葉檀:可笑的登記失業率
葉檀
·
2010-02-05
·
來源:作者博客
http://blog.sina.com.cn/s/blog_49818dcb0100hj2l.html
可笑的登記失業率
2010-2-5 南方都市報
國家統計局和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部近日提出,在“十二五”(也就是2011年)正式公布調查失業率。
錯誤的數據比沒有數據糟,比錯誤數據更糟糕的是有意造假的數據。
經濟決策需要基礎數據,貨幣政策主要取決于失業率、CPI與GDP,但我國的CPI屢遭質疑,GDP注水被提高,失業率削骨被下降。一句話,急速轉型的中國經濟需要精確的數據,遺憾的是,我們一再看到用電量與工業增加值背離、登記失業率與調查失業率天懸地隔、工資增速高于GDP,國家統計局一再曝光的全國各地GDP總值遠高國家GDP數據。
統計局官員對此心知肚明,原國家統計局局長李德水在《國際經濟指標和經濟形勢分析方法》一文中表示,從2000年到2003年,各省(區市)核算的GDP增長速度的平均數,比國家統計局核算的全國數分別高出1.7、2.0、2.6和2.8個百分點,差距呈逐年擴大趨勢。最離譜的是,2004年,差距達到了3.9個百分點,造成的GDP總量差距高達26582億元,相當于我國西部地區十一省一市的GDP總量。
以登記失業率為例,我國的登記失業率一直維持穩定。早在1999年—2001年,官方公布的城鎮登記失業率分別為3.1%、3.1%和3.6%,2002年以來一直維持在4%左右,最高的年份不過4.3%。這些數據連統計學者都不信,使人不得不懷疑是否為了遷就中央政府失業率在4%的警戒線以下的諾言。2008年,城鎮登記失業率為4.2%,而由中國社科院公布的調查失業率卻要高高一倍以上。
統計部門與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部似乎對社科院的山寨板數據不屑一顧,“社科院的樣本只有2000份,我們做了幾年失業調查,已經有全國的數字,只是沒有公布而已。”社科院的數據有可能取樣過小,或者樣本不典型,意義不大。
我們要追問的是,作為官方統計部門,你們的樣本從何而來,作為統計失業的基準數據,將城鎮以外的就業者全都排除在外,將不愿登記的就業者排除在外,將隱性失業者排除在外,請問,你們的樣本就精準嗎?這個樣本不僅不精準,更是無視中國制造工人中農民工居多的現實,無視中國城鎮化的進程。如果要做到精準,還必須分為非農就業人口,進入政府系統的就業人口,產業以及服務業的就業人口,以及長期就業與臨時性就業人口。如此,人們才能準確為各個產業的情況把脈。目前的登記失業率在城市發放失業金與統計低收入人口時有用,作為經濟指標,乏善可陳。
官方部門還有第二個回應。早在2004年9月,國務院辦公廳下發《關于建立勞動力調查制度的通知》,決定建立勞動力調查制度,計算調查失業率。從2005年開始,官方部門已經開始進行失業調查,有全國的數據,只是沒有公布。這也許不是人保部的失誤,“實際上我們建議這個時間還可以提前,比如到2010年實施”。
讓人奇怪的是,比登記失業率更有價值的調查失業率遲遲不公布。難道調查失業率是什么國家機密,又或者說,失業率實在高得嚇人,一旦公布將引發社會動蕩?這好像也不是事實,據《21世紀經濟報道》的記者采訪,目前實際的城鎮調查失業率比公布的登記失業率大約高出1-2個百分點,“比社會預想的要低得多”——看來,遲遲不公布調查失業率,是在數據不透明環境中呆慣的人的慣性,他們在想像中把自己嚇得個半死。美國失業率高達10%并沒有引發騷亂,統計學家和經濟學家還在指責政府有意減小數據,而中國在經歷金融危機沖擊后,在實際失業率居高不下的情況下,社會依然保持穩定。沒有令人信服的統計數據,政府只能聽任嚇人的數據滿天飛,這并非市場之責,而是政府統計部門之過。
數據失誤分兩種。一種是有意造假,在GDP導向下,地方政府有高報GDP數據的沖動,以便為日后的升遷做厚實的鋪墊;若取消GDP導向而改以稅收導向,地方政府則有少報GDP的動力,以便減少上繳財稅的份額。在實行兩稅制之前,地方政府就不愿多報GDP,而一些民營經濟發達的省份同樣如此。有意造假推到極端,就會上演畝產萬斤的大戲碼,為了虛幻的政績與領導的表揚而尸橫遍野。
另一種是技術手段所限,無法做到精確統計。如我國的服務業規模小,區域分散,有關部門承認難以進行準確統計,坦誠的態度能夠獲得諒解。
近兩年,消費被增長、收入被提高等被動式連綿不絕,在這些調侃的背后,何止是對統計部門的不信任,更是對經濟決定的不信任,對于中國經濟增長前景信心的缺失。要動搖一個人的信心,莫過于只告訴好事不告訴壞事,直到有一天他(她)不再信任任何一件好事為止。統計數據再不改,會產生同樣的結果。
注:配圖來自網絡無版權標志圖像,侵刪!
聲明:文章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不代表本站觀點——烏有之鄉
責任編輯:執中
歡迎掃描下方二維碼,訂閱烏有之鄉網刊微信公眾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