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0年冬天,我剛學會逛論壇,第一次上去,迎頭看見的一句話就是:70年代人,你們老了,該退場了。
其時學校里正流行“新青年”叢書和“網絡文學”。隱約聽人說過,這都算是70年代人的東西。我一向來落后,未能與逢其盛,翻也不曾翻過??吹秸f“70年代人老了”這樣的話,不覺有些詫異。后來在網上逛得時間長了,才漸漸明白,當時網上正在進行“70VS80”的大戰,這便是當時80年代人進攻的號角。既然不過是對手間的相互喊話,自然無須在意。不過,這也算是我第一次知道,原來人是可以以70、80這樣的方式命名的,覺得未免有些荒唐。后來又陸續看過一些五四一代、四五一代如何如何的文字,才漸漸覺得這事并不那么簡單。再后來,就是“80后文學”、“80后思想”一類的字眼不斷出現,又不斷被傳媒資本主義時代的詞語浪潮打翻。看得多了,也就無所謂了。
如今再回頭來看,其實都是無歷史的恐慌下的并發癥。五四一代是革命的一代,四五一代是激情燃燒的一代,70也算是多少沾了點理想主義的光的一代,只有80一代上不接天下不著地,輕飄飄地沒有質感。革命的一代吆喝啟蒙,激情燃燒的一代可以懺悔青春,70一代也可以把自己的墮落解釋成理想主義破滅之后的虛無。怎么說,各自都算是有個過程,只有80一代生在改革開放中,長在商業主義里,什么都挨不上邊,赤條條來去無牽掛。看似對什么都有興趣,又似乎對什么都只是三分鐘熱情;看似什么都知道,其實什么都與自己無關,直似《阿甘正傳》里的那根羽毛一般。
走過夜路的人都知道,大聲喊叫可以減輕自己內心的恐懼。80一代的喧囂其實也可做如是觀,不過是自己給自己壯膽罷了。那些大張聲勢的姿勢,那些聲嘶力竭的口號,那些故做的哀傷和虛偽的高深,無一例外。只有他們自己知道這些聲勢和口號背后的自己有多虛弱。
80一代是最無自由精神的計劃生育的產物,但卻是天生的自由主義者,富于游戲精神。無論是對什么,他們總能以八卦的姿態介入。比起歷史的宏大敘事來,他們更愛好旮旯角落里的零碎,并敢于用這些揀來的零碎攻擊任何與崇高、偉大相關的人和事。他們中讀過四大名著的人的比例遠高于父輩,但他們寧愿相信《紅樓夢》的主題是意淫,《三國演義》的主題是陰謀,《水滸》的主題是搶劫,《西游記》的主題是旅行,而不愿相信這些作品里的第一主題愛情、英雄、義氣和虔敬。因為這些品質對他們來說,是從來沒有看見過的。沒有看見過的東西,他們是不肯相信的。
他們是獨生子女的一代,他們的生存經驗和習慣里從來沒有分享、協作和幫助,只有占有、索取和自大。他們從不利人,專門利己,除了自己,誰也不信。五四一代和四五一代嘴里的“我們是誰”始終是以反思和懺悔的姿態出現的,而80一代嘴里的“我們是誰”卻更多的只是自戀的抒情。甚至“我們”這樣的詞語對他們來說已經太過奢侈了。所以,他們對父輩的故事里的革命、拯救與告別革命之類的主題感到本能的厭煩。因為他們從來不認為自己對別人負有什么責任,民族、國家、政治這些詞匯對他們來說毫無意義,他們的身體與內心都無法因為這些而激動。
他們關心的始終是“我”,他們對任何東西的興趣的理由從來都是“我喜歡”、“我愿意”。而且,稍微留心觀察就會發現,相比于真實的歷史,他們更喜歡架空的歷史;相比于歷史中的苦難,他們更喜歡歷史中的光榮。他們天生就是用身體直覺感受世界的一代,身體無法感覺到的東西,始終在他們的生命感覺之外。
從表面看,這兩年的情況有所好轉,架空歷史的小說與歷史散文以前所未有的速度成為社會熱點。而這一波全民學歷史的高潮正是80后一代。與歷史最無關系的一代,為什么突然之間有了一百八十度的轉彎?
以前見過一個算是富人的人,愛好收藏。我問他為什么喜歡這些舊東西?他說,我們以前什么都沒有,也沒什么文化,被人看不起,現在我們有錢了,就想什么都有。但是什么都是可以用錢買的,只有文化這個東西買不來,看見有文化的人,我們還是心里發虛?,F在好了,大家有了這個辦法,收藏古董。什么是文化?不就是歷史嘛,有了歷史,也就有了文化。我們是沒讀過大學,沒有文憑,但是我們有古董了。古董是看得見摸得著的歷史。有了這個,我們就有了歷史,就覺得心里塌實多了。
80一代對歷史的興趣與此類似。他們以為能夠談論歷史,能夠因此而激動,便已占有了歷史,把自己鑲嵌在了歷史的背景上,從歷史之外進入了歷史之中。歷史之于他們,其實就如同文化興奮劑。至于興奮劑效用過去之后,這是不用考慮的。
好在歷史畢竟是歷史,到底不是興奮劑。當我們與歷史中的祖先一起激動的時候,祖先的血液就已進入我們的身體流淌,祖先的榮耀就已經喚醒我們的意識,無論是80后還是90后甚至2000后,都會成為一個歷史的人。到那時,“80一代”也就不成其為問題了,也就長大了。
「 支持烏有之鄉!」
您的打賞將用于網站日常運行與維護。
幫助我們辦好網站,宣傳紅色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