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免费人成视频在线观看,国产极品粉嫩馒头一线天AV,国产精品欧美一区二区三区,亚洲 古典 另类 欧美 在线

首頁 > 文章 > 經濟 > 三農關注

鄉村建設中的合作經濟與集體經濟模式探討

神農后人 · 2006-08-29 · 來源:本站原創
收藏( 評論() 字體: / /

鄉村建設中的合作經濟與集體經濟模式探討

要點:在當代鄉村建設中,存在兩種基本的經濟模式:協會經濟與合作社經濟。協會經濟一般來說是合作經濟,以成員自身的經濟為基礎,通過互助合作實現額外的經濟收益。比如各地存在的專業種養殖協會。合作社經濟在中國的理解一般是集體經濟,成員入股,然后開展一個集體擁有的大的項目(比成員大的)。這是兩種完全不同的經濟模式,分析清楚這兩種經濟模式,有助于我們理解鄉村建設中合作社經濟所存在的一些問題。

一、基本問題的一般性概述

在今天的鄉村建設中,一般存在協會和合作社兩種農民合作經濟組織,相應地也存在兩種經濟模式,一種是以農戶經濟為基礎,協會提供服務并促進社員之間經濟互助合作的合作經濟模式,另一種是由農戶入股,然后由合作組織(一般是合作社或者綜合農協)上一個比較大的經濟項目,這是一種典型的集體經濟模式。

從實踐的層面講,基于協會的合作經濟一般是比較成功的,比如開展統購統銷,技術服務,農民和會員也非常受歡迎。比如安徽南塘,每年通過統購活動節約很多的資金。山西永濟的農會通過農資購銷合作每年也贏利不少。從各地的一半經驗來看,統購統銷幾乎是沒有什么風險的,也為廣大農民所接受。但是另一種經濟模式運行卻比較困難,不少合作社吸收部分社員入股,勉強上項目,而后期的資金技術銷售又無法跟進,大多是失敗的,有些合作社因此陷入經濟困境之中,瀕于破產。比如山東姜莊的養豬場的例子,豬養起來了,后期的銷售無法跟進,市場疲軟。再比如湖北三岔合作社的茶場和養鴨等項目,后續資金嚴重不足成為困擾合作社發展主要原因。而其它合作社的集體項目往往在沒有開始以前就已經流產了。從這幾年的經驗來看,通過統購統銷合作組織得以維持的案例不少,但是通過集體經濟成功的案例卻幾乎沒有。這也正應了一個國際范圍內的一個普遍經驗:生產領域的合作狀況,有95%以上是失敗的。

為什么合作經濟比較成功,而合作社的集體經濟卻往往失敗,甚至有時候幾乎是必然失敗的,是我們倡導的理論模式有問題,還是農村的經濟基礎不相適應,下面將從理論、實踐和歷史等幾個層面詳細探討一下這個問題。

二、兩種合作組織形態的區分:協會與合作社

從實際的情況來看,大部分的合作社仍然屬于行業協會性質的,能夠達到合作社水平的合作社的不多,資金互助組織是合作經濟的附屬,現在也處于行業協會階段,普遍還沒有達到集體銀行的水平。

拋開理論意義上的爭論,協會和合作社都是合作經濟組織。鄉村建設各種的組織類型劃分可以用下圖來表示:

從他們本身的意義來看,協會似乎更有行會的意思,按照我個人的理解,協會就是農戶之間的行業組織,專業協會就是專業農戶的行業組織,這種理解似乎在今天的鄉村建設內外似乎更可以說得通。協會成員繳納很少的會費,并以此一方面獲得與自己生產相關的服務,另一方面成員在協會內部能夠得到因為合作互助而帶來的合作收益。對于合作社,在目前的現狀來看,存在兩種的不同的形式,一種是以鄉建所倡導的合作社,組織和制度規范程度比較高,通過社員入股來開展經濟,這時的經濟開展方式就跟企業非常相似了,資本、技術、信息、人才、勞動力等這些要素都是必不可少的。部分綜合農協與此相似。在鄉建外部,一般是指專業經濟合作社。很顯然鄉建的合作社一般是屬于集體經濟的類型,而專業經濟合作社則是專業行會。

另外,上面提到的有兩種組織類型需要說明,即綜合合作社和綜合農協,他們在很大程度上已經具備了社區綜合性的集體組織,如果我們拿這些組織的目標與早期西方空想社會主義者們所設計的理想制度相比,發現居然驚人的相似,例如歐文在美國的公社設計。在目前不少綜合合作社或者農協中,例如郭家的合作社,他們的遠期規劃,大多包含合作社主導的集體經濟,社區公益,金融、消費等,就一個獨立的農村社區來看,宛如一個完整系統的公社/集體農莊。理想化的合作社發展狀態恰恰是像以色列基布茲這樣的集體農莊。

從上面的分析來看,行業性的專業協會或者專業經濟合作社與合作社/綜合農莊是兩種幾乎完全相反的經濟模式,一種以家庭經濟為核心,一種以社區共有為核心,從目前來看,似乎是兩種極端的發展方式。

從客觀上講,目前絕大多數的農村的經濟仍然相對落后,在組成農村經濟的基本單位農戶,經濟狀態基本上處于一種饑餓狀態,也就是說,任何一個家庭都在拼著命掙錢,發展生產,因為他們稍微一松懈,下一步可能面對的是生活水平的下降,教育醫療等問題隨時會將他們拉入貧困的世界。這樣以來,每一個家庭都會想方設法獲取相對緊缺的農村資源,發展家庭經濟,而從他們那里抽出即使是很少的一部分資源也是非常困難的。另一方面,對于合作社的骨干來說,由于接受了集體經濟的思想,總是想方設法從成員那里多獲取一些股金,來發展合作社集體經濟,而社員又非常不愿意,這樣便造成了目前的一些現狀,農民參與行業或者服務的協會積極性要比合作社高一些,在具體的方式上要更加有效。而合作社往往成為極少數幾個合作社骨干經營的空組織。

在某種程度上,這兩種不同類型的合作組織內部關系也是不一樣的。在協會內部,社員對協會是接受服務與提供服務的關系,社員之間是合作的關系。在合作/綜合農協,很多時候社員與合作社反而 成為一種對立,社員總是期望服務,而合作社(領導者)卻總是期望社員多交納一些股金,為合作社做些義務貢獻。

這兩種不同的合作經濟方式看來似乎可以通過兩個階段論來進行理解,即將行業協會/專業經濟合作社當作合作經濟的初級階段,把集體經濟性質的綜合合作社作為合作經濟的高級模式。

三、兩種經濟模式的對比分析

根據上面的分析和論述,以及對目前農村合作組織經營模式一般歸納,我們可以得到如下兩個模式圖:

(1)合作經濟——行業協會

其中:黃的部分表示這些功能是通過協會共同提供的。

(2)集體經濟模式圖

    從上面的兩個圖示來看,兩種經濟模式幾乎是兩種完全不同的經營運做模式,行會性質的協會專業合作社其經濟基礎仍然是小農家庭經濟,農民參與的主要目的是為了獲得一些服務以及能夠得到合作互助所產生的額外收益。而合作社(集體)經濟模式則基本上是一種特殊的股份合作制企業,需要完全按照企業的經營模式來進行,社員如果是作為投資,而不會或者很少參與具體的經營管理,即使參與也是作為雇工的身份介入。加入農村精英們的理想之后,往往這種經濟體在發展的初期就十分強調集體收益和內部福利,以此來實現他們對社區的風險。

很明顯,在組織成本上,后一種模式要遠遠大于前一種模式,行會協會的模式內部關系比較簡單,成員與組織的關系就是服務與合作交流的平臺,而后者則是一種現代意義上的投資關系,將來必然還要涉及到職業經理人,組織管理成本極高,這樣一來生產各要素必須響應地專業化、管理正規化,才能夠與現代化的農業公司相抗衡,而監督和被監督,以及利益驅動也必然會成為將來合作社所面臨的具體問題。

值得思考的是,兩種不同模式之下農民的心態是怎么樣的,很值得進一步探討一下。拿現在鄉村建設中的合作社來說,社員的參與積極性不高是普遍的情況,合作社的內部事務幾乎集中在幾個少數骨干身上,這樣產生了社員與領導人相互埋怨的心態,一方面社員責怪合作社領導人不做實事,不能夠為社員帶來實在的好處,另一方面合作社領導人認為合作社是大家的,不能光靠自己的無私奉獻,需要大家共同出力,事情才能夠辦得起來。實際上,社員是以投資人的心態面對合作社的,或者是一種交易買賣關系,而這是與合作社骨干的集體思想是完全不同的,社員要相對現實很多。而在行業協會內部,這樣的情況相對少些,因為會費較少,主要是提供服務,并且不會給協會領導在自家生產方面帶來很大影響,而這些服務又是與社員切身相關,因此雙方都比較樂意,組織和管理的成本極低。

四、歷史性探討:農村合作組織的經驗、教訓和反思

從歷史上來說,中國農村大約有兩個不同的合作組織階段,或者說是兩種不同的文化背景之下產生的農村合作組織。一種是傳統意義上歷來中國農村就存在的各種民間互助團體,比如宗族、結社以及各種行會等,這種組織/團體持續到上世紀中葉,基本上退出歷史舞臺。另一種是在西學東漸的歷史背景下,由西方引進的合作社概念,例如早期的鄉村建設代表人物梁漱溟和晏陽初就分別在山東鄒平和河北定縣開展合作運動。國民政府和共產黨也致力于推進在農村舉辦各種合作社。這些都大致開始于上世紀初期并一直持續到現在。

對中國今天的農村組織化產生影響的應屬上世紀50-60年代的合作化運動,當時,中國農村在很短的時間內通過政治和領導人威信,由最初的換工、互助組,到后來的初級社中級社高級社,最終實現了農民的集體化,加上農會,最終演變到了人民公社。這一現狀一直持續到文革后期,才逐步瓦解被村民委員會取代。1978年以后,在部分農村又自發地產生了一些各種民間性的專業協會。

本世紀初,新鄉村建設運動興起,并且陸續成立了一些公益組織,例如文藝隊,老年人協會婦女協會,隨著公益組織建設的推進,隨之拉開了新一輪農村組織化的序幕。各種專業經濟協會,紛紛建立,隨后又紛紛升級為合作社。這種做法也開始逐步為社會采納。

反思中國農村合作組織的歷史,發現有如下幾個值得思考和反思的地方:

1、在如何對待中國民間本土存在的合作互助組織的問題上,一直沒有很認真的反思。目前在理論界一般存在良種看法,一種是簡單地認為傳統的農村合作組織就是封建糟粕,黑社會,完全打倒和消滅。一種看法認為中國的農村根本就不存在互助合作,更沒有合作組織。因此在推進組織化建設的時候更多的是照辦西方合作社制度和模式。

事實上,在民間存在的很多例如家族、民間性的結社、同學會、同鄉會、會[1]、行會,實際上在農村(中國社會)發揮著組織者的作用,他們很有效地長期將農民組織起來,并且程度很高,在內部通過中國自己所特有的方式——倫理秩序,實現成員之間的互助和協作。這些組織該如何對待?值得我們思考。

2、合作社運動在上世紀實際上是全球性的運動,并不是中國所獨有的,換句話說,合作社有其深刻的國際背景。

合作社最初產生于(西方)英國,是伴隨著西方工業化的進程產生的。早期的合作經濟思想產生于空想社會主義。與共產主義社會主義理論一樣,反映了西方工業化背景下無產階級的思想和意識形態。并且隨著西方全球而推向全球。可以這樣來理解,西方的工業化,產生資本主義與社會主義兩大主流矛盾,而合作社運動是介于這兩者之間的某中形態,并且為資本主義和社會主義所樂意接受的。

可以進一步分析,合作社是伴隨著西方小生產者的逐步破產,無產者的共同合作消費需求產生的,前者演變為生產合作社(行會),后者演變為消費合作社。

既然中國社會(東方)與西方社會有者不同的發展模式[2],而從目前看來工業化未必是我們唯一的發展道路成為一種公認的事實,那么合作社運動與中國社會傳統如何結合,還需要認真反思,或者說,合作化與社會主義資本主義一樣,都是推動工業化的,只有在工業化條件下,才能發揮其作用,這是我們最求的目標嗎?

3、合作社是適合中國農村的先進的生產關系嗎?按照經典的馬克思主義理論,生產力決定生產關系,生產關系對生產力具有反作用。從這一點來理解中國的歷史上上世紀50-60年代所快速推進的集體化,即如果農村有了先進的社會關系——人民公社,那么農村的生產力就能夠得到發展。但是我們看到的事實卻是社會基礎大大限制了生產關系作用的發揮。最后成為普遍的消極怠工。

4、組織(合作)化的速度問題值得反思。歷史上的人民公社運動在短短幾年內迅速完成,很多組織形式在農村迅速轉變,如走馬觀花,一種組織沒有穩定,另一種就迅速替換,農村的矛盾被大量積累。同時,農村原有的一些文化價值觀念仍然存在,一些社會運動并沒有徹底消除這些傳統的價值觀念,農民在內心深處仍然是抵觸性的,這也是文革后期人民公社為什么會迅速解體的一個重要原因。

5、集體/公有制的合作化嘗試幾乎沒有取得成功,現在能夠看到也僅僅是個別的特例,不能成為普遍的現象。真正作為集體性的合作組織其實是在人民公社運動開始之后,其余的都只能算作行會,而人民公社能夠實現的一個很的實現前提是政治和領導人威信。我們在看以色列的基布茲集體農莊,其實是跟以色列的政治軍事環境有很大關系,就跟早期清兵入關以前的八旗制度一樣,是一種在非常態情況之下的被迫選擇。但是今天看來能夠讓農民完全合起來的理由和原因并不是非常充分。

實際上,很明顯我們需要探討的是那種經濟模式合作組織更適合小農,更適合中國的農村,更適合中國獨特社會文化基礎。

五、從行會(協會)合作經濟到集體合作社經濟

上面的分析表明兩種現存的經濟模式在事實上是差異很大的,根本無法混為一談,簡單地混稱為合作經濟。

根據我個人的看法,行會協會的合作經濟與當前小農的經濟條件和社會基礎還是比較適合的,而集體經濟卻又是中國農民幾千年來的理想社會形態,可能現階段不是太適合開展集體經濟,但是將來會有個很好的過度方式。

農民與合作組織的關系可以簡單表述為小溪與大河的關系,小溪干涸,大河也會干涸,小溪水多,大河也會水滿;相反的邏輯是,大河干涸,小溪也不會長久,大河水滿,小溪也會水多。兩種不同的合作經濟模式正是符合這兩種情況。

問題的關鍵在于建設的前提條件是小溪和大河都缺水,甚至大河是干涸的。所以,我們只能培養水源——小溪,小溪水多了,再引入大河。而后者通過培養大河的方式是短期內不能在廣泛意義上行痛的。

在合作組織發展方面,具體的設想就是現階段應主要推進小農戶的行業合作經濟,等待農戶經濟逐步壯大,在吸取部分資源,開展集體經濟,進一步增加農戶的凝聚力,從而在實質上促進農村的組織化,形成經濟共同體。

1、現階段不適合于在農村鼓勵開展普遍意義的集體經濟方式,主要的原因可能有如下幾個方面:

(1)進行集體生產的各要素幾乎完全不具備,例如資金(資本)問題,社員不可能拿出集體項目投資所需要的全部資金,剩余的只能通過銀行信用社貸款來解決,這樣一來現在嘗試的資金互助就不能發揮作用,因為資金互助只能提供社員內部短期性的資金余缺問題,并不能發揮積聚資金的功能;技術、財務、信息、市場、管理都很難在短期內擁有專業的人才加入或者產生,勞動力也是一個關鍵因素,合作社往往必須通過支付工錢來雇傭合作社成員,而這些流動資金是很難有準備的。

(2)復雜的合作成本,經營決策非常緩慢,合作社背負上了沉重的包袱,其產品很難在市場上占據優勢。

(3)理念的認同也是一個主要原因,社員需要的是互助合作,被服務,而合作社需要的是奉獻,并且是先奉獻,強調整體集體利益,強調長遠利益,而農民一般不會一下認同這種思維方式。

從而可以有這樣的一個判斷,合作社(集體)經濟在短期內,天時、地利、人和等基本的成功條件都不能完全具備,可能不適合在農村大力推廣。而最為關鍵的一個因素——人,合作社恐怕在短期內也難以達到統一的認識,這里指的是合作社內部的實質認同,而非精英認同。我想這也是全世界范圍內生產合作領域95%的嘗試都是失敗的主要原因,集體經濟暫時不適合他們。

2、應鼓勵引導服務農戶經濟為基礎的行業協會經濟模式,促進農戶在生產各環節和方面更為深入的互助合作,增加合作收益。

目前在合作經濟里,主要能夠看到合作收益的只有統購統銷,而實際上生產前期的購銷領域在農民的生產環節里面只不過站很小的一部分,產生的合作收益有限,而其他領域的合作收益潛力還是非常巨大的,例如,提高產中的合作程度,促進產后的合作深度,都會降低生產成本增加合作收益。因此我們需要深入分析值得合作的每個生產的環節,這樣在生產領域變可以獲得一定成效。

3、兩種經濟模式/狀態的過度。當農戶經濟得到一定成長和自立,以及逐步分工明顯化,產生各種專業人才,便會進一步產生一些集體(共同)的需求,這是便具備了開展集體(合作社)經濟的條件。這時合作社可以從社員中聚集更多的股金,開展規模相對比較大的集體經濟項目。共同的福利需求、一定的資本、各種專業人才,使得合作社能夠有能力開展現代化程度很高的規模生產,而共同的福利需求也會大大降低合作成本,使得合作社能夠輕裝上陣,這便是人和。

六、對問題的總結:鄉村建設中組織化的定位與反思

提高農民的組織化程度已經在當代的鄉村建設中成為共識,推進專業經濟合作組織建設也是黨中央和國務院倡導新農村建設的重要任務。但是組織化又確實存在不同的形式,哪一種形式是適合我中國當前普遍意義上的農村,組織化的推進如何引導。成為擺在我們面前的現實問題。

首先,提高農民組織程度不是組織程度越高越好。基礎性的有互助組,到專業協會(行會),高級的組織形式有綜合合作社,綜合農協,甚至還有集體農莊。在這幾年的鄉村組織推進工作中,最求高的組織形式成為各鄉村試驗基地的普遍趨勢。但是我們看到的卻是,由于合作社本身需要相對完善的組織制度,而這些組織制度基本上取自于國際合作社聯盟,比如七大原則,監事理事會制度,國際合作社已經有了一百多年的發展,制度非常成熟,而中國卻屢次中斷,現在幾乎是重新起步。這樣一來,現在的合作社就等于背上了一個很沉重的包袱,一般農民不是一下就會完全認同這套理念和制度。而組織化程度較低的互助組或者專業協會,因為制度簡單,組織形式靈活,開展項目具體明確,效果明顯,更能夠適應現階段普遍農村的實際情況。因此,提高組織化程度,定位不如放在專業協會上,提高農民和合作程度。

其次,組織化的并非越快越好。在幾年的鄉村建設中,各地的農民合作組織由最初的公益組織(文藝隊、老年人協會、婦女協會)起步,到后來陸續成立的各種專業協會,最后各地迅速轉為綜合性的合作社,或者是在各協會基礎之上成立一個合作社來整合各組織,或者直接由協會改頭換面重新選舉改組為新型合作社。而這一過程幾乎是在2-3年之內迅速完成的。原有的一些如成員認同、制度不完善等問題沒有得到化解,新的問題又迅速產生,而農民在這種迅速轉化中的心態和思想也無法迅速跟進。從客觀上將,雖然現在合作社已經有了一個比較高的制度,但是在組織形式和實質上仍然是行業協會性質。這種生產關系上的不適應,成為今天絕大多數合作社的普遍問題。所以,我們不妨放慢一些腳步,將工作做扎實,將合作做深入。

再次,破除組織化的迷信。在鄉村建設中比較流行的一種說法是認為農民一旦組織起來就能解決很多問題。在鄉村建設者們的邏輯里認為,農民組織起來之后,組織程度的提高也是農民自能力的提高,也是自立和解決自身的過程。在農民看來,組織化成為大家致富的通道,并且通過不斷提高農民的組織化程度來實現與市場的對抗,直到現在成立區域和全國性的合作聯社。但是我們如果客觀冷靜地分析,可能還有很多問題值得考慮:

1、合作社的資源動員能力遠不如農業企業。合作社在初期只能掌握少數的資源(主要是股金),并且在動用的時候必須通過一套效率比較低的民主決策制度來進行。而企業不同,產權關系明確,老板對企業資源絕對掌控。這樣一來,當商機出現時,企業會比合作社更加有效,迅速把握商機,仍然無法競爭過企業適應市場。

2、合作社內部沒有充分實現合作和組織化。現在的合作社只不過是在形式上農民之間具備初步的組織之形,但是在具體的互助合作方面仍然很少,社員的參與程度也普遍不高。合作社的人力調動能力是不高的,這是合作社的實情。而在合作社骨干方面則是另外一翻情況,他們是奉獻的主力,具備強烈的公共意識,發展的愿望比一般社員要更加急切,在推動發展的時候特別感受到力量的薄弱和單薄,所以非常強烈地需要聯合起來,先是區域的聯合,之后就是全國的聯合。可以這樣理解,社員越冷淡,參與程度越低,合作社之間的聯合愿望便越強。

3、從合作的效果來看,區域性的合作社聯合很難推進,在地方合作社數量仍然太少,難以對本地市場造成絕對的影響,在全國方面,仍然只是分散零星的少數村莊,市場份額是微乎其微的。拿全國合作社比較集中的兩個地區河南蘭考和吉林梨樹來說,蘭考的合作社也不過四個,梨樹的也不多,甚至合作社之間存在競爭關系。市場無法控制,聯合的實質效果就不會明顯。

這樣一來,合作社聯合的程度越高,而基礎性的合作互助又容易被忽視,社員能夠看到的合作收益很少,可能到時候參與市場的損失會更大。所以合作社聯合最好緩一緩為妙。

此外,外國模式的參照問題。似乎當代鄉村建設中主張參照日韓臺模式的觀點相對占主導,主要的理由是中國的小農經濟與日韓臺同屬東亞小農經濟生產方式,非常類似。但是我們有些特殊因素,考慮這些因素,我們是不能簡單照辦的。

1、日韓臺都屬于島或者半島經濟,農業地理環境狹窄,市場相對狹小,小國的民族心理非常明顯,民族認同感相比中國大陸要強很多,特別是韓國和日本。規模小相對容易操作,認同感強,比較容易團結合作,容易形成全國性的合作組織聯合體。而中國大陸地域遼闊,相對區域間農民基本沒有合作的必要和可能;

2、中國絕大多數朝代都是嚴格禁止農民組織的,大多本土民間組織只能隱藏于民間成為“黑社會”,例如清代就對結拜的人處以死刑。這樣深厚專制傳統之下的農民,其實是分散容易,組織很難的,組織起來同時更是對中央政府巨大的挑戰。而日韓臺的這些傳統則不是很強。

3、中國受歷史上人民公社化的影響,當代鄉村建設中的組織化仍然無法擺脫社會主義的思想的影響,也就是說中國的合作社很容易一開始就傾向于開展集體經濟,提倡公有制經濟,會反對小農為基礎的私有制合作經濟。而從日韓臺模式來看其實是以小農為基礎的私有制合作經濟,在此基礎上開展共有經濟。

所以,我的基本結論是,在鄉村建設中,目前以倡導協會(行會)經濟比較適合,而對于高組織形式的合作社和集體經濟模式則不宜倡導。現在合作組織應該做的事情是將生產合作做深入,做扎實,產生出明顯的合作收益,穩步前進,農民才會看到合作和組織起來的希望。

2006年8月29日



[1] 指中國民間流行的互助金融組織,例如標會,在李景漢先生的《定縣社會概況調查》中也有詳細論述。

[2] 馬克思稱為亞西亞方式。

「 支持烏有之鄉!」

烏有之鄉 WYZXWK.COM

您的打賞將用于網站日常運行與維護。
幫助我們辦好網站,宣傳紅色文化!

注:配圖來自網絡無版權標志圖像,侵刪!
聲明:文章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不代表本站觀點——烏有之鄉 責任編輯:青木

歡迎掃描下方二維碼,訂閱烏有之鄉網刊微信公眾號

收藏

心情表態

今日頭條

點擊排行

  • 兩日熱點
  • 一周熱點
  • 一月熱點
  • 心情
  1. 你搞一次個人崇拜試試,看看有多少人會崇拜你?看看你搞得出來嗎?
  2. 為什么批評西方的他們都“意外死亡”了?
  3. 毛主席像事件:美策動,迫使中國放棄毛澤東思想!
  4. 侯立虹|誰在動搖“兩個毫不動搖”?
  5. 從兩處戰火看東方和西方思維方式
  6. 以色列會亡國嗎?
  7. 司馬南:美國為什么沒能把巴基斯坦徹底拉過去?
  8. 郭松民 | 評普京年度記者會:“過度輕信”及其他
  9. 這才是最難打的戰爭,國安部門剛發出積極信號
  10. 大陸認定臺灣設置貿易壁壘,惠臺政策即將終結
  1. 普京剛走,沙特王子便墜機身亡
  2. 司馬南|對照著中華人民共和國憲法,大家給評評理吧!
  3. 弘毅:警醒!?魏加寧言論已嚴重違背《憲法》和《黨章》
  4. 湖北石鋒:奇了怪了,貪污腐敗、貧富差距、分配不公竟成了好事!
  5. 這是一股妖風
  6. 公開投毒!多個重大事變的真相!
  7. 你搞一次個人崇拜試試,看看有多少人會崇拜你?看看你搞得出來嗎?
  8. 美國的這次出招,后果很嚴重
  9. 褻瀆中華民族歷史,易某天新書下架!
  10. 司馬南|會飛的螞蟻終于被剪了翅膀
  1. 張勤德:堅決打好清算胡錫進們的反毛言行這一仗
  2. 吳銘|這件事,我理解不了
  3. 今天,我們遭遇致命一擊!
  4. 普京剛走,沙特王子便墜機身亡
  5. 尹國明:胡錫進先生,我知道這次你很急
  6. 不搞清官貪官,搞文化大革命
  7. 這輪房價下跌的影響,也許遠遠超過你的想象
  8. 三大神藥謊言被全面揭穿!“吸血鬼”病毒出現!面對發燒我們怎么辦?
  9. 祁建平:拿出理論勇氣來一次撥亂反正
  10. 說“胡漢三回來了”,為什么有人卻急眼了?
  1. 在蒙受冤屈的八年中,毛澤東遭受了三次打擊
  2. 痛心,反華潤人丁一多因強奸被捕,哈哈!
  3. 鐵穆臻|今年,真正的共產主義者,要理直氣壯紀念毛澤東!
  4. 《鄧選》學習 (十一)發展速度
  5. 司馬南|對照著中華人民共和國憲法,大家給評評理吧!
  6. 司馬南|對照著中華人民共和國憲法,大家給評評理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