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往“呼風喚雨”的蘋果公司說話不管用了?“蘋果稅”的鐮刀這次到了微信頭上就再也割不下去了?為什么蘋果對微信下手受到重重阻力?不是因為別的,而是天下苦科技霸權久矣。以蘋果為代表的老美企業長久以來施加于我中華的強盜邏輯、霸權行徑一去不復返了。
說起蘋果公司,可能大家的第一印象就是獨特,有自己獨一套的操作系統,各種行事也是有自己的標準,頗為傲嬌。
但令人深惡痛絕的就是蘋果總是一副高高在上的姿態。
不管任何與蘋果想要尋求合作的公司,都需要接受蘋果的“霸王條款”,接受他們收取的“保護費”。
這不,蘋果的騷操作又來了,根據前段時間媒體報道:
在iPhone16發布之際,蘋果準備要求向微信里的每一筆消費都征收30%的“蘋果稅”。
若微信拒絕,iPhone16很可能將不再支持微信,已有的iPhone系列手機也會停止對微信的支持。
甚至老墨在想,會不會有一天蘋果手機用戶在微信里給對象轉賬的1314到手可能就只有919.8了。
但事實上,這已不是蘋果公司與國內互聯網企業的第一次battle了。
但此次蘋果公司想借微信“殺雞儆猴”,在國內的支持聲音卻寥寥無幾。
反而是國人一邊倒痛斥蘋果公司禁止第三方支付、壟斷收稅的丑陋吃相。
此次蘋果微信之爭目前還沒有落地,最終結果我們拭目以待。
而在老墨看來,這事已經極具有象征意義了。
眾多周知,蘋果公司是美國現代高科技公司的代表,在美國乃至全球都具有舉足輕重的地位和影響力。
“蘋果稅”就是來源于蘋果公司的科技壟斷地位。
多年來,美國正是通過或者依靠包括蘋果、微軟、英特爾、英偉達等高科技公司形成的科技壟斷地位,在全世界肆意推行科技霸權,任意收割各國消費者。
蘋果與微信之爭以及中國消費者這次一邊倒地支持微信,對原本自以為是、高高在上的美國高科技公司絕對會是一次狠狠打臉。
中國也給全世界消費者和各國做了個示范,我們有實力有底氣硬剛美國高科技公司,向美國科技霸權說不。
30%的蘋果稅的背后:差別對待、霸王條款
隨著這次爭端輿論的發酵,“蘋果稅”一詞再次被炒上了熱搜。
所謂的“蘋果稅”,即指蘋果要求所有的應用內購買,如游戲充值、視頻會員等都只能通過蘋果官方的App Store渠道進行支付,并且從中抽取30%的費用。
但是令老墨感到氣憤的是,同樣的“蘋果稅”,在美國是8%的比例。
而在歐盟是17%,在韓國是26%,只有在市場龐大、用戶廣泛的中國是30%的比例。
要知道,中國的企業所得稅也就25%,這相當于比政府稅收還要高出5個百分點!
咋的?就可著中國人薅是吧?把咱們中國人當成人傻錢多是吧?
說句不客氣的話,這不就是搞國別歧視,認為中國人好拿捏好欺負嘛。
蘋果公司禁止了其他的支付渠道,此次向微信“開戰”,也是借口微信小程序繞開了支付限制,躲避了蘋果公司明碼標價的“買路財”。
但是,在同樣的系統內,蘋果公司卻不禁止美國、歐盟等許多地區的應用程序使用其他支付渠道。
也就是說,所謂的“蘋果稅”不光在中國境內采用了最高的征收標準。
他們還憑借自己的霸主地位對中國境內應用市場進行了壟斷,逼迫提供廣大應用商不得忍痛交上“買路財”。
強盜搶錢也沒有這么理直氣壯的啊?
蘋果因此在大陸境內攫取了巨額利潤。
據第三方統計機構Sensor Tower測算,蘋果2023年依靠“蘋果稅”的收入多達1608億人民幣,而中國大陸的占比就超過了四分之一。
根據預測,若“稅率”維持不變,未來五年蘋果將從中國大陸吸走超過2800億的“稅款”!
無獨有偶,受到蘋果脅迫打壓的并不只是微信。
早在今年年初,蘋果就對快手、抖音發出警告,要求其不得向用戶發送第三方支付鏈接規避“蘋果稅”。
今年6月,蘋果還向淘寶、拼多多等購物app發出警告,要求其下架能夠規避“蘋果稅”的視頻軟件會員充值服務。
此舉仿佛在說:“我知道我收得貴,但我不僅不想降,也不許你想辦法規避我的‘收稅’,你就得心甘情愿地讓我收割你”。
不僅如此,蘋果稅的背后,還隱藏著諸多霸王條款。
在蘋果定義的規則下,其只針對虛擬數字商品征收“蘋果稅”。
但是,究竟什么屬于虛擬產品完全由蘋果自己說了算,也就是“解釋權歸其獨家所有”。
許多中小互聯網企業往往都是一夜之間接到蘋果的“付費通知”,才知道自己的產品要被征收“蘋果稅”。
在這種情形下,最終買單的還是中國消費者。
老墨首先想到的是,蘋果用戶打車、購物均比安卓用戶價格更高,就連購買抖音打賞禮物、游戲幣的價格也更為高昂。
例如,在安卓用戶1元可以購買10個代幣的場景中,蘋果用戶1元只能購買7個。
老墨暗罵一句:這是妥妥地把咱們中國消費者當冤大頭啊!
更加過分的是,“蘋果稅”本身是在我國境內收取,卻不開具任何發票,所以他們也不會向我國交哪怕一分錢稅款。
這樣一個被全世界深惡痛絕又眼紅的“聚寶盆”,就這么像屎盆子一樣扣在了中國消費者的頭上。
骯臟的科技霸權
拋開蘋果各種惡心的騷操作不談,此次爭端倒是有一點好處,它至少引燃了中國消費者長久以來積壓的怨氣與怒火。
大家不禁想問:憑什么一直以來這些外國企業就可以無視法律法規,騎在中國人的頭上?現在這一套又為什么行不通了?
其實答案很簡單,且聽老墨給大家道來。
在以前,西方國家憑借產業鏈中的優勢地位,對我們形成了技術領先,進而對我國企業頤指氣使,逼迫他們接受許多不公平的待遇。
那時候我們技術落后,沒錢沒技術,處在世界產業鏈的底端,沒辦法,只能被迫接受他們的“強盜條款”。
但同時這也反過來激勵了我國企業奮發圖強、積極創新,一步步打破了技術壟斷,成功地晉升到了新的產業層級。
在歷史不斷進步的過程中,如今我們似乎已經打破了西方國家的技術壟斷。
事實上,科技霸權才是美國足以坐穩“山巔之城”的重要緣故。
以X(推特)為例,作為社交網絡平臺,其常常以“言論自由”無視政府的監管要求,大肆傳播暴恐、色情視頻,傳播恐怖主義與反人類暴力訊息。
微軟公司憑借Windows系統的壟斷地位,對全球企業征收高額的使用費用。
波音公司則與美國政府沆瀣一氣,通過行賄、造假躲避監管,將生產過程存在重大缺陷的飛機賣到全球各地。
憑借行業壟斷地位獲益的科技霸權為美國企業在全球范圍內撈取了巨額的利潤,卻給世界人民帶來了慘痛的代價。
不過要老墨說,不是不報,是時候未到,老美這種行為終究是害人害己。
這不,今年1月,美國阿拉斯加航空的一架波音737Max飛機就在飛行中發生了離奇的艙門脫落事故。
此外,原計劃在軌十天的美國宇航員,因為波音飛機的故障硬生生拖了三個多月,如今還在太空中呢。
按理說都這副德行了,就老實點唄!但為了維護這種科技霸權,老美可謂是無所不用其極。
早在二戰結束之后,美國就不顧底線,招募了大量曾經為法西斯服務的德日科學家,甚至包括臭名昭著的731部隊。
光在納粹德國,美國就席卷走了超過300萬份秘密研究報告,還帶走了超過1500萬噸的研究儀器。
這些研究資源為后續美國的載人航天、生化武器等技術突破起到了至關重要的作用。
在蘇聯解體前夕,美國又“連哄帶騙”,從蘇聯挖來了數百名科學家和無數精密戰斗機、潛艇的設計資料。
而當美國得到這些技術后,當初承諾的報酬往往就沒了下文,這使美國企業通過極為廉價的方式獲得了當時蘇聯的許多先進技術。
例如,谷歌創始人之一布林的父親,就是美國哄騙過來的莫斯科大學的數學教授。
老墨不禁感嘆:要不怎么說老美壞呢。
美國的這種科技霸權,建立在一種“絕對安全”的心態下。
在這種心態下,沒有任何國家應當威脅美國的技術領先地位,哪怕是所謂的盟友國家也不行。
例如,2013年美國直接借故逮捕了法國阿爾斯通公司的高管皮耶魯奇,最后逼迫其以極其低廉的價格賣掉了技術超前、利潤豐厚的研發部門。
上世紀80年代,面對半導體技術突飛猛進的日本,美國毫不猶豫地拋出了“日本威脅論”。
其聲稱日本的所作所為嚴重地威脅了美國的國家安全,對日本征收100%傾銷關稅,致使日本的半導體行業從此一蹶不振。
日本最大的半導體制造商—東芝
當然,面對如今的中國,美國發起的一輪又一輪貿易戰更是其妄圖延續科技霸權的鐵證。
從封殺5G技術“遙遙領先”的華為公司,到如今的新能源“電車大戰”,美國從來沒有放棄過統治世界的野心。
面對中國科技的迅猛發展,美國毫不猶豫地揮舞起了制裁大棒,不惜撕破它曾經自詡的“環保衛士”面目。
只可惜,美國的對華打壓反倒促成了華為和諸多中企的“涅槃重生”,中國科技正在逐漸突破美國的“大氣層”。
科技霸權還能撐多久?
隨著世界多極化趨勢的增強及第三世界的崛起,美國的科技霸權已經悄然崩塌。
以蘋果為例,其壟斷措施早就已經遭到了世界范圍內的譴責。
早在2020年,歐盟就對蘋果壟斷支付產業的行徑發起了壟斷調查,逼迫蘋果不得不向第三方支付開放接口。
今年以來,諸如韓國、日本等新興國家也針對蘋果進行了立法管制,以巨額罰款逼迫蘋果修改了相關規定。
此外,許多老牌美國科技企業也紛紛遭遇了“滑鐵盧”。
8月26日,美國IBM公司毫無預兆地召開會議,宣布裁撤整個中國研發部門。
高管在視頻會議中用兩分鐘宣布決定后匆匆結束會議,未給出任何解釋,也從側面反映出其經營狀況急速惡化。
不僅如此,巴西最高法院還對馬斯克掌控的X(推特)發布了禁令,要求其遵守巴西政府的監管要求。
就連印度政府也對X平臺上許多暴恐視頻提出了控訴,指責其未按照印度政府要求刪除血腥的暴力視頻。
CNN更是在一篇報道中稱,外國車企在中國的“黃金時代”已經結束,美國通用汽車公司和福特公司在華銷量經歷了歷史性的暴跌。
據統計,通用汽車去年的銷量僅僅為2017年的一半,而福特銷量下跌了28%。
相反,中國車企不僅在國內市場“風生水起”,還走出國門,也算是風水輪流轉了。
例如,比亞迪已經宣布收購了兩家德國汽車經銷商,并在匈牙利建設“超級工廠”,以支持比亞迪開拓歐洲市場。
中國出口海外的汽車等待裝船
可以說,今年對美國科技企業來說,是一個相當難過的年。
相關媒體披露,8月份美國裁員七萬多人,是五個月以來的最高數,甚至超過了7月三倍。
美企Challenger的副總裁表示,在8月宣布的裁員中,有超過一半人來自科技企業。
在此次蘋果與微信的爭端中,蘋果也不如以往一般占據上風。
先不說其征收的“蘋果稅”已經在世界多國被質疑了合法性,有多少消費者會在蘋果和微信的二選一中選擇蘋果?
當然,我們并不希望二者之間出現你死我活的零和博弈。
但是對于蘋果而言,已經絕不可能再仗著它的美國國籍肆意欺負中國的消費者了。
美國人繼續為非作歹、維持科技霸權的美夢,是不是該醒醒了?
「 支持烏有之鄉!」
您的打賞將用于網站日常運行與維護。
幫助我們辦好網站,宣傳紅色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