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算革命的革命
紀念:法國《新觀察家》周刊主編吉達在“五月風暴”30周年紀念特刊中認為,“五月風暴”具有世界性的意義:“68年是墨西哥大學生大示威的一年,這一學生運動成了拉丁美洲各國對美國關系重新定位的一個深刻運動的先兆……正是在1968年,美國承認越南戰爭的失敗。因而68年實際上意味首世界戰后秩序走向崩潰的轉折,而這一轉折不僅是政治意義的,也是社會與道德意義上的。”
觀點:我們已經習慣于將60年代的社會革命稱為“文化解放”,因為它將由社會、經濟問題引起的政治革命轉移到了文化問題、種族問題、性、婦女問題等領域。在60年代曾經擁有過的自由感和可能性并不是歷史的幻覺,即便事隔30年,這仍然是一場有意義的革命,它繼承了以只形態為指導的革命模式,但是,更重要的是,這是一次沒有政治綱領的革命,它反對一切現存秩序,但又不提出任何明確的建議,因此它是一次為了當下的革命,它不呼喚將來的到來,它也就無須犧牲和殉難。
當然,毋庸諱言,這也是一次患有精神分裂癥的革命,因為政治上強烈的意識形態化與生活上享樂主義化奇怪地結合在一起。從這個意義上說,60年代的革命作為社會革命是失敗的,但作為文化革命則是成功的。
風云人物:馬爾庫塞與《單面人》:馬爾庫塞(1898-1979),出生于德國,納粹上臺后移居美國。隨著《單面人--發達工作精神意識形態研究》的出版,馬爾庫塞在60年代贏得了世界性的名聲,被媒體稱頌為“新左派之父”,成為了美國和歐洲最有影響的知識分子。馬爾庫塞認為,現代工業社會推行的“強制性消費”,把本不屬于人的本性的物質需求和享受無限度地刺激起來,使人把這種“虛假的需求”當作“真正的需求”而無止境地追逐,造成個人在經濟、政治、文化等方面都成為物質的附庸而日趨單面化、畸形化,完全為商品拜物教所支配。馬爾庫塞還批判資本主義對人的“愛欲”本性的壓抑、批判了資本主義滋長了“攻擊性”罪惡、批判了資本主義所造成的生態和自然危機。
名詞解釋:“五月風暴”:從1968年3月22日法國巴黎大學農泰爾學院學生的抗議活動開始,5月13日巴黎80萬工人罷工支持學生,后來又波及全國,1000萬人卷入這場風暴,使法國完全陷于癱瘓。工人拒絕了政府大幅度提高工資的妥協要求,終于導致戴高樂政府跨臺?!拔逶嘛L暴”是法國歷史上的一個傳奇時刻,在那一時刻,婦女得到了解放,性行為變得空前自由與隨便,工人的工作環境變得更符合人性;“五月風暴”作為一場自發的社會運動,既無政治目的,又無統一組織,更無戰略選擇。因此,“五月風暴”只是揭示矛盾,而不提出解決矛盾的方案,這是一場試圖超越資產階級文明的“面目不清的革命”,但是,這一場不算革命的革命卻使法國的學校、家庭、夫妻關系等都發生了革命性的變化。
外一篇:“五月風暴”
事件:60年代的世界籠罩著冷戰的氣氛,1961年8月13日,東、西柏林之間豎起了高高的柏林墻,兩邊都在加緊軍備擴張。核武器的擁有成為國家力量的現實標志。在日常生活中,50年代流傳下來的道德主義和專制主義傾向依然左右著公眾的生活。正如美國作家梅勒所形容的那樣,“當今的時代是隨大流和消沉的年代”,“一切創造和叛逆的本能都遭到了窒息”。正如“新左派之父”馬爾庫塞在《單面人》中所說,各種社會控制已經深深潛入人們的內心,人們日益循規蹈矩,淪為機器上的一個個部件;而整個社會就像一部龐大的機器。
然而,一種激進主義的情緒卻在冷漠的社會氣氛中慢慢增長。60年代的青年和他們的前輩已經迥然不同。他們不再為取勝而拼力比賽,而是向比賽規則挑戰,或者干脆拒絕比賽。這正是馬爾庫塞所說的對整個社會的“大拒絕”。60年代的這些不滿現狀者并非為貧困所迫,相反,他們是富裕和教育的產物。
一系列重大的社會歷史事件恰巧在此時發生了:
1965年2月7日,美國開始空襲越南。
1967年6月,前西德“社會主義學生聯盟”領導的學潮,使全國許多大學陷于癱瘓。
1968年4月,美國哥倫比亞大學發生學潮,“學生爭取發主社會組織”占領學校。其后,其他大學相繼發生騷亂,反對越戰的抗議運動也日益高漲。
1969年,意大利都靈工人占領工廠,反對雇主和工會?! ?/p>
60年代的社會風暴,在某種意義上說是一種“全球性”的事件。在這場席卷整個資本主義的學潮和工潮中,規模和影響最大的是法國的“五月風暴”,它作為發達資本主義社會中青年學生和工人造反的典型和模式震動了全世界?!拔逶嘛L暴”把批評的矛頭指向了資本主義社會各個“非人化”的領域,包括生產方式、生活方式、審美趣味乃至婚戀形式等等。對于造反者來說,資本主義的各個領域都是一體化的,都是由一個龐大的結構所支撐的,因此,不可能對現實生活作出令人滿意的隨意取舍,唯一的出路就是徹底地拒絕整個資本主義社會。造反者認為在發達資本主義社會中,隨著決策權日益集中在一個很小的技術統治論的社會中堅集團手中,所有部門的廣大群眾都置身于一種社會反常和異化的過程中,生活中充斥著索然無味的活動和空洞的理論感覺。隨著對匱乏的證服,商品經濟的繁榮,全體人民日益感受到消費主義的死氣沉沉的壓力。所以學生運動和工人罷工能夠迅速擴展并得到普遍支持。這表達了對資本主義社會的一種典型的“大拒絕
「 支持烏有之鄉!」
您的打賞將用于網站日常運行與維護。
幫助我們辦好網站,宣傳紅色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