“工業時代”邁向“信息時代”,它將有可能融匯人類社會日新月異的其它高新技術群形成一個主導技術群,從而開創出一個以往任何時代所無法比擬的光輝燦爛的信息時代。目前,繼美國建設信息高速公路之后,世界發達國家和地區奮起直追,信息高速公路迅速地伸展著,其作用和影響正在日益顯現、擴展和增強。本文運用馬克思歷史唯物主義原理及現代創新理論,試圖就信息高速公路可能對人類社會經濟和政治制度的作用尤其是對社會主義社會的作用予以探索和預測,以使我們自覺地更好地邁向充滿希望的未來。
一、信息工具變革與社會制度變革的關系
信息工具是相對于其它的勞動工具而言的(信息工具也是一種勞動工具,本文使用勞動工具的概念是指除信息工具而外的其它勞動工具),本文應用信息工具的概念是指能夠進行信息輸入、存儲、處理、輸出、反饋過程中的任何信息媒介、載體、設備。信息工具是知識經濟和信息經濟的主要的生產工具,是現代高新技術產業的主要的生產工具。信息工具隨著人類的生產和社會活動的起始就同時出現了,不過它在已往的歷史社會形態之中沒有顯得如現代這樣的突出和重要,因而未能引起人們足夠的重視。然而,它在人類社會的生產活動之中同其它勞動工具一樣具有著無比重要的作用。人類從事生產活動需要人的體力和腦力的結合,一定意義上說勞動工具是人的四肢和體力的延伸,而信息工具則是人的大腦和腦力的延伸,“機器人”的發明和創造則是信息工具與勞動工具相結合的產物。在人類社會生產力水平低下的時代,人們主要的是依靠勞動工具進行生產,而在生產力發展到現代科學技術水平階段則愈來愈需要依靠和發揮信息工具的作用并與勞動工具緊密地結合在一起才能更好地創造出豐富的物質財富和精神財富。因此,信息工具對于現代社會的推動作用愈來愈巨大、愈來愈重要了。
人類社會從原始社會進入到現代社會經歷了不同的社會形態和制度。它們是如何變化和演進的,不同的階級、不同的學派從不同的價值觀和不同的角度出發對之做出了各種各樣的闡釋。馬克思主義經典作家從生產力與生產關系、經濟基礎與上層建筑的矛盾運動考查了引起人類社會形態和制度變革的基本原因,認為標志著物質資料生產的生產力發展水平的生產工具的變革是引起人類社會形態和制度變革的物質方面的最基本的原因。生產力的變革引起了生產關系的變革,并引起了社會的政治法律制度和社會意識形態上層建筑的變革。“手推磨產生的是封建主為首的社會,蒸汽磨產生的是工業資本家為首的社會。”①同時,馬克思主義經典作家也從人類精神活動領域初步(他們主要考查的是生產力和生產關系的矛盾運動)地揭示了人類社會形態和制度變革的原因,認為語言、文字、印刷術的出現和發明——現代社會認為是信息媒介或載體——是人類社會變革和進步的杠桿之一,引起了社會形態和制度的不同變革。同樣,按照馬克思主義的分析方法探索現代信息工具的作用,也可發現它們的發明創造對人類社會形態和制度變革的進程正在產生著和將要產生巨大的作用,是現代社會變革的最基本的因素和最重要的杠桿之一。
人類社會信息工具的顯著變化,迄今為止,大體經歷了四個階段:語言的產生——文字的發明——活字印刷術的發明——電子通訊和電子計算機的發明。
語言,它的產生標志著人類社會信息工具的誕生,這是人類社會信息工具的原始階段。它是人類精神文化的起點,人類籍此可以發出信息,使人類的思維及相互之間的思想交流成為可能,加快了人類的進化尤其是大腦的進化,使人類由類人猿的低級動物進化到了作為人的高級動物。正如恩格斯在論述人由猿的轉變過程中所指出:“首先是勞動,然后是語言和勞動一起,成了兩個最主要的推動力”。②由此,我們可以認為,從物質資料生產的角度考查是勞動、從精神活動的角度考查是語言推動了猿到人的轉變過程。
文字,是人類社會信息工具發展的第二個階段。文字使信息可以在人的大腦存儲之外作為社會和文化意義上的存儲和傳遞成為可能。語言作為信息只能存儲于自然人的大腦之中,也只能作為自然的人加以傳遞,因而它的存儲和傳遞功能是非常有限的,基本不具備社會和文化意義上的存儲和傳播功能;因此文字的發明使信息充分具有了社會和文化意義上的功能,使信息完成了由輸入、存儲、傳遞、輸出、反饋的一個簡單的全過程。人們通過文字可以更廣泛地交流和積累經驗,制定和形成法律法令等文獻和體系;它是人類由“野蠻時代”過渡到文明時代的主要推動力之一和重要的標志。正如恩格斯所指出:“從鐵礦的冶煉開始,并由于文字的發明及其應用與文獻記錄而過渡到文明時代。”③,因此從物質資料生產的角度考查是以青銅器、鐵器的發明為標志,從精神活動的角度考查是以文字的發明為標志,使人類社會由原始野蠻社會進入到了有國家、有階級的文明社會。
活字印刷術,是人類社會信息工具發展的第三階段。它的意義在于人類社會的信息在語言和文字的基礎上大大地加快和拓展了信息的輸入、存儲、傳遞、輸出、反饋的速度和廣度,從而也大大地加快和拓展了人類社會進步的速度和廣度。正如馬克思所言:“……印刷術則變成新教的工具,總的來說變成科學復興的手段,變成對精神發展創造必要前提的最強大的杠桿。”④因此,從物質資料生產的角度考查是以蒸汽機的發明為標志,從精神活動的角度考查是以活字印刷術的發明為標志,把人類社會由農業文明的社會推進到了工業文明的社會,使人類社會由封建主義社會進入到了資本主義社會,并進而向社會主義社會邁進。
電子通訊和電子計算機,是人類社會信息工具發展的第四階段,亦即當代人類社會所處的階段。這一階段人類社會文明的進步是以電子的發現及其發明應用為特征的。不僅在物質資料生產領域發明了電動機,而且在文化信息領域——電報、電話、廣播、電視、電子計算機等電子信息工具不斷地被發明創造出來。這些信息工具已經超越了傳統的信息工具發生作用和影響的領域,對人類社會各個領域已經產生和正在產生著巨大的作用和影響。這一階段信息工具的發明不同于已往階段的顯著特征是:信息工具與勞動工具緊密結合呈現出融為一體的大趨勢;以信息文化為特征的科學知識、科學技術對物質資料的生產和精神文化的發展起到了最重要、最關鍵的推動作用,并呈現出愈來愈緊密結合、不可分割、融為一體的大趨勢。發端于本世紀60年代的“三A革命”,即工廠自動化、辦公室自動化、住宅自動化就是這一趨勢的顯現,從此它不斷地向人類社會的各個領域的深度和廣度迅猛地發展著,其勢頭愈來愈猛。信息高速公路,就是人類社會信息工具第四階段發展成果的綜合體現。它把電子通訊和電子計算機融為一體,即將電話、電訊、廣播、電視、電子計算機等融為一體,并以計算機為中心創造出了數字化的超大容量、超寬光纖線路、高速度、高精確度、高清晰度、高質量的信息通道,完成了信息輸入、存儲、控制、處理、輸出、反饋的完整的自動化的全過程。當前這一階段信息工具的作用和影響究竟有多大,現在要對其做出完整、準確的評價還為時尚早;但是未來學家、哲學家、經濟學家等專家學者已從不同角度對其進行了描述和探索。有人稱其為“第三次浪潮”,有人稱其為“第四次工業革命”,有人稱其為“信息社會”,有人稱其為“后工業社會”,有人稱其為“知識經濟時代”,有人稱其為“信息資本主義社會”……眾說紛云難以窮盡;但這正好說明了當前這一階段信息工具的發明創造對人類社會所帶來的作用和影響還遠遠沒有止境,需要我們認真地對之加以探索和研究,尤其是往往滯后于生產力變化的生產關系和上層建筑領域的變革才剛剛開始,需要我們認真地加以探索和研究。
綜上所述,信息工具的變化發展是引發人類社會形態和制度變革的主要推動力之一,它與勞動工具的發明創造對人類社會變革的作用具有著同等重要的意義。勞動工具的作用是既省力又提高勞動生產率;信息工具的作用是不僅省心并提高腦力勞動的效率,而且它也省力——創造出更高的勞動生產率。因此,勞動工具和信息工具兩者都是推動人類社會前進的動力,是推動人類社會形態和制度變革的主要杠桿;而且隨著人類社會向信息時代的邁進,隨著知識經濟的不斷發展,信息工具的變革將會愈來愈占據社會進步和發展推動力的主導地位,其作用和影響也必然會愈來愈不可估量,必將有力地推動人類社會的全面進步和發展。
二、“信息高速公路”已達到和可能達到的技術水平
探索信息高速公路對人類社會經濟和政治制度的作用,首先有必要對信息高速公路現階段已達到和未來可能達到的技術水平作一簡要的描述和預測。
信息高速公路包括傳輸、網絡、信息、應用和管理五個層次。它要求傳輸線路實現光纖化,傳輸信息的方式實現數字化,接受系統實現多媒體化。它涉及到了四種關鍵技術,即計算機技術、通信技術、網絡技術、多媒體技術。這四種技術以電子計算機為中心實現了高速度、大容量、多媒體、覆蓋率高的功能。根據有關資料顯示(文中所引用主要技術資料的參考文獻列入文后),這四種技術已達到和未來可能達到如下水平。
計算機技術。計算機技術經過幾代的不斷發展目前正在向具有人類智能的第五代和第六代類大腦神經元的智能計算機水平發展。計算機技術和應用領域發展的特點是,數字化程度愈來愈高,運算速度愈來愈快,存儲容量愈來愈大,實用功能愈來愈強,設備體積愈來愈小,市場價格愈來愈低,操作愈來愈簡單并向“傻瓜型”發展,社會普及和聯網愈來愈廣。數字化技術,不僅是數字而且幾乎人類所有的信息,如聲音、圖像等都可以數字化表達為1或0。計算機速度,1999年,美國政府制定了“面向21世紀的信息技術”計劃,在10--15年內實現可靠的千萬億次(1015)浮點運算速度和1018字節的存儲能力的高性能計算機,對生物系統、商業系統、地球和環境、材料科學和制造等復雜系統進行模擬。2002年11月美國能源部勞倫斯·伯克利國家實驗室公布了最新的全球超級計算機500強。在此次評選中,日本NEC公司為日本地球模擬中心建造的超級計算機“地球模擬器”以每秒35.86萬億次的運算速度名列榜首。名列第二和第三的是美國惠普公司為洛斯阿拉莫斯(LosAlam-os)國家實驗室新建的兩臺超級計算機,其運算速度均為每秒7.73萬億次。中國聯想集團為中科院數學與系統科學研究院生產的超級計算機“深騰1800”,以每秒1.05萬億次的運算速度位居第43位。IBM公司2003年公布了其制造全球最快的超級計算機的計劃,這一名為“藍色基因”、雄心勃勃的計劃旨在進一步加強計算機的計算能力,其終極目標是制造出一個能夠每秒鐘進行100萬億次計算的超級計算機系統。美國能源部2002年11月宣布,與IBM達成一項2.9億美元的協議,建造兩臺超級計算機,最高速度達到每秒進行460萬億次浮點運算。這兩臺新計算機將安裝在加州利弗莫爾國家試驗室內,用于模擬核武器試驗、物質特性以及高能爆炸物的性能。這些計算機將配備數萬顆功率強大的微處理器,就如同把一座小城中的所有電腦塞到一個盒子里,用線連接起來,使他們共同處理單一問題。電腦科學家們表示,科技趨勢是到2010年建造更強大的、突破每秒千萬億次浮點運算能力的計算機。正在研制的光子計算機速度比電子信息處理快1千倍,也有人預測要快1萬倍。存儲器的容量,1995年韓國在世界上首先制成千兆位動態隨機存儲器;英特爾公司(Intel)2002年透露,隨著半導體技術的不斷發展,集成有10億個晶體管的晶片將有可能于2007年誕生,這一數量相當于目前頂級晶片一顆2.5GHz的P4所容納晶體管數的四倍多。集成了10億個晶體管的晶片,使工程師可以靈活地設計具有高性能、新特性和集成多種晶片的產品,更好地支持電腦的中央處理器。目前,IBM與超微合作開發的六五納米(一納米等于十億分之一米)和四五納米晶片,預期將分別于2005年和2007年于市場上正式推出,國際半導體公司聯盟計劃在2016年采用小于九納米的晶體管。依據“摩爾”定律所預言,芯片的集成度及性能每18個月就可以提高一倍。預測集成電路技術未來可以在一個芯片上集成高達100億個晶體管的也會出現;集成電路將向集成系統發展,即在一個芯片上將信息的采集、傳輸、存儲、處理等功能集成在一起。計算機功能,計算機從“科學計算”始,逐步擴大應用領域,可進行信息處理、自動控制、金融交易、智能模擬、電子游戲等,通過互聯網可進行電子通信、文化教育、電子購物、證券交易、電子看病等。目前,研究開發可進行人機對話、邏輯推理等具有人工智能的第五代計算機亦即又一次新的計算機革命也正在發展之中,甚至生物計算機也在研制之中。計算機體積微型化,有人稱其為計算機的第二次革命,微型化技術可把一個完整的中央處理機制造于一塊或數塊幾毫米見方的“小硅片”上制造出微處理機,移動電腦、掌上機也制造了出來。微機化使計算機成本大大下降,使用起來靈活方便,從而使計算機從科學領域迅速地走進了普通工廠、辦公室、家庭,不可阻擋地伸向了社會的各個領域和各個角落,促使人類社會快步邁入信息時代。從1971年生產第一臺微型機以來,世界微機擁有量迅速發展突飛猛進,每年以50%以上的速度不斷地增長著。截止到2000年底,全世界電腦的擁有量是5.79億臺,美國的電腦擁有量是1.64億臺,居全球第一位,占全世界電腦總量的28.3%。計算機網絡化,計算機技術與通信技術的結合可將多臺計算機相互聯結成一個系統,既可以實現遠程信息處理又可以共享系統的信息資源,目前,各國建立了多種多樣的計算機網絡。
通信技術,信息高速公路所采用的是光纖通信技術,理論上講一條光纖可同時傳送100億對電話或1000萬套電視,33卷的大英百科全書在4.7秒內就可傳輸完畢。據計算,人類有史以來積累起來的知識,在一條單模光纖里,用3~5分鐘即可傳畢。為此,有機構預測,只需一對光纖就能傳輸現在世界上所有的電信通信量的技術在不久的將來也會被研制出來。有人樂觀地說:“光纖已經帶著我們從較窄的帶寬大步跳躍到近乎無限的帶寬”。目前光纖網絡傳輸的速度一般為10Gbps,許多工程專家致力于高速光纖設備的開發研究工作,特別是高速遠距離光纖傳輸設備的研發。2003年德國柏林技術大學創造出了數據傳輸速度達到每秒20千兆比特的最新世界紀錄。朗迅公司貝爾實驗室的一個研究小組2003年宣布,朗迅已經開發出了一種新款芯片,可以將當今最先進的移動網絡的無線傳輸速度再提高10倍。2003年三菱電子公司宣稱,三菱電子研制開發出一種新型的半導體光纖調節器,該調節器可以以40Gbps的傳輸速度將骨干光纖網絡上傳輸距離提高一倍。同時,衛星通信技術應用日益廣泛,衛星通信采用數字方式可以建立起全球統一的衛星數字通信網,它可以改善信息傳輸的質量,降低信息網絡的建設成本,提高通信效率。目前,全球由“銥”星(Iridium)、“全球星”(Globalstar)、中高度圓軌道(ICO)三大衛星系統為主的通訊系統,意味著全球移動通信個人通信系統的時代已到來;它的最終發展,完全可以達到無隙連續覆蓋的類蜂窩電話的全球通,實現全球移動電話手機化和數據通信高速率寬帶化,無論何時何地都可為每個用戶提供全球通信服務,使廣闊的地球變成了一個世界上人人可以即時進行信息交流的“小村落”。1999年,韓國三星公司就已研制出新型半導體芯片、軟件和手機,用于高速傳輸數據,并傳送聲音和連續畫面,這可以使通訊與微機功能更進一步融為一體,充分發揮微電子技術的綜合功能優勢。同時,數據通信網,廣播電波、微波、有線電視等通信網也可匯入信息高速公路的大道,加大它的寬度和網絡分布密度。目前,發展的無線局域網(WLAN)技術可以幫助人們無線上網,如果人們擁有一臺筆記本電腦,用戶只需給電話線接口加裝一個HomeAssessPoint裝置便可以無線進入因特網。正在發展著的無線傳輸技術,可以使互聯網與移動通信更好地結合在一起,解決上網速度慢以及網絡容量小的問題,以高速傳輸速度提高和保證網絡多媒體的傳輸質量。
網絡技術,這是計算機技術與通信技術結合的產物,它通過數據傳輸和數據交換網把廣泛分布的多臺電子計算機、大容量存儲器、數據庫、各種輸入輸出裝置等互連而形成“計算機網絡”。這種網絡化技術可以使互連網成為一個相對獨立的整體,聯成局域網、廣域網等,并采用一種標準的計算機網絡語言使所有的計算機得以互相交流,實現不同地點、不同類型計算機之間的相互通信和資源共享。目前人們所熟知的國際互連網就是全球性的各種計算機網絡的網絡,也可把它視為未來全球信息高速公路的“雛形”。2003年舉行的第二屆中國互聯網大會上,中國互聯網絡信息中心首次全面展示了ENUM、HANDLE和IPv6(即為第6版本互聯網網址)這三大新的互聯網前沿技術的研發進展情況。中國互聯網絡信息中心主任毛偉表示,這三種正在推向實用的前沿技術,將給網絡發展帶來革命性的變化,使廣大民眾能夠更實用更方便地使用互聯網。作為國際互聯網工程任務組(IETF)設計的網絡協議,ENUM的主要功能實現電話網和互聯網的互聯互通。該技術可以有效地整合IP網和傳統電話網資源,促進多網融合。在可預見的未來,每一個人在全球只需要注冊一個號碼,就可以把所有的數字設備,包括電話、手機、掌上電腦、筆記本電腦等全部連到互聯網上,方便地實現基于互聯網的語音和信息交流。第三項正在推進的技術是IPv6,這是新一代的網絡基層協議。所有的互聯網應用都必須依賴于網絡基層協議IP協議才能夠得以實現,有了IP協議,網絡上不同的設備才能正確識別地址并互相通訊。IPv6的地址空間是128位,即有2的128次方個地址。如按照現在地球上的人口來計算IP地址的話,每個人將擁有1600萬個IP地址,從根本上解決了IP地址的不足。即使未來的聯網設備無限增加,每個設備都能夠分配到一個IP地址,都可以有一個名字,這將使未來的互聯網應用沒有地址不夠的后顧之憂,變得更加自由。(《人民日報》2003年12月13日第八版)同時,網絡存儲技術也不斷發展,通過存儲量升級滿足不同需要,提高網絡的穩定性和使管理更加容易。
多媒體技術,它可把數據、文字、圖形、圖像和聲音等信息媒體結合[ii]在一起由計算機進行綜合控制處理并具有交互性,使人們由被動接受信息變為主動接受信息,從而把計算機帶入了一個可綜合各種信息媒體的新的領域,拓寬了計算機的應用領域,提高了計算機的實用價值,使計算機運算處理的抽象數據符號“還原”為世界的“真實面貌”,從而使計算機與現實世界愈來愈緊密地融為一體。
由于以上技術的發展所以最終導致了信息高速公路的出現,因此信息高速公路是現代電子科學技術發展集大成的凝聚物。目前,世界主要發達國家和一些發展中國家都已開始擬定雄心勃勃的本國建設信息高速公路的計劃,并緊鑼密鼓地予以實施。美國克林頓政府,1993年提出了全美信息高速公路計劃并擬定了實施計劃的日程表,計劃投資5000億美元,至公元2015年左右,將光纖通信網鋪設到每家每戶,在全美貫通信息高速公路(按照康氏50年為一個周期的經濟長波理論,科學技術領先世界的國家現正處于起始于19世紀初前后第一個周期以來的第五個周期的再投資期,即從1995年左右至2015左右,恰好與美國的信息高速公路投資計劃相吻合)。同時,繼全美信息高速公路計劃提出僅兩年多的時間,美國政府“全球信息高速公路計劃”也已提到了議事日程表上來。繼美國信息高速公路計劃之后,加拿大、法國、德國、英國、日本、澳大利亞、韓國、新加坡等國及臺灣、香港地區分別提出了本國和本地區的信息高速公路計劃及實施方案。一些發展中國家也不甘落后著手進行信息高速公路的建設,如拉丁美洲的巴西、阿根廷、烏拉圭等“南錐體”共同市場國家的政府,加緊鋪設該地區的光纜傳輸網絡,為全面建設和開通信息高速公路做好準備。從90年代互聯網大規模商用以后,世界互聯網用戶數一直遵循著“用戶規模每9個月翻一番,主干網業務量每半年翻一番,網上信息量每100天翻一番”的“新摩爾定律”迅速發展。據報道,2001年6月底世界網民總數已達到4.59億,這比2000年底的3.04億又增加了51%。2001年美國擁有網民達1.357億,占世界網民總數的39%。美國擁有世界上最大的門戶網站,最大的拍賣網站,最多的網站數量……網絡經濟在國民經濟中起著舉足輕重的作用。美國得克薩斯大學1999年10月份公布的一項研究報告表明,1999年互聯網給美國經濟增加了5070億美元的產值,增加了230萬個就業機會。網絡經濟已經超過了電信(3000億美元)和民航(3550億美元)等傳統產業的規模,并在追趕出版業(7500億美元)和保健產業(1萬億美元),而且正以每年68%的增長率飛速發展。
在世界信息時代的大潮洶涌而來之際,中國作為一個發展中的國家也沒有等閑視之,正在迎頭趕上。改革開放以來,我國的信息產業得到了長足的發展,尤其是計算機、通信產業突飛猛進勢不可擋。1993年我國政府提出并部署了“金橋”“金卡”“金關”的“三金工程”,推動了我國利用信息技術加快信息基礎實施建設和國家信息化的進程,為我國的信息高速公路建設鋪平了道路。1997年10月第一次互聯網統計數字顯示我國上網微機僅有29.9萬臺,網民只有62萬戶。2004年1月,中國互聯網絡信息中心在北京發布了第十三次《中國互聯網絡發展狀況統計報告》。報告顯示:截止到2003年底,我國的互聯網用戶已經到達了7950萬,居世界第二位;和2002年年底相比增加了2040萬人,增長率為34.5%,同時,我國寬帶互聯網用戶數量也在半年內迅速增長了760萬。數字顯示我國互聯網事業穩步上升,進入了快速發展的新階段。和網民的高速增加相同的是,上網計算機數也快速增加,截止到2003年底,我國上網計算機總數已達3089萬臺,和2002年同期相比,增長率為48.3%,增長了1006萬臺。報告顯示我國www站點數為59.6萬個,和2002年同期相比增長60.3%。在互聯網服務業務方面:網絡教育、網上銀行、在線交易、網絡廣告、網絡新聞、網上視頻服務、收費郵件服務、IP電話、短信服務、網上人才服務、網絡資訊服務、網絡游戲等服務業務快速發展,滿足了不同層次的消費者的個性化需求。這些消息都充分顯示出我國互聯網市場的巨大潛力。互聯網已經發展成為中國影響最廣、增長最快、市場潛力最大的產業之一,正在以超出人們想象的深度和廣度迅速的發展。
根據信息高速公路目前的技術發展水平和理論上可能達到的水平,以及信息高速公路建設發展的現狀,隨著一國國民經濟和全民整體文化素質的逐步提高,隨著歷史前進的步伐,我們不難做出以下預測:⑴計算機技術尤其是微型機技術將可能實現完全的社會化和普及化,也就是說社會各個單位和千家萬戶都可以根據需要擁有自己的計算機或微機,從而使計算機或微機成為大眾化的普通信息工具。這個進程將隨著計算機技術的進一步發展而會加速地實現。⑵通信技術尤其是光纖通信技術和衛星通信技術將完全可以伸向和覆蓋地球的每一個角落,也就是說它可以伸向和覆蓋社會的每一個單位和千家萬戶。⑶網絡化技術,計算機技術和通信技術的結合將會使分散的計算機聯結為一體,形成各種各樣的局域網、廣域網乃至全球化網絡。計算機技術和通信技術的發展水平將完全可以解決各種各樣信息網絡的信息流量所需的容量、寬度和速度,也就是說從技術的角度講建立全球化信息網絡或“全球信息高速公路”是完全有可能實現的。⑷多媒體技術,它解決或可能解決人類社會迄今為止所有信息媒體在計算機上交流的問題,也就是說各種各樣的文字、聲音、圖形、圖像等都可以通過計算機信息網絡加以相互交流。⑸人工智能技術,根據目前的研制進展情況,未來具有人工智能的計算機通過連續自動程序設計能夠模擬人腦學習和存儲視覺形象,也就是說它可具有人腦的視覺神經反映能力和記憶思維能力,使計算機愈來愈具有人腦的功能,愈來愈能夠完成以往只有人才能勝任和解決的工作。
通過以上描述和預測我們基本上可以勾畫出未來信息高速公路的大體輪廓——為了能夠形象化地理解未來的信息高速公路,我們不妨把信息高速公路與地面的交通高速公路作一比擬:它將比地面的交通高速公路更長、更寬、更縱橫交錯、更普及、更大眾化,交通高速公路能達到的地方信息高速公路都可以達到,交通高速公路達不到或沒有必要達到的地方信息高速公路也可以達到或有必要達到,它將不存在地域空間的限制;它將比交通高速公路更寬廣、流量更大,從理論上講它的寬度接近于無限,可容納地球上所有的信息量;它的信息傳輸速度與交通高速公路更是不可相提并論的,它從地球這端到那端的時間幾乎接近于零。因此,從跨越地域和時間的角度講交通高速公路與信息高速公路將是無法比擬的,它將是人類社會進入信息時代可即時、即地進行信息交流的主通道,如果說交通高速公路是人類社會運行的“兩條腿”,那么信息高速公路就是未來人類社會運行的“神經系統”。當然,信息高速公路還必將對人類社會各個領域產生無比巨大的、不可估量的作用和影響,它更是交通高速公路所無法比擬的,只有人類社會生產和消費的主要方面完全地信息化才能充分發揮和顯示出信息高速公路的能量和作用,也只有人類社會真正地進入了信息社會才能充分發揮和顯示出其所蘊藏的無比巨大的潛力和能量。
如果假定以上對信息高速公路未來發展遠景的描繪和預測是可能實現的,那么我們就可以據此進一步探索它將會對人類社會經濟和政治制度產生什么樣的作用。
三、信息高速公路對人類社會經濟制度作用的探索
社會經濟制度是生產關系的總和,它的變革受制于物質資料生產力的發展和變化。因此,首先須探索信息高速公路對物質資料生產的微觀、中觀、宏觀經濟領域已發生或將要發生的作用和影響并加以綜合,然后才能預測其對社會的經濟制度將會產生什么樣的作用。
如前所述,信息高速公路是現代電子科學技術發展的集大成,它是以電子計算機革命為基礎和中心的;沒有計算機尤其是微機在社會的微觀、中觀和宏觀領域的廣泛應用,建設信息高速公路的計劃將是不可想象的;而計算機尤其是微機在社會這三個領域的應用幾乎是隨著計算機的發展而同時進行和發展著的。
計算機以及微機在微觀經濟領域應用的集中體現就是“三A革命”。關于這一革命國內外專家和學者已從不同角度對其進行了大量的描述和探索,尤其是美國著名的未來學家阿爾溫.托夫勒在他的轟動世界的“第三次浪潮”等著作里對“三A革命”的現狀和未來遠景進行了詳盡的描述和逼真的勾畫。本文參閱他們的見解,在這里著重要探討的是,當信息高速公路建成之后,當通過信息高速公路把經過“三A革命”的工廠、辦公室、住宅聯結在一起時,那時,社會微觀經濟領域的運行狀態將會發生什么樣的變化。
變化之一,“三A革命”將會逐步達到完善的程度。隨著科學技術的發展,工廠、辦公室、住宅將有可能達到完全的自動化程度,并會通過信息高速公路把它們有機地“連接”在一起,從而使三者之間的界線漸漸地消失。控制工廠自動化生產的“工作人員”,將會在“辦公室”、或“家中”、或其它任何地方,都可以通過信息高速公路給工廠的生產線發出各種控制生產的指令;維修設備的“工作人員”,也可以采取同樣方式對工廠的生產設備進行監視,需要維修時,就可指令“機器人”對生產設備進行維修……總之,“三A革命”的發展并通過信息高速公路將有可能使社會經濟實現高度的充分的完全的自動化和信息化。
變化之二:自動化工廠將會建立自己的管理信息系統,將其所具有的生產能力、產品花色品種以及所有需告知客戶的詳盡信息資料,運用多媒體方式,輸入并存儲于該管理系統之中;千家萬戶家庭和其它客戶的電腦將可以通過信息高速公路與每個自動化工廠的網址接通,只要他們愿意或有必要,就可以隨時隨地從這些工廠的多媒體管理信息系統中,獲取各自所需的廠方的有關信息資料。同時也可把各自對廠方的需求信息應用多媒體方式反饋給工廠的管理信息系統;甚至,他們根據廠方的生產條件,按照自己的需求,自行設計自己所需產品的性能和樣式,并將這些需求和設計圖案等信息資料傳輸給廠方;自動化的工廠將會即時從自己的管理信息系統中獲取客戶所傳輸來的信息資料,并按照客戶的需求加工生產成產品(雙方也可通過信息高速公路反復協商),然后通過郵寄或送貨上門等方式把產品交付于客戶。
變化之三:自動化工廠與自動化家庭或客戶之間的信用結算也會通過信息高速公路進行。誠然,雙方都需在信息高速公路上建立自己的電子銀行賬戶。這樣的信用結算系統、信用往來將會是非常的及時、方便和可靠的;它將使貨幣的周轉不受時空的限制,人們足不出戶就可辦完一切交易信用,有形貨幣將從人們的手中逐漸地消失。
變化之四:自動化工廠的同類工廠之間的生產能力——主要是生產產品質量和花色品種的能力——由于生產工序的自動化控制,所以其差別將會愈來愈小;同樣原因產品制造過程中所需物耗和人工成本的差別將會愈來愈小,這樣就會導致同類產品之間的價格差別愈來愈小,而且由于信息不對稱條件下所產生的“反向選擇”行為也將會因信息的公開化而消除,因此客戶選擇工廠的著眼點主要是考慮其是否可生產自己所需的產品,考慮的是商品的使用價值。
變化之五:“自動化的自給自足的家庭小工廠”將會出現并興旺起來。由于生產設備的自動化控制使生產過程變得“簡單易行”,由于信息變得極大豐富并非常地容易獲得,由于人們科技文化知識水平和技能的提高,由于人們經濟利益、方便生活和個人愛好方面的原因,更是由于未來社會生產力的高度發展及物質資料的極大豐富和容易獲得,所以未來的家庭根據各自的實際需求對一些生活用品就有可能選擇“自給自足”的生產方式,因此“家庭小工廠”將會構成未來物質資料生產微觀經濟領域一個不可忽視的重要方面。
以上變化的描繪只是一個大概的輪廓,其中必然會涉及到許許多多具體的方式方法及協議規定等,我們有理由相信,屆時人們會有能力設法解決好諸如此類的問題的。信息高速公路在經濟微觀層次可能引起的變化還有其它方面的種種表現,因與本文主題相關不大,此不述及。
以上微觀經濟領域的變化必然會引起經濟中觀層次運行狀態的變化,這些變化將有可能表現在以下方面:
1、商業流通環節將會大大地縮小,而且會不斷萎縮,直至萎縮到適合它本身在信息時代所能夠存在的范圍。從以上經濟微觀層次的運行狀態變化可知,自動化工廠與自動化家庭或客戶之間供需雙方的直接聯系,將會使以往在物質資料生產運行的產供銷過程中起中介環節作用的商業流通環節變成供需之間的多余環節被人們理所當然地舍棄,因此這個部門將會萎縮(首先是商業批發業部門的萎縮,然后是商業零售業部門的萎縮,或者是兩者同時地萎縮)。
2、供需的直接連接將會引來郵政、運輸行業業務量的大幅度增加;廠方根據產品運輸成本或客戶的要求,無論是通過郵政部門郵寄產品還是直接送貨上門都會引起這方面的變化。
3、銀行業將會發生巨大的變化,信息高速公路上的“電子銀行”與現行的“紙幣銀行”之間,相互能在多大程度上并存或依存,這將會由未來的客觀需要回答這一問題。我們現在所能肯定的是電子銀行將會是未來信息高速公路條件下的主要的信用往來方式,現今的紙幣銀行將會退居次要的地位并會萎縮。
4、區域性的社區性的自動化生產的中小企業將會發達起來,大規模的跨區域跨國界的大型企業將會萎縮、解體或改變它的生存方式。現今的大型企業或跨國公司的存在和興旺發達,主要地是由于其擁有雄厚的人才、技術、財力而可實現經濟發展的集約型優勢,和能夠大規模批量生產的規模經濟優勢,所以能夠不斷地獲取勞動者的相對剩余價值,而在未來信息高速公路條件下這兩大優勢將難以繼續保持。如前所述,生產的自動化控制,將會導致同類工廠所生產的產品質量及花色品種方面的生產能力差別逐漸縮小,產品的物耗和人工消耗等方面的生產成本差別也將會縮小,因此,集約型經濟所主要體現的產品質量和成本優勢將會漸漸地失去;由于供需的直接連接,由于客戶按照自己所需的自行設計產品數量的增多,甚至是“自給自足”產品的擴大,所以大規模批量生產的范圍將會漸漸地縮小,因此規模經濟的優勢在信息高速公路條件下也將會漸漸地失去。這樣,現今支持大型企業或跨國公司存在的集約型和規模經濟兩大優勢在信息高速公路條件下將難以為繼,那么生產的區位條件及其所體現的產品的運輸成本將會成為信息高速公路條件下供需雙方所要考慮的主要因素之一,那么運輸成本較高的產品無疑會根據用戶的需要選擇較近距離的工廠加以生產,因此具有區位優勢的區域性的社區性的自動化中小企業將會興旺發達起來。如果大型企業或跨國公司要想保持自身的生產規模和客戶,那么它們也只能選擇客戶所在區域和社區建立自己的小規模分廠才是較為明智的選擇。
經濟運行方式在微觀和中觀層次的變化也必然會引起經濟宏觀層次運行狀態的變化。
首先,宏觀經濟運行的總需求和總供給將會逐漸地趨于平衡,而且會愈來愈平衡。如前所述,經濟微觀層次供需的直接連接,將會形成工廠按照客戶的需求加以組織生產的方式,就會形成按需生產的供需關系;這種關系又會導致工廠生產的產品接近“零庫存”和商業流通環節的逐步萎縮,這樣,在市場經濟條件下工廠盲目生產所導致的產品積壓和生產過剩的問題將會隨之漸漸地被解決以至于消除,因此,宏觀經濟層面就會出現總需求和總供給的平衡或相對的平衡。
第二,市場經濟條件下所導致的企業生產過剩的另一個主要因素,市場競爭優勝劣汰的狀態將會發生變化。如前所述,在信息高速公路條件下企業之間競爭所依賴的兩大法寶——集約型經濟和規模經濟——將會漸漸地失去,同類自動化工廠的生產能力——質量水平、消耗成本和花色品種——的差別將會逐漸地縮小乃至忽略不計,因此,在市場經濟條件下企業之間競爭所主要依賴的質量、成本、價格等優勢也將隨之失去(那些不斷領先時代的高新技術產業可能有所不同,但那只會是極少數的企業,而且隨著信息壟斷的消除和社會制度變革所導致的社會障礙和人為障礙的掃除,高新技術的推廣普及速度將會加快,因此其優勢也會很快消失)。這樣,市場經濟條件下的企業競爭狀態將會趨于緩和和逐漸地消失(指在市場經濟條件下的惡性競爭會消失),那么,市場競爭所導致的生產過剩狀態也將會不復存在,那么,經濟宏觀運行狀態的總量就會得以平衡。
第三,宏觀經濟總量平衡,必將導致因總供給和總需求失衡所發生的周期性的經濟波動或經濟危機的緩解乃至消失。
第四,商業流通環節的萎縮不是商品生產的消失,只是改變了商品流通的方式;商品生產在信息高速公路條件下將還會在很長一段時期內存在(商品生產按照馬克思主義經典作家的假設,在共產主義社會將會消失,這是一個非常復雜的歷史過程,僅僅從信息時代的特點也難以做出較為科學的預測,因此,本文對此問題不做進一步的探討),那么,主導商品生產的兩大規律,即平均利潤率和價值規律還會在很長一段時期內起作用,但是它們所起的作用將會發生變化。經濟運行過程中所產生的平均利潤率將會逐漸地下降并向零趨進,凝聚在工廠產品中的以社會必要勞動時間為基礎的價值規律將會在最大的程度上發揮作用,從而使價格與價值以及凝聚在價值內的社會必要勞動時間漸漸趨于一致。這兩條規律是支配人類社會商品經濟運行狀態的兩條最基本的經濟規律,然而,這兩條規律在以往的人類經濟活動中往往是與它們所應有的作用相分離的,甚至是背離的,即使是在西方資本主義所標榜的自由資本主義條件下,也很難完全、充分地發揮作用,盡管它程度不同地或多或少地在起作用。之所以如此,是因為它被各種各樣利益集團人為的扭曲了,如政府的作用、壟斷集團的作用、非法集團的作用以及市場經濟所客觀存在的信息不對稱和惡性競爭等的作用和影響。利益集團為了保護他們的既得利益和在市場上獲取高額利潤,采取種種手段壟斷市場、干擾市場、破壞市場,使市場失真或失靈,導致了價值規律的扭曲,導致了平均利潤率的扭曲。然而,這些因素在信息高速公路條件下都有可能被漸漸地克服或自行消失。如信息不對稱可能漸漸地消失,企業之間的競爭如上所言可能趨于緩和以至于漸漸地消失,壟斷集團在集約型和規模經濟兩大優勢消失之后也將失去賴以存在的支柱,政府(如果它是代表人民的政府)自然會順應歷史發展潮流支持和適應新型的經濟運行模式而不會反其道而行之。同時,由于集約型和規模經濟優勢的消失,由于不同產業之間自動化的生產方式使從事生產的絕大多數勞動者幾乎都成為工作性質基本接近或趨于同一的“計算機操作員”,還由于供需的直接聯系使供需總量的平衡所導致的產業優勢的消失,所以將會導致不同產業或行業的利潤趨于同一并漸漸地下降,那么,價值規律就會發揮主要的支配作用,就會導致凝聚在產品上的社會平均必要勞動時間成為構成產品價格的主要因素,從而,人們的勞動時間將會成為構成人們工資水平或勞動報酬的主要因素。果真如此,那么,“按勞取酬”這一人們長期所希冀的理想或者是社會主義社會的分配原則將在最大的程度上得以實行,因此“按勞取酬”不僅是在行業內部而且將會在社會的總體經濟運行過程中得以實現,因此社會勞動者的工資水平或勞動報酬將會趨于一致或漸漸地接近。誠然,任何時代,總會有領先時代的科學技術的產生和發展,然而,任何時代,能夠發現或發明科學技術的始終只會是少數人,他們將會作為特殊的一個類型由未來的政府或社會予以特殊的區別對待,而不會把它作為制定經濟政策的基本依據,也不會決定經濟運行的一般狀態。
最后,以信息高速公路為人類社會“神經系統”的人類社會的高度信息化,即信息時代的高度發展,將會使人類社會的宏觀經濟領域和總體經濟狀態發生質的變化和飛躍,使人類社會最終解決有史以來一直困擾人類社會全面進步和發展的經濟問題。一個無通貨膨脹、無經濟蕭條、無失業、無經濟危機、物質資料極大豐富、一定程度上自給自足各取所需的全面進步和發展的時代就會到來。工業時代或市場經濟條件下經濟危機的主要原因是物質資料生產的盲目競爭、盲目發展所導致的總供給與總需求的失衡以及政府所采取的不適當的財政政策和貨幣政策所造成的。如上所言,構成經濟危機的這些主要原因隨著信息時代的高度發展,它們將會逐漸地克服和消除,因而經濟危機也會逐漸地被克服和消除。社會將會實現充分就業,如前所言,隨著集約型經濟優勢和規模經濟優勢的喪失及由此造成的壟斷集團和大公司的解體,社會的經濟生產單位將會向區域性的中小企業和“自動化的自給自足的家庭生產單位”發展,生產單位的組織形式將會出現“自由人的聯合體”,生產者將會既是勞動者又是雇主,因此,也就不會存在勞動者失業的問題,這種生產組織形式就會基本上滿足人們的所需的生活資料,因而基本上可實現自給自足各取所需的經濟生活方面的要求。經濟總量的物質資料將會極大的豐富,經濟宏觀運行的良性循環將會消除信息壟斷、生產壟斷、市場壟斷、重復建設、重復科研、生產過剩、產品積壓、經濟危機等自然資源和社會資源不合理配置所造成的無比巨大的損失和浪費,僅這些方面的損失和浪費的減少和消除就會使社會物質資料生產的總量無比迅猛地空前增長;而且更主要的是信息時代的自然資源和社會資源將會有效、充分、合理的配置和應用,其所產生的經濟物質資料的增長將是我們現在的人所無法估量的;同時困擾人類社會經濟問題的解決必將使人類社會的人文社會和自然環境得以根本的改善,而由于人文社會環境惡劣和自然環境破壞所造成的戰爭、社會騷亂、社會犯罪、污染、生態不平衡等種種社會“瘟疫”和自然環境“病毒”所產生的巨大損失,以及為此所必需的國家防務、軍隊、警察、監獄、環保等種種開支將會減少到最低程度,從而增加社會的物質財富總和。總之,信息時代高度發展所形成的宏觀經濟的良性循環和發展,將會使人類社會走上全面進步和持續發展的光明大道,將會使人類社會完成由對物質資料生產的必然王國向自由王國的飛躍。
如果我們假定以上信息高速公路條件下經濟領域三個不同層次所可能發生的變化將會真實地發生,那么,它們對人類社會經濟管理體制及生產關系方面可能引起的變化也就不難加以推測了。經濟領域這三個不同層次的變化將會形成綜合的、強大的、嶄新的經濟運行總體優勢,這種總體優勢將會勢不可擋地沖擊原有的經濟體制,最終導致經濟制度的變革,那么,一種新的與信息高速公路為“神經系統”的信息時代的經濟運行狀態相適應的經濟制度將會出現在人類社會面前。
它將會對傳統的計劃經濟體制和市場經濟體制兩者都產生巨大的沖擊,甚至是毀滅性的沖擊,即造成它們的消亡。如前所述,在信息高速公路條件下,商業流通環節將退居次要的經濟運行地位并日趨萎縮,代之而起的將是供需直接連接的經濟運行態勢;市場競爭將會趨于消失或不再主導經濟的運行狀態。而市場經濟賴以存在的最主要的環節和功能就是商品流通市場和競爭機制,這兩個最主要的環節和功能退居經濟活動的次要地位以至于日趨縮小,那么,市場經濟體制也就會日趨瓦解而難以存在,而且它所固有的種種弊端將會突出地暴露在社會面前,那么,社會將會更加難以容忍它的存在而毫不留情地拋棄它。“傳統計劃經濟”體制也將難以存在,因為它在實踐推行過程中違背了社會主義創始人對計劃經濟的本質和目的的設想或要求。正如學者們所批評的那樣,它所實行的或它所導致的實際上是一種“命令經濟”,而不管它的實行者當初的美好愿望和出發點是什么,它所造成的結果客觀上就是命令經濟,即計劃的制定是由政府決定的,難以準確地反映社會經濟運行的客觀實際需求,難以有效地配置社會資源,帶有突出的主觀主義色彩,并在貫徹執行的過程中又完全依靠行政命令強行推行,所以說它是命令經濟可謂切中要害;它給社會經濟所造成的損害也是眾所周知的,因此,命令經濟已基本上被現實的經濟世界所否定。
既然,傳統的兩大經濟體制都將被歷史所淘汰,那么,代之而起的將會是一種什么樣的經濟運行體制呢?根據我們現在所能知曉的概念加以預測,它將會是“信息經濟體制”或“自由計劃經濟體制”;這兩種表達法反映的是同一個內容,即信息時代的經濟運行模式。從生產力及生產工具的角度確定經濟體制概念應是“信息經濟體制”,它與農業經濟、工業經濟相對應;從生產關系和社會經濟形態的角度確定概念應是“自由計劃經濟體制”,它與自給自足的小農經濟、市場經濟相對應。信息社會或信息時代的提法和描繪,通過媒體多年的傳播可以說已被人們廣泛地接收,用信息經濟體制表達和描繪信息社會或信息時代的經濟運行狀態也自然是可以理解的,容易為人們所接收,在此無須多說。這里,須對自由計劃經濟體制概念加以探討和進一步的闡述。
自由計劃經濟體制既不同于傳統的計劃經濟體制,也不同于資本主義自由市場經濟體制,也不是兩者的混合,而是在兩者基礎上發展了的更高一級的經濟體制,是信息社會的經濟體制,是符合馬克思主義經典作家對社會主義社會經濟制度的設想和本質要求的。馬克思主義經典作家關于社會主義社會生產方式的設想可歸結為兩類不同的思想:一類是對社會主義生產方式本質要求的設想;一類是對社會主義生產方式實現途徑的設想。關于前者的生產組織方式,馬克思提出了“自由人聯合體”——用公共的生產資料——按照預先商定的計劃——進行“自由勞動”的設想,⑤并提出了用“自由交換”方式取代資本主義的“私人交換”(有的學者認為馬克思“自由交換”的思想就是“產品經濟”的思想,“私人交換”即是“商品經濟”。⑥——筆者認同這樣的理解)的思想,⑦由此實現社會生產的有計劃按比例的協調發展,實現社會主義社會生產是滿足人們的基本需求的生產目的,從而取代資本主義“追逐利潤”的生產目的,解決資本主義生產條件下社會化的大生產與生產的無政府狀態之間的矛盾,以及由此造成的周期性的經濟危機。關于社會主義生產方式的實現途徑,馬克思主義經典作家提出了種種設想,主要之點是隨著大工業的擴張和集中,整個社會將變成一座工廠,然后,由社會進行統一管理、生產和分配。⑧同時,馬克思指出,這些設想的實現,會“……隨著社會生產機體和勞動者的歷史發展程度而改變。”⑨這后一類設想是符合馬克思當時所處的“社會生產機體”的,但是,隨著信息時代的來臨“社會生產機體”改變了,因此,馬克思主義經典作家關于社會主義生產方式實現途徑的設想也將隨之而改變,即整個社會不會變成一座工廠而進行統一管理、生產和分配,而是按照信息時代的社會生產條件實現社會主義生產方式的本質要求。
然而,遺憾的是,馬克思關于社會主義生產方式本質要求的思想,迄今為止的現實經濟運行結果并沒有實現或沒有真正地實現之。之所以如此,除了人的因素外,更重要的是,現實的生產力發展水平還沒有提供實現這些思想的可能。正如有識的學者批評傳統的計劃經濟模式時所指出的那樣,計劃經濟無法越過信息不完全的障礙,即計劃的制定者無法掌握和了解萬萬億億人們的基本需求和千變萬化的經濟運行規律。⑩因此,馬克思的“自由人聯合體”[iii]——“自由勞動”——“自由交換”——的有計劃按比例進行社會生產的設想無情地被現實的“命令經濟”所取代、所扭曲。由此,馬克思的這些思想也在現實的世界中蒙上了一層灰塵,除了資產階級出于狹隘的階級利益和偏見對之進行攻擊外,一些不明其真實內涵的人們也將之混同于命令經濟而加以嘲笑、歪曲甚至是拋棄。然而,一種理論不僅需要現實世界的檢驗,而且它更有待于歷史發展進程的檢驗。對于那些具有前瞻性的理論,有時需要幾十年、甚至是幾百年的歷史發展過程才能檢驗出它所具有的真理成分,輕易地肯定它或輕易地否定它同樣都是錯誤的。馬克思當初對未來社會主義社會生產方式的設想能否實現?能否越過經濟運行信息不充分或難以掌握的障礙?今天,已經在我們眼前開始“鋪設”的信息高速公路可以說露出了實現這一理想的曙光,我們對此絕不能視而不見。
如前所述,信息時代的經濟將是產銷直接連接的經濟,商業流通環節、市場競爭將會退居次要地位而日趨萎縮,社會經濟的總需求與總供給將會實現相對的平衡或漸漸地趨于平衡,經濟運行的主要方式將會是按照人們的需求生產——“按照預先商定的計劃”進行生產,這樣的經濟運行方式就接近或基本接近馬克思當初對社會主義生產方式的基本設想,所以,自由計劃經濟體制就是“自由人聯合體”——“按照預先商定的計劃”——“自由勞動”——“自由交換”——“滿足人們的基本需求”的體制,就是人類社會由物質資料生產的必然王國向自由王國飛躍的體制,就是人類從由物的“異化”中徹底解放出來回歸自由人的“簡單明了”的自由計劃經濟體制。因此,本文用自由計劃經濟體制表達未來信息時代的信息經濟體制變革對人類社會生產關系的要求,預測它有可能取代未來將要趨于解體的市場經濟體制。
自由計劃經濟體制將會產生新的生產關系,即它將會引發社會經濟制度的變革。首先是資本主義占有方式的變化。在資本主義的現代生產條件下,資本累積不斷擴大的主要原因,就是通過市場經濟體制、依賴規模經濟和集約型經濟這兩大經濟優勢不斷地獲取勞動者的相對剩余價值而加以實現的。但是,在信息高速公路條件下,如前所言,區域型的社區性自動化的中小企業,甚至是“自動化的自給自足的家庭小工廠”將會發達起來,大規模的跨區域跨國界的大型企業將會萎縮、解體或改變它的生存方式,所以,現今支持大型企業或跨國公司存在的兩大優勢、即集約型和規模經濟優勢在信息高速公路條件下將有可能逐漸地消失。果真如此,那么,大資本、大財團存在的物質資料生產條件將不復存在,那么,代之而起的區域性的中小企業和家庭式、家族式的中小企業就會導致資本占有方式的分散化、社會化、小型化。
同時,資本占有方式的變化還會由另一種方式促使其演變,這就是勞動者自身素質的變化和勞動方式的變化所引發的變化。這些變化的主要之點是:勞動者的勞動將由工業社會的以體力勞動為主的勞動變成為以腦力勞動為主的勞動;勞動階級將是一個熟練地掌握各種科學技術知識和手段并具有豐富的人文社會科學知識的勞動群體;勞動者勞動的主要內容和方式將是科學技術的研制及其在生產領域中的應用。這樣的勞動群體的構成將會導致管理他們方式的變化:對他們的管理不能依靠工業社會計時、計件以及簡單粗暴的方式加以管理;要挖掘勞動者的大腦潛能,靠“大棒”是不行的,只有讓他們能夠獲得較之過去豐厚的報酬并心情舒暢地、自覺自愿地工作,才能充分發揮出他們的潛能和聰明才干,才能獲取他們所創造的相對剩余價值。為此,就不能像工業社會中那樣把他們作為會自動工作的“機器”予以對待;而是要真正地把他們作為人來對待,并且要把他們作為生產過程中的主人來對待。這樣的變化,目前,在西方發達國家已露端倪:現代的資本家在研究“行為科學”,并設法采取各種各樣可調動“勞動階級”積極性的方法,以提高勞動生產率為他們創造更多的財富;他們分析勞動者的心理和愛好,采取感情籠絡、工作條件改善、物質獎勵、福利待遇、權利讓步等種種方法,設法挖掘勞動者的智力資源。在這種種方法中,有一種方法已超出了方法的范疇而涉及到了資本主義的占有方式的變化,這就是“職工持股計劃”——把公司股份的一部分按照職工的工作表現獎勵給職工,以此激勵職工關心公司前途命運的熱情,從而更好地為公司工作。這一方法的應用目前盡管范圍還很小、職工持股數量還非常有限(一般占公司總股份的5%左右),但是它在如何管理勞動者方面卻具有革命性的變化;這就是資本家已在一定程度上認識到,在現代生產條件下,已不能簡單地把工人作為公司的勞動者予以對待,而是要在某種程度上把他們作為公司的“主人”予以對待,才會使讓他們為公司創造出更多的財富;為此,他們只好把他們資本的一部分“忍痛割愛”給職工占有,因此,職工持股計劃才逐漸地開始實行起來;對于“勞動階級”中的一批“高級勞動者”——科學家、高級工程師、高級管理人員等,資產階級更是不惜高薪予以聘請并給予豐厚的物質生活條件和巨額的資本股份,這些人實際上已成為了現代資本家——資產階級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然而,這僅僅是個開端,隨著以科學技術勞動為主體的勞動群體的出現和整體力量的強大,資本家將不得不付給他們愈來愈高的工資和讓他們占有愈來愈多的公司資本,而且隨著這樣勞動群體科學技術和人文知識水平的提高和豐富,他們愈來愈會認識到自身存在的價值,因而他們自身的覺悟將會愈來愈高,他們將會提出更多的資本占有要求,那么,從這個意義上分析和認識問題,資本的占有方式也將會向更加分散化和社會化的趨勢發展。
綜合以上兩個方面資本占有方式將有可能發生的變化發展趨勢,它將有可能演變為另一種資本占有方式的變化趨勢,即掌握了科學技術的勞動群體加之自動化生產的實現,他們將不會再滿足于“職工持股計劃”,而是寧可自由地聯合起來自己組織生產——既做“資本家”,又做勞動者;既為自己的需求生產,也為他人的需求生產。果真如此,那么,一種新型的社會生產組織方式——馬克思所預言的未來社會主義社會可能的生產組織方式——“自由人聯合體”的生產組織方式就會出現,資本主義的占有方式就會被徹底的改變、即以占有資本為基礎的剝奪勞動者生產剩余價值的生產方式的徹底改變。
隨著資本主義占有方式的改變,那么,人與人之間的關系也就會隨之改變,由原來的剝削與被剝削的關系變成“自由人聯合體”內的人與人的“自由勞動”的合作關系,變成“自由人聯合體”之間的“自由交換”關系,從而使勞動“不再是奴役人的手段,而是解放人的手段,因此,生產勞動從一種重負,變成為一種快樂”。⑾
這種合作關系必然會導致分配關系的變化,如前所言,人們的勞動時間將會成為構成人們工資水平或勞動報酬的主要因素。“按勞取酬”這一人們長期所希冀的理想或者是原則將在最大的程度上得以實行。
如果以上預測信息高速公路對人類社會經濟體制和經濟制度的作用基本上是符合未來人類社會發展的歷史客觀進程的話,那么,它就基本接近馬克思對未來社會主義社會生產方式的本質要求的設想,那么,從人類社會制度類型劃分的角度講,它就是社會主義社會。因此,信息時代的信息經濟體制或自由計劃經濟體制將會導致社會主義經濟制度的確立和實現。探索社會主義制度的實現,本文結合政治體制的變革將在第五部分“信息高速公路與社會主義的關系”中加以綜合地研究和探索。
四、信息高速公路對人類社會政治制度作用的探索
信息高速公路對政治制度的作用將有可能從兩個方面引發:一方面是經濟制度的變革必然地會對之提出變革的要求;一方面是將會引發政治領域活動方式、手段、方法等政治技術因素的變化,從而導致政治體制的變革;這兩個方面的綜合變化作用最終將有可能促使政治制度的變革乃至整個社會制度的變革。下面本文先對后者可能發生的變化加以探索,前者可能引發的變化將在第五部分“信息高速公路與社會主義的關系”中予以綜合探索。
信息高速公路所具有的技術條件將會引發政治領域活動方式、手段、方法等政治活動技術因素的變化,并進而導致政治體制的變革。
第一,投票選舉和投票表決方式的變化。目前,世界各國通行的選舉方式和對“全民公決”等重大事宜進行表決所采取的方式是投票制,即具有選舉權和被選舉權的選民須到指定的選舉和表決投票站往“投票箱”中投自己那一票。這種方式是現代民主政治的一大進步,體現了一個公民民主權利的具體應用和決策的民主化。然而,如果在全國范圍內、尤其是在一個大國內進行選舉或表決,它的明顯弊端是選舉成本很高和不方便,如須印制數目巨大的選票、組織大量的人員進行選舉監督和統計計票、影響選民的時間和精力等。所以,目前這種投票制的選舉方式和決策方式運用的范圍和事項非常的有限;它在全國范圍內的運用,一般只有在選舉國家首腦或對于國家生存特別重大的事項舉行“全民公決”的情況下才加以運用。現代這種投票制的選舉和表決方式在信息高速公路條件下無疑將會被革除,代之而起的將是在信息高速公路上自動化的選舉和表決“投票”方式,這里姑且稱之為“自動化投票制”。每個選民在自己的家中或辦公室以至隨便哪個地方(他或她應有隨身的聯網“電腦筆記本”或“上網手機”),在電腦上或手機上通過自己在信息高速公路上與全國“自動化投票信息中心”連接的網址按一下鍵盤,即時就可將自己的“一票”傳輸到這個全國自動化投票信息中心,這個選舉和表決信息中心在巨型計算機的運作下將在極短的時間內計算出選舉和表決的結果。當然,自動化投票制在具體的操作過程中會涉及到許多具體的技術問題和法律程序問題,這些問題我們完全有理由相信未來的科學技術和人們是會有能力順利地加以解決的。自動化投票制的優點無疑是現行的投票制所無法比擬的。它的“投票成本”與現行的投票制相比基本上可以忽略不計,而且它極方便、極快速,由此也將會充分調動選民參加選舉和表決“投票”的積極性。由此可推測,在未來信息高速公路條件下,自動化投票制所要選舉和抉擇事項的應用范圍將會擴大,使用的頻率將會增加,因為它“投票”方便、快速、成本極低,只要政府和人民認為什么事項需要運用這一方式,那么它就會很方便地被應用起來。這一投票方式的變化,將會對現代的民主體制造成毀滅性的沖擊,最終導致它的徹底變革。
第二,現代“代議制民主政治體制”的變化和變革。現代民主制度一般被稱之為“代議制民主”,即人民首先通過選舉自己的代表,然后由被選出的代表在“議會”或者“人民代表委員會”里代表選民參政、議政,并進行表決以行使選民賦予他們的權力。這種民主體制較之“獨裁寡頭政治”和“專制制度”是政治體制歷史性的一大進步,但是,它也存在著明顯的弊端。這些弊端的主要表現是:代表們由于受信息不完全障礙和收集信息困難以及個人參政議政水平高低等種種因素的限制,所以,代表們就難以完全代表選民大多數人的意愿和利益;同時,按照西方學者的分析,代表也是“經濟人”、即他們也存在著為自己謀私利的動機,那么,他或她在行使選民賦予他們的權力時就有可能“塞進”自己的“私貨”而違背或出賣選民的意愿和利益。盡管存在著這些弊端,但是在現代政治活動所能依賴的技術條件下,由于進行全民表決投票成本的昂貴和表決場所的限制等因素,所以,現代代議制民主體制雖然是一種值得懷疑的民主體制,卻也是現實的一種無奈的較好選擇。但是,在信息高速公路條件下,自動化投票制出現了,這種投票制基本上克服了現今投票制受成本昂貴和表決場所所限制的弊端,因此,在人民可以直接“投票”選舉各級政府首腦或表決與自己利益密切相關的重大事項時,人民就會非常強烈地要求親自行使自己的基本權力,而不愿讓那些有可能違背或出賣自己意愿和利益的代表去代表自己投票表決。由此可以推測:“全民選舉”和“全民公決”這些民主活動方式,在未來信息高速公路條件下,將會被廣泛、頻繁地加以運用;這些民主活動方式的逐步推廣必將使現代由代表們組成的代議制民主政治體制退居次要的地位并逐步縮小它的政治活動范圍;一個嶄新的、最大程度上的全民參政議政的民主體制——“全面民主政治體制”——就會逐步地形成,從而取代現代的代議制民主政治體制。
第三,信息傳播媒體的變化。構成現代傳播媒體的主要形式,如電視、廣播、報刊等,具有投資巨大、規模龐大、組織復雜和容易被操縱等特點。由于政治意識形態的需要和集團經濟利益驅使等原因,所以現代傳播媒體一般被政府或大財團所壟斷和控制;普通的平民百姓一般是無能和無法問津的,盡管他們也可以向這些媒體投稿或投訴表達和反映自己的觀點和意見。但是眾所周知,傳播媒體所主要反映和代表的是創辦者的意志和利益,雖然它們出于種種考慮一定程度上也能反映群眾的呼聲和利益,但那是另外的一回事了,而不是它們所創辦媒體的宗旨。然而,這一切在信息高速公路條件下將會發生變化。一是信息高速公路本身就是一個多媒體的信息工具,可傳播每一個入網者的信息,而且它將是人類歷史上最大、最廣泛、最快速、最簡便易行的綜合式的多媒體,是現代任何一個媒體工具所無法比擬的;由此,每一個上網的人都可以通過一定的技術程序和網上協議程序傳播或表達自己的意見和要求。二是信息高速公路作為信息媒體傳播信息勢必對傳統的信息傳播媒體造成沖擊,現今的信息媒體的規模將會收縮并且將在一定程度上與信息高速公路融為一體,信息高速公路將會成為未來信息傳播的主要渠道。三是由于信息高速公路信息傳播成本低、簡便易行的特點,所以不僅個人將會通過它反映和表達自己的意愿和要求,而且各種各樣的社團組織和群體也會通過信息高速公路運用多媒體形式發表代表自己觀點和利益的信息向社會加以傳播。綜合這三點,一個大眾化的“全民信息傳播時代”就會到來,從而現今的信息媒體壟斷和控制狀態就會被徹底的打破和摧毀,由此它必將導致作為人類社會上層建筑意識形態領域的重大變化。
第四,意識形態領域的變化。迄今為止的人類社會歷史表明,不同的群體、階層、階級和黨派具有不同的價值觀或價值傾向;一個社會和國家的意識形態的“主旋律”、即意識形態的主導意識和價值取向,主要的是代表并反映統治這個社會國家的階級及政黨的意志和利益。這種意識形態的取向既反映在國家的法律法規中,也通過其所壟斷和控制的現代信息媒體向社會的普通大眾進行宣傳、教育和灌輸,以形成社會的認同意識、政治意識和道德意識等思想意識,籍此維護他們的統治利益及社會的穩定。因此,意識形態領域的活動構成了政治領域活動中最重要的內容之一。由于階級及政黨利益的狹隘性,出于他們的私利,他們常常把符合自己私利的思想意識和價值觀念放在了意識形態的首位并加以引導,奉行“有用就是真理”,而不是把意識形態的靈魂——真理——放在首位,甚至公開在媒體上制造謊言以掩蓋事實真相,從而達到欺騙群眾、愚弄群眾以維護他們的統治和為小集團謀取私利的目的。然而,在信息高速公路條件下的全民信息傳播時代,由于階級及其政黨所壟斷控制信息媒體條件的摧毀,所以代表他們利益和價值觀的思想意識想要主導社會和國家的意識形態將是極其困難的,尤其是那些欺騙和愚弄群眾的謊言將會被任何一個有良知的人無情地通過信息高速公路予以揭穿。如果這樣的變化是真實的,那么,全民信息傳播時代的“主旋律”只能是真理和符合全體人民利益規范的思想、觀點和文化意識。簡言之,全民信息傳播時代將是一個“真理有用”的時代;因為,真理是客觀規律的反映,人類只有遵循客觀規律、按照客觀規律辦事才能獲取最大的利益;遵循真理無疑是符合社會大多數人的利益的。意識形態引導社會的實踐并規范社會的實踐,它的變化必將對國家的法律法規、政治制度產生深遠的、巨大的作用和影響,最終導致政治制度的變革。
第五,社會和政治主導力量的變化。人民是歷史的主體,是推動歷史前進的動力。然而,人民在專制政治制度下,甚至是在許多國家的“代議制民主”政治制度下,人民常常是處于被剝削、被壓迫的狀態,處于被動的狀態,而不是如同他們所擁有的整體力量那樣理應處于主動的狀態,成為社會的主人,成為歷史的主人;他們的整體力量只有在革命時期才得以充分發揮和體現,而且往往是以暴力的形式表現出來的。然而,在信息高速公路條件下,人民的整體力量將會通過信息高速公路充分地得以發揮和表現。如上所言,信息高速公路將有可能導致“全民民主政治體制”和“全民信息傳播時代”的出現,果真如此,人民無疑將會成為社會和政治的主導力量。人民將會決定由誰來管理社會和政府,人民的思想規范和真理將會成為主導社會和政治的意識形態并進而轉化為最強大的政治力量。作為國家的政治只能代表人民的意志和利益,否則,它就會失去存在的合理性,失去存在的權威性。人民主導歷史的時代,就不會允許少數人以財富和暴力主導人類歷史的狀態繼續存在下去,從而結束財富和暴力統治人類歷史的時代,創造出一個民主、自由、和諧、幸福的新時代。
第六,法律內容和司法體制的變化。政治意識形態和主導力量的變化必將反映到政治的司法體制和法律內容中來。這樣,符合全民利益的意識形態和全民主導政治進程的歷史,必然會要求符合全民利益的司法體制和法律內容的建立,籍此確立和鞏固全民的主體地位和利益,從而使政治體制和內容的變化通過法律的形式加以最終的確認。
最后,政治制度的變革。人民成為社會和政治的主導力量,就會從已往歷史中的被動狀態轉化為主動的狀態,人民無疑將會按照歷史發展的客觀規律、按照自己的意志和利益變革政治制度乃至改造整個人類社會制度,重新改寫人類的歷史,那么少數人統治大多數人的歷史就會真正地結束而被永遠地放進歷史的博物館,那么人類幾千年來所憧憬的“大同世界”、理想的社會主義社會高級階段就會逐步地到來。
[iv]五、信息高速公路與社會主義社會的關系
綜上所述,信息高速公路將有可能導致自由計劃經濟體制的出現;將有可能導致人民主導人類歷史從而成為歷史的真正主人的政治局面的出現;經濟與政治的相互聯系、相互滲透、相互作用、相互影響,最終就有可能導致整個人類社會制度的變革,一個不同于傳統的、嶄新的人類社會制度就有可能出現在人類世界上。正如馬克思在他那著名的歷史論斷中所言:“人們在自己生活的社會生產中發生一定的、必然的、不以他們的意志為轉移的關系,即同他們的物質生產力的一定發展階段相適應的生產關系。這些生產關系的總和構成社會的經濟結構,即有法律的和政治的上層建筑豎立其上并有一定的社會意識形式與之相適應的現實基礎。物質生活的生產方式制約著整個社會生活、政治生活和精神生活的過程。不是人們的意識決定人們的存在,相反,是人們的社會存在決定人們的意識。社會的物質生產力發展到一定階段,便同它們一直在其中活動的現存生產關系或財產關系(這只是生產關系的法律用語)發生矛盾。于是這些關系便由生產力的發展形式變成生產力的桎梏。那時社會革命的時代就到來了。隨著經濟基礎的變更,全部龐大的上層建筑也或慢或快地發生變革。”⑿迄今為止的人類歷史證明了馬克思這一歷史唯物主義原理的科學性。本文探索和預測信息高速公路對經濟的、政治的作用和影響正是以這一科學原理為指導;下面本文將繼續遵循這一原理探索和預測信息高速公路有可能對整個人類社會制度引來的變革。
托夫勒在《預測與前提—托夫勒未來對話錄》一書中預言,未來的“信息社會”將會導致資本主義社會制度的滅亡,同時他也預言社會主義社會制度也將隨之滅亡,因為他認為資本主義社會和社會主義社會都是他所謂的“大煙囪”工業社會的產物。他前者的預言可能是正確的,因為不講信息社會,只從哲學的角度講“現存的一切都要滅亡”,資本主義社會是現存的,因此它也會滅亡的。但是,他后者的預言則是錯誤的,因為它不符合歷史發展的客觀進程。托夫勒自稱早年曾研究并信仰馬克思主義(誠然,他也自稱后來拋棄了馬克思主義,創建了自己的理論方法,但從方法論的角度講,他的著作是依據馬克思創立的歷史唯物主義方法的,即由科學技術的發展,論證經濟結構的變化,進而推測社會制度的變革,這也許是他著作轟動世界的一個原因,遺憾的是他沒有公開承認這一點),但他的預言違背了馬克思主義最起碼的理論常識,即馬克思主義經典作家從來也沒有把資本主義社會與社會主義社會作為同一個歷史發展階段的社會形態加以研究和論證;而是認為社會主義社會是資本主義社會高度發展的產物,是資本主義社會矛盾運動發展的必然結果;社會主義社會是取代資本主義社會的新的、更高一階段的社會形態而不是同一階段的社會形態;同時,馬克思主義經典作家只是認為社會主義社會是共產主義社會的一個階段——一個低級階段,真正取代資本主義社會的是共產主義社會。至于共產主義社會如何取代資本主義社會,共產主義社會是個什么樣子,它的具體內容是什么,馬克思主義經典作家并沒有陷于空想,而是留給后人去解決,留給人類社會長期物質資料生產力發展的歷史實踐和其必然引起的社會革命去解決。不管資產階級學者或者辯護士如何厭惡和攻擊共產主義理論,但是有一點是他們所不能否認的,也是無法否認的,那就是總有一個更高一級的社會形態取代現存的行將滅亡的資本主義社會形態,而不管你把這個更高一級的社會形態稱作“信息社會”、“后工業社會”,還是其它什么名稱的社會。然而,在馬克思主義者看來,這個更高一級的社會形態就是共產主義社會,或者是它的低級階段社會主義社會。
誠然,現實的社會主義運動存在著這樣或那樣的問題,還遠遠沒有獲得勝利。因此,在經過了近半個世紀的初步的社會主義革命和建設后,中國共產黨人終于認識到自己所進行的事業還將長期處于社會主義的初級階段。之所以如此,一個最基本的原因就是馬克思所說的“無論哪一個社會形態,在它們所能容納的全部生產力發揮出來之前,是決不會滅亡的;而新的更高的生產關系,在它存在的物質條件在舊社會的胎胞里成熟以前,是決不會出現的。”⒀顯然,現代資本主義、即國家資本主義,在國家的干預下還能夠容納和發揮它的生產力,所以它還沒有滅亡;現實的社會主義運動,由于社會主義的生產關系所能依存的物質條件還沒有高度的發展起來,所以社會主義革命和建設困難重重,道路反復曲折,仍然處在并將長期處于初級階段。但是,不能由此答出結論說,社會主義社會將會隨著資本主義社會的滅亡而滅亡。恰恰相反,在資本主義社會的胎胞里正孕育著社會主義社會的嬰兒。正如馬克思所言:“在資產階級社會里發展的生產力,同時又創造著解決這種對抗的物質條件。”⒁現代科學技術和現代生產力的發展,尤其是以信息高速公路為“神經系統”的信息社會的出現,將會使資本主義社會制度愈來愈難以容納它、愈來愈難以駕馭它,將會為社會主義社會提供充分發展的物質條件;同時,社會主義社會的高度發展將會為現代科學技術和生產力提供充分的發展空間,直至共產主義社會為其提供徹底解放的完全自由的發展空間。
信息高速公路為主導的信息社會將有利于社會主義社會的實現,它將創造和形成社會主義社會最適合的物質條件,它將會構成社會主義社會的經濟基礎,并由此導致全部龐大的上層建筑的變革,最終建成社會主義制度乃至實現共產主義社會。
馬克思主義經典作家在分析資本主義社會的矛盾時,提出了它所存在、所固有的三大矛盾:⑴社會化生產和資本主義占有之間的矛盾;⑵無產階級和資產階級的對立;⑶個別工廠中的生產的組織性和整個社會的生產的無政府狀態之間的對立。由于這三大矛盾的存在和作用,所以將會導致資本主義的經濟危機和社會危機,并造成資本主義社會的總危機,導致無產階級的革命和社會主義社會的出現。馬克思主義經典作家分析資本主義社會滅亡的基本結論就是這樣的。第一次和第二次世界大戰的爆發,和以俄國、中國為代表的無產階級奪取國家政權的成功基本上證明了馬克思主義經典作家分析的正確性。然而,二戰以后現代資本主義社會的情況發生了很大的變化,這些變化主要表現在兩個方面:一是在經濟上奉行凱恩斯的學說,采取國家干預經濟運行的政策,并吸收以蘇聯為主的社會主義國家計劃經濟某些方面的可行的手段,實行國家政策引導下的混合經濟政策;二是在政治上吸取兩次世界大戰的教訓,以美國總統羅斯福的新政為代表,借鑒社會主義國家的經驗,對人民采取廣泛的社會福利政策,從而緩和了資產階級與無產階級的矛盾。由于這兩個方面的原因,二戰以后資本主義社會所固有的三大矛盾得以緩和,如混合經濟政策尤其是股份制公司的發展使資本主義社會的私有制具有了一定程度的社會化傾向,從而緩和了資本主義社會存在的第一個矛盾;廣泛的社會福利政策緩和了第二個矛盾;國家引導經濟的具有一定計劃程度的經濟政策緩和了第三個矛盾。但是緩和并不是消除,這三大矛盾仍然存在。誠然,矛盾的緩和使資本主義社會的生產力得以發展,這也是不爭的事實;而且,矛盾的緩和也使社會主義革命的條件發生了很大的變化,這也是馬克思主義者需要認真思考的問題。本文在這里主要是探索在信息高速公路條件下,這三大矛盾的變化、解決或消除,并由此所導致的社會制度的變革和社會主義社會制度的實現。
信息高速公路條件下的經濟運行模式,如前所言,它將有可能是自由計劃經濟的生產方式,即產銷直接連接實現總需求與總供給的平衡,從而實現社會經濟運行的總量平衡,這就有可能逐漸地消除個別工廠中的生產的組織性和整個社會的生產的無政府狀態之間的對立,所以資本主義生產方式的這一固有矛盾將有可能由自由計劃經濟的生產方式所消除。
資本主義生產方式的另一個主要矛盾,社會化生產和資本主義占有之間的矛盾在信息高速公路條件下的經濟運行狀態下也將有可能逐漸地消除。如本文第三部分所言,大資本、大財團在未來信息高速公路條件下的經濟微觀物質資料生產領域將會難以存在;資本占有方式將會小型化、分散化和社會化;將會出現“自由人聯合體”的生產組織方式,從而徹底地改變資本主義的占有方式,從而使社會化生產和資本主義占有之間的矛盾得以消除。
資本主義社會所存在的無產階級和資產階級的對立,是由于社會化生產和資本主義占有之間的矛盾所造成的,隨著這一矛盾的消除,隨著資本主義占有方式的徹底改變,資產階級和無產階級都將不復存在,那么,無產階級和資產階級的對立也將會隨之消除。
綜上所述,資本主義社會所固有的三大矛盾在未來的信息社會將有可能消除,而這三大矛盾的消除所導致的生產關系的變革是符合馬克思主義經典作家對社會主義社會的設想的。同時,在信息高速公路條件下,政治體制和制度將會變化為人民主導歷史的時代,這也是符合馬克思對社會主義社會政治制度的設想的。因此,以信息高速公路為“神經系統”的未來信息時代,經濟制度和政治制度的變化所導致的社會制度的變革就會導致社會主義社會的實現,而且,它必將不斷地向社會主義社會的高級階段——共產主義社會邁進!這將是一個人類社會空前全面進步和發展的時代,將是一個無比自由、民主、和諧發展的時代,我們理應滿懷信心地張開雙臂迎接這一時代的到來。
信息高速公路對人類社會經濟和政治制度的作用將是一個長期的歷史發展過程,這將是一個以信息高速公路為“神經系統”的并作用于其它高新技術群所形成的一個歷史發展過程,在這一歷史發展過程中,不同的階級和利益集團不可避免地將會發生不同形式的沖突,本文無意于在此進一步探索這一過程和沖突,但是,無論這一過程有多長,無論這一沖突有多么激烈,信息時代的大潮也將是不可阻擋的,現存資本主義社會的解體也將是不可避免的,共產主義社會的到來也將是不可避免的。
───────
注釋:
①《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一卷,第108頁,人民出版社1972年版。
②《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三卷,第512頁,人民出版社1972年版。
③《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四卷,第21頁,人民出版社1972年版。
④《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7卷,第427頁,人民出版社年1979版。
⑤參見《資本論》第1卷,第58頁,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83年中文版。
⑥參見吳敬璉著:《通向市場經濟之路》,第6頁,北京工業大學出版社1992年版。
⑦參見《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6卷上,第105頁,人民出版社1979年中文版。
⑧參見:《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1卷,第129頁,人民出版社1972年中文版;
《資本論》第1卷,第665頁,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83年中文版;《列寧選集》第3卷,第258頁,人民出版社1972年中文版。
⑨參見《資本論》第1卷,第58頁,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83年中文版。
⑩參見:〔美〕斯坦利.費希爾著:《經濟學》(下冊),第580頁,中國財政經濟出版社1989年中文版;吳敬璉著:《通向市場經濟之路》,第63頁,北京工業大學出版社1992年版。〔美〕保羅.A.薩繆爾森著:《經濟學》(第12版)下,第1307頁,中國發展出版社1992年中文版;
⑾恩格斯著,《反杜林論》,第310頁,人民出版社1956年版。
⑿⒀⒁《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二卷,第二階段82、83頁,人民出版社1972年版.
參閱文獻:
《第三次浪潮》/〔美〕阿爾溫.托夫勒著,朱志焱等譯,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1983.3
《預測與前提—托夫勒未來對話錄》/〔美〕阿爾溫.托夫勒著,粟旺等譯,國際文化出版公司1984.10
《力量轉移》/〔美〕阿爾溫.托夫勒著,劉炳章等譯,新華出版社1996.5
《大趨勢》/〔美〕約翰.奈斯比特著,梅艷譯,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84.2
《新產業革命資料選輯》/哈爾濱工業大學自然辯證法研究室編,哈爾濱工業大學出版社1984.1
《知識經濟全書》/胡鐵成主編,中國物資出版社1998.8
《后工業社會的來臨》/〔美〕丹尼爾.貝爾著,王宏周等譯,商務印書館1984.12
《信息經濟的技術變化》/〔英〕彼得.蒙克著,盧讓林等譯,原子能出版社1992.9
吳浩然,《美國面向21世紀的信息技術行動計劃》,載《全球科技經濟嘹望》北京.1999年5期
王陽光、張興,《21世紀及1999年微電子技術展望》,載《電子科技導報》北京.1999年1期
周其煥,《全球衛星移動通信和寬帶數據服務的發展》,載《電子科技導報》北京.1999年7期
李衍達,《信息技術發展的新趨勢》,載《.科技導報》1997.6.6
金吾倫,《信息高速公路與文化發展》,載《中國社會科學》1997.1
金吾倫,《信息高速公路:邁向新世紀的通道》,載《學習與實踐》1997.8
何明升,《.現代信息技術的技術特性與社會效應》,載《信息世界》1998.2
中國互聯網信息中心
倚天新聞網
《科技日報》國際部:《2003年世界科技發展回顧》,載2003年12月26日《科技日報》
--------------------------------------------------------------------------------
[1] 本文部分內容作為重點文章發表于《當代思潮》2002年第1期,轉載于“中國人民大學復印報刊資料”《圖書、信息、情報科學》2002年6期,入選2004年在北京召開的“首屆中國哲學大會”,獲寧夏自治區第五屆“五個一工程”優秀論文獎。
--------------------------------------------------------------------------------
[i]
[ii]
[iii]
[iv]
「 支持烏有之鄉!」
您的打賞將用于網站日常運行與維護。
幫助我們辦好網站,宣傳紅色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