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仰:申遺申奧都是瘋
劉仰 &nbs
·
2010-08-18
·
來源:烏有之鄉
中國丹霞地貌與河南“天地之中”建筑群共同申請世界文化遺產被通過后,對于申遺的反思也開始出現。人們發現,這場申遺的“門票”比較昂貴,總共耗資超過10億元。而且有了“世遺”掛牌后,很可能要漲門票,羊毛出在羊身上,最終還是要中國百姓來買單。與此同時,馮小剛導演的新作《唐山大地震》也被風傳要報名奧斯卡評比,俗稱“申奧”,兩件事放在一起挺有意思。
“申遺”為何成瘋?媒體往往只注意它的經濟利益驅動。確實,純粹在經濟利益驅動下做事,的確會有很多弊病,因此,我認為媒體不光應該反思“申遺”的經濟利益驅動,還應該反思在中國各個領域充斥的一切以經濟利益、經濟效益、利潤賺錢至上的庸俗市場經濟原則。我們有太多的專家在各個場合都不遺余力地宣傳庸俗市場經濟,早把賺錢第一、發展經濟第一的思想灌輸到人們的腦海中,“申遺”的官員們也不例外,發展經濟還是他們的任務。“申遺”在經濟利益驅動下的瘋狂,某種程度上就是經濟掛帥、賺錢第一理論橫掃中國的結果。
其次,除了經濟利益驅動外,崇洋媚外也是“申遺”成瘋的原因。在崇洋媚外的思想影響下,對于官員來說,外國人發一個認可的牌子,就是天大的事情,因為,一旦外國人認可了,便具備了世界意義、人類價值,老百姓也跟著認可,旅游經濟之類的無煙工業便上去了。換句話說,彌漫到每一個角落的崇洋媚外之瘋,是“申遺”成瘋的另一個巨大推動力。相比之下,只有中國國內頒發的景區級別標志,對于官員、對于民眾似乎都沒有吸引力。說到底,還是因為這些年來,我們的媒體對于崇洋媚外宣傳得太多了。而崇洋媚外的一個明顯結果也已經看見,門票漲價,最終由中國百姓買單。崇洋媚外與賺錢第一為何如此緊密?因為外國人有錢,兩者就這樣庸俗地結合了。
再次,近年來文化上崇洋媚外、自我貶低的現象也遭遇一些反彈,以中國傳統文化為核心的“遺產”以各種方式“申遺”,也算是對自我文化價值的一種認識方式。然而,在經濟至上的共同影響下,人們對于傳統遺產,也只注意到賺錢這一個膚淺的層面,并不一定對它的真正價值有多少深刻認識。包括各種各樣的“國學班”,都一樣。因而,“申遺”成瘋換一個角度說,既是崇洋媚外的結果,也是對崇洋媚外的反彈。只不過,這種反彈依然把話語權、決定權交給了洋人,顯示出對自身文化的信心不足。這一缺乏自信的原因,又要追到崇洋媚外的頭上。早知如此,何必還要大力否定自身的文化?或者說自身的文化只有硬件因值錢有價值?軟件都是垃圾?
與申遺相似的是“申奧”,還有“申戛納”、“申威尼斯”、“申柏林”等一系列外國電影獎項。近幾十年來,中國電影的成就幾乎只能靠外國電影獎項來評定,自己底氣很是不足。這還是崇洋媚外,自己給洋人交作業,由洋人老師打分。洋人說聲好,不管中國百姓愛不愛看,立即就有了成就,有了身價,為此甚至不惜冒著放棄國內市場的風險,情愿要一個“洋人點頭”的名聲。到目前為止,我還比較欣賞馮小剛的態度。馮小剛對“申奧”說:“不去為妥,……,《大地震》就是拍給咱中國老百姓看的,去了也拿不了獎。”馮小剛的態度表明,他已經清楚地知道,中國老百姓與外國評委是不同的,中國老百姓已經越來越不跟著外國評委的指揮棒轉,靠外國評委來肯定自己的方式,應該可以歇一歇了,中國老百姓的肯定,才是最重要的。只怕去不去不由他。
最近有個李一道長鬧了點動靜。李一道長能夠糊弄人,無非是因為大眾知識有限,對于李一道長的“神功”難以準確判斷。大眾通不了神,李一道長能通神,這就是他的資本。借李一道長的例子說句話,所有“申遺”、“申奧”之瘋,本質上與李一道長一樣,都是為了讓自己能夠“通神”,能夠沾點“神光”。李一道長的神有點飄渺,“申遺”、“申奧”的“神”,就是洋人。包括前不久鬧哄哄的假洋文憑事件,都是在崇洋媚外的影響下,希望與洋神結為一體的結果,都是想用洋人的名字糊弄中國人、賺中國人的錢。這種崇洋媚外已經太過嚴重,它從知識分子開始,影響到整個中國大眾。在社會層面,很多中國產品和中國機構都用洋名;在知識層面,作品在外國發表,分量就是比在國內發表分量重。難怪很多人不惜用剽竊的方式,在外國發表作品。還有就是念念不忘的諾貝爾獎情結,都是極度渴望洋人表揚一下,一付乖乖聽話好孩子的樣子。
崇洋媚外、自我貶低,該歇了。立足中國才是正道。
注:配圖來自網絡無版權標志圖像,侵刪!
聲明:文章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不代表本站觀點——烏有之鄉
責任編輯:執中
歡迎掃描下方二維碼,訂閱烏有之鄉網刊微信公眾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