剛刷到唐曉敏的一則短文,他對新中國70年中的前30年和后40年做了一個比較,意思是前30年人們各方面的生活方式與兩三千年以前“沒有多大不同”,“只是改革開放開始,讓中國告白了兩千多年以來的生活方式。這位叫唐曉敏的以前的個人資料為北京某大學教授,現在改了,只注明為“教師”了,這人我以前也看過他的文章,并對他的觀點進行過批駁,他原來的個人資料自我介紹為北京第二外國語學院中國語言文學專業教授,北京高校教學名師,享受國務院特殊津貼。現在他的個人資料僅注明為“教師”了。
還是先看看他具體是怎么說的吧:
網上有些人談論前三十年、后四十年,并加以比較,提出不同看法,三十年加四十年是七十年,我今年七十二歲,這七十年,我都經歷了。深深感到,后四十年中國社會發生了根本性的變化,這也是中國歷史上從來沒有過的巨大變化,自然也是前三十年所沒有過的變化。我上個世紀六十年代末下鄉,鏟地用的鋤頭,割莊稼用的鐮刀,是兩千多年前的春秋戰國時期就有的,一直這么用的,吃水是用轆轆把井里的水打上了,這與兩千年以前也是一樣的。……住的是草房,冬天靠火取暖,也是兩三年前就有的。只是自改革開放開始,這都發生了變化。改革開放讓中國告白了兩千多年以來的生活方式。
看了這位教授的這則短文,不禁對他的邏輯思維方式產生一種嚴重的質疑。他怎么能把后四十年人們生活方式的變化就完全歸功于一個改革開放呢?怎么就不知道是一種科技的發展進步帶來的變化呀?而科技的發展進步難道一個改革開放就完全解決了呢?
當然,就如唐曉敏說的那些方面,確實是發生了根本性的變化,這是事實,但要否定與前面基礎上的有機聯系則是大錯特錯。當然,近幾十年來農村種地的勞動工具發生了很大的變化,在一定程度上已經基本摒棄了傳統的鋤頭鐮刀,人們住房也發生了很大的改變,人們取暖由靠火取暖到用電,再到地暖,的確是發生了根本變化。但是,他怎么就不知道這個變化是經歷過了一個怎樣的發展過程的。
只要有點邏輯思維能力的人都知道,農業機械的應用,高樓大廈的建造,這些關系人們生活方式改變的方方面面,都離不開基礎的工業和科技發展,而要促進工業和科技發展的基本要素,由離不開鋼鐵、石油、電力、水泥等等。沒有這些基礎工業的發展,農業機械化只是一句空話,高樓大廈也只是一種空想。
你說今天用機械進行農業生產,但必須承認機械化的前提條件是要有鋼鐵工業、石油工業、電力工業的發展,你今天住高樓大廈,前提條件同樣需要鋼鐵工業、電力工業以及水泥的大量生產,離開了這些一切都是一句空話,這是最基本邏輯聯系。在唐曉敏看來,這些都不需要,這一切都是從天上掉下來的,或者地里長出來的,一個改革開放就一夜之間從天而降,實在是荒唐可笑。
只要腦子不是被驢踢了,就都知道,在我國,這些工業基礎沒有哪一個不是前30年打下的。任何人都知道,農業機械不僅需要鋼鐵,還需要電力、石油,即使修建高樓大廈也離不開鋼鐵、電力和水泥,這是任何一個人都會懂得的道理。我們就從我國的鋼鐵、電力、石油、水泥這幾個影響國家工業、科技發展的基礎方面來看看它們的發展過程吧。
我國建國初期有些什么?毛主席在建國初期說過:“現在我們能造什么?能造桌子、椅子,能造茶碗、茶壺,能種糧食,還能磨成面粉,還能造紙。但是一輛汽車,一架飛機,一輛坦克,一輛拖拉機都不能造。”可以說幾乎沒有現代工業基礎。
在唐曉敏看來,以為工業化是一夜完成的。所以,在他看來前三十年“與兩千多年以前也是一樣”,但事實上,前三十年也并不是唐曉敏說的那樣,隨著我國的鋼鐵工業、石油工業、電力工業的發展,很多方面已經開始改變了原來的落后的生產方式。只是還沒有得到大面積的推廣應用。事實上工業化的發展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完成的,西方國家的工業化發展都經歷過了100—300年的發展進程。而我國僅在20幾年時間內,就走完了西方國家上百年才走完的工業化道路,并成為世界主要工業強國之一。到1980年,我國的工業規模就已超過老牌工業強國英、法兩國,直逼西方強國坐第三把交椅的西德。這些基礎成就怎么唐曉敏就視而不見,聽而不聞?況且,還是一個大學教授,這樣的大學教授不讓人貽笑大方嗎?
工業化發展需要一個較長時間的發展過程,但新中國的工業化發展卻以奇跡般的發展速度,創造了世界歷史上的發展奇跡。我們可以從具體數據來說明問題。就以鋼鐵、石油、電力、水泥這幾個方面的數據,就可以知道新中國的前30年驚人的發展速度了。鋼產量,1949年僅13.5萬噸,1975年為2390萬噸。1949年石油產量僅12萬噸,1975年達到7706萬噸。1949年發電量只有43億度,1979年為2820億度,1949年水泥僅66萬噸,按5.4億人口計算人均水泥產量僅1.2千克,到1980年中國水泥生產達到7986萬噸,從1950年到1980年,中國水泥在30年內增長了7845萬噸。
根據1981年《半月談》編輯部編印的《時事資料手冊》第84—86頁《我國三十年經濟成就一覽表》記載1950年到1980年的數據顯示:
鋼鐵由97.8萬噸增至3802萬噸;石油由20萬噸增至10595萬噸;發電量由45.5億度增至3006億度;水泥由141萬噸增至7986萬噸。拖拉機由0增至9.8萬臺,手扶拖拉機由由0增至21.8萬噸。
從增長倍數來看,1949年到1976年,鋼增長了129倍,發電量增長了47倍,石油增長了726倍,水泥增長了71倍。這些數據不能不說是一個驚人的奇跡。當然,雖然增長速度是非常驚人的,但因為中國是從一個落后的農業國起家,要很快就在全國所有地方全面普及當然是不可能的。但沒有這些基礎作為前提條件,后40年根本就不會發生這么大的變化。
以電子工業為例,我國1958年就已經制造出了第一臺電子計算機和第一個晶體管,那時和美國差距就已經縮小到12年,1958年美國造出第一集成電路,我國是1966年,差距進一步縮小到8年,1973年我國造出第一臺臺式電腦,硬件完全自己制造,差距縮小到3年,到1976年我國開始小批量生產集成電路,雖然美國是大批量生產,但我們與美國的差距明顯縮小。按照這個路子發展,我國的計算機產業追平美國是完全可能的,超過美國也是非常現實的。在前30年還不能大批量生產,但以后大批量生產就不是難題了。
這個例子說明發展有個過程,工業產品從小量生產到大批量生產是有一個艱難過程的,尤其是起初研究設計的起步不是輕而易舉的事情,但有了零的突破以后,后來的大量生產就是指日可待的事了。
再從農業發展來看,根據有關資料顯示,我國農業機械總動力,1952年為18.4萬千瓦,1975年為7478萬千瓦;1979年為11379萬千瓦;2002年為57929萬千瓦。從農業用電來看,1952年為0.5億千瓦,1975年為183.1億千瓦,1979年為282.7億千瓦,2002年為2993.4億千瓦。從這些數據來看,越發展到后面,普及率就越高,這是循序漸進的過程。正好像汽車從剛開始發動時起,但一旦發動起來了,就會以不斷增長的加速度前進。飛機起飛也是如此,有起步就自然會有后面的快速前進。但如果沒有開始的起步,哪來的后來的快速發展。這是一個非常簡單邏輯推理。而唐曉敏,看到的只是現在的普及,而完全不知道發展的基礎對后面產生的積極影響。這就是唐曉敏所犯的認識上的片面主義的錯誤。
當然,唐曉敏不是不明白這個道理,而是故意混淆視聽,一個非常簡單的道理,你唐曉敏今天拿著國家給的高額退休金,不能說你的孩子時代和你的成長時期就都是白活了吧!可見,他這樣的荒唐邏輯,根本目的在于否定前三十年的成就,這就是他的出發點和根本目的,說明他完全是一種典型的別有用心。
事實是不以人的意志為轉移的,歷史不是任人打扮的小姑娘,新中國的前三十年我國的工業、科技各個領域,基本都還是研發起步階段,但都有了驚人的突破。這是舉世公認的,是任何人也抹殺不了。美國耶魯大學教授莫里斯.邁斯納通過大量的研究得出這樣的結論:毛時代為世界歷史上最偉大的時代之一,與德國、日本和俄國等幾個現代化工業舞臺上主要后起之秀的工業化過程中最劇烈的時期相比毫不遜色。
一切試圖以各種方式抹殺前三十年巨大成就的人都是別有用心,唐曉敏企圖以這種方式割裂歷史,是不得人心的,只能為一切正義的人民所唾棄!
「 支持烏有之鄉!」
您的打賞將用于網站日常運行與維護。
幫助我們辦好網站,宣傳紅色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