低碳不可能拯救工業文明 |
發表于《綠葉》2010年 第6期,pp61-65,發表時題為:“低碳不可能拯救工業文明”,文中的黑體及分段為編輯所加,特此致謝。 “低碳”的尷尬和誤區——我們需要方向性的改變田松 一 “低碳”這兩個字現在熱起來了。 我們的社會出現了很多問題,很多人都在琢磨問題的根源,再開出藥方。所謂低碳的故事大概是這樣的。由于溫室效應,全球變暖,冰山消融,海平面上升,生物圈面臨著前所未有的威脅, 寄生于生物圈中的人類文明也將遭受沒頂之災。究其根源,則在于導致了溫室效應的溫室氣體的不斷增加。溫室氣體的增加,則是人類活動導致的。我們當下的工業文明,是建立化石燃料(煤炭和石油)的大量燃燒之上的。化石燃料的大量燃燒,就會釋放大量的溫室氣體,其中最有代表性的是二氧化碳。所以減少碳排放,就是 拯救人類的仙方妙法,也是人類可以為生物圈做出的貢獻。盡可能地減少碳排放,在少量、更少量碳排放的基礎上生活,就叫做“低碳”。從碳的角度出發,最直接 的反應就是尋找少排放碳或者不排放碳的替代性能源,或美其名曰“清潔能源”。太陽能、風能、生物燃料,逐一被人寄以厚望。當然,除了開源之外,還要節流。 大家想出各種節約能源的方法,順手一搜,就能發現低碳生活多少條之類的行為準則:比如人走燈滅,比如多坐公交少乘出租,比如不用少用塑料袋,如此等等,大 多是給勤儉節約的老傳統戴上一個“低碳”的新帽子,隆重推出。如果說有什么新鮮的內容,倡導素食可算上一個。作為一個有五年素齡的素食者,我當然要表示贊成。 然而,總體來說,對于五花八門的低碳法門,我雖然不表示反對,也不覺得能夠起多大的作用。甚至,我認為我們關于低碳的討論存在方向性的偏差。其一,在觀念的層面上,大多數“低 碳”策略,都試圖保留工業文明的整體框架,只在局部進行修修補補得的調整,對于當下的生態危機,便如揚湯止沸,注定起不到實質性的作用;其二,在操作性的 層面上,大多“低碳”條款都有避重就輕的嫌疑,即把社會結構層面上的問題,轉化為個人行為或者道德問題,則如緣木求魚,隔靴搔癢。 二 在我看來,用“低碳”這個藥方來拯救工業文明是不可能的。因為工業文明的整體理念,與“低碳”有著根本性的沖突。所謂“低碳經濟”,這個詞本身就是一個矛盾的混合體。如果經濟是 中心詞,“低碳”就注定是做不到的;而如果“低碳”是中心詞,經濟則是不必要的。對于人類的未來,對于文明的方向,我們當下的理念充滿著矛盾。一方面,我 們依然強調發展,強調進步,強調GDP,把提高經濟指標當作全社會最重要的任務。一旦經濟低迷,從上到下都感到恐慌,迫不及待地讓“經 濟”“發展”起來。出口不行,就拉動內需;沒有內需,就刺激內需。刺激內需是什么意思呢?就是讓老百姓去買本來不想買的東西。而另一方面,我們有強調節能 減排,強調“低碳”。只要我們把“低碳”的條文與拉動內需的舉措做個對比,就會發現,它們幾乎都是擰著的。比如,按照“低碳”的原則,生活要簡樸,能不買 私家車,就盡量不買。但是按照拉動內需的原則,恨不得勸人們每家買上八輛。 我曾經寫過一篇文章《為 什么我們可以在都市的街頭喝一瓶礦泉水》(《博覽群書》,2006年第一期),我問了一個印象派畫家高更提出過的問題:它是什么,從哪兒來,到哪兒去?我把礦泉水當作一個象征,象征著都市文明里的一切。手機、電視、空調、電腦,立交橋、隔離墩、摩天大樓,對于所有這些東西,如果我們追溯它們的來源,追到頭兒,就會發 現,它們必然來自礦藏(包括煤炭和石油)、森林和天然水體;再追問它們用過之后,到哪兒去?則會發現它們必然變成各種形態的垃圾——我把垃圾做廣義的理 解,除了通常所指的固態的垃圾,還包括液態的廢水,氣態的廢氣,以及純粹的耗散熱(能量轉化的終極形態是熱)。從這個角度看,大家視為大敵的二氧化碳只是各種垃圾之中很少的一部分。所有的經濟活動,無論是第幾產業,歸根結底,都會落實到實物上去,歸根結底,都會把大自然中的物質和能量變成各種形態的垃圾 ——這是當下經濟活動中所必然涉及的物質和能量轉化鏈條。任何一種新的發明,都會加速這個鏈條的運轉。比如手機,現在幾乎人手一臺,為此,我們需要開礦 山,需要使用能源,需要利用清水,而在手機廢棄之后,則成為廢物,變成垃圾,成為巨大的污染源。早有專家預測,十年前的手機電池,很快就成為環境的巨大威脅。每一輪全社會的手機升級,從照相、彩信到上網,從3G到4G,都會導致新一輪的開礦山,耗能源,污清水,而后成為新的垃圾。然而,所有這些科技發明和經濟活動,在我們當下的文明體制中,都是被鼓勵的,被贊美的。 當下人們的觀念中,還有一種巨大的誤區,我稱之為能源信仰。即相信,能源是人類文明中最重要的物質;即相信,只要有足夠的 能源,我們就可以解決一切物質性的問題,包括垃圾問題。也就是按照這個思路,開發新能源,才成為當下火熱的經濟熱點。人們相信,存在一種“清潔的”能源,這種能源不排放“碳”,甚至不產生任何污染。而只要有足夠這樣的清潔能 源,我們當下的工業文明既可以延續并且發展,又不產生生態問題和環境問題。天底下哪有這樣的便宜事!首先,在技術上,清潔能源是不可能的。我曾專門寫過文 章《清潔能源不清潔》(《新知客》,2008年第三期),我強調,能源的清潔與否不在于我們使用了哪一種類型的能源,而在于我們使用了多少。人 類每天應該使用的能源存在一個上限,一旦超過了這個上限,無論哪一種類型的能源,都是不清潔的,都是注定要導致環境問題與生態問題的。而在能源使用總量很低的情況下,即使是直接燒木材,也不會有什么問題。比如“刀耕火種”的民族,我們直覺地認為,這種生活方式會破壞環境,但是人類學家看到的卻是:一面刀耕 火種,一面青山常綠。其次,我可以假設這種清潔的能源存在,并且真的被我們開發出來,源源不斷,而問題在于,我們要用這些能源做什么?用來發展經濟?如前 所述,那必然加速從自然到垃圾的經濟鏈條的運轉。無窮多的能源,會使得這個鏈條的轉動無比迅速!所以,無窮多的“清潔”能源的出現,將是人類的災難,而不 是福音。 我們現在最需要解決的不是能源問題,而是垃圾問題。以往人們認為,垃圾問題只是枝梢末節問題,是技術問題,并且終究會隨著技術的進步而得到解決,所以無需擔心。但是在我看來,垃 圾(廣義的)問題是比能源問題、資源問題、糧食問題更嚴重的戰略問題。而且,垃圾問題也不會隨著技術的進步得到解決。對此,我曾利用熱力學定律加以論證 (《第三類永動機》,博覽群書,2007年第九期)。不過,在此,我更愿意從歷史的角度加以論證。這種論證方式更直接,更容易為不懂科學的 普通人所理解。如下:我們當下的科學技術水平,比二十年前要高得多,但是顯然,我們的垃圾問題并不比二十年前弱,而是比二十年前嚴重;那么同樣,二十年后 的科學技術水平也會比現在要高得多,則二十年后的垃圾問題,怎么可能會比今天輕,而不是比今天更嚴重呢!我不否認個別技術的進步會大大地解決某一種垃圾的 回收再利用問題,但是整體技術的發展,必然導致垃圾問題更加嚴重。越是高端的技術,所導致的垃圾問題越嚴重。很多人期待納米技術能夠解決污水問題,我則相 信,這種技術即使能使污水變清,而本身所導致的生態問題,必然是得不償失的。我把2009年看作是中國的垃圾年,在這一年里, 中國的垃圾問題全面爆發,從年初到年尾,垃圾問題越來越多地占據著報紙的版面。我們未來的垃圾問題,將會更加嚴峻! 三 對于科學及其技術的信賴,是工業文明又一個常見的意識形態。我們過多地依靠科學,科學家也常常許諾,他們將會發明某種新的技術,解決我們當下所面臨的某一個問題。然而,詭異的是,當下我們所面臨的這個問題,常常是他們以前發明的為了解決別的問題的 技術所導致的。因為我們當下付諸應用的科學和技術,與自然界的生態系統,有著根本性的沖突。把我們的文明建立在未來的可能的技術上,是一場豪賭。我們生活在日益復雜的技術之上,就像雜技中摞椅子,椅子越壘越高,椅子之上的生活越來越危險,而我們 的腰上卻沒有保險繩,能夠保證我們在椅子坍塌的時候,安全著陸。而椅子的坍塌,是早晚的事兒。 因而,在當下的工業文明框架內部,“低碳”的理念充滿著尷尬和誤區。如前所述,如果把開發“清潔”能源作為實行“低碳”的措施,必然是南轅北轍。因為整個社會結構、整個文明理念是“高碳”的,無論用什么能源來驅動,都不可能有“低碳”的結果。而如果把減少能源的使用作為減排的手段,則這種措施又是與工業文明本身強調經濟發展的運行模式相違背的。所以在實踐中,是難以操作的。 所以“低碳”的討論焦 點,很容易就滑向另外一個誤區。就是把社會結構、國家制度層面上的問題,轉化為每一個“個人”的行為方式問題或者道德問題。各種“低碳”生活原則都試圖教育人們,怎樣怎樣就可以拯救地球。然而,當整個社會體系、整個文明框架都不改變的情況下,無論有多少個個人主動實行“低碳”原則,也不過是杯水車薪。舉例而言,假設我們每個人都能做到人走燈滅,自然可以節約一定的能源,而問題在于,我們節約出來的能源,會用到哪兒去?最近幾年不斷有消息說,杭州、重慶、 濟南等大城市在夏天舉辦冰雕展覽,從拉動內需刺激經濟的角度來說,當然會受到社會體系各個方面的支持。但是,這種活動所耗費的能源我們要用多長時間才節約 出來?大都市里整夜閃亮的廣告霓虹燈,當然也是符合經濟原則的,又要耗費多少能源?這樣追下去,就會發現,相對于整個社會結構所鼓勵所支持的這些能源消耗而言,我們從個人生活節約出來的能源,不過是九牛一毛,微不足道。最關鍵的是,在當下的社會結構中,開發能源具有天然的正義性與合理性,這被視為經濟發展、社會進步的必需!能源一旦開發出來,總是要用的! 再如塑料袋。即使我們每一個個人都不使用塑料袋,但是,我們從布袋子里掏出來的每一件商品上,卻都打著密密麻麻的塑料包裝!這種情況下,相信我們一個個“個人”節約出來的塑料袋對于環境能有實質性的貢獻,豈不是太傻太天真了。 然而,這種避開對社會整體進行批評和反思,把矛頭指向個體生活的討論,是阻力最小的,也是最容易獲得道德優越感的;同時,也是最麻痹人、最有欺騙性的。在我們陷入哪些行為方式更 加“低碳”的討論時,在我們為踐行“低碳”條款而洋洋自得時,我們會忽視真正的目標。而且,我們個人的“低碳”生活,常常會使得整個社會的“高碳”生活運行得更加順暢。 當然,我這樣說,并不意味著我反對在日常生活中實行“低碳”原則。我個人在日常生活中,也盡可能地少用塑料袋,不用一次性筷子,盡量乘公共汽車……我把這些作為一種姿態,一種象征——那種依靠科學從而天降的方便舒適的生活,一去不復返了。與此同時,我們需要清醒地認識到,我們一個個個人的“低碳”生活,起不到實質性的作用。 如果我們真的想要實行 “低碳”生活,真的想要拯救地球,最重要的,是對整個文明進行全面的反思,促使整個文明結構有方向性的改變。 人類需要及時轉向一種新 的文明形態——生態文明,否則,人類文明將會在很短時間內徹底滅亡。然而,生態文明不是工業文明的延續,不可能通過對工業文明的修修補補而輕易到來。生態文明的建立,需要我們對工業文明進行徹底的反思和批判。 我們需要一個整體的方向性的改變。 2010年6月13日 北京 向陽小院 |
「 支持烏有之鄉!」
您的打賞將用于網站日常運行與維護。
幫助我們辦好網站,宣傳紅色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