迎百年黨慶 學中共黨史
毛澤東對中國社會主義道路的探索
烏有之鄉【人民公社】專題研討會紀要
(通訊員志愿者李星)“百年恰是風華正茂”,今年是偉大的中國共產黨成立100周年。為慶祝建黨100周年,2021年5月23日,烏有之鄉在北京召開了主題為“迎百年黨慶 學中共黨史——毛澤東對中國社會主義道路的探索”的人民公社專題研討會,30余人參加。烏有之鄉站長范景剛同志主持本次專題研討會,會上張文茂老師就人民公社問題進行了講演。
會議一開始,張文茂老師就拋出一個問題:為什么要研究人民公社問題?張文茂老師認為,研究人民公社問題意義重大。一方面,這是學習百年黨史,公正評價改革前30年歷史所無法回避的問題,同時這也有助于深入了解毛主席所開辟的社會主義建設道路和理論以及牢記毛主席歷史地位和豐功偉績;另一方面,當前三農問題能否解決的關鍵之一也正在于能否正確認識人民公社問題。張文茂老師提到,要真正研究清楚人民公社問題有一個原則:把人民公社化運動和人民公社制度加以區分。前者主要限于1958年到1961年公社三級體制確立之前。后者指1962年到1983年的三級體制時期,即人民公社六十條確立之后的“三級所有、隊為基礎”的體制時期,直到1983年被廢除。只有這樣,才能還歷史的本來面目,正確評價人民公社和毛主席的社會主義建設理論。并且,應當認識到人民公社所發揮的作用,人民公社是實現農業現代化、農村工業化及對傳統農業社會進行改造的組織和載體,其不僅僅是一個經濟上的制度設計,也是包括工農關系、城鄉關系、文化教育衛生事業等在內的未來社會上層建筑中政治和文化層面一系列的制度安排。
接著,張文茂老師詳細地介紹了人民公社化運動發展的過程。公社化運動的最初起因是農田水利基本建設的需要和未來農業機械化的需要。后來,各地在大搞水利建設中出現了并社熱潮,不過并社后的叫法并不統一,如衛星農業社、躍進農業社,集體農莊、人民公社等。1958年8月,毛主席在視察河南七里營之后肯定了“人民公社”這個名字好,此后這類合作社的名稱就逐漸統一稱作人民公社。但是,在公社化運動發展及建設的過程中,卻出現一系列“左”的錯誤,如“一平二調”的共產風、低水平的窮過渡、浮夸風、不講多勞多得的平均主義等。1958年10月,毛主席開始發現有問題,并從1958年10月下旬開始,通過不斷開展調研、召開會議、講話等方式來解決人民公社化運動中的“左”傾錯誤。到1961年,毛主席親自主持人民公社條例六十條的起草工作,三月一稿,六月一稿,并于1962年八屆十中全會通過了六十條,同時宣布三十年不變。至此,人民公社三級所有、隊為基礎的體制才終于穩定下來,人民公社化運動基本告以結束。
然后,張文茂老師又介紹了人民公社制度的特點、發展階段及內在機制。人民公社三級體制是指公社、生產大隊和生產隊三級分別獨立經營核算,公社對大隊、大隊對生產隊又有一定的管理職能,但土地等基本生產資料歸生產隊所有,并以生產隊為基本核算單位的經營管理體制。人民公社的發展主要有三個階段,一是以糧為綱的農業經濟階段;二是公社工業化階段(主要表現為大辦社隊企業);三是城鄉一體化階段。不同階段之間的轉變需要一定條件和過程,首先是由以糧為綱向公社工業化階段轉變要有兩個前提條件:全國范圍內保證溫飽的糧食問題已解決(我國1974年到1975年人均糧食超過300公斤)和國家獨立的工業體系已經基本建成,而在上個世紀70年代中期,我國就已達到第一個階段的轉化時間點。其次是由公社工業化向城鄉一體化融合發展的轉變,這一過程到來的主要標志有兩個:即農村內部的城鎮化集中集聚過程開始和出現社隊企業與城市國有企業融合發展的趨勢。而南街村的發展進一步充分證明人民公社制度在我國是能走得通的。
最后,張文茂老師提到解散人民公社制度的危害,主要表現在農業集體經濟體制被肢解、農村工業化進程夭折、農村城鎮化轉型失敗、城鄉一體化進程中斷等方面,這使得農村本土化的城鎮化和工業化被打斷,使得發展城鄉資本主義成為可能,最終導致城鄉差距持續拉大,社會加快兩極分化。雖然人民公社制度已經不復存在,但研究人民公社問題仍對當前解決三農問題,實施鄉村振興戰略有著重要意義。
參會的部分同志針對張文茂老師的講話,進行了發言。
知青代表李鐵強同志聯系自己在農村的生活經歷講到,人民公社制度在農業機械化和農村工業化中有著巨大優越性,但是隨著人民公社制度的解散,農村的發展非但沒有更上一層樓,反而退步了,首當其沖就是農業生產力的下降。并且,由于農民種植農作物的成本遠高于其收益,導致目前農村的很多土地都出現荒廢的情況。
李老師提出,一是談人民公社問題不能就人民公社談人民公社,要從中國革命的發展階段,即從新民主主義革命到社會主義革命來看。二要認識到,具體到人民公社的發展,雖然在三年困難時期遭受到了巨大挫折,但后期發展的越來越好,其優越性已得到巨大體現。三是要認識清楚人民公社倒退到個體經濟的歷史原因和后果,其本質是兩條道路,兩種路線斗爭的結果。四是要明白沒有農村的現代化就沒有中國的社會主義現代化,只有恢復毛主席路線,中國的社會主義才有希望和前途。
中國社會科學院經濟研究所研究員左大培老師指出,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并不適合搞農業機械化。上世紀80年代起全國各地推行的聯產承包責任制對部分發達地區來說,其實是阻礙了生產力的進一步發展。
曾在密云縣當三年村官的一位同志:現在農村多是各村各自為戰,因土地造成的矛盾往往難以解決,要解決農村問題必須回到集體化道路。
中國紅色文化研究會副會長胡澄老師:百年黨史就是中國共產黨的先進知識分子帶領農民、發動農民、覺醒農民去創造歷史的過程。中國共產黨領導中國革命,就是靠“組織起來”,帶領農民和工人組成可靠的同盟軍來取得中國革命的勝利,取得社會主義建設的偉大成果?,F在有一些人否定人民公社建設和社會主義建設成果,其實是兩個階級兩條道路兩大陣營的對決,就是在用精英史觀、富貴史觀和資本史觀來否定勞動史觀、底層群眾史觀。我們不僅要捍衛正確的道路、正確的歷史,也要搞好統戰,組織好文化中的統一戰線。
天津師范大學郝貴生教授發言強調,討論農村問題不能孤立農村問題,必須從整個中國社會的發展這個層面來看,要認識到農村問題實際上是整個中國社會的現代化問題、工業化問題。同時他強調,當前的國內外形勢十分復雜,要運用階級斗爭的觀點來分析問題,實事求是,敢于實踐,多做調查研究,要從自身做起,為國家和黨的事業做貢獻。
中國科學院研究員金矢老師說,人民公社之所以被解散,實質是路線斗爭所導致的,我們必須認識到這一點。
著名學者王中宇老師指出,單純解決農業問題不足以來解決農村和農民問題,要解決農村和農民問題必須走工業化道路,而這條道路正是毛主席提出來的。人民公社其實是毛主席在中國探索了一條實現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的道路。張文茂老師的研究非常有價值,我們應該多一些人來做這樣深刻的理論研究。
中央政策研究室綜合局原局長張勤德同志指出,學習黨的百年歷史,最有現實意義的就是講黨史要抓住路線斗爭。今天張文茂老師講清了從1958年到1966年這段時間圍繞人民公社的歷史,應當認識到,圍繞著人民公社所發生的斗爭,實質是走社會主義道路還是走資本主義道路的斗爭,而弄清楚這段歷史也有利于理解文化大革命。同時,了解并學習這段歷史也有助于我們認識到毛主席社會主義建設總路線的正確性。
「 支持烏有之鄉!」
您的打賞將用于網站日常運行與維護。
幫助我們辦好網站,宣傳紅色文化!
歡迎掃描下方二維碼,訂閱烏有之鄉網刊微信公眾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