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地女生怒撕港中大“港獨”海報,單挑“港獨”學生會,這件事干的漂亮,要為這個勇敢的女生點贊。
但是這件事也反映出一個問題,“港獨”勢力對香港校園的滲透非常厲害,而且,還打著民主的名義。搞“港獨”的香港年輕人,不但不以為恥,反而引以為榮。
問題不只是出現在學校校園,香港的演藝界,也是“港獨”的重災區。幾年前的杜汶澤等事件,僅僅是問題的冰山一角。
2014年,香港爆發了“占.中”事件,說明“港獨”勢力在香港的的實力和行動能力已經具有相當的危害性。
現在公開的維護國家統一,表達愛國之情,在香港已經成為一個需要勇氣的事情,更多人只是做到不表態不站隊。回歸之后的香港,很多老一代香港人的心沒有回歸,又有很多年輕一代的心走失。
這些意識形態的變化,在香港的影視作品中就體現的很明顯。八十年代的香港,雖然還沒有回歸,但是香港有大量的文藝作品,在表現愛國主義的主題。彼時,香港的影視作品和武俠小說,家國情懷,都可以公開的大大方方的表現出來。香港的左翼文人梁羽生的武俠小說,國家為上的思想主題十分鮮明。他的作品中,主人公心懷國家民族大義,為國為民奔波,江湖恩怨在國家民族大義面前,每每得到化解。當時香港公認的右翼文人金庸,作品中“俠之大者,為國為民”的主題也十分鮮明。八十年代拍攝的《大俠霍元甲》等影視作品,《我的中國心》等音樂作品,都是用愛國主義的主題,感染了千千萬萬的人。那代香港人雖然還生活在港英的統治之下,但是文藝界的愛國主義卻沒有陷入現在的低潮。
而現在,香港連愛國主義的教育都有人公開的抵制。為培養學生對中國的正確認知和愛國情懷,香港特區政府2010年提出增設國民教育課和德育課作為中小學的必修課,原定當年9月份起推行。因為遇到強大的阻力,答應三年內不將國民教育課和道德教育課列為中小學的必修課。
一些國家的滲透,當然是一個重要的原因,但是這種滲透,其實在港英時期的存在,比現在只多不少,物質方面能給的可以說都給了。為什么從上個世紀九十年代,香港的愛國主義氛圍發生這么大的變化了呢?
回歸之后,中央給香港不可謂不呵護備至,利益輸送不可謂不多,尤其是97年的亞洲金融危機期間香港成功阻擊索羅斯等資本大鱷,跟中央政府的全力支持是分不開的。
那么問題到底出在哪里?對這個問題,很少看到一個比較全面的分析。
有一個很注意的現象,八十年代后半期后,香港的左翼力量越來越走向式微,公開支持統一的左翼力量被邊緣化,港臺的文化思潮和政治力量,右翼的力量越來越強。
類似的情況也出現在臺灣。臺灣支持統一的左翼力量在1987年之后,走向一蹶不振乃至走向土崩瓦解的狀態,而本來影響較小的極右臺獨勢力,1987年后走向活躍。失去了左翼力量的制衡,逐漸把控了臺灣思想文化的領導權。到今天,連本來支持統一的中右力量國民黨現在也變綠。
香港和臺灣的政治思潮全面右轉的軌跡,在時間是很合拍的,都是八十年代末開始出現明顯的右轉,到九十年代,奠定左翼式微右翼獨大的格局。香港真正的左翼,已經很少能見到。現在主要是中右的建制派和極右的反民主派競爭的格局。臺灣現在也是中右的國民黨和極右的民進黨成為主要政治力量,而且,國民黨也越來越右。港獨和臺獨勢力的走強,都是這種政治和社會思潮變化的結果。
六七十年代,香港的左翼力量還是很強的,六十年代的“六七風暴”(又稱“反英抗暴斗爭”),成為香港政治的重要分水嶺。5月11日,工人、學生及各界代表手持《毛主席語錄》舉行游行示威,遭到港英政府的暴力鎮壓。5月16日到20日,每天都有幾千學生、工人和干部到港督府前示威游行,成立了“香港各界同胞反英抗暴斗爭委員會”。“六七風暴”雖然沒有達到既定目標,卻迫使港英政府,不得不開始關注改善勞工待遇和民生問題。“六七風暴”推動了香港在教育、醫療、廉政等各方面的改革,香港的民生狀況有所改善。
可見當時香港的左翼力量,有多么強大。香港總督麥理浩說,當要是時在香港舉行自由選舉,“如果共產主義者獲勝,那將是英國統治的終結。而如果是民族主義者獲勝,也將帶來共產主義”
臺灣的左翼力量處于白色恐怖籠罩下,在六七十年代依然有較大發展。
臺灣左翼的代表和旗幟人物之一的陳映真在一篇文章里回顧了那個年代,臺灣的左翼思潮如何沖破西方思潮的統治力:“來自白色的港臺、在保釣運動前基本上對中國革命一無所知、甚或保持偏見的保釣左派留學生,卻在短短幾年保釣運動中辛勤而激動地補了大量的課,不少人經歷了觸及靈魂深處的轉變。他們從一個丟失祖國的人變成一個重新認識而且重新尋著了祖國的人。他們更換了全套關于人、關于人生、關于生活和歷史的價值和觀點。有不少人為此付出了工作、學位甚至家庭的代價,卻至今無悔”。
如果說當時港臺的右翼思潮,來自西方資本主義國家,臺灣和香港左翼的思想動力源來自中國大陸。
其實,不僅僅是港臺,連資本主義世界的中心地帶的進步青年,也受到來自中國大陸的思想影響。誠如陳映真所說,“在東京大學,學生占據系辦公室,批判權威教授,要求教育革命;在法國,“巴黎五月”使戴高樂下臺,開展了新的思想運動;在美國,民歌復興運動、言論自由運動、反越戰運動、反種族歧視運動……風起云涌”。
當時的中國大陸,成為強大的思想輸出地,這就是令西方資本主義世界頭疼的“紅色革命”輸出,當時的革命輸出也并不是跟現在的美國這樣,通過金錢收買文化精英,而是靠自身強大的意識形態吸引力和感召力,把西方后來風行天下的自由主義價值觀,壓在道義的被告席上。中國雖然在綜合國力方面遠遠弱于美國,但是中國在軟實力方面的實力很強,只是后來中國把這套理論束之高閣之后,西方的那套自由主義理論,失去了克星而開始向中國大陸及周邊地區野蠻滲透。
港臺的左翼力量因中國大陸的思想輸出而生,又不斷的從大陸吸取精神養分而壯大,最后,因為大陸的思想發動機熄火,港臺的左翼失去了精神依靠,而開始動搖瓦解。右翼勢力逐漸占據上風。青年人開始向西方尋求精神信仰。
臺獨勢力,就在八十年代末開始坐大,九十年代成為重要的政治力量。這個變化趨勢也出現在日本,大約在同期,日本的左翼力量也因為失去了來自中國的大陸的思想引擎而逐漸熄滅,日本右翼實力開始失去左翼的制衡,滑向軍國主義的道路。
八十年代港臺文藝的家國情懷,是六七十年代大國思想輸出所產生的影響的余暉。到了八十年代末,蘇聯的巨變,讓西方資本主義國家獲得了冷戰勝利,歷史終結論開始當時的世界流行,香港也不能超然于這種世界大勢的變化。到了九十年代,整個文藝界的精神面貌出現劇烈變化。體現個人主義的“小時代”文藝作品取代八十年代的“家國情懷”宏大主題,成為主流。
這些變化,說明什么呢?說明港臺的政和社會心理變化,是受整個世界的風云變幻的影響。來自中國大陸的思想動力源的戛然停止,香港的政治和社會思潮也全面右轉。
“一國兩制”最重要的原則是“一國”,但是成功的關鍵是大陸堅持社會主義,用社會主義引導香港的政治經濟和社會思潮不斷的向左移動。如果大陸堅持社會主義,那么香港會越來越接近民族資本主義,否則,香港會更多的表現為買辦性,長期形成的殖民文化就缺乏壓制,會在一些外部勢力的滲透下進化成為“港獨”意識。
現在的問題是,大陸的輿論場,原來的紅色思想也受到很大沖擊,來自西方世界的自由主義思潮,則被自由派強大的話語權推向主流地位。自由主義在大陸的興盛,一度讓大陸的愛國主義都受到各種圍攻、貶低,社會主義價值觀被妖魔化的更為嚴重。意識形態的變化不是孤立的,也反映了經濟基礎的變化。
“港獨”的指導理論正是自由主義。
意識形態的特點,就是沒有真空。一種意識形態的退出,就會被其他的意識形態占領,不是東風壓倒西風,就是西風壓倒東風。而且,意識形態的強勢,取決于主導的理論體系能不能占據世界理論思潮的制高點。而毛澤東思想就因為占據了這樣的制高點,讓中國一度成為價值觀的對外輸出國,對資本主義中心國家的青年形成吸引力,也壓制著西方理論思潮在香港的滲透能力。
香港的左翼,因為從心里認同毛澤東思想,心向社會主義,所以他們也表現出最堅決的愛國主義,并帶動很多人成為愛國主義者。現在的香港右翼,一些人被自由主義洗腦嚴重,變成了“港獨”分子。
看到這里,明白人就該知道堅持毛澤東思想對于中國有多重要了。
中國應該思考,未來用什么理論體系,跟西方的自由主義爭奪香港的青年。
「 支持烏有之鄉!」
您的打賞將用于網站日常運行與維護。
幫助我們辦好網站,宣傳紅色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