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讀到了《新中國的農民家家都是百萬富翁,不相信聽我說說》(今日頭條:2024-05-14 11:58·徐明天天天讀)一文。文章擺事實,講道理,說明了前30年的農民“家家都百萬富翁”的論點。文章講的很非常透徹,事實依據非常明確。
三十畝地值多少錢?以現在的縣城的土地,差不多是每畝七八萬,而政府征收后賣給開發商就是百十萬。30畝地按七八萬計算是200多萬元。而政府就賣出3000萬,開發商那里再賣6000多萬元。開發的房子大多又賣給了進城的農民,一套房三室2廳百萬元不多吧?百萬元的房產是不是現在大多數進城農民工的全部身價呢?由此看來,“新中國的農民家家都是百萬富翁”并非妄言。
作者談到:“你怎么控訴那個時候吃不飽飯,那個時候窮,也阻擋不住老百姓對偉人的懷念。因為他帶給中國老百姓的財富真的是太多了,是金錢無法衡量的,也不是用金錢衡量的。”“最大 的財富是人口的增加,舊社會總是餓死人,從鴉片戰爭到解放前的100多年里中國人口沒有增加,都是4億人,30后的時候已經是10億人。增添人口才是最大的喜事和財富。”
人民公社到底怎樣?
每個人都會從自己的角度來看,從而得出自己的結論。但卻未必正確。因為許多人只是從狹隘的、個人的角度來看待那個時期,常常是只見樹木而不見森林。
譬如,從“吃不飽”這一感覺出發,許多人會得出人民公社不行,集體經濟搞不好的結論。加上有關媒體的宣傳和專家、學者的研究等等,連農民自己也覺得人民公社確實窮。但一個最基本的事實是,建國時我國本來是一個一窮二白,工業僅有13%的農業大國,為什么這么不好的體制能在20多年間使我國成為世界排名第六的工業化的國家?又為什么在這二十多年,我國增加人口從5億人增加到了10億人?
我們不是強調社會主義就是要發展生產力嗎?
那把一個農業大國轉變為一個工業化的國家是不是發展了生產力?在二十多年間使人口增長了一倍左右,這是不是發展了生產力?
就農業或農村本身的發展而言,從原始種植的農業到電力化、水利化的農業;從傳統種植到科學種植的農業;從養活5億人到養活10億人的變化,這難道不是發展了生產力嗎?
從物質生產力的角度看,不說別的,僅僅就農業基礎工程投入的土方量達到3610億立方,縱然以30元一方的價格計算,那是多少萬億的工程?難道就因為這些工程不進行價值估算,就不是那個時代創造的財富?
什么叫富有?什么叫貧窮?
一個光棍,他每天都會吃得很飽,是一個人吃飽,全家不餓;他化錢也不用做計劃,隨心所欲,最后呢,就成了絕戶;這算不算富裕呢?
一對夫婦,他們需要撫養四、五個孩子,因而吃飯需要精打細算,用錢也要盡量節省,而到最后是一家變成了多家。那這樣的家庭算不算貧窮呢?
理性地看,老百姓是富有還是貧窮,是需要按照其生存和發展能力來評價的。一個家庭如果只能維持兩個孩子的生活所需,這是維持了自身的再生產,只能說不好不壞;如果夫婦兩個連兩個孩子的生活所需都難以滿足,那這個家庭連簡單的再生產都不能維持,你好意識說自己富有?如果一對夫婦兩個人可以撫養三、四個甚至更多的孩子,那才是真富有的體現。
對老百姓來說,從人的生存和發展能力的角度看,人民公社的二十多年是最富有的時期。
1,對農民來說,最大的富有,就是有了集體這個自己的組織。正是因為有了集體,許多過去不能辦到的事情,人民公社時期辦到了,使我國農業在短短的二十多年時間實現了從原始種植到科學種植的根本轉變。
2,在集體生產過程中的農民,最大的富有,就是具有了全面體現勞動所有權的基本制度,社員,既可以通過社員大會決定生產隊的重大事務和決定隊長及其它隊干部的任免;又可以憑借勞動投入參與生產隊的生產成果的分配。這種體現勞動者當家做主和按勞分配的制度是人民公社所獨有的。
3,人民公社社員最重要的富有,是可以真正地多勞多得、通過自己的踏實勞動來滿足自己和家庭的需要,滿足自己的公共需要。人民公社時期的家庭,夫婦兩個撫養三、四、五個孩子的情況十分普遍。這是因為勞權制度的建立,使社員的收入既直接與自己的勞動投入情況相聯系,又直接與集體生產成果相聯系,形成了多勞動可以多得的生態環境。
4,人民公社社員的富有還體現在集體對困難家庭照顧和無子女老人的保障上。一些家庭由于孩子多,勞動力少而暫時陷入困境,生產隊會根據實際情況予以照顧,以度過困難期,而對那些無子女的老人,則采用五保的方式以保障其晚年的生活。
5,人民公社社員的富有表現在受教育的方面的良好環境。從沒有學校到大隊有小學,公社有初中、高中;從沒有書讀,到2-3元一學期的書雜費;對社員來說,這是一種福氣。
6,人民公社社員的富有表現在醫療衛生體系的普及。社員有生了病,大隊有衛生所,公社有衛生院,只有真正生了大病才需要去縣城,方便而又便宜。
7,人民公社社員的富有還表現在婚娶成本很低,男女青年崇尚勤勞致富,普通人成家立業沒有太大的壓力。
8,人民公社的富還表現在具有一支真正為人民服務,與群眾相聯系的社隊干部隊伍。干部深入社隊,與農民同吃、同勞動,成為當時一種普遍的良好的風氣。
……
過去有許多人覺得生產隊不自由,不能隨便脫離工作崗位,難以轉移到城市工作。而當現在的農民不得不拋妻棄子,外出打工時,看法發生了反轉,忽然覺得過去那種一家人生活在一起、安居樂業的情景就是一種幸福;過去許多人覺得生產隊做得很苦。但當現在的農民到工廠需要上12小時的兩班倒的班時,過去的所謂苦,又算得了什么呢?日出而作、日落而息,事實上看起來時間很長,實際也就干活八、九個小時,且每年還要除去刮風下大雨、趕集等休息天,又怎么比得了打工的實際工時長呢?
有許多東西,常常是失去之后,才知道其寶貴的。
「 支持烏有之鄉!」
您的打賞將用于網站日常運行與維護。
幫助我們辦好網站,宣傳紅色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