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中國前三十年工業化取得的成就,有些人將其貶低得一無是處。
聯合國的數據顯示,新中國在1970 年就成為第六大工業國(幾年后又被反超,成為第七,改開前又回到第六名),但是有些人認為新中國的匯率偏低,“占了匯率的便宜”。如何消除匯率的影響呢?那就只好用工業品實際的產量來比較了。無論匯率如何變化,工業品的數量是不會變化的。從工業品的產量看新中國在上世紀70年代中期已經是第五大工業國。
請見筆者考證文章新中國前三十年成為世界第六大工業國?妥妥的第五名!
面對工業品產量這樣的數據(世界第五名),這些人又說新中國前三十年的工業化是廢銅爛鐵,尤其盛行的說法是新中國前三十年的汽車制造是用手敲打出來的。
這個說法是從何而來的呢?
筆者翻閱了《鄧小平文選》第三卷,《視察上海時的談話(一九九一年一月二十八日——二月十八日》:
如果不是開放,我們生產汽車還會像過去一樣用錘子敲敲打打,現在大不相同了,這是質的變化。
看來,“改開前汽車制造是用手敲出來的”出處,大概是這里了。
那么,新中國前三十年的汽車真的是用錘子敲敲打打制造出來的嗎?
根據關云平《中國汽車工業的早期發展1920年—1978年》:
蘇聯汽車制造技術的對華轉移,首先就體現在實物層面的技術資料和生產設備運華。......一汽生產所需的產品圖紙、工具圖紙、設計及工藝等技術資料,全部由蘇聯供給,并已翻譯使用。其中,非標準工具應有22524種,由蘇聯供應11941種。該廠大多數設備也是蘇聯供應的最新產品??梢哉f,一汽的技術完全是由蘇聯提供的。據陳祖濤記載,蘇聯的汽車工業在發展初期也采取過移植模式。蘇聯成立后,長期面臨著資本主義發達國家在技術上的封鎖,但是1931年,西方世界陷入經濟危機,斯大林利用這一契機,向美國提出以黃金購買全套的汽車廠。這樣,蘇聯買下了福特公司的盧吉汽車廠。盧吉汽車廠是一個綜合性的大量采用流水線生產的汽車廠,整座廠包括煉鋼、軋鋼、輪胎、玻璃以及汽車各個總成的專業廠。蘇聯政府買下了盧吉汽車廠的全套圖紙和生產設備,在伏爾加河畔建起了高爾基汽車廠,生產嘎斯汽車。因此,蘇聯在發展汽車工業時確實曾經采取過移植美國工廠的模式。而蘇聯幫助中國建設一汽,可以說是復制了自己的經驗。不過,中國從蘇聯移植的工廠,并非高爾基廠,而是當時更為先進的斯大林汽車廠。斯大林汽車廠的前身是莫斯科一個叫阿莫的汽車修配廠,年起,該廠逐漸被改造為一個現代化的汽車制造廠,其途徑則是從各國采購先進的設備加以組合。二戰期間,斯大林汽車廠開始大批量生產噸吉斯型汽車,戰后,吉斯又被成功轉產為載重噸的吉斯型。在蘇聯特殊的政治體制下,能以最高領袖斯大林之名命名的汽車廠,具有特殊的地位。從這個意義上說,蘇聯提供給中國的汽車制造技術雖然在世界上絕非最前沿的’但在蘇聯來說也屬于最先進的了。實際上,從一開始蘇方就表示“將比照斯大林汽車廠的規模援建中國汽車廠——斯大林汽車廠有什么設備,援助中國汽車廠就有什么設備;斯大林汽車廠有什么樣的平,援助中國汽車廠就有什么樣的水平”
這是生產解放牌卡車的一汽的技術引進情況。從這段敘述中可以看到,蘇聯引進的汽車生產線是福特的流水線——福特公司的盧吉汽車廠,而中國引進的是比盧吉汽車廠更為先進的斯大林汽車廠。
至于“一個綜合性的大量采用流水線生產的汽車廠”——福特公司盧吉汽車廠是不是“用錘子敲敲打打”,則留給讀者們去判斷。
比盧吉汽車廠更為先進的斯大林汽車廠又是什么樣的技術水平呢?
根據姜振寰,謝詠梅主編的《中日俄近現代技術發展比較研究》(見下圖):
斯大林汽車廠由美國援改建擴建,機器設備由美國、德國引進
根據李書江、解莉主編,西安交通大學出版社的《汽車文化與概論》:
1958年9月28日,上海汽車裝配廠試制成功了第一輛鳳凰牌小轎車。其最高時速達105公里;到1960年底共生產了鳳凰牌中高級轎車18輛。后因三年國內經濟困難時期,鳳凰牌小轎車停產。1963年12月,鳳凰牌小轎車正式改稱為“上海牌SH760型”轎車,使用上海汽車發動機廠生產的680Q型發動機,功率90馬力。上海多家企業協作,通過技術改造和攻關,使得生產工藝和裝配不斷完善,完成了成套的沖模制作,結束了車身依靠手工敲打的落后生產方式,當年小批量生產50輛。
從這段記載看,上海牌小轎車在1963年就“結束了車身依靠手工敲打的落后生產方式”。
龔箭、陳恒華主編,復旦大學出版社的《汽車文化》也對上海牌轎車有類似記載:
20世紀六七十年代,除了紅旗外,中國大批量生產的轎車就是上海牌轎車,如圖1.27所示。1963年,鳳凰牌轎車改名為上海牌,并對制造設備做了改進。制成了車身外板成套沖模,結束了車身制造靠手工敲打的生產方式,又以此為基礎制成各種拼裝臺,添置點焊機,實現拼裝流水線生產,轎車質量得到穩定和提高。到1979年,上海牌轎車共生產了一萬七千多輛,成為我國公務用車和出租車的主要車型。1972年起,還對車身進行了改型,并減輕了自重。1980年,該車年產量突破5 000輛。
▲ 《汽車文化》
從上述資料可以看到,新中國的汽車制造的主流并不是“用錘子敲敲打打”。
當然,我們的汽車制造技術因為歐美的封鎖,相比是落后一些,但絕對不是“敲敲打打”。
那么,新中國前三十年的汽車制造有沒有“用錘子敲敲打打”的現象呢?肯定地講:有。
但,這不代表新中國前三十年的汽車制造水平,只是一些地方小廠在沒有資金的情況下,為了更好地發展工業而發揚的“自力更生”、“、艱苦創業”的進取精神。
根據中共江西省委黨史資料征集委員會、江西鍋爐化工石油機械聯合公司黨委編,中央文獻出版社出版的《陳云在江西》:
江西汽車制造廠的前身是省交通廳汽車修配廠。當時,省長邵式平很重視江西的汽車工業。1958年在汽車修配廠的基礎上籌建成汽車制造廠,并遷址于青云譜包家花園。10年的創業,10年的磨礪,終于在1968年4月30日,江西汽車制造廠在仿制“躍進”牌汽車的基礎上,生產出第一批12輛載重2.5噸的汽車,并命名為“井岡山”牌,圓了江西自己生產汽車的夢。盡管當時的生產設備等條件十分簡陋,甚至還沒有沖壓機,但工人們敢想敢干,發揚艱苦創業的精神,用18磅重的大椰頭敲打而成汽車駕駛室。
江西汽車制造廠,這是一個地方的小廠,他們發揚“敢想敢干、艱苦創業的精神,生產出了自己制造的2.5噸載重汽車。雖然技術落后,但這是自力更生精神的體現。
向我們的先輩們致敬。
或者,偉大的先輩們根本不需要我們的致敬——更不在意宵小們的污蔑。
「 支持烏有之鄉!」
您的打賞將用于網站日常運行與維護。
幫助我們辦好網站,宣傳紅色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