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筆者有幸與幾位同事前往本人工作單位結對幫扶的LS縣D村開展慰問活動。結對幫扶是本人所在的廣東省的扶貧工作的組成部分,是上一任省委書記提議開展的,至今已有六年的歷史。工作的主要內容是:在省政府的統籌領導下,省直中直部門、省屬國有企業、駐省中央企業及經濟發達地市的市直部門與省扶貧辦劃定的全省貧困村、特困村建立一對一的幫扶關系。幫扶單位在規定期限內(通常為三年)協助被幫扶的村組織開展扶貧工作,確保村民人均收入超過省政府規定的貧困線以上,即算完成任務。
D村地處五嶺山脈之中,距離廣州三百多公里。2014年底,二廣高速公路通車,在D村所在的F鎮設立了一個出入口,因此前往D村的時間縮短了不少。我們的汽車早上從廣州出發,時近中午便抵達了F鎮。D村黨支部書記韋先生在高速公路出口迎接我們。我們跟著韋支書,來到鎮上吃午飯并稍作休息。下午,我們在韋支書的帶領下趕往D村。汽車離開集鎮,上了蜿蜒的鄉道,拐了幾個彎,來到一條小河邊。我們溯河而上,再次進入大山之中。汽車順著盤山公路轉了十多分鐘,跨過一座水庫堤壩,再翻過兩個小山頭,便到了D村。
D村面積有十多平方公里,分為十來個村民小組。一百多家農戶散布在山坡下和河灘邊的平地。從村委會到最遠的農戶要步行一個來小時。通往村民小組的道路匯聚到D村的村委會辦公樓前,再由村委會通向外界。我和同事首先來到村委會辦公樓的會議室,與支書及村委會干部了解村民的生活情況以及扶貧項目的進展情況。筆者了解到,青壯年勞動力不足是制約當地發展的重要因素,村里七零后“八零后”大都在外打工,近點就到縣城,遠的就去了珠三角。我們問有沒有利用山區優勢發展特色農業。干部回答,一部分家庭承包村集體的山地種植杉樹,由于大部分杉樹未到砍伐期,因此種樹收益較少。多數家庭由于勞動力不足,只能種植玉米、水稻等養護成本較低的糧食作物,無力發展果樹、菌類等產值較高,但前期投入成本較大的項目。
由于單位負責駐村扶貧工作是其他處室的干部,筆者對扶貧工作了解得并不多。這次面對面與村干部交談,筆者獲知了很多真實情況。總的來看,扶貧工作中門面工程較多,立足長遠的致富項目很少。筆者了解到,單位駐村扶貧以后,投放了較多資金改造村容村貌。第一個工程項目就是改造村委會辦公條件及周邊環境,包括改擴建村委會辦公樓及更新辦公設備、在村委會旁建立休閑廣場、安裝健身器具等。之后單位又投資硬化了部分村道、改造了電網。為幾個大的村民小組購置了垃圾桶,并聯系鎮環衛所定期清理。不可否認,這些門面工程的效果是立竿見影的。當前,我國多數村集體缺乏穩定的收入來源,無力投資公共設施。農村居住環境臟亂差的問題長期得不到解決。因此,扶貧工作將改造農村公共設施作為切入口,是無可厚非的。然而基礎設施的更新只能是觀感上的脫貧,并不能提高村民的實際收入。
在幫助村民致富方面上,筆者單位的主要做法是用扶貧資金作為補貼,低價發放雞苗、鴨苗給農戶飼養,并聯系縣里的養殖大戶定期向農戶收購養到一定月齡的幼雞、幼鴨。這樣做法的好處是農戶不必建立專門的雞舍、鴨棚,飼養的技術難度與成本大幅降低,也能較快收回投資的資金。目前有幾十家農戶通過飼養雞鴨獲得了收入,可以說是效果初顯。
筆者單位選擇養殖雞鴨作為扶貧項目的一個重要因素是村民中已有成功先例。本次慰問活動正好安排了我們去參觀養殖大戶。我們在村委會交談了一個多小時,便去拜訪兩家養殖大戶。其中一家養的是鴨子,另一家則是鵝。兩家養殖大戶在筆者單位駐村前已經在村里小有名氣。我們首先參觀了養鴨大戶的養殖場。養殖場由幾塊水塘圍成。水塘邊拉著尼龍網,岸邊有竹木搭建的鴨棚,另外養殖場的還有一些水泥磚頭砌成的圈舍,據說是養小鴨用。養的鴨子并不是常見的白鴨,而是當地的黑鴨。筆者了解到,這家養殖戶養鴨已有七八年的歷史,當初養鴨完全是歪打誤撞。養殖場最初是養魚的,但不知是何種原因,魚的產量一直不高,而且當時交通不便,魚養成后的外運問題難以解決,一般只能賣到鎮上。養鴨的過程也是一波三折,由于不懂技術,加上山區冬季寒冷,鴨子出現過多次大面積死亡的情況。農戶曾一度想過放棄,但最終堅持下來。
在養鴨場呆了二十來分鐘,我們又趕往養鵝大戶家。養鵝大戶的養殖場就在大戶家不遠處,養鵝的數量看上去比養鴨的要多一些。養鵝需要的水域面積比鴨子少,所以養鵝場的布局更加緊湊。這里的鵝也不是白鵝,而是當地的灰鵝。接待我們的養鵝大戶看起來是一個活絡的小伙,他把我們帶到家里,熱情的招待我們喝茶吃水果。他家是一棟兩層小樓,外飾檔次明顯比其他村民要好,看得出他的家庭收入不錯。養鵝大戶告訴我們,他原來也在外打工,后來聽說家鄉的灰鵝在地市銷路不錯,就盤算起養鵝的生意來。經過五六年的努力,目前他的鵝已經賣到了所在的地市。縣里的幾個酒店都是他的熟客。目前他的最大問題是近年來餐飲業經營狀況一般,對鵝的需求基本處于飽和狀態。
在去養鵝大戶的路上,我們途經小河。幾棟破敗的建筑物孤零零的站立在河灘邊。村支書告訴我們,這是上世紀90年代,縣里開發的旅游休閑項目。當時的主管領導是鎮上出來的人,為了回報家鄉就搞了這個項目。該項目引入了香港的投資,是當時縣里的重點工程。項目開業不久,主管領導因經濟問題鋃鐺入獄。后來的領導是新官不理舊賬,沒有追加投資也疏于宣傳推廣,加之當時交通不便,度假村很快就倒閉了。從這個例子可以看出,扶貧開發就像一個接力賽,如果每一任地方主官都各行其是,就可能導致資源的無謂浪費,最終了無所得。
我們在夕陽的余暉映照下,結束了慰問活動。筆者鉆進汽車,回味著一個下午的所見所聞。在筆者看來,扶貧攻堅的確是一塊硬骨頭。市場經濟的發展,無可避免會帶來村莊的敗落。村莊要恢復生機,必須聚集一批矢志扎根當地的年輕人。讓城市人搞扶貧開發,解決不了長遠問題。只要當新生的農村人將農村視為精神家園,創業樂土,脫貧的根基才能更加穩固,致富的道路才能更加寬廣。
「 支持烏有之鄉!」
您的打賞將用于網站日常運行與維護。
幫助我們辦好網站,宣傳紅色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