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9年的中國革命是人類歷史上最重大的事件之一。千百萬人奮起反抗,把自己的命運掌握在自己手中,推翻了資本主義和地主所有制,擺脫了貧困。盡管中國最終回歸資本主義,但這場革命仍然是一場令人敬畏的事件,對今天的共產主義者來說充滿了教育意義。
計劃經濟改變了中國,提高了中國普通工人和農民的生活水平。盡管存在官僚主義的扭曲,但中國的經驗讓人們看到一旦美國工人階級通過成功的革命贏得政治和經濟權力,計劃經濟能取得什么成就。
中國的計劃經濟
革命后的幾年里,中國共產黨試圖通過資本主義手段解決中國社會面臨的許多問題——饑餓、無家可歸、失業、通貨膨脹——但事實證明該制度不足以完成這項任務。最終,中國被迫采取社會主義措施:將所有私營工業國有化,禁止外國投資,并實施五年經濟計劃。
在資本主義市場的無政府狀態下,生產什么是由單個資本家的利潤決定的,整個經濟的生產是不協調的。這導致了巨大的浪費,盡管擁有豐富的資源和技術,但缺乏對社會和經濟必要但無利可圖的生產投資。
在計劃經濟下——社會主義社會從資本主義向共產主義過渡的經濟基礎——生產和分配是基于社會中人民的需要分配可用資源的計劃。這樣可以有效利用材料、機械和勞動力。該計劃還協調對科學研究和技術開發的投資,以支持長期需求。
中國海報上寫著:“全國科學家 工程師 努力學習新技能,改造自然為發展工業原動力而奮斗。”
一個真正的社會主義社會應在工人階級的民主參與下來制定經濟計劃。只有工人階級才能進行直接的監督和制衡,以確保最高的效率和最高的質量。
然而,由于革命時期中國經濟的落后性以及官僚化的蘇聯的樹立的榜樣,中國從未有過真正的工人民主或對生產的控制。相反,經濟是由與生產過程無關的官僚自上而下計劃的,這導致腐敗和資源浪費。(毛澤東時代的計劃工作,與蘇聯相比,更強調群眾路線,強調無論計劃的編制、執行和檢查,都必須在黨的統一領導下,充分發動群眾,走群眾路線,貫徹“從群眾中來,到群眾中去”的原則。同時,強調發揮中央和地方兩個積極性,把中央集中統一領導和發揮地方積極性結合起來。——譯注)此外,由于美國等帝國主義國家的貿易限制,中國也無法獲得全世界的資源。對某些原材料來說,中國能獲得的非常有限,甚至完全無法獲得。
即使在這種情況下,計劃經濟仍然能夠實現令人難以置信的經濟增長,提高中國數億人的生活水平。
中國 vs 印度
大約在同一時間,另一場革命發生了。經過長期斗爭,印度于1947年從英國的統治下正式獲得獨立。然而,由于其資產階級民族主義領導人對革命的背叛,資本主義依然存在,英國和其他帝國主義列強繼續保持對印度的經濟控制。
中國和印度在20世紀40年代末面臨著相似的經濟狀況。兩國政府都將工業化作為各自革命后幾十年的優先事項。比較一下它們在中國革命和印度獨立后幾十年的發展,會發現截然不同的結果。
1952年至1978年,中國工業年均增長率為11%,而印度平均為6%。同期,中國電力產量增長35倍,印度增長18倍,中國鋼鐵產量增長23倍,印度增長6倍,中國水泥產量增長22倍,印度增長4倍。中國產業工人數量從530萬人增加到5330萬人。在印度,這一數字從320萬增加到540萬。
同期,中國制成品在出口中的份額從15%上升至55%。1952年,農業占國內生產總值的48%,工業制造業占18%。到1959年,農業比重下降到29%,制造業比重上升到30%。
1952年至1978年,中國工業年均增長率為11%,制成品占出口的比重從15%上升到55%。/ 圖片:國際勞工組織亞太區、Flickr
中國工人和農民的生活條件也發生了迅速變化。由于生產是基于計劃而不是利潤驅動和市場,因此資源被分配到支持長期經濟增長和穩定的領域,例如教育、醫療、住房和更高的工資。
工人得到終身就業的保障,1953年至1958年間,工資上漲了三分之一。中國在工資平等方面也取得了長足進步。革命前,工資差異(特定工作場所最高工資工人與最低工資工人的比率)平均為50比1。到了20世紀60年代,平均工資差距已降至2.5比1。這是世界上最低的工資差距。與此同時,印度的這一比例位居世界第一。
1949年至1958年間,小學入學兒童的比例翻了兩番,從20%增至80%。同一時期,文盲率幾乎減少了一半,從革命前的80%下降到1959年的43%。在印度,文盲率僅從1951年的82%下降到1961年的71%。
除了大幅擴大醫療保健服務范圍并降低其成本外,對公共衛生和基礎設施的投資還改善了中國的衛生條件、清潔水源,并幾乎消除了許多常見疾病。1951年至1961年間醫學和藥理學學校畢業生的數量是1928年至1947年間的四倍多。
從1949年到1963年,中國的預期壽命增加了26歲,從35歲增加到61歲。1950年到1965年間,印度的預期壽命只增加了9歲,從34歲增加到43歲。
1950年,中國和印度的人類發展指數(HDI)大致相同,這是衡量壽命、教育和人均收入的統計數據。到1973年,中國是印度的兩倍。在這23年里,中國的人類發展指數增長了兩倍多。
總之,一位美國經濟學家在1974年寫道:
關于這個問題,現有證據似乎充分證明了以下引文的合理性:
“關于中國的基本的、壓倒性的經濟事實是,二十年來,她為每個人提供了食物、衣服和住房,讓他們保持健康,并提供了最多的教育。數百萬人沒有挨餓;人行道和街道上并沒有布滿大量睡覺、乞討、饑餓和文盲的人;數百萬人沒有疾病纏身。如今,要找到如此悲慘的條件,人們不再把目光投向中國,而是看向印度、巴基斯坦以及幾乎其他不發達國家……中國人——所有中國人——現在實際上擁有了一個針對瘟疫、饑荒以及其他災難的政策保障。”
只要瀏覽一下1974年《紐約時報》對印度的定期報道,就會發現印度民眾并沒有這樣的政策保障。
比較中國革命和印度獨立后幾十年的經濟發展顯示出截然不同的結果。/圖片:denisbin,Flickr
對今天的啟示
計劃經濟從根本上改變了中國社會的面貌,深刻地影響了這個時期工農的生活。盡管經濟以農業為主,工業發展水平很低,但這些巨大的變化還是發生了。盡管經濟是由干部而不是工人自己計劃的;盡管中國因美國和其他帝國主義施加的貿易限制而在經濟上受到孤立。
如果中國能在這種情況下實現這一切,可想而知美國的社會主義革命將釋放出怎樣的生產力。從先進的生產技術和真正的民主計劃經濟開始,生產可以迅速擴大,投資可以轉向真正影響工人階級生活的領域。幾乎一夜之間,工人們就可以縮短每周的工作時間,提高工資,并可以負擔得起或免費獲得高質量的住房、醫療保健、教育和食品。
隨著革命在全球范圍內蔓延,隨著前競爭對手自愿合并到單一的全球計劃經濟中,獲得全世界的原材料和技術將進一步提高生產能力。
計劃經濟可以將投資轉向確保人類社會長期繁榮的領域。例如,應對氣候變化對于全世界數十億人的生存是絕對必要的。在資本主義下,資源不會被投入來解決它,因為解決這個問題無利可圖。生產計劃使中國能夠有意識地投入資源進行經濟轉型,而類似的生產計劃是應對氣候變化的唯一途徑。可以重組生產以完全消除化石燃料消耗,投資能夠抵御氣候災難的基礎設施,并大量投資研究減緩或阻止氣候變化影響的方法。所有這一切都是可能的,但不是建立在資本主義的基礎上的。
中國革命和計劃經濟取得的令人難以置信的成就向我們展示了社會主義革命可能帶來的影響。生產不是基于利潤,而是基于人類的需求,利用我們可用的所有資源,將創造一個人類不僅能生存而且能繁榮昌盛的世界。
原文:
https://socialistrevolution.org/china-vs-india-in-the-20th-century-why-we-need-a-planned-economy/
「 支持烏有之鄉!」
您的打賞將用于網站日常運行與維護。
幫助我們辦好網站,宣傳紅色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