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鄧選》第三卷《國際形勢和經濟問題》(一九九○年三月三日):
中國社會主義農業的改革和發展,從長遠的觀點看,要有兩個飛躍。第一個飛躍,是廢除人民公社,實行家庭聯產承包為主的責任制。這是一個很大的前進,要長期堅持不變。
在當前主流媒體鋪天蓋地的宣傳下,絕大多數人都認為包產到戶提高了糧食的產量。事實是什么呢?
毛主席1958年總結的農業八字憲法(土、肥、水、種、密、保、管、工)高度概括了糧食產量的因素:
土—— 深耕、改良土壤、土壤普查和土地規劃
肥—— 合理施肥
水 ——興修水利和合理用水
種 ——培育和推廣良種
密 ——合理密植
保—— 植物保護、防治病蟲害
管 ——田間管理
工 ——工具改革
本篇談一談化肥對產量的影響。
“據聯合國糧農組織的分析,世界農作物單產提高的三分之一以上,近二分之一是由于增施化肥的結果”。
我們看看數據。
筆者根據國家統計局《中國統計年鑒1998》、農業部計劃司《中國農村經濟統計大全1949-1986》整理了糧食產量與化肥用量的數據:
1、1957-1997糧食產量與化肥用量圖(1949-1956沒有找到化肥用量數據)
▲ 數據來源:國家統計局《中國統計年鑒1998》;農業部計劃司《中國農村經濟統計大全》
根據上表,筆者做了幾個圖:
▲1957-1997年糧食產量走勢圖
▲1957-1997年化肥用量走勢圖
▲1957-1997年萬噸糧食化肥使用量
從上述圖表可以看到糧食產量與化肥使用量呈現完全正相關。為此,筆者又做了一個1957-1997年糧食產量與化肥用量關聯圖(藍色為糧食產量,紅色為化肥施用量):
上述關聯圖可以看到,糧食產量與化肥用量用量完全一致。尤其可以看到,在1978年糧食產量有了突破型增長。恰恰在1978年也是化肥使用量大幅度增加的一年。從1978年開始,糧食增長率提高,伴隨的是化肥施用量的大幅度提高。二者是完全吻合的。
(為什么從1978年化肥用量大增?因為毛主席時代的四三方案引進化肥項目的實施,后文再述)
通過上述數據,完全可以做結論,沒有化肥使用量的增長,就沒有糧食產量的增長。糧食產量的增長與包產到戶沒有半點關系。
如果非要說包產到戶帶來了糧食增產,那么無法解釋1985年、1986年、1988年、1991年、1997年的糧食產量為什么下降。
巧婦難為無米之炊,沒有水利、化肥、農藥、育種等科技投入,包產到戶是無法帶來糧食增產的。幾千年的土地私有制已經證明了這一點。
筆者檢索了糧食產量與化肥用量相關的論文,也都驗證了糧食產量主要來源于化肥的使用的結論。如下:
《化肥使用量與糧食產量的相關分析》
張桐(作者工作單位:農牧漁業部計劃局)
一、增施化肥的潛力我國農業正在從傳統農業向著現代化農業轉化。現代農業的基本特征是運用科學技術,并投入較多的物質能量以發揮其增產的作用。農業生產是能量轉化的生物再生產過程,國內外的實踐證明,能量投入多產出也多,能量投入少產出也少。在能量的投入中化肥是相當重要的因素。據聯合國糧農組織的分析,世界農作物單產提高的三分之一以上,近二分之一是由于增施化肥的結果。從宏觀來分析,無論從年以來我國使用化肥量與糧食產量的關系看見表或從我國不同地區化肥使用量與糧食產量的關系看見表,還是從世界各國化肥使用量與谷物單產的關系看見表,都證明化肥投入量多產量就相應高,化肥投人量少產量就相應低。化肥使用量與農作物產量是正相關。
▲ 農牧漁業部計劃局張桐:《化肥使用量與糧食產量的相關分析》
筆者根據此表,制作了柱狀圖:
糧食耕地畝產
每畝耕地化肥使用量
張桐:我國不同地區化肥使用量與糧食產量的關系(1980年)
以上數據說明,按每畝耕地投入化肥有效成分計算:投入不到1斤的,糧食畝產100多斤,投入10斤的,畝產300多斤;投入15斤的,畝產400多斤,投入22斤的,畝產800多斤;投入34斤的,畝產900多斤;投入45斤的,畝產1200多斤。
十年來,世界每公頃耕地化肥使用量由48.4公斤增加到79,9公斤,折合能量由23.12億焦耳增加到42.15億焦耳,每公頃谷物產量由1,806公斤增加到2,149公斤。
另外,從62個國家和地區使用化肥量的多少,與谷物單產的高低也是呈正相關的(如下圖)。
張桐:62個谷物主產國家和地區化肥使用量與谷物單產的相關分析。資料來源:聯合國糧農組織 《1978年生產年鑒》 , 《 1978年肥料年度回顧》 。
上圖曲線趨勢表明,在62個國家和地區中,有36個國家每公頃使用化肥不到100斤,每公頃谷物單產在2,000斤以下;日本、南朝鮮每公頃使用化肥300公斤,每公頃谷物單產在4,000斤以上;英國、匈牙利、丹麥、朝鮮民主主義人民共和國每公頃使用化肥250—300公斤之間,每公頃谷物單產在3,000公斤以上。
劉芳,劉帥,發表在《中國農機化學報》的論文《化肥施用量對中國糧食產量的影響分析》:
糧食作物的化肥過量施用程度較為嚴重[1],通過大量施用化肥獲得高產的現象在中國糧食生產中出現的越發普遍[2]。據國家統計局公布的數據可知,自改革開放以來,中國農用化肥施用量(折純,下同)從1978年的8840kt增長到2019年的54035.9kt,占世界總用量的三分之一。如今,中國化肥施用量已經超過了其經濟意義上的最優施用量[3]。根據《中國農村統計年鑒》和《中國統計年鑒》數據可知,1980—2019年每公頃耕地化肥施用量(總化肥施用量/總耕地面積)由127.8kg增加到400.7kg,是國際公認的化肥施用安全上限225kg/hm2的1.78倍。
根據《化肥施用量對中國糧食產量的影響分析》看到,我國的化肥施用量竟然占到了全世界總用量的三分之一!
回到本文之前提到的問題,為什么1978年的化肥使用量急劇增加?
答案是:毛主席時代四三方案的實施四三方案引進的項目大多在1977年以后陸續投產。
筆者摘錄了中國社會科學院陳東林發表的論文《20世紀50一70年代中國的對外經濟引進》:
“43方案”60年代中蘇關系破裂后,中國的對外貿易處于萎縮狀態,毛澤東曾考慮擴大同西方的經濟引進。他對法國議員代表團說:“我們反對資本主義,你們也反對共產主義。但是,還是可以合作。”“希望你們把什么禁運戰略物資也反掉。”“我說總有一天會突破這個缺口。”他甚至提出:在一定時候,可以讓日本人來中國辦工廠、開礦,向他們學技術。但是,由于西方的繼續封鎖,只從法國、英國引進了一批汽車和石油化工制造設備。到“文革”前期,對外引進幾乎完全停頓。
70年代初期,西方國家發生了經濟危機,急于尋找海外市場。另一方面,中美關系緩和,中國重返聯合國,打開了對中國的封鎖;中國國內也開始糾正部分“文革”錯誤,為中國擴大對外引進創造了有利條件。1972年1月2日,李先念、紀登奎、華國鋒聯名向周恩來報送國家計委《關于進口成套化纖、化肥技術設備的報告》,建議引進中國急需的化纖新技術成套設備4套、化肥設備2套及部分關鍵設備和材料,約需4億美元。2月5日,經周恩來批示呈報,毛澤東圈閱批準。8月6日,國家計委又正式提出進口1.7米軋機報告,8月21日,毛澤東、周恩來予以批準。11月7日,國家計委再次提出報告,建議進口6億美元的23套化工設備。周恩來批準的同時,要求采取一個大規模的一體化引進方案。
1973年1月5日,國家計委提交《關于增加設備進口、擴大經濟交流的請示報告》,對前一階段和今后的對外引進項目做出總結和統一規劃,建議今后3一5年內引進43億美元的成套設備。這被通稱為“43方案”,是繼“156項”后的第二次大規模引進計劃,也是打破“文革”時期閉關自守局面的一個重大步驟。以后在此方案基礎上又陸續追加了一批項目,計劃進口總額達到51.4億美元。利用這些設備,通過國內配套和改造,總投資約20億元,興建了27個大型工業項目(見附表2),到1982年全部投產,取得了較好的經濟效益。如武鋼在1.7米軋機投產后的1984年實現利稅6.85億元,比投產前的1979年增長1.66倍,引進的先進技術還在國內同行業中推廣移植,推動國內軋鋼、煉鋼技術進一步發展。在`,43方案”的帶動下,重要的引進項目還有:從美國引進彩色顯象管成套生產技術項目、利用外匯貸款購買新舊船舶組建遠洋船隊項目、購買英國三叉戟飛機項目等。
“43方案”促使中國的外貿有了突破性的發展。1973年對外貿易總額是1970年的.24倍,1974年更達到1970年的3.2倍。成套設備和先進技術的引進,促進了中國基礎工業,尤其是冶金、化肥、石油化學工業的發展......
“43方案”時期引進27個成套設備建設的企業
順便說一句,江青也在“43方案”請示報告圈閱同意了的。
綜上所述:
1、包產到戶并沒有提高糧食產量;
2、糧食產量的提高更多得益于化肥使用量的增加;
3、毛主席時代的四三方案引進的化肥生產線為糧食產量的提高作出了突出貢獻;
4、新中國前三十年為改革開放提供了穩固的物質條件——家底——獨立完整的工業化體系、可供買賣來獲取財政收入、增加GDP的土地資源,還有大量的工業化人才。
「 支持烏有之鄉!」
您的打賞將用于網站日常運行與維護。
幫助我們辦好網站,宣傳紅色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