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要有知識,就得參加變革知識的實踐。你要知道梨子的滋味,就得變革梨子,親口吃一吃。總之,你要獲得某方面的認識,你就得參與到某方面的實踐中去。?
感性認識和理性認識的性質截然不同。但是二者相互依存,在實踐的基礎上統一起來。因此,我們要獲得豐富的感性認識,要參加實踐,要能將獲得的感性認識上升到理性認識,也同樣需要在實踐中完成,而不是閉目空想。
“我們的實踐證明:感覺到了的東西,我們不能立刻理解它,只有理解了的東西才更深刻地感覺它。感覺只解決現象問題,理論才解決本質問題。這些問題的解決,一點也不能離開實踐。”
大多時候,我們都是在用感性認識解決生活中的現象問題,而并沒有從理論上解決現象背后的本質問題。因為,我們最容易輕視實踐,重視認識。
“無論何人要認識什么事物,除了同那個事物接觸,即生活于(實踐于)那個事物的環境中,是沒有法子解決的。”
所以,一個人要真正理解一個人,必須參與到他人的生活環境中,去生活于對方的實踐,才能獲得一定程度的理解。一個社會的發展,也一定是到了數字化時代,才能獲得數字化的基本知識,而不能不生活于這個時代,就能獲得相應的理論知識。
毛主席之所以能夠對中國革命和中國社會建設作出相應的理論,除了毛主席的天才工作之外,主要的是毛主席一生親自參加且領導了中國革命全過程,也親自參加領導了中國社會主義建設全過程。參加了中國社會主義的階級斗爭和科學實驗的實踐,沒有最后這一個條件,任何天才也是不能成功的。
因此,關于認識的發展,毛主席十分強調實踐,強調生活于其中的實踐,強調親自參與的變革實踐。
“如果要直接地認識某種或某些事物,便只有親身參加于變革現實、變革某種或某些事物的實踐的斗爭中,才能觸到那種或那些事物的現象,也只有在親身參加變革現實的實踐的斗爭中,才能暴露那種或那些事物的本質而理解它們。這是任何人實際上走著的認識路程,不過有些人故意歪曲地說些反對的話罷了。”
一些知識分子卻依仗著自己的知識,故意歪曲人的認識的發展過程,往往坐在辦公室,書齋中,玩弄詞句,道聽途說,一知半解,就以為“老子天下第一”,這是世界上最可笑的事。
勸勸這類知識分子(公知)還是謙虛一些,不要走到其反面——驕傲了。
那就有人說,要知道梨子的味道,都要親口去吃一吃。那不是累死了嗎?人的精力是有限的,怎么可能做到呢?
毛主席說:一切真知都是從直接經驗發源的。但人不能事事直接經驗,事實上多數的知識都是間接經驗的東西,這就是一切古代的和外域的知識。這些知識在古人在外人是直接經驗的東西,如果在古人外人直接經驗時是符合于列寧所說的條件“科學的抽象”,是科學地反映了客觀的事物,那末這些知識是可靠的,否則就是不可靠的。
所以,一個人的知識,不外直接經驗的和間接經驗的兩部分。而且在我為間接經驗者,在人則仍為直接經驗。因此,就知識的總體說來,無論何種知識都是不能離開直接經驗的。”
任何知識的來源,在于人的肉體感官對客觀外界的感覺,否認了這個感覺,否認了直接經驗,否認親自參加變革現實的實踐,他就不是唯物論者。
不入虎穴焉得虎子,認識的發展也是如此。
親口吃一吃梨子,也就是告訴我們離開實踐的認識是不可能的。
「 支持烏有之鄉!」
您的打賞將用于網站日常運行與維護。
幫助我們辦好網站,宣傳紅色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