質疑西鋼千億國資流失惹官司 中國經濟時報記者一審敗訴
2010年05月17日 新浪財經
http://finance.sina.com.cn/g/20100517/14227948995.shtml
新浪財經訊 5月17日消息,因報道翠宏山礦難及其大股東西鋼集團改制涉嫌千億國資流失一事,《中國經濟時報》與該報記者趙衛民于2月25號被西鋼集團訴上法庭。5月10日,原告西林鋼鐵集團所在地的黑龍江省伊春市西林區法院判決《中國經濟時報》與記者趙衛民敗訴。
法院判令上述兩被告停止對西鋼集團的名譽侵權,并要求賠禮道歉。對此,《中國經濟時報》及記者趙衛民認為法院判決不能讓人信服,希望上級相關部門針對西鋼千億國資流失一事做深入調查,雙方表示下步將提起上訴。
值得注意的是,除《中國經濟時報》外,《第一財經日報》及《華夏時報》近期也對此事進行了深度報道,報道方向均指向西鋼千億國資流失一事。
據《第一財經日報》知情人士透露,西鋼集團法律事務部李女士曾在文章見報當天,表示將向伊春市的法院對《第一財經日報》提起訴訟,但卻沒有按《第一財經日報》要求提供文章失實的具體內容傳真。后來對該報“訴上法庭”一事不了了之。
記者質疑西鋼千億國資流失惹官司
官司一事源于兩篇報道,一篇是2009年5月20日《中國經濟時報》刊發,由記者趙衛民采寫的《“黑礦山”四天內涉嫌隱瞞兩起礦難》一文。
報道指出,西鋼持股的翠宏山礦業公司,在無采礦許可證條件下采礦,發生兩起礦難并未按相關規定上報,涉嫌故意隱瞞事故。
對此,西鋼集團認為,根據黑河市安全生產監督管理局《關于涉嫌瞞報死亡事故進行調查的報告》、《關于遜克縣翠宏山鐵多金屬礦“5.9”“5.11”兩起瞞報安全生產事故結案的通知》,是施工單位瞞報事故,不是礦方瞞報事故;也沒有隱瞞礦難,而是工程承包方的延期不報。還認為翠宏山礦業公司是省政府重點推進項目,是列入省政府重點項目之一,是依法注冊的企業,不是黑礦山。
趙衛民認為,事故發生后,應該由負有報告職責的報告人在規定的時間內向上級主管部門報告,報告人是指是生產經營者,企業法人,實際控制人等負有報告職責的單位或個人,而不是施工單位。
“在報道礦難的時候,翠宏山礦除了一個工商營業執照外,沒有一個國家規定采礦行業必備的證照,稱它為黑礦沒有不妥。有黑龍江省法制辦下發的執法通知書和和工商部門發的整改文書證明,翠宏山礦業公司取得工商營業執照也存在問題。 ”趙衛民說。
據另外一位對西鋼進行報道的記者透露,該礦探礦證08年才剛拿到,采礦證更無從談起,但公司一直在進行大規模采礦。
讓西鋼集團大動干戈的是另一篇報道,2010年2月22日,《中國經濟時報》刊發了由記者趙衛民、龍昊采寫的《西鋼改制謎團》一文。
該文涉及兩個核心內容:
其一:目前價值上千億元的翠宏山鐵礦在改制時并未按照相關規定予以評估,而僅僅以區區億元的投入作價,涉嫌巨額國資流失。
其二:按改制時的約定,管理層在改制后立即獲得了西鋼30%的股權,且資金來源為職工安置補償金。違反了大型國企管理層不得持股以及不得挪用職工安置補償金等的相關規定。
在該報道中,記者披露了國資流失涉嫌的方式以及涉嫌的相關利益人。
對此,西鋼集團相關方以嚴重名譽侵權為由提起訴訟。
西鋼集團認為,改制完全是在黑龍江省政府國資委的主持決定下依法進行的。改之前,翠宏山探礦權由翠宏山礦業公司的股東黑龍江省第六地質勘察院享有,屬于股東財產,并非翠宏山礦業公司資產,不具備評估條件。并認為,省國資委給省委宣傳部的函中均已經明確說明。
對此,趙衛民認為,西鋼改制涉嫌國有資產流失的問題十分明確,其中最大的問題就是原西鋼(純國有)對翠宏山鐵礦的權益(占該礦全部權益的60%以上)沒有納入國有資產評估范圍。
趙衛民出示的資料顯示,盡管西鋼解釋稱當時翠宏山礦尚沒有合法的勘探或開采證照,但有關文件顯示,早在2004年,黑龍江省有關部門就確認了西鋼對翠宏山鐵礦60%的權益。
“更為蹊蹺的是,翠宏山礦業公司登記的時間是2005年5月,改制的時間是2005年11月,而改制的資產評估基準日定為2004年12月31日。是不是認為這樣就不用對西鋼持有的翠宏山礦業公司的股份進行評估了?這很明顯是有問題的。”趙衛民說。
有關資料顯示,翠宏山礦資源豐富,未來30年可開采的資源價值在2000億元以上。
關于管理層持股問題,趙衛民的調查顯示,在2005年改制過程中,以苗青遠為首的西鋼管理層就與收購方達成了默契——改制以后的西鋼要有30%的股份給管理層。
為此,收購西鋼股份的公司被有意識的安排為兩個公司:深圳某公司70%,西藏某公司30%,而西藏公司這30%的股份,很快就以原價1.11億元轉讓給了管理層登記的殼公司百佳公司。
關于百佳公司的注冊資金來源,西林鋼鐵集團董事長、總經理苗青遠自己承認主要是國家留給西鋼的職工安置補償金,少部分是管理層自己的安置補償金,“管理層自己沒有從家里拿一分錢。”
苗青遠的上述表態,是他于2009年11月6日專程到《中國經濟時報》社針對此事介紹情況時做出的說明,彼時,該文還未發表,苗是在西鋼大股東通德集團副總張志欽的陪同下來與報社溝通。
“他希望不要對這個事情再追了,也提出以后加強合作的建議。”據趙衛民回憶當時苗青遠的態度。
2010年,2月,《西鋼改制謎團》一文刊出,該文質疑管理層持股:像是精心設計的“空手套白狼”圈套。
隨后,《中國經濟時報》在給新聞出版總署報刊司和中宣部新聞局的說明中表示:引起西鋼起訴我報的兩篇文章,記者的采訪比較全面,在采訪過程中,我們很尊重西鋼主要領導的意見,在文章中給予了充分反映,稿件對相關各方意見的報道是均衡的,采訪過程中,我們的態度也是誠懇的。
多家媒體跟進質疑千億國資流失
在西鋼集團與《中國經濟時報》及其記者打官司時,更多的媒體針對同一問題進行了深度報道。
2010年4月26日《華夏時報》刊發了題目《天興儀表買礦牽出千億資產迷局》的報道。該報道對翠宏山鐵礦涉嫌國資流失的說法是“一個讓眾人垂涎欲滴的千億礦產,除部分核心人物知曉其價值外,從未向外界公布。”
報道說:記者在采訪中注意到,即使是在2005年西鋼集團改制期間做企業評估時,也僅僅是將西鋼在前期的翠宏山勘測費用投入作價,并未將整體礦產資源作價,最終,整個西鋼集團凈資產僅被評估為4.6億元。
報道說:此后曾有關于翠宏山礦業資產是否賤賣的質疑,但西鋼集團對此的回應是,企業轉制期間尚未得到探礦權和采礦權,因此就只按實際投入予以評估。
“可事實上,按照國家相關規定,在探礦權有效期和保留期內,探礦權人有優先取得勘察作業區內礦產資源采礦權的權利。沒有礦產開采能力的地勘六院只能將開采權轉交給西鋼集團。”報道說。
該文對管理層持股的表述是,“值得注意的是,經過西藏海特的‘過橋’,最終,西鋼集團管理層不僅在國企改制期間設立關聯公司,還順利獲得西鋼集團改制后30%的股份。”
隨后,《第一財經日報》連針對此事連發五文:《通德系重組天興儀表流局:巨額礦山資產緣何燙手》、《吳進良千億資本騰挪術》、《“關鍵人”苗青遠》、《吳進良其人》、《走在鋼絲上的資本大鱷》。
報道指出,2010年 4月20日,一度被各路資金看好的重組概念股——天興儀表(000710.SZ),發布公告稱“通德系重組計劃中止”。
突變的背后,是其對黑龍江省最大的鋼鐵聯合企業——西鋼集團價值千億資產的收購遭遇了國資流失的舉報與質疑。
據黑龍江地質勘探六院勘探報告顯示,翠宏山鐵礦共計求得磁鐵礦石量2129.4萬噸、鐵多金屬礦石量1180.7萬噸、多金屬礦石量6619.9萬噸。鉬金屬量81316噸、鎢金屬量92994噸、鋅296924噸、鉛90838噸、銅8430噸、銀金屬量91892kg,鎘金屬量1509噸、銦金屬量343噸、石西金屬量96噸、金家金屬量686噸。
翠宏山鐵礦股東之一哈爾濱盛龍公司的母公司黑龍江中匯大地礦業投資有限公司一位高層更堅稱:“曾在2010年2月,按照上述礦產品市場價格計算翠宏山鐵礦的價值,數據十分驚人,在2000億~3000億之間。”
報道稱:但翠宏山鐵礦最大的股東西鋼集團卻否認了六院和中匯大地對該礦價值的判斷。2010年3月24日,西鋼集團董事長苗青遠在內部刊物《西鋼報》上就該問題表示,翠宏山礦在國土資源部一直被認為是呆礦,到現在都還沒有開采,說該礦價值2000億~3000億沒有依據。他稱,礦山的探礦權后來經過了北京天地人國土資源評估公司評估了3.10882億元,2008年8月改制后的西鋼集團已經將價款上交財政廳。而且在改制之時,(西鋼)凈資產已經將翠宏山注冊投資計入,沒有任何國有資產流失。
“但中匯大地人士稱,該款項僅為探礦權價款,并非礦山價值的評估。此外,上述探礦權評估是在西鋼集團改制完成后才做的,換言之,儲量豐富、前景看好的翠宏山鐵礦在西鋼集團改制時居然沒有資產評估,而僅僅是以實際投入作價的。”報道稱。
報道稱:而苗青遠則對此解釋,改制時翠宏山鐵礦探礦權等手續均不齊備,只能按實際投入予以評估。另外,根據國土資源條例,“凡接續資源的礦山,任何部門和個人不得以招拍掛的方式給予。”
“但在接受本報記者采訪的多位礦業、國企問題研究專家看來,苗青遠的上述說法并不能站住腳。因為探礦權并不等同于采礦權及礦業權。而西鋼集團改制,實際上相當于以上三者的實際控制人全部發生了轉移。”報道稱。
《中國經濟時報》及記者要提起上訴
5月10日,起訴方所在地的黑龍江省伊春市西林區法院判決《中國經濟時報》與記者趙衛民敗訴。
西林鋼鐵集團認為,兩篇文章在涉及原告名譽的事實上,基本事實嚴重失實。《改制文》把經省委、省政府批準,依法定程序進行的改制,表述為作為改制樣板的西林鋼鐵集團,因涉嫌國有資產流失而受到質疑。被告記者斷章取義,歪曲事實,在沒有經過有關部門認定的前提下捏造出了原告改制涉嫌國有資產流失的事實。
法院認為:被告在采寫涉及原告《改制文》和《礦難文》以及《黑龍江人大代表涉嫌開黑礦 四天隱瞞兩起礦難》時,未盡到必要的調查和核實義務,編發未經核實的信息,在涉及原告名譽的事實上,基本事實失實,損害了原告的名譽,降低了原告的社會評價,給原告造成了不良影響,主觀上具有過錯,應當承擔民事責任。原告的主張具有充分的事實和法律依據,本院予以支持。
《中國經濟時報》社代理律師認為,報道真實,不存在侵權。
趙衛民認為,《西鋼改制謎團》文章是在質疑西鋼集團在改制過程中存在國資流失問題,那么,是否存在有待于上級有關部門對西鋼改制過程中是否有違法違規行為,是否存在國資流失問題做出調查結果才能認定。
“黑龍江省國資委是我們文章中的采訪對象,也是主持西鋼改制的具體行政單位,假設改制存在問題他們是難辭其咎,因此,省國資委無權評判西鋼改制是否存在國有資產流失,需要上級國家機關調查落實后再做判定。法院在沒有確定西鋼改制是否存在國資流失的前提下判定我們敗訴,法院的判決有失公允,不能讓人信服。”他表示。
《中國經濟時報》社及該報記者趙衛民表示,對一審法院采信不公的判決下一步將提起上訴。(安安 發自上海)
「 支持烏有之鄉!」
您的打賞將用于網站日常運行與維護。
幫助我們辦好網站,宣傳紅色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