并購未必全好事,看老牌“紅心”怎樣被搞垮
國資委專家認為,目前我國已進入到互利共贏的對外開放新階段,應當理直氣壯地對外資挑三揀四,謹防落入陷阱
--------------------------------------------------------------------------------
中國青年報
光明觀察刊發時間: 2006-9-21 http://guancha.gmw.cn
不久前,凱雷并購徐工案和法國SEB并購蘇泊爾案引起人們的廣泛關注。由這兩起并購案引發的外資“斬首式并購”(即收購國內行業老大)是否會危及民族品牌的生存,引起了極大爭議。
曾占國內市場半壁江山的電熨斗品牌,合資3年后市場份額驟降至20%多。10年前與法國SEB合資的上海電熨斗總廠副廠長老鄧(應當事人要求,隱去真實姓名)日前來京開會時,以該廠合資的“慘痛經歷”為例,勸告那些正與外資談合作的國內企業,不要輕易讓外資控股。
“最后雙方分手了,結果渠道被占了、市場被占了,留給中方的是一屁股應收賬款”
據新華社信息電SEB是在炊具和小家電業務領域知名的一家國際性公司,其中電熱水壺等9類產品全球銷售額第一。
老鄧介紹,被SEB并購前,上海電熨斗總廠生產的紅心牌電熨斗曾在國內占47.4%市場份額,在上海的占有率更高達87%,1993年品牌評估價值就高達1.3億元。但1996年與法國SEB合資后,紅心牌電熨斗的市場占有率直線下降,到1999年分手時候,占有率下降到20%多。
“合作3年,虧了3年。”老鄧這樣評論雙方的合作:經過3年合資的折騰,紅心品牌傷痕累累,傷筋動骨,“最后雙方分手了,結果渠道被占了、市場被占了,留給中方的是一屁股應收賬款”。
“雖然不能說紅心品牌市場占有率下降全是與SEB合資造成的,但合資并且讓外資控股肯定是重要的因素。”老鄧說。
“紅心被他們搞死了”
老鄧于3年前退休。退休前,他曾是紅心與法國SEB合資后賽博公司的中方總經理。老鄧回憶,1996年4月,法國SEB與上海電熨斗總廠共同出資1650萬元(SEB出資60%)組建上海賽博電器有限公司。合資公司董事會共有5人,其中3人來自法方。
由于中外思維方式、工作方法等不一樣,雙方合作并沒有達到預期效果。老鄧說,中方想多引進新產品到合資公司生產,但法方沒有同意;中方想開發新產品時,也要經過法方同意,結果自己的產品也沒有得到很好發展。合作的結果是,紅心市場占有率和利潤逐年下降,合資公司年年虧損。
1999年,經過半年的談判,法方全面接手上海賽博電器有限公司,成立了法資獨資公司。
老鄧介紹,合資給法國SEB帶來的好處是,SEB的兩個自有品牌,利用紅心的銷售網絡,在中國市場站穩了腳跟。而當年曾紅極一時的上海電熨斗總廠,一年不如一年,再加上國企固有的問題,最后于2003年被浙江一家民營企業收購。
有媒體報道,對紅心節節潰敗的合資結局,許多紅心人都不甘心。就連法方的總經理也很同情中方的境地,直言“紅心被他們搞死了”。
利用控股權,外資方四招弄垮紅心
老鄧總結稱,法國人利用自己的控股權,通過“做預算虧損、鯨吞渠道、品牌操作上矮化紅心拔高特福、利用財務控制權轉移利潤”等四招,最終弄垮了紅心。
第一招,控股合資、做虧、獨資。數據顯示,合資3年預算年年虧損,盡管中方力主拿出辦法解決,幾乎每次董事會議都沖突不斷、不歡而散,但這樣的虧損預算照樣年年通過。3年下來虧損高達近3000萬元。老鄧說,3年后,中方無法承受巨額虧損撤出了,合資公司于是變成獨資公司。
第二招,鯨吞渠道。合資后,法國SEB充分利用紅心幾十年積累下來的渠道網絡資源、人脈資源,借助紅心強大的銷售隊伍,使SEB旗下的特福、好運達從無到有,順利地進駐中國大中城市的數百個商場,低成本地控制了渠道消費終端。
第三招,品牌差異化操作。合資公司在鯨吞紅心渠道的同時,卻把紅心定位在低端,同時把自己的品牌如特福、好運達定位在中高端,并用專柜分割進行推廣。由于推廣力度、費用存在著明顯差異,紅心最后在市場慢慢消失了。
第四招是轉移利潤。合資后的賽博公司利用控股權,把紅心變成了一個加工車間,國內低價采購,國際高價銷售,國內虧、國外飛,利潤被這樣“合理合法”地拿走了。
外資扼殺國有品牌的“理論總結”
雙喜炊具銷售總經理馬德桃告訴記者,并購之初,外方先充分掌控被并購品牌的渠道等優勢資源,嫁接自己品牌,之后就會雪藏國內品牌,利用國際品牌的溢價能力,通過品牌錯位,實現從高端市場到低端市場的上下通吃。通過壟斷并購、品牌絞殺,外資用錢把國內企業固化在國際產業分工格局中打工者角色上。
摩根士丹利亞洲董事總經理謝國忠也認為,在外資并購目的并不明朗的情況下,貿然接受并購,國有品牌很有可能被以并購的手法消滅。當外資取得控股權后,他們就可能將國內品牌雪藏,專門發展自己的品牌。
應當理直氣壯地對外資挑三揀四
事實上,民族品牌尤其是日化品牌被外資收購后打入冷宮的事件,已經不是個別現象。
中國本土的日化品牌曾經歷過輝煌:洗衣粉中“活力28,沙市日化”響徹大江南北;“南有白貓,北有熊貓”家喻戶曉;“海鷗”、“天津”等雄踞一方;中華牙膏、美加凈牙膏暢銷全國……面對外資品牌的大舉進攻,一些本土日化企業選擇了合資路。
但這些本土品牌的命運最終大致相同:曾經叱咤風云的歷史隨著合資而消亡了,即使有部分本土品牌仍然屹立不倒,也與昔日的燦爛輝煌不可同日而語。
國務院國資委經濟研究中心副主任白津夫說,從前對外資實行的是讓利式開放戰略,目前我國已經進入到互利共贏的對外開放新階段,應當理直氣壯地對外資挑三揀四,謹防落入陷阱。
「 支持烏有之鄉!」
您的打賞將用于網站日常運行與維護。
幫助我們辦好網站,宣傳紅色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