她這句話,得到眾多響應。
大學生當村官九年,想繼續在農村發展,卻成為“臨時工”,這一事件再次表明,在大學生村官計劃轟轟烈烈推進之時,一些地方的大學生村官計劃,缺乏長遠規劃。分析一些地區的村官計劃,從根本上說,就是“臨時”性質——按照相關政策,“村官”在農村工作三年,三年之后,如果當地公務員崗位、事業單位缺編,當優先錄用村官(進入公務員隊伍,要參加考試);如果村官不愿意在當地繼續工作,可以升學考研、可以報考公務員,考研和報考公務員時有一定政策優惠;如果當地沒有公務員崗位、事業單位編制,村官考研無著,可自謀出路。三年時間轉瞬而過,不少大學生村官們卻發現,留給自己的選擇,只有自謀出路這條路。當地公務員崗位、事業編制,似乎一直不缺編,農村這些崗位卻對“對農村充滿感情的村官”沒有感情;考研之路,也很難走通,雖然有適當優惠,但首先得在考場上拿到高分,而高校是否執行優惠政策,還很難說。
當然,按照現代人力資源管理理論,政府和用人單位,不可能包辦大學生村官的職業生涯,先聘用三年,之后允許村官們另作選擇,也是尊重人力資源本身的流動性規律。但是,一方面有農村工作經驗的大學生不能留下,而另一方面卻繼續動員新大學生去農村,這種大學生村官的尷尬處境能說明的,無非如下幾點。
其一,大學生村官計劃對于一些地方政府來說,是解決大學生就業難的“臨時工程”。一些地方把大學生到農村、基層工作作為解決大學生就業難的途徑,卻沒從當地的實際需要、大學生的長遠發展,來規劃大學生的農村工作,這樣的村官計劃更像是一個就業蓄水池,只是延緩了這些學生的再就業時間,“新村官招募紅火,老村官前途迷茫”,這不但影響未來大學生的選擇,還影響農村面貌的改善,進一步創造更多的大學生需求。
其二,大學生村官計劃對于一些地方政府來說,是表明自身重視人才的“政績工程”,地方政府關注招募遠勝于關注村官的培訓、使用與管理。村官計劃本身,應立足新農村建設,但一些地方立足點卻是為了完成上級的任務,把每年聘用多少村官作為當前的政績,招募村官之后,往往沒有有計劃地組織培訓,也沒有按照大學生的專業特長,配備合適的崗位,對如何長效使用這批大學生,更缺乏長遠考慮。有的大學生就在農村打雜,混日子熬時間的也不在個別,現實與大學生想在農村有番作為的理想,相去甚遠。而這也導致一些本有意愿繼續在農村工作的大學生,卻無法繼續在農村工作,不能用三年的農村工作生活積累,繼續為農村建設服務。
“臨時”性的大學生村官計劃,這是對大學生和農村的雙重損失。對大學生而言,正如報道中所說,這些在農村工作近10年的大學生,面臨被農村“掃地除門”的處境,感覺自己的九年青春被荒廢了;而對于農村來說,人才不是太多,而是太少,這正是當初推出大學生村官計劃,以及現在正在推進新的大學生村官計劃的根本原因。
近年來,不少政府官員、人大代表、政協委員以及教育界人士,在談到解決大學生就業難和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時,都提到大學生“新上山下鄉”,認為此舉可以形成解決大學生就業難、實現大學生自身價值、促進農村發展的多贏局面。從理想設計看,確實如此,但是,大學生村官在農村的遭遇,卻讓我們不得不從理想設計回歸現實:政府部門,究竟以怎樣的態度對待大學生村官計劃?農村,又給大學生村官創造了多大的事業空間?高調推行、“進口”不斷擴大的村官計劃,“出口”在哪里?離開對大學生自身成長的關注,村官計劃將難以多贏,而只會是一段不堪的記憶。大學生村官解決自己的出路,鬧到上訪,被有關方面“勸回”的地步,其中有多少無奈,需要有關部門多多思量。
「 支持烏有之鄉!」
您的打賞將用于網站日常運行與維護。
幫助我們辦好網站,宣傳紅色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