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www.cctv.com/overseas/chinareport/200009/23.html
回首庚子百年
主持人:今年是八國聯軍入侵北京100周年。英、法、德、意、日、美、俄、奧八國聯軍1900年8月14日攻占了北京,在城內燒殺搶掠,犯下暴累累罪行,并逼迫清政府簽訂了一系列不平等條約,從而把中國完全推向了半殖民地、半封建的深淵。前事不忘,后事之師,日前,中國第一歷史檔案館首次公開了大量八國聯軍侵華的秘密檔案。
新聞背景:這是中國第一歷史檔案館的檔案庫,不久前,在這些庫房中保存的記錄百年之前八國聯軍侵華歷史的秘密檔案被首次公開,這些檔案分別存放在16所這樣的庫房中,既有皇帝的御旨、大臣的奏折,還有官府之間往來的電報,內容主要包括八國聯軍侵華、慈禧、光緒出逃出京、辛丑條約談判、籌備庚子賠款等四大部分。有關專家指出,這批珍貴的歷史檔案具有相當特殊的意義和價值。
中國第一歷史檔案館編研部副主任李國榮:這些檔案有的是夾放在按照當時年代形成的成本的簿冊里面,也有的是在成堆成盒的奏折里面,我們用了兩年多的時間進行了系統的發掘,總共整理出六千多件,按內容分為四大部分,這些珍貴的檔案在近期將由紫禁城出版社按照檔案原貌影印出版,總共分為八冊,大約有1200萬字,絕大多數應該說是第一次公布。
新聞背景:同時被公開的還有154張原版歷史照片,經過反復研究比較,專家們發現這些觸目驚心的照片反應了三大歷史事實,一是它再現了八國聯軍在天津的大閱兵,二是反映了侵略軍對中國人實行殘酷刑法的場面,三是記錄了八國聯軍在侵略天津、北京、山海關途中的情景。這些照片與原有文字檔案與不可辯駁的事實記錄了八國聯軍的侵華罪行。
記者:當年,中國軍民奮力抗力八國聯軍的野蠻入侵,在中國近代史上譜寫了一曲可歌可泣的愛國樂章,并由此拉開了20世紀爭取民族獨立和民族解放斗爭的幃幕。
新聞背景:對于中國人來說,這是一段不堪回首的歷史,保留在美國國會圖書館的這段影片真實的記錄了100年前八國聯軍進攻天津大沽炮臺的情景。1900年6月17日大沽口炮臺淪陷,清軍700多名官兵壯烈殉國,八國聯軍14000多人繼續向北京進犯。在迫不得已的情況下,慈禧太后頒布昭書向各國宣戰,清兵和義和團開始進攻各國駐華使館,東交民巷成為戰爭最為激烈的前沿陣地。6月20日,德國公使克林德在東單路口被殺,此時,八國聯軍已兵臨城下,在先進的武器面前,中國堅固的城墻形成虛設,清軍和義和團很快失去了還手能力。
京師陷落之前,慈禧太后倉惶西逃。8月14日,八國聯軍開始在北京城內大肆捕殺義和團,不久,各國使館相繼恢復重建,北京各教堂也重新響起了晚祈禱的鐘聲,侵略者稱“北京已經恢復了秩序”。在這種所謂秩序下,他們可以隨心所欲的在中國皇帝的寶座前留影,北京慘遭洗劫,國寶文物遺失無數,連古觀象臺的珍貴儀器也未能幸免,被德法軍隊劫掠一空。
在藝人云集的天橋,一位美國隨軍魔術師正在表演大變活人的技法,他用各國國旗變出了一個個威武的士兵,然而用一面黑族變成了一個矮小的中國小丑,戲法的結尾是中國人遭到各國士兵的痛打。
庚子之變留下的不僅僅是殘恒斷壁,為了對德國公使表示謝罪,清政府豎立了一個高大的牌坊“克林德”碑,并以皇帝的名義撰寫了碑文,在繁華的北京東單路口它俯視了中國人近20年。
今天,在天安門那隊威武的石獅子胸前,還可以看到百年前深深地彈痕。
1900年4月,法國向各國提出《備忘錄》;
12月24日,強迫清政府接受“義和大綱12條”;
1901年9月7日,清政府代表被迫簽訂了《辛丑條約》。
記者:100年前的1900年是中國農歷庚子年,是中華民族歷史上悲憤壯烈的一頁,那一年以八國聯軍為代表的帝國主義列強發動了企圖全面瓜分中國、鎮壓中國人民反帝運動的侵略戰爭,八國聯軍入侵中國事件是中華民族、是每一個中國人必須牢記的重大歷史事件。《中國報道》記者楊海莉在北京報道。
主持人:1928年法國的發明家尼爾弗斯拍出了世界上第一張永久性的照片。正是這項發明,使得100年前八國聯軍入侵北京的罪證有了最為直接、也最為客觀的一個證明。為了使您對當時的那段史時有更為清晰的了解,今天我們演播室里請來了中國第一歷史檔案館副館長鄒愛蓮女士,你好。和中國人民大學的程嘯教授,你好。歡迎兩位來到我們的演播室接受我們采訪。前面的新聞中我們已經展示了一部分照片,那么這100多張照片是否能夠全面地反映當時的那段歷史呢?
鄒愛蓮:十分完整地反映這一段的歷史還不太現實,我們客觀來說,但是基本的史實應該說都能反應出來了,因為這個照片總共是154張,是從各個角度,有八國聯軍侵華的背景,有入北京以后到山海關的情況,還有到天津,進攻大沽炮臺,進攻天津,整個過程應該說,主要的場景,主要的戰爭情況,都有所反映。并且還有一個最主要的就是進北京以后,殘殺一些義和團團民,還有一些燒殺搶掠的鏡頭也都有。
主持人:可能這些照片里面,給我們印象最深刻的,就是八國聯軍進攻北京之后那些燒殺捋掠的那些場面。那么根據您對歷史的研究,當時他對普通老百姓的燒殺搶掠的狀況到底有多嚴重呢?
程嘯:相當嚴重。可以說像國際之間的戰爭,像八國聯軍對中國這樣一種野蠻的征服、掠奪和屠殺是罕見的。像這樣一種情況不僅僅見于中國當時世人的筆跡,而且是在國外的,他們的統帥、將軍、記者,甚至傳教士,都是直認不諱的,這樣的材料非常多,照片也很多。
主持人:那么我們記者去您那的檔案館采訪的時候,發現大多數還是一些文字的記載,從這角度說,這些照片是不是特別的珍貴。
鄒愛蓮:對。做為我們檔案館來說,比如過去保存的照片很少,我們主要保存的就是民清時期中央政府形成的官方文字檔案。照片本身就是比較晚的一種事物,那么特別這一批照片,做為中國人是沒有機會,也不可能去拍的,都是八國聯軍隨著侵華的隨軍人員或者直接是那些士兵,他拍下來的東西。所以這部分東西在我們檔案館應該說是首次的,第一次這么完整地補充了我們的館藏,所以非常的珍貴。我們因為過去沒有直接的,特別是原版的照片沒有,我們就是很少量的有幾章,也是從一些報刊上或者一些雜志上,過去都是翻拍下來的,就是別人已經發表了零散的翻拍下來的,這批是一個人系統地拍下來。
主持人:那么當時究竟是誰拍下來,又怎么使這批照片最后能夠在檔案館出現?
鄒愛蓮:具體誰拍的現在說不太清,傳說他是英國的一個隨軍上尉拍的。這部照片的來歷是1997年一個英國的老華僑陳軍先生捐贈的,這個老華僑一生是非常愛國,第二個他非常喜歡文物,他在英國加士的拍賣行發現了這批照片以后,他就把它買下來。買下來以后,到了96年,咱們駐英的文化參贊范中會先生到他家做客,他把這批照片讓范中會先生看,就說如果咱們國家檔案館沒有這些東西,我可以無償地捐贈給國家。當時范中會先生一看,這批照片一看讓人那么驚心動魄,他當時一句說就是說,范中會先生說這就是一部活的歷史。所以就趕快往國內的國家文物局、國家檔案館分別發了函,隨著來了兩個復印件,當時我們國家檔案局看到后覺得非常珍貴,馬上回函,我們表示接受。后來檔案局就把這批檔案接下來,就存放到我們檔案館。直到今年,因為是八國聯軍侵華100周年國恥日,為了教育后人,我們把它向世人展示,向新聞單位、媒體來批露,就是陸續地公布發表。為了向世人展示,我特意把它拿過來了,我們還是小心翼翼的,我只打開一、兩張。這是原版的,只有這一份才有原版的,其它的往往都是從雜志上,什么地方翻拍的。這就是殘殺人的,我都不敢太直接的看。這是一排一排殺的,這是一個一個單殺的,這是整個活埋的,這是一種殘殺的鏡頭,像這一部分就是攻打山海關和天津閱兵的。
主持人:陳教授,是不是過去文字上的一些研究通過這批照片完全得到了證實?
程嘯:這份照片已經把過去的文字記載形象化,如果從文字記載,從八國聯軍攻陷天津是7月14號,8月14號攻陷北京。在他們進軍路上,據八國聯軍統帥瓦德希的統計,至少有50萬人無家可歸,多少個村莊被夷為廢墟。一進城以后就進行了屠城,接著是公開三天的搶劫和始終沒有斷的私下的搶劫。整個的北京應當說當時是在流血、在燃燒、在被蹂躪,在八國聯軍的鐵蹄下呻吟。有一個英國的記者,他目睹法國的一個部隊把一批中國人堵進一個死胡同,用機槍掃射到最后不剩一個人為止。北京的官員,我不說貧民,根據鄒館長主持的檔案館收藏的不完全材料,我統計北京的官員自殺、被殺,一共是2400個,這是不完全統計,貧民無法統計。
主持人:那么估計呢?
程嘯:已經無法估計。根據一位國外的記者,他的說法就是北京已經慘毀、慘毀、慘毀,慘迫和毀壞,他用了三個慘毀。
主持人:可見當時的狀況非常的慘烈。
程嘯:他說昔日一個輝煌的帝都,今天是一遍凄涼,蕭娑的荒野。
主持人:剛才教授談到,北京當時是一遍的廢墟,今天我們立在圓明園面前的時候,還依稀能看到當時的情景。那么為了使您更多地了解當時的情況,我們將繼續采訪兩位教授。在這一次屠城之后的一年,八國聯軍強迫清政府簽定了《辛丑條約》,這個條約歷史上非常的有名,至今為止我們所有的中學生都要詳細地學習這個條約的內容,我記得這個條約第一條就是關于賠款的項目,當時要求賠款是白銀4.5億兩,加上利息整個要賠10億兩。究竟這么大的一個賠款數目,對當時中國的發展,對國力的影響有多大呢?
程嘯:為了把這個事情說清楚,需要把10億白銀具體化一些。那么10億白銀對中國人意味著什么?當時中國是4億5千萬人,如果按照當時社會實價的統計,一個家庭是5.7口人,我們估且按5口人計算,在中國9000萬個家庭,每一個家庭11萬億白銀意味著什么,這個我們可以根據一些數字來計算,比如說當時在北京地區。在北京地區1900年一包大米大概是5.2兩,一包大米150斤。山東和北京的調查,1斤大米是35個?錢到40個?錢,是這么一個數字。這個數字如果說把10億白銀攤到每一個家庭的身上,每一個家庭要負擔275斤到320斤的大米。我們不能以現在的生活標準來要求當時,當時的300多斤的大米或者700多斤的白面對每一個農戶根本是不可能負擔的,這是拿普遍老百姓來講。如果從工業上來講,就是上個世紀末,漢陽鋼鐵廠占據東北,這個漢陽鋼鐵廠是當時的遠東第一大廠,這個廠建成投資一共是580萬兩銀子,前面一點李鴻章辦的江南機器織布局,他的投資是50萬兩。這個11億白銀意味著列強奪走了2000個江南織布局和200個漢陽鋼鐵廠。那么根據這樣一個數字,我們可以看出這筆賠款對中國民族工業,對中國人民生活水平所造成的殘害程度。
主持人:按照您計算的話,也就是說這個不平等條約要給每一個中國人都背上了一個幾乎不能負擔的重壓,而且使現代工業在中國的崛起成為一個不可能。
程嘯:所以這樣巨額的賠款,它是帶有一種非常強暴的掠奪性,它的一個基本目的就是要使中國永遠半殖民地,趴在地上,永遠爬不起來,而聽取他們的主宰。
主持人:在清末,中國出現了大批的西方傳教士,對這些傳教士,在中國當時歷史發展中的作用,我們怎么來評價它?
鄒愛蓮:專門為傳教士、教案問題,我們檔案館曾準備要編五次檔案史料,現在我們已經編了三次,就叫做清末教案。這清末教案,我們想大約是2000多卷檔案,這2000多卷檔案,這都是近代的,主要從1840年以后到清末這一段時間,總人是160多起。那么分析這些教案的情況,能夠可以看到,到清末這種教案的性質和清前期有很大的不同,它主要是從性質上的改變,不僅僅是一種宗教和文化,它實際上帶有一種很強的政治目的,它帶著在宗教外衣之下,打著這個幌子,實際上做的好多都是一種政治上的開路,一個是鴉片上的販賣;第二個是一種政治上的開路先鋒,宣傳他們那種侵略的思想;還有一個,包括到后期,簽定一些談判條約當中,好多都是傳教士在起的作用,并且他們親自參與,比如說《辛丑條約》,剛才你說的,就有一些傳教士在中間直接起到的一些作用。咱們經常提到英國的傳教士,他實際上就是一個鴉片販子。我們說到清末傳教,有些人把他分為了三種人,就是傳教士有三種人,第一種確確實實可能是想出于對宗教信仰的崇拜,我就是到中國來傳教的。還有一種就是以一種對宗教的神迷,覺得我要用我的宗教來改造中國的,但是這種又在不自覺當中起到了為政治服務的目的,起到這么一種作用。還有一種確確實實他本身就帶有一種政客的性質,帶著一種政治的目的來的。應該說有這三種情況,所以他起到的作用,特別清末這種特殊的環境之下,根據那些教案,當時史實的分析,他起到這方面的作用,就是侵略性質、政治性質的東西,還是有一定的普遍性,并不是說很少的個別現象。
程嘯:宗教沒有國界,但是在近代,宗教、基督都傳到中國,是有它特定的時代背景,跟公元一世紀佛教傳入中國,公元16世紀的基督教,在明代傳入中國的情況是有不同的地方,就是于佛教和基督教在明代的傳入,是一種文化的交流和信仰的互補。而這一次,按照傳教士們的說法,傳教的事業是跟著軍旗擴展,或者說是以當時的一系列不平等條約為后盾。那么當代西方一些正直的史學家、政治家和神學家們已經不否認當年他們國家的教會向中國是一種強行的行為,比如說生長在瑞士,后來在德國,成為神學教授的著名神學家,孔漢思先生就講過,1840年以后,1840年的鴉片戰爭是臭名昭著的,至今中國人不會忘記的一個國恥年,從那個時候開始,羅馬的教廷和西方的列強結成了同盟,那個時候基督教的傳入,它是西方擴張的有機組成部分,也就是說商人,西方的商人、士兵和傳教士在并肓戰斗,這是孔漢思教授的原話。在這個背景之下,即使是西方最溫和的傳教士也都帶有西方文化優越感的教派,他們毫不含糊,是為了改造、替代和轉變中國文化,也就是說按照當時基督教的說法,叫中華歸祖。那么在這樣一種情況之下,基督教在當時引起了中國人的反感是自然的,因為它并不是從表層來看,好象是一種文化和信仰的沖突,實際上是民族矛盾在社會和文化層面上的沖突,是一種強行的滲透,引起了本來對宗教采取寬容的中國人,中國的民間文化和中國信仰的極限而引起的反感,這是我的一個看法。
主持人:我曾經看到過一份記載,是一個英國的傳教士寫給東印度公司的一封信,他其中寫到,15年來我為了貴公司的利益,一直在冒著生命的危險,不遺余力地進行奮斗。那么誰都知道,東印度公司在中國的利益也就是販賣鴉片了,那么像這樣居然在中國賣鴉片的傳教士,是一個案呢?還是在當時有一定的普遍性?
程嘯:傳教士跟鴉片販子乘著同一條船到中國來,這是一個世界上都知道的事實。
主持人:正是由于外國侵略者的入侵才激起了我們一種民族的矛盾、一種民族的憤怒。現在我也聽到了一種跟您的觀點不太一樣的觀點,雖然他占很少數。有人認為,的確是因為當時義和團劇烈的擴張,義和團比較激烈的行為,所以造成了八國聯軍入侵北京,您對這怎么看?
鄒愛蓮:我覺得看問題應該是歷史地看,不能把歷史割斷來看。比如說僅僅說八國聯軍入侵是由于義和團來引起的,那么還要追述怎么樣引起來的義和團,這樣看待歷史我覺得更全面一些。為什么引起義和團,首先我們就追述到1840年鴉片戰爭以后,帝國主義國家紛紛地侵略,在不平等條約下中國人民背上了那么沉重的負擔,民不聊生,他這個時候起來反抗清政府,同時由于教會遍地沖擊了中國的農業、手工業,老百姓起來反抗,廣大的群眾起來反抗,這是一種自然而然的情況。正是由于在帝國主義侵略,中國民族面臨危機的情況下,人民群眾自發起來愛國,起來反抗,這是一種大的前提。我們不管義和團怎么起來,他都是在中國的土地上發生的,而傳教士、帝國主義國家首先是侵略到我們國土上以后,八國聯軍又打到我們北京、打天津,這么一個侵略行動,先是他們的侵略引起了反抗,反抗又引起了八國聯軍進攻北京,是這么一個歷史,我覺得要串起來看就更能說明問題。
主持人:我覺得兩位闡述給我這么一個印象,就是無論在社會科學,還在自然科學,研究因果關系,通過這個科學研究是一個非常重要的方向。但恰恰是因果研究,經常會發生錯誤,那么我想這些錯誤有的是因為失誤造成的,有的是因為無知造成的,那我想有的可能是為了掩蓋事實,而故意造成的。那么總的來說,這段歷史究竟能給我們現代的人帶來什么樣的啟示?我們應該怎么樣努力才能避免這樣悲劇的再次發生?
鄒愛蓮:通過八國聯軍侵華的史實,我們首先看到中國的局面所以造成這么一個局面,最主要的第一個落后就要挨打,這是在中國人心理應該要永遠記住的。就是中國的發展從1840年之后,為什么步步走到帝國主義侵略之下,強逼之下?簽定了那么多一系列不平等條約,幾個國家能夠聯手起來,來侵犯中國。我覺得就是一種中國的積貧積弱,已經到民族危機的時刻了,這是給我們的一個很沉重的教訓,中國要發展,中國要強大。如果強大的話,理就在你這邊。人家說弱國無外交,實際上就是這么一個局面。第二個就是要世界整個愛好和平的人們要記住,就是說要永遠的熱愛和平。但是在現在國際的環境下,其實還有一些不和平的因素,就是和平應該是主題,各國人民都希望和平,都熱愛和平,不希望再發生這種悲劇。第三個就是說,我們中國人應該是記住昨天的教訓,搞好我們今天的工作,踏踏實實做好我們今天的工作,來振興我們中國,振興明天,使我們中國更加的發展。
程嘯:中國需要提高自己的綜合國力,這個綜合國力不僅包括政治上和經濟上,也要包括民族的凝聚力,這樣集中到中國的歷史主題也就是民族獨立,民主和走向現代化。那么在具有這么一個條件下,我們才有資格平等地和國際對話。
主持人:您說到這,我想起了一個非常有意思的事實,就是當年八國聯軍燒殺搶掠的地方,現在誕生了中關村,是中國發展最快的地方。
程嘯:過去這樣一種說法,我們在歷史上的損失,已經在我們歷史的前進里面得到了補償。
cctv-4 《中國報道》
主持人:張泉靈 責任編輯:楊海莉
記 者:徐 勝 制 片 人:王躍華
導 播:郝 瓊 監 制:王廣令
「 支持烏有之鄉!」
您的打賞將用于網站日常運行與維護。
幫助我們辦好網站,宣傳紅色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