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一則內容為“牛首一中2024屆畢業典禮上,學生發言將校名說成‘牛馬一中’被校長當眾批評并收走優秀證書”的視頻引起熱議。
校長簡單粗暴的行為下,其實隱藏著另一種深意,那就是以言傳身教告訴孩子:以前學的圣賢書,描繪了黑白分明、充滿希望的美好世界,其實只是為了考高分用的,努力學習的目標是幾張權威的證書和一份漂亮的履歷,都是做給別人看的。
而現在,孩子,你畢業了,不管你在學校取得過什么樣的榮耀,那也只能代表你在學業這單一緯度的成就,不說一張白紙吧,也頂多只算得上一塊五彩斑斕的布。而社會是復雜多維的,在這個大染缸里,是非不重要,利益重要;說什么不重要,做什么和怎么做重要;你說話的權力不重要,你說了什么重要。
校長以實際行動詮釋了:“古之學者為己”——學習與自身位置和能力結構匹配的東西,換言之,不限于學書本上那點教條,而是面向人際關系、職場門道、社會潛規則,等等,什么東西實用就學什么,這才是一個社會人的態度。“今之學者為人”——上個名校好專業,為了履歷表好看,讓別人羨慕,讓知識賣出高價,這是典型的學生思維。
在某些人那里,牛馬這樣的下賤詞,看得說不得,耳可得聞口不能言,況且,堂堂教育之地,更開不得玩笑。
校長的發怒,從根本上講,是給所有的學生補一堂“社會課”:收起理想主義的不成熟的那一套,學著點,放棄那些好看的口號道理,學真正對自己有用的知識。
學習的目的是“為著好看”的人,或為裝點門面,給別人看;或為緩解焦慮,騙騙自己;甚至裝腔作勢,獲得名利。但有些好看的東西注定是沒法用的,比如,毛澤東在批評教條主義的時候說,教條沒有什么用處,狗糞還可以用來肥田,教條則是既不能肥田,又不能喂狗。不因時因地因人而變,為著好看而教條的學習,的確“連狗糞都不如”。
為著“有用”的目的,學習效果就截然不同了。在“有用”的指引下,學習的聚焦點發生改變,并且以在實踐中檢驗的“可行性”為指導,不管長遠、不顧他人,抓住鼠即好貓。
人是不能脫離社會的,這個道理對于一名中學生來說,理解起來的確有難度,但有牛首一中校長這樣的貴人指引,聰明的中學生們在以后的人生路上少走幾步彎路也不是不可能。
這位把話說得明明白白、事辦得明明白白,一切只為“學生好”的校長值得所有人感恩。
「 支持烏有之鄉!」
您的打賞將用于網站日常運行與維護。
幫助我們辦好網站,宣傳紅色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