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要] 上海今年9月正式啟用新版歷史教科書,內容淡化“毛澤東、長征、殖民侵略、革命、戰爭”,引發爭議。上海市教委則以課改目前還處于試驗階段,一切未有定論為由,對此事采取不予回應做法。
以后我們只能到博物館了解中國近代屈辱史?
淡化“毛澤東、長征、殖民侵略、革命、戰爭”,蓋茨取代毛澤東;大幅削減古代史內容,用所謂當代文明史取代中國史;營造所謂“和諧史”,革命、戰爭、苦難內容被大幅刪減,南京大屠殺內容只在初中部分簡單提及;高中部分完全拋棄傳統中國、世界編年記史的方式,改用一部籠統的“人類文明史” 代替……
于今年9月正式啟用的上海新版歷史教科書受到了前所未有的關注。
“上海新版歷史教科書”,找到相關網頁約39,200篇。
然而,參與編輯此版歷史教科書的人認為這個爭論不但遲緩而且沒有任何意義;上海市教委則以課改目前還處于試驗階段,一切未有定論為由,對此事采取不予回應的做法。
上海方面一律回絕采訪
9月18日上午,記者致電上海市教委。兩個小時后,工作人員回復記者電話:目前,上海的二期課程改革還處于試驗階段;試驗可能出現一些問題,也必須等試驗了一段時間之后才可能有階段性的結論;現在時機未到,不能對課改試驗做任何回應;市教委在近期內不會接受任何媒體關于歷史教科書的采訪。
就在當天下午,記者就新版歷史教科書的有關爭議,試圖聯系主管此版教科書編寫工作的市教委教研室歷史教研員於以傳。
於非常客氣地拒絕了記者的采訪,并告知,“凡是參與編寫新版教材的人,凡是與新版教科書相關的人都不能擅自接受采訪。”記者不解地追問,哪怕是這些教材什么時候開始編寫也不能說嗎?於提醒記者,這已經是在采訪他了,但他不能對此說一個字。
9月17日,記者致電本版歷史教科書的主編之一、上海師范大學歷史學教授周春生,他就頗為無奈地告訴記者,就是因為某些境外媒體斷章取義的報道,上海市教委決定相關人員不再接受任何媒體的采訪,哪怕是全面客觀的報道也不行。記者要采訪他其他內容沒有關系,教科書只字不能提。
上海新版歷史教科書四大爭議
新華網等幾個大型的門戶網站都開辟專題,從教材的內容呈現、編寫的指導思想、實際運用可能出現的問題、與通常教科書的比較等多個角度對上海新版歷史教科書進行爭論。
某網站所作的調查,不到五天,參與人數就達24000多。調查結果顯示,不支持上海新版歷史教科書淡化“毛澤東、長征、殖民侵略、革命、戰爭”的做法的比例占到8成多。
爭議一:內容刪減體現創新精神
反對者:
高中生不知中國近代屈辱史
贊同者:
強調殖民史不宜造就人才
新版教科書,初中的中國史和世界史被從三年壓縮到了兩年,而高中僅有的一年歷史課如今只集中于文化、思想、文明。高中部分甚至讓人懷疑這是不是一本歷史書,王朝更替、國家興亡,革命與戰爭,殖民與反殖民等傳統的歷史編纂內容全部都沒有,通常的編年的歷史時代也不見,代之以“大河文明”、“海洋文明”、“草原文明”等泛泛而談的內容。
反對者認為,上完這套教材,你基本上不知道各個西方國家的盛衰,你也不會知道中國近代的屈辱,你也看不到十月革命,法國革命,也不會知道拿破侖、希特勒、斯大林、毛澤東的具體事跡。
持贊同意見的香港大學教育學副教授白杰瑞認為,中國大陸的教育當局尋求各種途徑使學校課程跟上時代。他說:“這強調了創新思想和使學生適應全球化。過多強調殖民時代民族苦難的歷史,是否能造就今天的上海所需要的高級人才?”
有網友認為,中國多數農民起義起因相似,書寫歷史不需要毫無進展的重復再重復贅余再贅余。還有網友則從上海歷史教科書的修改中,看到了中國教育改革的決心,看到了中國教育發展的希望,他認為我們必須從過去歷史的泥淖中掙脫出來,除去歷史意識形態滲透的毒素。
爭議二:文明史取代編年史
反對者:
這是消滅歷史
贊同者:
走出只關注領袖的歷史
據2004年11月上海市教委印發的《<上海市中學歷史課程標準(試行稿)>說明》:初、高中的課程內容都是以歷史唯物主義為指導,以文明史為線索、框架而編制的。
初中階段學習中國歷史和世界歷史。高中則以“人”、“生產力”、“交往”等影響文明進程的要素為內核架構主題,涵蓋政治、經濟、文化、宗教、社會生活等人類文明發展過程與成果的各個重要層面,以點帶面,凸現文明特征。
反對者網友“陶短房”認為,這就是在消滅歷史。一套沒有歷史年代、歷史事件、歷史人物和歷史事跡的“歷史教科書”,到底想給青少年傳播怎樣的歷史觀?
歷史是前人用血淚凝成的經驗教訓,是后世正反兩方面最生動的借鑒。宋代司馬光卷入黨爭,屢經沉浮,但不論哪派得勢,卻都不曾對其《資治通鑒》動過一指頭,因為他們都懂得,從歷史中可以“鑒前世之興衰,考當今之得失”,
贊同者認為,對于一個初高中生來說,不知道漢武帝跟不知道路德維希二世沒什么區別都不重要。只要通過六年的歷史學習,他能了解到自己所歸屬的中國文明的魅力,能做個地道的中國人,走出國門不至于被淹沒同化在復雜的種族人群中是教育的成功。(來源:青年周末)
爭議三:全球史觀完勝民族史觀
反對者:
培養愛國主義最重要
贊同者:
這才是歷史的完整形態
高中教科書不分中國史和世界史,只從人類文明史的角度出發闡述歷史。側重介紹宏觀的歷史框架,比如法系、民族國家、瘟疫、種族與人口等等。
反對者說,這種所謂宏觀的全球史觀,和其他國家形成鮮明地對比:目前,世界各國不論歷史悠久還是短暫,政治制度和國體如何,對于中學歷史教科書該如何編寫,該承載怎樣的教育功能,看法卻驚人的一致,幾乎都把對學生的愛國主義教育和民族精神培養放在最重要的位置。
贊同者則認為歷史本是互相關聯著的。全球史觀更傾向于一種人類學的宏觀角度,抹去后代人為設定的國別與編年,將歷史以最原始最統一最完整的形態展現出來。歷史教育的重點并不是在于記住多少事件發生的時間,而是培養學生思考歷史的方法和能力。
爭議四:時代元素代替經典歷史內容
反對者:
這還叫歷史書?
贊同者:
以新世紀的名義
新版教科書增加了文化和科技等新課題,經濟成長、發明創造、對外貿易、政局安定、全球化和社會和諧出現在教材里;摩根、蓋茨、紐約股票交易市場、美國太空船、日本子彈列車等具有強烈時代特征的事物也都出現在新版教材的顯著位置。
周春生曾說,編寫新版高中教材的目的也在于將歷史從只注重領袖和戰爭的傳統中解救出來,并使人民和社會成為中心主題。
一名高中教師在網上諷刺說:“你想要學生記住古代服飾的設計,還是秦國于公元前221年統一中國?”風云變幻的歷史事件和人物都被一些解說舊風俗和服飾的篇幅取代,歷史課已經失去了它應有的重點。這到底是歷史書還是百科全書。
歷史是由人民創造推動并沒錯,人民說來好聽,這是個籠統、模糊的概念呀。歷史上的人、事都沒有,這還叫歷史書?
贊同者認為,在不同的社會年代,人類對事物認知也應該允許有其側重點。今天的孩子需要去根據他們生存的世界來了解他們需要的知識。全球化經濟,地球村共存、和諧社會、和諧人生應該成為當今社會的主題,因此經濟改革需要教育的改革來適應。以新世紀的名義,教育要面向未來的需要,教科書內容應該與時俱進。
教科書內容有所取舍在所難免
爭論源自《紐約時報》
9月7日以來,不少網站紛紛轉貼一個來自美國《僑報》的社論:歷史教科書的寫法。社評矛頭直指上海版歷史教科書:再多的蓋茨和子彈頭等貼近現實的內容,也代替不了毛澤東的意義。這樣的歷史教育是否成功,又如何幫助學生理解中國現狀,瞻望中國的未來呢?
“蓋茨代替毛澤東”的說法就來自于《紐約時報》記者約瑟夫·凱恩(Joseph Kahn)9月1日的一篇報道《毛在哪里,中國修改歷史教科書》(Where's Mao? Chinese Revise History Books)。這篇報道同時也被《國際先驅論壇報》轉載。周春生那些被網民批判的歷史觀點就來自這篇報道。后來,這篇報道被國內的《青年參考》摘編轉載,主要內容被國人廣知。
課改方案要求內容取舍
司達(化名)是上海市某區的一名普通歷史教師。
對于網絡上對上海新版教科書的描述,司達說,“這些說法其實很外行。”歷史已不是高考必考科目,受重視程度不如以前。高中教材要在一年內講完中國史和世界史,編纂的過程中不可避免存在取舍。
作為上海師范大學歷史系90屆的畢業生,司達的班主任、上海師范大學歷史系主任蘇智良就是這套新版教科書的主編;負責人於以傳是他同班同學。
依據自己這么多年和他們的交往和了解,司達告訴記者,蘇智良很不屑于和任何人爭論這套新版的歷史教科書,這種爭論在蘇看來是毫無意義的,他只是按照課程改革的方案編寫教材。這個方案也凝結了很多學者多年研究的心血,他不需要和人去辯論什么,對于中學生,教給他們有用的知識就好。
國內媒體跟風不理性
9月17日,周春生在和記者不到5分鐘的通話中,表現出對《紐約時報》報道的不滿:“《紐約時報》對我的話進行了斷章取義,以后我不會就教科書接受任何媒體采訪。”
司達說,上海市今秋正式在全市高中起始年級全面推廣新教材,是上海市按照早在1998年就開始的第二期課程改革方案,依早已制定好的計劃進行的常規步驟。
“我可以說,90%在教育一線的老師們都是很支持這次課改的。”司達很肯定地告訴記者,他所認識的多數歷史老師,認為國內媒體跟風境外媒體報道此事,失去了自己客觀、理性的判斷。
「 支持烏有之鄉!」
您的打賞將用于網站日常運行與維護。
幫助我們辦好網站,宣傳紅色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