聯合國經濟和社會事務部發布了《2024年世界經濟形勢與展望》報告,預計全球經濟增速將從2023年的2.7%放緩至2024年的2.4%,低于疫情前3.0%的增長率。
報告還稱,利率持續高企、沖突進一步升級、國際貿易疲軟、氣候災害增多,給全球增長帶來巨大挑戰。世界經濟負債累累,同時還需要更多投資以恢復增長。
報告分析,2023年全球經濟表現超出預期,但這掩蓋了短期風險和結構脆弱性問題。在世界經濟負債累累的情況下,還需要更多投資以恢復增長。
關于中國方面,聯合國經濟展望報告稱:
中國的經濟復蘇面臨阻力。2023年,其國內生產總值估計增長5.3%,有所回升;但由于房地產行業疲軟、外部需求減弱以及貿易局勢緊張,2024年的增長率可能放緩至4.7%。
世界銀行預測我國經濟正在面臨挑戰,他們預計2024年和2025年中國的GDP增速將分別降至4.5%和4.3%,反映出我國經濟在短期內的阻力和長期的結構性制約。這些制約包括債務水平、人口老齡化和經濟失衡。
德意志銀行中國首席經濟學家熊奕表示:
“2024年中國的經濟增長目標將是決定未來走勢的重要因素。”主要原因在于,中國經濟在逐漸復蘇的同時仍然需要增長動能。該機構指出,中國經濟目前的運行狀況落后于增長潛力是毋庸置疑的。一方面,若要恢復至4.5%至5%的潛在經濟增速,中國經濟自身存在修復需要。產能利用率、勞動力市場及信貸需求的疲軟,兼之消費者和生產者價格持續低位運行,均指向了2022年來持續至今的負向產出缺口。另一方面,房地產行業長期低迷和通脹率下降引發了了消費者支出、企業利潤及其對未來預期轉弱等一系列連鎖效應,使得經濟周期性反彈尚未出現。而過去一年來外部需求的轉弱和財政支出增速的下降亦阻礙了經濟的反彈。只有加大宏觀政策力度、加強各類政策協調配合,才能更好地促進經濟政策措施的落地見效”。
雖然以上預測顯示2024年中國經濟增長速度可能會放緩,但這并不意味著經濟情況會變得更糟。最樂觀的預測表明,中國經濟有望實現穩步增長。
然而在對前景持有樂觀態度的同時,我們也要保持清醒的頭腦,有道是“凡事都要從最好處努力,從最壞處著想。”這樣才能夠立于不敗之地。
因此我們要戒除盲目樂觀思想,冷靜和理性的看問題,這樣才能尋找到解決問題的鑰匙。
昨天我在網上看到一篇文章,題目是《【重磅預測】2024年我國經濟迎來平穩復蘇,樂觀前景可期!》然而看過后,總覺得文章內涵浮淺,盲目樂觀,因為此文為論點做支撐的論據沒有說服力。
此文對前景樂觀的論據是:
“消費升級和服務業的快速發展也將為經濟復蘇注入新的動力。隨著居民收入水平的提高和消費觀念的變化,人們對高品質和個性化的消費需求日益增加。服務業將成為經濟的新增長點,為就業和創業提供更多機會。”
我認為這個論據是不符合實際的,因為居民的消費水平并沒有提高,談何消費升級呢?高品質和個性化的消費需求是需要錢來支撐的。
不能一味地唱喜歌,潑點冷水也可以讓我們更加全面冷靜地看問題。
問題是,2024年之前的20年國內的消費主要集中在房地產方面,而這種用一個家庭30年收入來購買的消費是不可持續的。一個人能賺錢的最好的時段也就是30年,然而為了改善居住條件,消費大眾一股腦把30年的收入都提前花光了,有的還是透支欠債購樓,余下的時光只能做省吃儉用的房奴,哪還敢有什么高品質和個性化消費升級的奢望?
國家花大代價刺激經濟,根據央行公布的數據,截止2023年底,我國的貨幣總量已達300萬億人民幣,與去年同期相比,增長量了高達12.59%,在短短23個月的時間里,廣義貨幣M2余額就增加了64.6萬億元,市場上新增流通貨幣接近2019年GDP總量的一半還多。就是說,飛轉的印鈔機增印出64.6萬億人民幣。如按中國人口十四億來計算,目前中國的人均貨幣存款量已達21萬人民幣。
在新冠疫情席卷全球,戰爭頻發,美國和歐盟面臨著高通脹,以及經濟衰退的風險,糧食和能源價格上漲等因素所導致的世界范圍經濟低迷背景下,中國經濟也無法置之度外。特別是整個西方對中國施加了許多貿易限制,導致中國外貿出口受阻,外向經濟的產能輸出淤堵,內外多種原因共同導致目前中國進入經濟低迷的周期。總體來說,2023年我們中國的日子不好過。
為了對沖經濟下滑的沖擊壓力,央行推出了強有力的舉措,大舉增加貨幣供應量。如按以往的經驗來看,如此龐大的貨幣發行量可以給中國經濟發展帶來強勁的推動力。
然而值得注意的是,大量超發貨幣刺激消費的效應并不明顯,物價、股價、房價和人民購買力等都沒有發生明顯的變化!
這意味著以往百試百靈的貨幣調控政策出現了未曾經歷過的挑戰。
令人驚嘆的是,如此多的超發現金流入市場,竟然對我國人民的生活沒有太大的影響,投入水中的巨石,所產生的回聲并不大。按照以往的經濟學理論,這種高額的貨幣超發預示著通貨膨脹壓力的加大。特別是在居民的購買力下降,消費熱情降低的情況下,則會極大的提升了我國通貨膨脹的可能性。換句話來說,就是在市場上流通的貨幣大于人們的消費水平時,將在一定程度上達到了通貨膨脹產生的條件。然而令人疑惑的是,這種情況并未在我國出現。
疫情之后的中國經濟出現了下滑,首先是經濟增長速度。2023年一季度,由于市場對于經濟復蘇的預期高企,疊加經濟數據在基數效應帶動下一度沖高,當時眾多國際機構將2023年中國GDP預測調整到了6%以上。
中國的物價水平在2023年下半年環比都是下降,一般情況下,物價水平溫和上漲,是代表經濟處在熱區。去年中國工業采購指數環比持續下降,這意味著許多工廠已經進入了停產或者半停產狀態,這種下降意味著通貨緊縮,并且造成企業裁員失業增多現象。
通常政府向市場注入貨幣最基本的方式有兩種,一種是購買商品或者服務,第二種是購買金融產品,直接注入金融市場。第一種是所注入的貨幣進入了實體經濟市場,第二種卻是所注入的貨幣在金融市場上空轉,因此對實體經濟沒有任何作用。
由于經濟過冷,政府低息貸入企業的錢要么趴在賬上,要么被企業高息存銀行變成超額儲蓄,這些啟動資金持續在銀行體系里面空轉。形成企業家不愿意擴大再生產投資,老百姓不敢放手消費的態勢。就是說,錢并沒有流動起來。有經濟學家預言,艱難的時刻才剛剛到來。這種唱衰當然是言過其實,但是目前中國經濟所存在尚未解決的問題也是事實。
現實是,普通人的收入幾乎沒有明顯增長,甚至有人覺得生活越來越吃緊。盡管央行大量印鈔,但這些錢并沒有流入普通人的口袋。這一點在很多人的生活體驗中得到了印證。
理論上,新增的貨幣應該會進入消費市場,從而推高經濟熱度。如按一般的想法,貨幣總量的增加應該帶動經濟發展,從而讓每個人都能分享到財富增長的紅利。
產生這種預期之外結果的實際脈絡應該是,超發貨幣的流向通常并不是普通消費群體能夠進入的領域,所以無法直接從中獲益,因此普通大眾感受不到個人財富的增長。
有專家認為,“這背后可能有多重因素所導致。一方面在實際操作中,可能大量的新增貨幣并沒有流入消費市場轉化成消費者投資,而是被用于各種投資和基礎建設重點項目。這些項目通常需要較長的周期才能轉化成實際經濟效益。另一方面,也有可能是流入了金融市場或其他高回報的投資領域。因此短期內普通人可能感受不到貨幣超發所帶來的經濟提振。
投資的基礎建設重點項目,不僅包括傳統的交通基礎設施如高速公路、鐵路和橋梁,還包括新型基礎設施如5G網絡、數字經濟,新能源項目和智能城市建設。這樣的投資一方面可以創造大量的就業機會,另一方面也能夠帶動相關行業如建筑、材料和工程服務等的發展。
還有一部分資金被用于企業的研發和創新。
為了提升我國在全球市場的競爭力,政府通過各種補貼、稅收優惠和政策支持,鼓勵企業進行技術創新和產品開發。
這其中包括信息技術、生物科技、人工智能、新能源和高端制造的研發項目、人才培養和技術引進等等多個領域,目的是提升我國企業的創新能力和市場競爭力。這不僅能夠增加高質量的就業機會,還能促進我國經濟結構的優化和升級。”
這些項目通常需要大量的前期投資和長期維護,因此它們成為了注入資金的主要“蓄水池”。這也解釋了為什么大量的新發行貨幣并沒有直接流入消費市場,而是被用于這些長期項目。
盡管大量的貨幣發行并沒有直接進入普通人的錢包,但這些資金通過各種渠道被有效地用于了經濟發展和社會建設。從長遠來看,這些投資最終將轉化為經濟增長,進一步提升人們的生活水平。
但這一切都得需要通過時間來孵化。畢竟貨幣并不是直接印出來就能發放給每個人的,而是需要經過一個復雜的經濟循環過程。
然而時不我待,大規模印鈔對經濟所產生的刺激作用在短期內看不到成效,長時間的經濟低迷持續會嚴重損害我國的經濟。那么我國還能尋找到能在中短期內產生效果的其它刺激消費的手段嗎?
這要首先從我國居民人均消費指標差的根本原因上尋找答案。
究竟是什么原因導致增發貨幣的結果是驅動差?究其原因,這主要是因為疫情造成的特殊局面。需求萎縮和消費信心下降,使得消費群體手里的資金無法流入實體經濟中進行循環。
疫情期間,不少企業被迫停工停產,砍掉或縮減非核心業務,上下供應鏈遭受嚴重沖擊,消費需求也出現大幅下滑。
低層民眾擔心自己的工作和收入不穩定,所以消費觀念起了變化,消費熱情降低,不敢隨意花錢,并且選擇為未來打算而把掙到的錢存到銀行,家庭消費大幅降低開支,除基本生活需要外,能不買盡量不買,勒緊褲腰帶過日子。
當百姓把錢存到銀行后,這些錢基本上失去了進入市場的機會,尤其是那些被存成死期的錢,這種“流動性陷阱”使貨幣擴張效果大打折扣。
如何打開這個“死結“?當然是從提高人民的購買力和消費意愿入手。
中國的實際消費主力大軍是中低層民眾,只有占人口絕大多數的消費群體被盤活,中國經濟才會在短期內出現新的高增長契機。
為什么會有這樣的結論?
因為假設如果貨幣主要流動的指向是高收入群體,市場中真正用于商品流通的貨幣就會減少。因為高收入群體中的企業主和商人也是人,他們再高消費,也不能一天吃一頭豬,穿十件衣服,躺十張床。他們頂多是拿出比消費者稍微多點的貨幣買東西,而他們的大部分收入都放在了銀行,或者買了一些文玩字畫這些保值的東西沉淀下來。
貨幣的本質就是商品交換的媒介,而大眾消費才是流通運轉型消費,所以如果宏觀貨幣政策指向出了問題,就會出現指地不打糧的現象。因為沒有中低層基本大眾的消費,企業主既使獲得了政府啟動資金的注入,他也不敢冒然的擴大生產,因為結果將是越干越虧。僅憑這個結果,就會導致整個生產流通鏈條斷裂,所以促消費的舉措一定要方法用對。
事實是,雖然我國的發行貨幣總量已達300萬億人民幣,平攤到每一位國人身上,人均貨幣存款量已達21萬人民幣。但是這種存款量不是真實的,因為我國目前離共同富裕的目標還相差甚遠。
由國家發改委、國家統計局和中國社科院等編寫的《中國居民收入分配年度報告(2004)》披露:
“我國最高收入10%的富裕家庭所占有的財產總額占全部居民財產的45%,而最低收入的10%的家庭的相應比例為1.4%,貧富收入差距為32倍。”
這還是19年前的統計數據,而現在這個差距更是擴大了。
目前中國的貧富差距是,460萬富人占有67.4%的財富,13.22億人僅占7%的財富。即,占人口總數0.35%的富人占有67.4%的財富,占人口99.65%的中低層民眾僅占有7%的財富。
這組數據表明,“頂尖斷崖式”貧富分化已經在中國觸目驚心地出現了!
從存量財富的占有來看,一方面 是擁有幾億、幾十億、幾百億的富翁階層,另一方面存在著所占財富只能維持其最低生活水平甚至是“家徒四 壁”的困難群體。這種情況的出現,致使低收入人口群體感到自己被排除在經濟增長帶來的利益之外。普通民眾的收入停滯不前,而利潤和高管薪酬卻在飆升,致使社會重新產生階級矛盾。
從增量收入來看, 大款大腕們不費吹灰之力一年收入數百萬數千萬甚至億元以上,而廣大弱勢群體年收入只有2萬元左右,甚至更低,相差百倍、千倍、萬倍。
這意味著什么呢?
意味著我國所發行貨幣總量中的大量的資金沉淀下來了,大眾消費群體所占據的貨幣基數屬于小頭。因此那些專家學者口中的什么:“國內家庭平均總資產300萬很正常,現在誰家沒個50萬現金”啊,什么“低收入群體可以出租閑置房,或者用私家車拉活來增加收入”之類,純粹是瞎扯淡!
實際上這些基本家庭身上背負著沉重的負擔,他們為了住房、醫療、教育等等高消費而不得不消費的事情發愁,每天為了這些生活負擔而疲于奔命。
在這種情況之下,如何促動他們的消費意愿?
只有提高他們的收入水平。然而通過超發貨幣的方式直接普惠補貼,有可能會導致物價瘋狂上漲,產生惡性的通貨膨脹,更容易致使大量的中產階級破產,因此宏觀調控要尊重經濟規律和市場法則。僅依靠灌注流動性的粗放型刺激已不再適用。如果貨幣政策過分寬松,就會導致通貨膨脹和資產泡沫。
凡事都有兩面性,一分為二地看,中國的貨幣發行總量的增長是一件好事,也是一件壞事。
好事在于,它為中國經濟的發展提供了充足的資金支持。壞事在于,它也給中國經濟的穩定帶來了一定的壓力,給中國人民的財富保值帶來了一定的挑戰,給中國的貨幣政策的調控帶來了一定的難度。
理論上貨幣印鈔速度放慢,會擠壓資產價格泡沫的膨脹速度。反之,印鈔速度加快,會促進資產價格泡沫的膨脹速度。印鈔速度的快慢,決定貨幣發行總量的增減,貨幣發行如控制“水龍頭”的開合,經濟發展向好了,“水龍頭”擰緊了一些,是為了不讓我國經濟過熱。經濟發展變慢了,“水龍頭”放開一些,是為了擺脫經濟過冷。
貨幣總量的激增,容易引起人們的擔憂。因為伴隨著貨幣的超發,容易導致人民幣快速貶值,存款多的人損失會很大。貨幣貶值也意味著儲蓄已無產出。然而,這種情況能促使中低層消費群體把過河錢拿出來進行消費嗎?不會的,因為中國人的普遍心理是,手里有糧,心里不慌。這種消費觀念和美國人有錢就花形成了鮮明對比。
盡管如此,人們基本需求之外的潛在需求還是存在的。比如說住房需求,許多年輕人之所以躺平,得過且過,原因就在于他們對被泡沫抬升成高昂的商品望而卻步。
如果在不破壞經濟規律和市場法則的前提下,能夠恢復商品價值的本來面目,則會極大地促進中低層消費群體的消費意愿和消費信心的恢復。報復性消費所引發的消費熱就會隨著民眾消費意愿的提高而到來。更多的人敢把錢拿出來花在餐飲旅游等享受型消費上。如此這般,中國經濟才能沖栓解套實現破局。
這就涉及如何分配蛋糕的問題了。
蛋糕經濟學強調,做大蛋糕的一方,要讓利益相關者分享蛋糕變大帶來的收益;如果蛋糕變小,利益相關者也應共同承擔相應的損失。
發展經濟的目的是為了經世濟民。一個經濟制度的好壞,要看它是為多數人服務還是為少數人服務。如果一個經濟制度只為少數人服務,那么這個經濟制度就沒有存在的價值和意義。
中國老祖宗留下來的中醫對治療堵疏滯脹很有一套,盡管以何祚庥為首的中醫黑極力否定中華醫學的價值,但是中華醫學卻用事實屢屢打他們的臉。
中醫治療淤堵采用活血化瘀,消積化滯的方式因勢利導,而中國消費市場不振的癥結在于中低消費群體消費能力不足所行成的消費市場的淤堵。如果僅僅是單純依靠市場規律等待這種病癥的消散,那就像有病不吃藥的病人一樣,惡性循環導致未來不可預知。用藥是治療的正途,問題是下藥如何能夠對癥?
中國經濟在過去的20年中,主要的發動力來自于三駕馬車:投資、消費、出口。當投資回報大的地區投資飽和后,投資轉入回報相對瘠薄地區,投資和產出比就是負數了,因而投資帶來的效益會逐年減少。而中國當前外貿相較美西方打壓之前已經今非昔比,所以打開中國經濟動力的突破口當是促進內需上。因此要注重擴大內需,內需被激活,將是中國經濟最穩固的靠山。
由于當今市場預期和政府預期有很大的差異,面對這種局面,政府用刺激定向消費的工具來疏開消費市場預期的堵,當行之有效。
做局的重點在于盤活,用驅動力的杠桿疏通堵塞。就是說,向普通大眾消費群體發放定向消費劵(定向激勵消費)。
使用定向消費券,意味著享受了國家惠及的購買商品差價補貼,實際上就是國家利用超發貨幣的量化寬松,刺激中國消費主力群體隱性消費需求的激情,給予他們一個花合理的錢,購買便宜商品的機會。
利用這種活躍交易的方式,盤活實體經濟的存量,帶動各個環節產業鏈的運轉。如國產手機消費劵,國產汽車消費劵,國產家電消費券,購樓消費券、國產裝修材料消費券等等。
定向消費券可由國家按家庭個體計劃發放,也可由每個家庭按需自由選擇,商家收取消費者的定向消費券后,將定向消費券的金額減除購買商品的價格,可以讓消費者得到低價購買商品的機會,商家也不吃虧。收到的定向消費券商家可到國有銀行兌換補貼現金,這樣既做到了中國人個人財富的保值,又沖開了消費乏力的血栓,人民的獲得感也會得到滿足。
定向消費券的補貼比值以能夠刺激消費者消費意愿來確定。同時鎖定定向消費券所指向的商家所經營商品的價格,防止商家趁機加價獲取非份的利益,發國難財。以商家獲得合理的利潤,并能使積滯的商品盤活為制訂相關的政策措施。不遵循的商家,廢除定向消費券的收取資格。只要細節上精心策劃,相信不會出什么大的差錯。只要消費環節的任督二脈打通了,中國經濟的鏈條何愁運轉不起來?
正確認識付出和收獲的關系,錢是帶翅膀的,只要運用得當,經濟的鏈條運轉了,政府花出去的錢還會重新飛回來。這個做局方式和象棋兌子差不多,在棋局被動的時候通過兌子來換取有利的態勢,這是象棋老手常用的化被動為主動的路數。雖然自己付出了一定的代價,卻為勝利打開了通道。
話說回來,對于貨幣總量的增長,尤其是印鈔速度的加快,我們需要理性關注并采取相應的經濟措施以抵御貨幣超發可能帶來的負面影響。如,貨幣發行量增加帶來通貨膨脹問題后,很容易造成房地產等市場泡沫。
實際上,超發的64.6萬億現金流入市場后,盡管宏觀的通貨膨脹率沒有明顯上升,但在某些個別特定的領域和地區,物價上漲的現象還是比較明顯的。一些微觀經濟指標,如房價、醫療費用和教育支出等在某些地區和群體中有了明顯的上漲,這反映出收入分配的不均問題,這也進一步加劇了普通人的生活壓力。也就是說,即使宏觀經濟看似穩定,但在社會各個層面,尤其是低收入和中等收入群體,經濟壓力依然存在。某些城市房地產等資產價格出現飆升,房價漲幅大大高于居民消費物價漲幅。而房價未能納入消費物價的統計,由此也使得我國一定程度上忽視了流動性過剩帶來的負面沖擊。
房地產一直是我國經濟的一個重要支柱,吸納了大量的資金和勞動力。一部分新發行的貨幣流向了房地產市場雖然有助于解決房地產行業資金鏈斷裂,但也引發了一系列社會問題,包括房價飆升和年輕人買房壓力增大等。
因此要特別注重資金流向可能存在問題。例如,大量的資金可能流入了房地產或者金融市場,這些領域雖然能夠帶來快速的回報,但并不會普惠到大多數人。房地產企業有了國家的支持,在籌集資金方面的壓力變小,因此控制房價進一步飆升猶為重要。
因過去經濟過熱的積弊尚未消除,所導致的房地產泡沫,其惡果早已經顯現出來,持續累積上漲的高房價業已影響到實體經濟發展。租金上漲,地價也在漲,原材料成本也在漲,潛規則導致隱形成本非常高。民營企業的人力成本也日漸上漲,老齡化社會越來越嚴重,所以員工的工資也日漸上漲。這些因素導致企業各項成本費用都在上漲,這讓企業實在承受不起。
因此如何使樓市未來的發展遵循國家產業發展的良性軌道,是一個值得深入研究的問題。
當前房地產行業首先要解決的,是把精力集中在解決房地產爛攤子問題上。
流向房地產行業的超發貨幣,可用于補貼現房銷售和爛尾樓復工資金注入,以加快不良資產的消融,這樣可以防止資源的浪費。通過斷絕對不合理預建樓盤的資金支持力度,來預防新的不良資產的再度產生。有限的錢要用在刀刃上,整頓房地產的目的,最終還是要把有限的資金從不符合國家產業發展的日暮行業中抽離出去,擺脫對土地財政和房地產依賴,向創新發展模式轉軌,將資金集中用于新經濟增長點的投入,把促進增長點的視角聚焦在更有前途的新興產業上。
有些經濟學家把目前的經濟狀況歸咎于營商環境不好上,實際上,供求關系失衡才是問題的癥結。所以營商環境不好是偽命題,不能南轅北轍的肚子疼埋怨灶王爺,我國的營商環境一直很好,否則民營經濟不可能壯大到如今的巨量水平,民營企業已非當年的吳下阿蒙,國家對民營企業政策的調整也達到了漸入佳境的程度,關鍵在于執行力如何。
當下2023年底的中國經濟數據業已出臺,2023年中國全年經濟增長5.2%左右,比國外機構所預估的要高出0.7個百分點,增速在全球主要經濟體中仍保持領先,仍是全球增長的最大引擎。中國經濟增速破五,這個增速高于世界平均水平,可見中國經濟的未來向好是可預期的。相較于前些年的高增長,這個速度是一個必然的過程,保持中低速發展已屬不易。
然而我們絕不可掉以輕心,治大國如烹小鮮,面對國內外各種負面因素對我國經濟的影響所產生問題的解決,最需要的是對癥下藥,實行多方面微調,盤活存量資產,必要時要拿出壯士斷腕的決心,采取措施降低老百姓在住房、醫療、教育等等高消費領域的高額成本,讓老百姓免去后顧之憂,敢花錢,從而甩掉影響經濟發展的包袱,輕裝前進。
在經濟衰退期整理好自己,消除產能過剩。首先立足于立于不敗之地,進而以準備好了的態勢迎接新經濟周期的到來。集中優勢資源在新技術新科技集中的朝陽產業領域,爭取在下一次工業革命來臨時搶占先機,大幅度提升我國的國際競爭力。
「 支持烏有之鄉!」
您的打賞將用于網站日常運行與維護。
幫助我們辦好網站,宣傳紅色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