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有媒體報道稱,安徽一農村小學學生因味道差,將營養餐傾倒在垃圾桶里。事件引發關注后,當地教育局通過官方公眾號發布調查結果,表示該校執行營養餐管理規定不夠嚴格,對負有直接責任的兩名公職人員予以停職處理。
事情發展至此,似乎可以“蓋棺論定”,翻篇了。畢竟,對于喧囂的輿論來說,兩名公職人員的停職處理已經非常嚴厲,足以“謝罪”。可是,對于真正關注此事的人來說,這個通報卻并沒有讓事件更清晰,因而給人一種“了猶未了”的感覺。
比如,新聞之所以引發關注,是因為傾倒營養餐的學生很多,垃圾桶都盛不下了;但通報中一方面肯定“網上報道的事情屬實”,一方面又說“少數學生將吃剩的面條倒掉”。那么,假如只是少數學生傾倒面條,用得著將兩名公職人員停職嗎?
再比如,網絡爆料認為學生們之所以傾倒營養餐,是因為味道差;但通報中只字未提口味,而是表示問題出在“該校執行營養餐管理規定不夠嚴格”。那么,學生們到底為什么傾倒營養餐?執行規定不嚴格具體是什么情況?而最大的疑問則是,這兩名公職人員到底為什么被停職?
其實,網友之所以關注傾倒營養餐事件,一方面是覺得浪費糧食可惜,另一方面是心疼孩子們吃不好,但絕不是為了讓誰受處理。如果能通過這起輿情,讓當地教育部門認真反思在營養餐管理上的問題,改進供餐質量,那也不失為一次良性的互動。但是到目前為止,這件事情的真實面目依然“云山霧罩”,而當地相關部門有沒有找準問題所在,可能我們再也無法得知了。
而這,或許正是學生傾倒營養餐事件的一個隱喻:不透明、不坦誠、不公開。
雖然我們都提倡節約,反對浪費,但一個學校的食堂,有少數學生傾倒一些飯菜,是很正常的,沒必要大驚小怪。食堂畢竟是“大鍋飯”,口味上的眾口難調也是事實。但是,當大量學生都在傾倒飯菜時,就很不正常了。
從網友爆料的圖片可以看出,學生排著隊倒飯,餐盤里滿滿的幾乎沒吃過。這倒是證明,從分量上說,食堂給的是挺足的。那么,最大的問題可能就是難吃了。
中國科學院地理科學與資源研究所關于食物浪費課題組2013-2015年的調查結果顯示,中小學校園餐的人均食物浪費量達到89.94克/人,不僅遠高于大學食堂和職工食堂,更高于餐飲業平均水平。可以看出,現在,要讓學生“吃飽”并不難,但讓學生“吃好”還有很長的路要走。
營養餐的推出也不是為了解決學生“吃飽”的問題,而是“吃好”,口味是否好吃是其中重要標準。但是營養餐自出現開始,關于營養餐的口味爭議就屢屢引起關注。“口味”包括兩部分,一是食材的種類,二是烹飪的水平。
安徽這所小學所傾倒的營養餐,就圖片來看,也以面條為主,蔬菜很少,肉類就更少了。食材如此單調的營養餐,想必“營養”難以保證,口味就更無法保證了。而國家明確規定,學生營養餐應以肉蛋奶為主要供餐內容。顯然,并不是每一所學校都能做到。
影響口味的烹飪水平,就更加“隱蔽”了。就像引發爭議的這所學校,學生倒掉的營養餐,校長卻說“我覺得味道還行”,那么,以誰的感覺為準?
可是,假如學生們普遍感到難以下咽,那么營養餐的量再足也沒有意義。學校是真心為孩子著想,還是走走形式主義,營養餐好不好吃這個“軟指標”具有很強的說服力。教育部日前印發《教育系統“制止餐飲浪費 培養節約習慣”行動方案》中也提到,要改進食堂烹飪工藝,改進菜品口味,通過菜品創新、傳統節日食品和風味小吃進校園,建立符合師生多樣化口味的餐飲保障體系。
雖然我們不能要求學校食堂做到高檔餐廳的水平,但至少也不能讓學生普遍覺得難吃。好吃不好吃,固然是眾口難調,但也不妨通過一些制度,讓菜品保持在一定的水平之上。比如,早就規定的學校負責人陪餐制,有沒有落實?家長是否有渠道參與到配餐企業的選擇、建議中來?食堂的采購機制是否透明?菜譜是否可以考慮學生和家長的意見?
總而言之,只要配餐企業、學校食堂的相關管理盡可能地公開透明,家長有參與監督的渠道,那么,這所學校的營養餐就不會差到哪里去。相反,如果總要靠網絡爆料來逼出真相,甚至網絡爆料也逼不出真相,那么,這份營養餐的水平,恐怕就堪憂了。
「 支持烏有之鄉!」
您的打賞將用于網站日常運行與維護。
幫助我們辦好網站,宣傳紅色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