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朝古都,十朝都會,古稱金陵的南京有著7000多年文明史和2600多年建城史,是著名歷史文化名城,從秦淮河旁的夫子廟,到綠蔭遮蓋的中山陵,中華民族的歷史在這座城市留下了濃墨重彩的痕跡。
今天的南京,古老而又充滿活力,歷史文化名城和現代都市重合交融一起,山水城林,交相輝映。但和所有經歷過日寇侵華戰爭的城市一樣,南京也有一段草木見悲的歷史。
1937年12月,日軍攻陷南京,在南京城區及郊區對中國平民進行大肆屠殺,南京城血流 成河,30萬同胞成為刀下亡魂。“江邊流水盡為之赤,城內外所有河渠、溝壑無不填滿尸體。” 就在制造了這一震驚世界的暴行一年多后,日本軍國主義者又給這個被眼淚和鮮血浸透了城 市帶去了可怖的傷害——日本細菌戰部隊的幽靈開始在南京城閃現。
隱藏于鬧市的細菌戰魔窟
在日本野戰部隊系統中,每一個方面軍均設有防疫給水部本部,每一個師團均設有防疫給水部。師團防疫給水部的任務主要有四項:一是防疫,二是給水,三是地區衛生狀態調查,四是機器修理。方面軍防疫給水部本部除上述任務外,還承擔防疫與給水相關問題的調查與研究、為部隊提供標準痘苗血清、防疫與給水的訓練等。
但日本在發動侵華戰爭后,試圖在必要時通過發動細菌戰,以適應長期作戰,彌補兵力不足的缺陷。研制細菌和承擔實施細菌作戰的任務,成為日軍防疫給水部隊特別是方面軍防疫給水部本部的主要功能。掛在這些部隊門口的某某防疫給水部招牌,只是為了掩人耳目。
1936年8月,“關東軍防疫給水部”(1941 年改稱731部隊)在哈爾濱東南郊平房鎮建立,石井四郎任部隊長。該部隊專門從事細菌武器 生產和細菌研究,機構設立后就對中國人開始 了慘無人道的實驗和殘害。
和臭名昭著的731部隊一樣,設在南京的 “華中派遣軍防疫給水部”是日軍實施細菌戰的又一魔窟。1939年4月18日,日軍在南京設立“榮”字 第1644部隊,對外名稱為“華中派遣軍防疫給水部”。
部隊本部位于南京市中心的原南京中央陸軍醫院,西邊是揚子江,北邊正對著紫金 山。距基地北邊不遠,是通向山上孫中山陵墓的路。
日軍的軍用機場在路對面,為來往于1644部隊總部的軍事和醫務人員提供便利的交通條件,酒館、藝妓館及日本的中國派遣軍總司令部、憲兵司令部、日本領事館、陸軍醫院、 一家日本人電影院和一家日本人開的百貨大樓,都在步行30分鐘的范圍內,部隊的各種需 求都可以就近得到滿足。
細菌部隊營區環繞著3米高的磚墻,墻頭上架設著鐵絲網和幾股通電的鐵絲。一支精銳警察部隊每天24小時在營區內外巡邏警衛,還配備了警犬對付“逃犯”和“非法侵入者”。
為了保證基地人員不泄露細菌戰機密,每一個來基地工作的人,都要簽誓約書,保證不對外透露看到、聽到的一切。士兵在營區內不能拍照片,在給親人寫信時不能提到1644部隊,所有郵件都要接受上級檢查。
臨著營區南門的6層樓房是基地主樓,大樓里有司令官辦公室和各個行政管理辦公室。主樓后面的一幢4層樓房為副樓,絕大部分細菌戰研究和人體實驗都在這里進行:一層包括細菌培育室、消毒室、檢水室;二層飼養小型實驗動物,如虱子、跳蚤、小鼠、大鼠、地松鼠等;三層是“犯人”活體實驗室;四層是監禁實驗“犯人”的地方。
營區里還有食堂、倉庫、細菌戰實戰人員訓練用營房、健身房、游泳池、禮堂、兵器庫、衣類消毒所、圖書館等各種設施。還有一座專門用來處理實驗動物和人的遺體的焚尸爐。工作人員防護措施非常到位,工作時戴著橡膠手套和一些口鼻面罩,離開建筑物前要用消毒皂液等進行消毒。同時,工作人員每3個月需要服用含有某些免疫制劑的藥丸。
除本部外,1644部隊還在上海、蘇州、杭州、九江、南昌、安慶、漢口等地設立了12個支隊。
和731部隊關系緊密
1644部隊首任部隊長由731部隊的部隊長石井四郎兼任,因此1644部隊也被稱為“石井 (四)部隊”。石井兼任部隊長期間,曾派其心腹增田知貞在南京代理部長一職。
同石井一樣,增田也是細菌戰的狂熱鼓吹者,1941年2月他正式就任1644部隊部隊長一職;1942年,太田澄為第三任部隊長;1943年,佐藤俊二為第四任部隊長;1944年,近野壽男接替佐藤;最后一任部隊長是山崎新,他的任期不到4個月,日本便宣布投降。
1644部隊部隊長都來自731部隊,其與731部隊保持著極為密切的聯系。1644部隊剛成立時,絕大部分軍佐、士兵 及技研人員都來自731部隊,主要設備器材也多從731部隊調集。因此1644部隊研制細菌武器的模式幾乎完全模仿平房。
同731部隊相比,1644部隊的規模并不大,但由于得到731部隊的大力支持和石井四郎的高度重視,很快擁有了相當強的細菌生產能力。
其主要細菌培養室擁有兩個大自閉桶、大約200個“石井式”培養器和50個“科哈式”鍋爐,還有10個鍋爐分散在幾個支部。如果全部開動,1644部隊一個生產周期能生產10公斤細菌。
他們還大量繁殖跳蚤,為了繁殖跳蚤,用了約100只汽油桶。隨著一個個生產周期的運行,一群又一群跳蚤從這些汽油桶里蜂擁而出,被用于鼠疫實驗。
九華山下的“死亡工廠”
侵華日軍研究致命病菌的目的,是要實施對中國軍民的細菌戰,其研究成果必然要轉化為批量生產,制成大量的細菌試劑,投入戰場。日軍在南京的“死亡工廠”就位于九華山下,為了偽裝,對外稱“血清疫苗制造廠”,日寇內部稱其為“科學部隊”,官兵多是細菌學專家和大學生。
為了隱蔽起見,無任何特別標志,平時極為機密。據當地居民說:“日本人在時,里面都是木板蓋的白鐵圍的小房子,從來不準一個中國人進去。誰也不知里面做什么,只當是制藥的。”1945年日軍投降時即加以破壞。
1945年11月,南京大學生物學系助教朱洪文協助國民黨政府接收該機構,發現了此處的真相。他在日記中記載:
“在接收時,那里還有 一座像一間房子一樣大的高壓消毒器殘體,其旁裝置一座大鍋爐,用以供給蒸氣,里面有鐵 軌,一切培養細菌的材料先用車子載進去消毒,可見其制造規模的龐大。”
當時還接收了不少殘余的東西,2000多只小白鼠和幾百只天竺,培養細菌用的試管、平板各數十萬只,細菌培養原料洋菜(瓊脂)30余噸、魚肉精膏百余箱。如果按2—3克瓊脂可制造細菌懸液20—30毫升算,則日寇所余的這一批培養基就足以制造3萬萬毫升細菌武器。
「 支持烏有之鄉!」
您的打賞將用于網站日常運行與維護。
幫助我們辦好網站,宣傳紅色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