駐京辦有什么樣的秘密
各地辦事處每年用在疏通關系上的灰色經費在200億元以上,這表明地方政府為獲得“中央信息”,已經可謂是不遺余力。而疏通關系費用的不斷上漲,則表明駐京辦陷入了制造“神秘”信息激勵的怪圈。
國務院機關事務管理局正在制定一份徹底的整改方案,方案首先涉及52家副省級以上政府辦事處和大型國企駐京辦的整頓和改革。5000余家政府駐京辦事處,正面臨著半個世紀以來最大的一次生存危機,一些基層縣市政府辦事處恐怕難逃被裁撤的命運。(9月3日《經濟觀察報報》)
駐京辦的神秘面紗正在被逐步揭開,不過駐京辦增加的速度讓人詫異:1949年,內蒙古自治區率先在北京設立第一家駐京辦事機構;1991年,北京共有186個市級以上的駐京辦;到2002年時,這個數字已激增至426,十年之內翻了一番。那么,設立駐京辦的驚人速度背后,究竟是什么呢?
地方政府設立駐京辦的初衷一是要資金,要項目;二是接待來北京辦事的地方官員。但是種種跡象表明,駐京辦成了“跑部辦”,“跑步(部)向前(錢),爭取撥款,爭取計劃指標,爭取優惠政策”被公認是駐京辦事處一個重要功能。筆者以為,不論是駐京辦設立的初衷,還是其后功能的異化,都與政府信息“上下不通”有關。
事實上,地方政府設立駐京辦的初衷,與我國政府傳統管理方式有極大的關系。我國傳統的政府管理方式有強烈的單向性、神秘性和強制性。政府在“神秘”的氛圍下產生權威,不但其機構設置、人員安排,職權的運行規則、方式和工作程序很難為外人所知,連事關百姓切身利益的許多政策和決定,同樣也是在某種“神秘”中運作出臺和實施的。在這種神秘而產生的權威下,不但政府與百姓產生了距離和隔閡,甚至下級也可能由于難以得到相關信息而利益受損。由此看,政府信息“上下不通”,典型表現就是決策的暗箱操作,以及更高級層對行政公共信息的壟斷。正是在這種管理背景下,駐京辦應運而生。
據報道,各地辦事處每年用在疏通關系上的灰色經費在200億元以上,這表明地方政府為獲得“中央信息”,已經可謂是不遺余力。而疏通關系費用的不斷上漲,則表明駐京辦陷入了制造“神秘”信息激勵的怪圈。公共選擇理論表明,政府不愿公開信息的主要誘因,是為了滿足官員以及相關特定利益集團的隱秘目的和訴求。對此,學者斯蒂格利茨有著精彩的論述,他認為,政府不愿公開信息的誘因有如下幾個方面:一是保守信息秘密可以使得在某些情況下,政府免于因犯相應的錯誤或過失而被提起訴訟,如果政府某項政策沒有能夠達到預期的效果,政府官員往往會說“要不是這項政策,情況會變得更糟”。二是政府信息保密,給予了特殊利益集團對政府施加更多影響力和控制力的機會。三是信息的缺乏和其他人為制造的稀缺性一樣,必定導致尋租。駐京辦數量的快速增長,存在一個不健康的動態循環:政府官員有著制造信息秘密的激勵,因為借此可以獲得租金。
可以說,政府信息“上下不通”滋長了駐京辦的繁榮,而要裁撤駐京辦,關鍵在于消除官員制造秘密信息的激勵。消除政府信息“上下不通”就消除了駐京辦存在的土壤,這可能是比裁撤駐京辦更重要的、觀念上的變革。
燕趙都市報 朱四倍
「 支持烏有之鄉!」
您的打賞將用于網站日常運行與維護。
幫助我們辦好網站,宣傳紅色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