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來,關于是否支持專家醫生“飛刀走穴”收費這樣一個話題引起了廣泛的社會關注和討論。
事情起源是這樣的。
最近,在河南安陽滑縣新區醫院,一位患兒因斜頸要做手術,在進手術室前的半個小時,院方告知患兒家屬:因手術難度大,故請了上海的專家來做手術,需要支付3000元的專家費。
這一筆3000元的專家費是家屬用現金交給醫生助理的,患兒家屬偷偷拍下了醫務人員收錢的畫面。
手術后,醫院開具的費用清單上顯示的手術費用是400多元,3000元專家費沒有列在清單上。患兒家屬稱:手術開始前才被告知要請上海的專家,且也沒有見到專家本人。于是,家屬通過曝光視頻舉報醫院亂收費,最后該醫院院長表示,這種行為是不允許的,是醫院的錯,退還了患兒家屬和另一名患者所交的專家費。
所謂“飛刀走穴”,指的是大醫院的醫生專家“走穴”去地方小醫院看病做手術。這種現象多出現在缺乏優質醫療資源,醫療技術水平相對偏低的縣級醫院。
從法律上來說,“飛刀”手術是不合法的,但是從網友的評論以及一些調查來看,大部分人又認為“飛刀”手術及其收費是合理的。
比如,醫藥科普大號丁香園近日發布了一項面向醫生的調查,結果顯示:89.3%的醫護是支持醫生“飛刀”的,他們認為對醫療水平較差地區的患者而言,不用去大城市就能完成手術治療,至少享受到了優質的醫療資源;另外,93%的醫護認為,“飛刀”醫生應該進行收費,理由是:大醫院的醫生遠道而來,用專業醫術減緩了患者的病痛,挽救了生命;只有2.7%的醫護認為收費違規不合理,認為“專家費”也增加了患者的經濟負擔。
再看網友的評論,有不少網友都切身經歷過這種“飛刀”手術,且所付金額少則幾千,多則上萬,但是他們都認為,如果沒有“飛刀”專家來到地方醫院為其家人手術,他們則需要輾轉去到大城市大醫院,是否能排隊掛上號約上手術還難說,其帶病顛簸舟車勞頓所帶來的一系列的花費也可能遠不止“飛刀”專家費了。
還有很多沒有這種切身經歷的普通網友也持支持態度,理由亦是認為去大城市大醫院看病更難、更貴;并且不少人也認同“飛刀”專家所收取的專家費是憑技術(本領)所掙得的。他們大體認同知識技能是有價值的,但是收費要規范。
還看到來自一些下級醫院的醫務工作者的觀點:一、上級醫院的醫生幫扶下級醫院,病人和醫院都受益(下級醫院的醫生可以學習“飛刀”專家的高水平技術),支持;二、這個錢是灰色收入,沒有納稅,需要出臺相關政策規范化;三、手術成功當然皆大歡喜,如果失敗,請來的專家錢可能照收,但一點責任都不用負,下級醫院還得收拾殘局。
其實,“飛刀”手術屬于業內都知曉的情況,但卻不符合《執業醫師法》的規定,因此“飛刀走穴”一直處于灰色地帶。2015年,衛計委推出《關于推進和規范醫師多點執業的若干意見》,明確提到允許高水平醫生到省內其他有需求的醫療機構多點執業,推動醫療資源的合理流動。不過,其審批流程繁瑣,實際操作并不順暢,“飛刀”卻便捷得多。
縱觀這件事及網友的討論,我們不難發現,出現這樣的灰色地帶本質上是公共醫療資源不足、地區醫療資源差異大的體現。優質資源往大城市集中,不只是存在于醫療衛生領域,在其他領域如教育等也是如此。
說到底,這也是醫療市場化、教育產業化帶來的結果。這里面也離不開一個“利”字,只不過放到個體身上,經過這幾十年的熏陶,沒有多少人會認為這個“利”字不應該,當普通老百姓直面這樣的問題時,選擇接受反而是對個人最有利的方式了。對于“飛刀”醫生也是如此,在救死扶傷之時還能將自己的技術更大程度地進行變現。
但是,有“利”的地方也容易產生道德的灰色地帶。所以,也就會出現“假飛刀”、“為飛而飛”、“互相飛”,當出現這些現象時,受累的最終還是患者。
有媒體認為:如何推動“飛刀”手術合法化,也許才是解決問題的根本所在。但筆者卻想起研究醫改的北大教授李玲所說:在醫療衛生領域,市場是失靈的。在醫療資源的配置上,不應該按“市場”的規律安排,而應該更重視政府管控合理調配。
這是一個更大的話題,關系到我們每個人,也值得我們更深入地思考。
「 支持烏有之鄉!」
您的打賞將用于網站日常運行與維護。
幫助我們辦好網站,宣傳紅色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