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舉人民公社的紅旗前進
標志著我國農村社會主義運動新階段的人民公社,目前正在許多地方迅速地建立和發展起來。這個運動的開始,是出于農民群眾在高度的社會主義覺悟的基礎上的自動創造。在少數最早的公社獲得成功以后,許多農業合作社就學習它們的榜樣,使這個運動逐步地得到發展。現在,經過黨中央和毛主席的倡導,人民公社的運動發展得更加迅速了。不少地方的農民群眾寫了大批的大字報、申請書和決心書,要求建立人民公社。河南和遼寧已經基本上實現了全省公社化。河北、黑龍江、安徽等省的人民公社運動也正在高潮中。西北各省、長江流域和長江以南各省,正在準備在秋收以后分期分批地建立公社。在已經建立人民公社的地方,農民群眾敲鑼打鼓,歡天喜地,生產積極性比前一個階段更為高漲。貧農和下中農更是興高采烈,認為“多年的盼望今天實現了”。
人民公社的基本特點,一是大,二是公,所以人民公社也可以說是一種大公社。所謂大,就是公社的規模大,人多地多,便于進行大規模的綜合性的生產建設。不僅農、林、牧、副、漁全面發展,而且工、農、商、學、兵互相結合。目前已經建立起來的人民公社,一般說是萬人社以至萬戶社,一個社的范圍等于一個鄉(如果原有的鄉太小還可以擴大合并)。人多力量大,過去小社辦不到或者不容易辦好的許多事情,例如中型水利工程、較復雜的工礦建設、較大規模的道路和住宅建設、中等和中等以上學校的興辦等,現在大公社都可以大辦特辦了;勞動力不足的問題也比較容易解決了。所謂公,就是人民公社比農業生產合作社更加社會主義化,更加集體化。由于公社的生產規模大,要求勞動組織有更高的效率和更便于自由調動,要求婦女勞動力全部參加生產,因而公共食堂、托兒所、縫紉組一類組織日見普及,這樣,原來農業生產合作社中還保留的生產資料個體所有制的某些最后殘余,如自留地、自養牲口、自營的成片果樹、一部分較大型的生產工具等等,許多地方在建立公社過程中都已轉為社有。有少數公社在群眾自覺自愿的基礎上,開始實行生產資料全民所有制,在分配上試行工資制或供給制。這種試驗是有益的,因為它指出了農村中生產關系進一步發展的前途。同時,由于人民公社實現了工農商學兵的結合,超出了單一的經濟組織的范疇,而成為經濟、文化、政治、軍事的統一體,鄉一級的政權當然就沒有單獨存在的必要,必須同公社合而為一。公社的社務委員會,就是鄉人民委員會。再進一步,人民公社的縣聯社也將有同縣人民委員會合而為一的趨勢。這樣既便于集中統一的領導,又使得農業社的集體經濟和鄉級縣級的國有經濟得到了密切的結合,便利了集體所有制向全民所有制的過渡。因此,人民公社是我國加速社會主義建設和過渡到共產主義的最適當的組織形式,它將像從前許多卓越的空想社會主義者直到馬克思、恩格斯、列寧所多次預料過的一樣,發展為未來共產主義社會的基層單位。
從農業生產合作社轉變為人民公社,是我國歷史發展的必然趨勢,我國目前有七十萬個左右的農業生產合作社,其中大多數是在1955年社會主義高潮中建立起來,并在以后逐步轉為高級社的。這些高級農業生產合作社,毫無疑問比單干戶、互助組以至初級農業生產合作社都優越得多,對于幾年來我國農業生產的逐年上升起了偉大的積極作用。但是,隨著農業生產的發展,特別是去冬以來農業的大躍進,這些農業生產合作社已經逐漸顯得不能完全適應形勢發展的需要了。一方面,這些農業社的規模比較狹小,全國平均每社只有一百多戶,勞力少,公共積累數量少而且速度也慢,發展多種經營也因人少地小力量小而受到種種限制。許多事實證明,為了高速度發展農業,為了迅速改變農村面貌,為了盡快地提高農民的生活水平,必須進行大規模的根本改變自然面貌的農田基本建設,必須采取新的農業技術措施,必須在發展農業的同時發展林業、畜牧業、漁業和副業,必須興辦為農業服務、為農村生活服務以及為大工業服務的工業,必須逐步實現機械化和電氣化,必須改進農村的交通運輸和居住條件,必須興辦各種教育、衛生、文化事業。所有這些,都不是一個只有幾十戶、幾百戶的農業社力所能及的。河南商城縣超英公社在公社成立之前,雖然資源條件很好,但各個小社辦工業并不多。在并社、轉公社以后,十天內就抽出了干部二千五百人和社員一萬七千五百人,辦起了鋼鐵、機械、化肥、水泥等工廠四千五百三十個,其中投入生產的三千二百五十個。辦大公社的優越性,在這里就明顯地表現出來了。事實上,在去冬以來的水利、造林、抗旱、防洪等一系列斗爭中,許多地方的農業社已經尖銳地感到小社不如大社,感到原有的勞動組織不便于進一步挖掘勞動潛力,提高勞動效率,因而有許多小社已經聯合起來,或者打破社界、鄉界,以至縣界、省界,進行社會主義大協作,并且實行了“組織軍事化、行動戰斗化、生活集體化”的一系列措施。這些情況說明,原有的組織規模比較狹小、經營項目比較單純、集體程度比較低的農業生產合作社,已經開始成為生產力進一步發展的障礙了。
必須指出,人民公社在農民群眾中這樣迅速地發展,決不僅僅是由于經濟的原因。農民群眾對于人民公社所表現的熱情,首先說明了廣大農民的社會主義覺悟和共產主義覺悟有了極大的提高。1957年,黨在農村中通過兩條道路的大辯論,粉碎了資產階級右派以及地主、富農、反革命分子的進攻,戰勝了富裕中農的資本主義傾向,隨后又通過整風運動,根本改變了干部和群眾的關系,克服了在農業生產中的右傾保守觀點。在今年的農業生產和整個農村工作的大躍進的過程中,廣大農民不但看到了農業生產成倍地增長,而且看到了農村工業化、城市化的幸福前途。所有這一切,使黨在農民中的威信空前鞏固,使農民空前堅決地要求迅速建成社會主義,并且為將來逐步過渡到共產主義準備條件。農民群眾在努力追求生產建設和文化教育的最新最高的發展同時,也努力追求最適合于生產力發展需要的新的生產關系,新的組織形式。沒有這個政治覺悟作基礎,人民公社運動的發展就是不可能的和不可理解的。
人民公社的建立,對于農村生產關系的進一步向前發展,提供了極為有利的條件。公社規模的擴大和鄉社合一,既然便于農村中的工礦交通事業和文教事業迅速發展,這就使打破農村和城市的界限、農民和工人的界限、農民和知識分子的界限以至集體所有制和全民所有制的界限逐步成為可能。但是,無論如何,目前的人民公社運動并不要求一律立即把集體所有制轉變為全民所有制,更不表示它已經由各盡所能、按勞取酬的社會主義初級階段轉變為各盡所能、各取所需的社會主義高級階段即共產主義階段。某些個別的人民公社可能走得比較遠些,但是一般說來,農村由集體所有制轉到全民所有制將是經過三四年以至五六年才會完成的過程。然后再經過多少年,社會產品極大地豐富了,全體人民的共產主義的思想覺悟和道德品質都極大地提高了,全民教育普及并且提高了,社會主義時期還不得不保存的舊社會遺留下來的工農差別、城鄉差別、腦力勞動與體力勞動的差別,都逐步地消失了,反映這些差別的不平等的資產階級法權的殘余,也逐步地消失了,國家職能只是為了對付外部敵人的侵略,對內已經不起作用了,在這種時候,我國社會才會進入各盡所能、各取所需的共產主義時代。
目前建立人民公社的運動正在發展成為一個比1955年的合作化運動更為聲勢浩大的群眾運動。各地黨委必須根據當地工作的具體情況,對這個運動的發展作出正確的規劃,進行積極的領導。人民公社運動的發展在各個地方必然有先有后,在規模、步驟和作法上也會各有特點,不應強求一律。人民公社的建立必須是在當地群眾通過鳴放辯論、真正自覺自愿的基礎上。至于生產資料所有制方面的任何改變,尤其不允許采取任何急躁、輕率、命令主義的態度。鑒于目前許多地方秋田管理工作特別緊張,今冬明春的生產準備工作又需要及早安排,因此,不論已經開始或尚未開始建立人民公社的地方,都必須抓緊當前的生產工作。
「 支持烏有之鄉!」
您的打賞將用于網站日常運行與維護。
幫助我們辦好網站,宣傳紅色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