蘇武牧羊十九秋,寧死不降,他對大漢朝有什么貢獻?他打過勝仗嗎?他似乎沒有多少摸得著的貢獻。但是,漢皇大加褒獎。為什么?氣節!蘇武守住了大漢氣節!
洪承疇,大明朝遼東督師,戰敗被俘。大明朝以為他死節了,大加褒獎。結果,這家伙投降了。
明朝史可法,職權高,其實能力很平庸。但是,他死節了,就值得大加褒獎,受人尊敬。不是尊敬他的能力,而是尊敬他的“氣節”。
錢謙益,明朝大儒,孔門子弟,天天高喊“氣節”,結果,滿人一來,他投降了。問他為什么不投水自殺?他說,水太涼。
張國燾,共產黨的重要創始人之一,紅四方面軍的主要領導,對革命沒有貢獻嗎?但,他叛變了,那就一文不值。
“識時務者為俊杰”,有人認為是明太祖的觀念。非也。明太祖并沒有說過這句話。明太祖以平民起家,沒有什么政治背景,當了皇帝,很多人內心深處不服:一個討飯的乞丐,又不是皇親國戚,憑什么當皇帝?所以,稱他為“朱皇帝”,那意思是蔑視。太祖怎么處理這種社會心理呢?他發明了“識時務的俊杰”一說,即元朝的將軍、大臣,愿意歸順大明朝的,就是“識時務的俊杰”,就仍然重用。大明朝的朝堂上,有許多元朝舊臣,充任各部官員,甚至高居宰相。那么,“不識時務”,拒絕歸順大明朝、寧死抵抗大明朝的元朝臣民,怎么辦?是不是就歸為“惡人”?不是。這些人屬于“不識時務的”,但也是“俊杰”。明太祖對這些人同樣大加褒獎,給他們立祠堂,年年祭祀,褒獎他們的氣節。
我每次去南京,中山陵、靈谷寺有時去祭拜一下,有時不去;但明孝陵、雨花臺,我每次必去祭拜。我很崇敬明太祖,如果崇敬革命先烈一樣。
大清朝呢?對于洪承疇、錢謙益這樣的叛降者,歸入《二臣傳》!大清朝也重視“氣節”,即使對自己的奴才,對于沒有氣節者,也很是看不起。
“晚節不保,一筆勾銷。”這是中華史家的文化傳統,這是個優良的傳統。這個傳統,共產黨人嚴格遵守,國民黨蔣介石集團、汪精衛集團至少口頭上也是遵守的。甚至還可以說,口頭上,國民黨蔣汪集團更加注重“氣節”。蔣介石給他的好學生們,每人一把“中正劍”,用于在必要時“自裁”,就是自殺“殉國”,就是殉他蔣介石。很可惜,蔣介石的“好學生”很多,能做到“殉國”者,則少之又少。這一點很像他們的“校長”蔣介石,蔣介石本人沒有氣節,蔣介石的手下那幫人,自然也沒有什么氣節可言。
沒有“氣節”,又知道“氣節”的重要性,又需要點“氣節”,怎么辦呢?那就編造自己人守氣節的故事。
逃到臺灣的蔣介石,編造出了許多其學生“殉節”的故事。最著名的,就是仿西漢“田橫五百義士”故事,搞出個“太原五百完人”,還筑了個“招魂冢”,很像那么回事。結果,畫虎不成反類犬,一場笑話,無法收場。要搞“太原五百完人”,首先是閻錫山你帶著頭自殺,可是,閻老錫自己先逃命了,讓其部下自殺“守節”。自己先沒有“氣節”,臨陣脫逃,卻讓別人替他“守節”,守個屁節。結果是,除了梁化之等極少數畏罪自殺外——也不是殉節,是畏罪自殺——其他人等,全當了解放軍的俘虜——有些人表現良好,還當了共產黨的官員。
杜聿明,算是最愿意為蔣介石守住氣節的人。當了解放軍的俘虜后,確實表演了一次“自殺殉節”:用一塊小石頭,在自己腦袋上砸了個青包。老杜進了功德林后,改造得不錯,這種事,我們也不好意思出他的丑。
蔣介石,還有蔣介石的“好學生”們,不是不知道氣節的重要,可惜,實在是沒有什么“氣節”,也不愿意守什么氣節,那怕是忠于蔣介石的小氣節,也不愿意守;至于忠于我中華、忠于人民的大節,那更加不愿意守。
方軍長,就是蔣介石“挖掘”出來的其學生守氣節的故事。當然,一方面是對外吹噓:“大家看看,我的好學生多么講氣節。”另一方面,也有現實的考慮,那就是爭取美國的某種重視:你們看看,我的好學生方軍長是很堅強的,并不是投降。
不過,這個“挖掘”,實在是太生硬,把一個投降叛國的漢奸,生硬是化妝成“民族英雄”,差距實在太大,實在不好粉飾,連國民黨內部都看不過去。不過,蔣介石,在上海灘當過流氓,膽子大,敢說謊,沒有他不敢說的謊。只要他親自“裁決”一下,再給方先覺發個“青天白日”勛章,就沒有人敢反對了。“裁決”一下不行,那就“裁決”兩下、三下,直到沒有人反對為止。
于是,非常隆重是授予方某“青天白日”勛章!親自接見,大加慰勉,多次“裁決”好學生沒有投降。我說他有氣節,他就有氣節!誰敢反對?似乎他這么一做,就意味著方先覺是英雄就成了鐵一樣的事實。沒有人敢反對了,所謂“氣節”問題,也就解決了。
這樣的“氣節”,只能說是個玩笑,徒招時人和后人的恥笑。蔣介石把“氣節”當作了個玩意,裝點門面而已。
「 支持烏有之鄉!」
您的打賞將用于網站日常運行與維護。
幫助我們辦好網站,宣傳紅色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