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主席視察炊事班時的留影(左四為易以祿)
在易老家中合影(左為作者)
核心提示:1959年到1961年的三年大饑荒,餓死了很多人,毛主席就把身邊的人分成三批,一批跟他走,一批“看家”,還有一批下到工廠、學校去調查實情,調查組回來后反映餓死人的情況特別嚴重,毛主席便立即化妝深入基層調研,并以身作則,把每月的吃糧由原來的45斤縮減到35斤,由此全國都減,結果毛主席體重銳減,就連中央警衛團的很多人也得了黃腫病,于是,毛主席又下令恢復45斤,搞自救(派部分警衛員到內蒙古和河北打野豬、野馬)。那時傳聞毛主席三年不吃肉是事實,當時,給主席做飯的有兩名廚師,姓韓的負責做菜,姓李的負責做飯,每餐就著兩盤素菜和一碟小辣椒用餐。
毛主席的戰士最聽黨的話——專訪毛主席警衛員易以祿
人物簡介
易以祿,男,1937年陰歷4月初8出生于湖北省竹山縣寶豐區黃栗鄉水田大隊鄭家溝,1958年入黨,1958年11月至1963年7月給毛主席當警衛員,1963年7月,響應毛主席的號召,退伍回鄉,先后當過社員、生產隊長、民兵連長、村支部副書記、支部書記。1971年中央警衛團根據毛主席的指示,派專人調查易以祿下落,人們才知道易以祿的真實身份和經歷。此后,他先后擔任原明清公社武裝部長、潘口鄉副鄉長等職,直到1997年退休。現居住在湖北省竹山縣城關鎮二道坊村。
1956年正月初3,易以祿參軍,在北京公安總隊服役,任二團三營九連戰士。沒有任何文化基礎的他,把勤奮視為自己唯一的資本,努力學習軍事本領和文化知識之余,還熱衷文藝宣傳,曾以一首《竹山花鼓子歌》榮獲總隊匯演三等獎。由于成績突出,在整個總隊的大比武活動中各項成績總分占第二名。在這種情況下,1957年,中央警衛團到公安總隊挑人,自然把他給挑了去。
易以祿隸屬3747部隊(即中央警衛團代號,60年代改為“神秘”的8341部隊)三連,在中南海東門站崗。雖然在中南海站崗,但想見毛主席還是非常不容易的,除非有重大節日和重要活動時,才可能有機會,因為毛主席的專車要依次經過東門、午門和大門,戰友們便可輪流在能從車窗中看見毛主席的一側站崗,倘若能見一眼毛主席,那便是一件非常非常幸福的事情。
1958年的一個星期天,易以祿下崗后去吃飯,居然看見毛主席在警衛團團長張耀祠、政委楊德忠等陪同下來到東門。易以祿連忙敬禮,毛主席首先伸出手來跟他握手,問他的名字,哪里人,易以祿激動的一一作了回答,毛主席又親切地問道:“現在準備去干什么呢?”,“去吃飯”,毛主席又說“帶我們去伙房看一看”。來到炊事班,毛主席仔細詢問戰士們的家庭出身,生活情況,以及連隊首長對大家好不好,對上級有什么意見,接著又一一到每間寢室里查看,按一按戰士們的被褥,毛主席對團長、政委和隨身警衛說:“太薄了,要想辦法改善同志們的就寢條件”。易以祿當時正在毛主席身邊,幾乎只知道高興了。這一幕被攝影師捕捉到了,也給易以祿留下了珍貴的回憶。大概因為易以祿樸實、機靈,毛主席很喜歡,走的時候對張耀祠說,把這個小鬼給我。
于是,易以祿調進了中央警衛干部大隊一中隊,擔任毛主席身邊的警衛員,在豐澤園門前站崗,有時候也隨毛主席外出,后來因為表現出色,兩次立功,1960年5月10日被任命為中央警衛團干部大隊一中隊二分隊副分隊長。有一次毛主席到上海一家工廠視察,易以祿負責警衛工作。上街的時候,毛主席雖然戴著口罩,但在工廠門口還是被一個四五歲的小男孩認出來了,蹦著跳著喊道:“毛爺爺來了!毛爺爺來了!”易以祿當機立斷,連忙搶上前去抱起小孩,捂住小孩子的嘴巴,然后再哄他說那不是毛爺爺。幸好小孩子的喊叫聲沒有引起別人的注意,要是被大家認出來是毛主席,千萬人涌過來,那可不得了。視察回來總結時,易以祿的這件事得到了領導的一致好評。
易以祿學習軍事課程特別刻苦,有一次訓練,一頭栽到地上,頭部重傷,左臂粉碎性骨折,奄奄一息,送到醫院搶救過程中,時任總參謀部警衛局局長的楊德忠親自來看望他,發現經搶救蘇醒的易以祿胳膊扔不能動彈,便下了一道命令,花再大的代價也在所不惜,一定要治好。于是,中央警衛團用很高的待遇請來了蘇聯的幾名專家,幸運的易以祿在蘇聯專家的精心醫治和戰友的悉心照料下保住了胳膊。回想起楊德忠和戰友對自己的關愛,易以祿深情地說:“那種感情就像親兄弟”。 康復后的易以祿被保送到軍事學校教導隊學習,半年后當了班長。
中央警衛團為了提高戰士們的文化水平和理論修養,專門辦了個“掃盲大學”, 毛主席兼任校長并親自給戰士們上課,課程內容除了基礎文化外還有政治形勢,當我問起聽毛主席講課的感覺如何時,易以祿興奮的說:“感覺特別好!活潑熱鬧的氣氛、充沛的精力、鏗鏘的語氣、瀟灑的姿態和溫暖的親切感令人回味無窮,只可惜自己當時沒文化,很多內容沒聽懂、沒記住”。也許是受到濃厚學習氛圍的影響,從小因家庭貧困沒讀到書的易以祿,在每月僅有6元生活補助的情況下,仍擠出部分的錢購買紙張和鋼筆,白天學不夠,晚上就在被窩里打著手電筒“偷著學”,為了能學以致用,他還買來一本《怎樣寫信》,套著范文給親戚朋友寫信,短短的幾個月,他竟能從不會寫字到會寫信,甚至到能寫簡單的報告。那時,易以祿還被《人民日報》、《解放軍報》評為模范通訊員,他的記憶力十分驚人,過目不忘是他的基本功夫,能輕松背下400多個電話號碼和車牌號,只要是他看見過的人,就能像照相一樣把輪廓準確固定在腦海中。
作為毛主席的貼身警衛,易以祿對我講述了毛主席很多鮮為人知的生活習慣和故事。
毛主席有個習慣就是吃飯不用飯桌,一般在辦公桌上用餐,也許是因為個子大的原因,他的飯量特別大,每餐四菜一湯兩碗飯都吃得精光,后來保健醫生給炊事員下了個規定,保證每四個小時給毛主席送一次飯。
毛主席對身邊的人很親切,他對豐澤園里的花工、清潔工、服務員、戰士都很關心,經常問寒問暖。一個冬天的下午,漫天大雪,毛主席走出臥室,抬頭看看天,又低頭用腳踢了踢地上的積雪,微笑著對門口站崗的易以祿說:“這雪下得好啊,來年又是大豐收”。
以前,豐澤園的建筑和場所沒有高標準的裝修過,直到1962年,才用大理石從大門口鋪到頤年堂,當時頤年堂是專門接見社會主義友好國家來訪者的地方,毛主席卻舍不得裝修一下自己的臥室和書房,僅僅用白石灰漿大致粉刷一下,老青磚的墻壁依舊清晰可見。說到這兒,易老笑著說:“最近,回了趟老家寶豐鎮,見到侄女易所榮的房子,那裝修的真是豪華,比毛主席好多了”。
在毛主席身邊,易以祿參加過下鄉調查,也為江青擔任過警衛。他說江青不逗人愛,脾氣暴躁,私心重,車子顛簸一下就要吵司機。起先,江青和毛主席在一起用餐,后因江青不吃素,所以另起爐灶。1959年到1961年的三年大饑荒,餓死了很多人,毛主席就把身邊的人分成三批,一批跟他走,一批“看家”,還有一批下到工廠、學校去調查實情,調查組回來后反映餓死人的情況特別嚴重,毛主席便立即化妝深入基層調研,并以身作則,把每月的吃糧由原來的45斤縮減到35斤,由此全國都減,結果毛主席體重銳減,就連中央警衛團的很多人也得了黃腫病,于是,毛主席又下令恢復45斤,搞自救(派部分警衛員到內蒙古和河北打野豬、野馬)。那時傳聞毛主席三年不吃肉是事實,當時,給主席做飯的有兩名廚師,姓韓的負責做菜,姓李的負責做飯,每餐就著兩盤素菜和一碟小辣椒用餐。每年的布票和老百姓也一樣,一次,李訥想做件衣服找江青要布票,江青說布票早就用完了,衣服也就沒做成。想起那時的情景,易以祿感慨地說:“毛主席最忠實人民,生活最簡樸,我60歲時的生活比毛主席60歲時強多了,毛主席工作起來廢寢忘食,有時候幾天幾夜不睡覺,特別勞累的時候就在辦公桌上小憩一會,這時,易以祿就會輕輕的給主席披上一件厚衣裳。一天晚上,周總理來到毛主席臥室準備匯報工作,發現主席睡著了,就在門口靜靜的等,易以祿見此情景就跟總理講,要不要叫醒主席,周總理搖搖手說:“主席太累了,他能睡著不容易,讓他好好休息,我就在外面等”,結果等了一個多小時,毛主席還是沒醒,總理就讓易以祿陪他散散步,兩人一直走到了春藕齋,還去主席的菊香書屋看了一番,接著又到楊尚昆的住處坐了一會兒,當時,只有楊尚昆的小女兒(乳名妞妞)在,周總理就逗她玩了一會兒,后來,回到主席臥室后又等了一個多小時,主席才醒。
雖說是毛主席的貼身警衛員,但也經常與劉少奇、周恩來、朱德、陳云、林彪、鄧小平等七常委見面。陳云當時在筒子河西邊住,易以祿在筒子河東邊站崗,陳云臥室的燈光隔河相望清晰可見,有一次,陳云家的燈沒到休息時間就突然熄滅,這引起了易以祿的高度警惕,他迅速按了按通往陳云臥室的警鈴,居然不響了,這把易以祿嚇了一身冷汗,生怕是特務或者刺客在搞破壞,于是,他迅速組織人員順著從筒子河水底牽過去的線路一一排查,結果是線路自然老化所致,虛驚一場。
1963年7月,易以祿響應毛主席的號召,和一批警衛員退伍回鄉,定期向毛主席和黨中央匯報當地實際情況,但不要暴露身份。回鄉后,他先后當過社員、生產隊長、民兵連長、村支部副書記、書記,曾多次跟毛主席以及中央警衛團的戰友通過信,可惜這些珍貴的信件在黃栗鄉老家房子坍塌中毀掉了,幸虧一些寶貴的東西分兩處保存,幸運地留下了和毛主席的一張合影,以及部分任命書和光榮冊。
易以祿最為遺憾的是,毛主席逝世時,中央曾打電話要他赴北京參加追悼會。但是他剛好得了重病,去不了北京。原鄖陽地區領導聽說本地居然有毛主席的警衛員,硬是派車把他接到十堰,他也就在地區參加了追悼會。
雖然在毛主席身邊當警衛員是天大的榮耀,但易以祿堅守秘密,誰也沒說。1971年中央警衛團根據毛主席的指示,派專人調查易以祿下落,人們才知道易以祿原來當過毛主席的警衛員。此后,易以祿先后擔任原明清公社武裝部長、潘口鄉副鄉長等職,直到1997年退休。
前幾年易以祿左臂患上肩周炎,他就每天進行鍛煉,現在已經好多了。雖然已是74歲高齡,但他經常騎著自行車進城逛街,自我感覺很好。他一邊掄著胳膊轉圈,一邊說:“我還要練,等我把胳膊練好了,我就寫回憶錄,把在毛主席身邊的事都寫出來,我寫回憶錄不是想出名,而是緬懷歌頌毛主席,毛主席一生始終保持著艱苦奮斗的作風,始終發揮著模范帶頭作用,他的一家人為革命作出巨大犧牲,他領導人民趕跑了蔣介石,建立了新中國,打敗了美國佬,這樣的領袖哪里去找?這樣的“大救星”哪里還有?誰說毛主席不好,我就不行他!紀錄片《偉大的領袖和導師毛澤東主席永垂不朽》里面,還有我的鏡頭哩”!
采訪進入尾聲時,易老應邀給我寫了一段題詞,他還興致勃勃的唱起了歌:“毛主席的戰士最動聽黨的話,哪里需要到哪里去,哪里艱苦哪安家;祖國要我守邊疆,扛起鋼槍我就走,打起背包就出發……”。
郭迪澤
「 支持烏有之鄉!」
您的打賞將用于網站日常運行與維護。
幫助我們辦好網站,宣傳紅色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