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事說來話長。
今年1月,中國外匯儲備跌破3萬億。
然后外匯儲備連續8個月持續回升
但是,奇怪的是結售匯一直是逆差,外匯占款一直下降,直到9月份結售匯才轉為順差(19億人民幣,3億美元),停止下降。
國家外匯管理局統計數據顯示,2017年9月,銀行結匯10238億元人民幣(等值1560億美元),售匯10218億元人民幣(等值1557億美元),結售匯順差19億元人民幣(等值3億美元)。其中,銀行代客結匯9743億元人民幣,售匯9525億元人民幣,結售匯順差218億元人民幣;銀行自身結匯494億元人民幣,售匯693億元人民幣,結售匯逆差199億元人民幣。同期,銀行代客遠期結匯簽約1332億元人民幣,遠期售匯簽約1827億元人民幣,遠期凈售匯495億元人民幣。截至本月末,遠期累計未到期結匯2223億元人民幣,未到期售匯7512億元人民幣,未到期凈售匯5289億元人民幣;未到期期權Delta凈敞口-3751億元人民幣。
中國人民銀行公布的外匯占款數據顯示,9月外匯占款余額增加8.5億元,至21.5萬億元人民幣(6.6465, -0.0032, -0.05%),為2015年10月以來首次上升。
終于出現了3億美元的結售匯順差,外管局高興得不得了,喜極而泣。
然后,一通吹牛逼。
第三,政策組合收效,人民幣貶值預期逆轉。2016年以來,美元加息預期漸濃,中國企業走出去加速,大規模海外并購頻發,人民幣持續承受貶值壓力。而今年以來,一方面,中國政府通過“債券通”加快了債券市場開放,支持境內機構跨境融資,擴大資金流入;另一方面,通過跨境業務的真實性審核,嚴控房地產、酒店、影城、體育俱樂部等領域的非理性對外投資,等加強資本流出的管理。5月26日,央行在人民幣中間價報價機制中引入“逆周期因子”,提升了報價機制規則性,并能更好的在匯率中反映宏觀經濟基本面的情況。這一系列政策組合扭轉了市場對于人民幣持續走弱的預期,人民幣持續貶值的壓力得到逐步地釋放和緩解。
人得意的時候,就容易忘形,一旦忘形就容易說出真話。
這就出現一個問題,既然1-8月份購匯一直壓到結匯,直到9月份用逆周期因子洗劫了出口企業,才勉強出現了結匯超過購匯,外匯占款下降,那么外匯儲備怎么上升的呢?
通俗地說,你一直入不敷出,自己的錢越來越少,可是你口袋里的現鈔越來越多?
這是怎么回事?
于是,就有人懷疑央行、外管局、財政部和大型央企(尤其是金融央企)在“衛國發債”。用發債借來的外匯,補充外匯儲備。
這事,有記者直接問過。
彭博新聞社記者:現在我們看到中國企業的短期外債水平有所上升,請問外匯局對此是否感到擔憂?您認為這會帶來什么樣的風險?外匯局是否會采取相關的措施來應對這樣的風險?
王春英:當前我國外債處于平穩增長時期。截至2017年一季度末,我國全口徑外債余額1.44萬億美元,較2016年末增加171億美元,增幅為1.2%。外債總規模持續4個季度穩步增長。
從外債水平和相關衡量指標看,目前我國外債風險總體可控。
第一,近一段時期我國全口徑外債規模持續回升,但遠未達到近年來的較高水平。2014年末,我國全口徑外債余額1.78萬億美元,隨后開始回落,截至2016年一季度末降至1.33萬億美元,這是全口徑外債統計以來的歷史最低水平。目前的1.44萬億美元比歷史低位提升了1063億美元,但仍比2014年末的較高水平低3400多億美元。從外債期限結構看,中長期外債的變化相對穩定,今年一季度末中長期外債余額比2014年末高出397億美元;短期外債有所波動的,今年一季度末短期外債余額較上年末增加455億美元,主要是銀行吸收的貨幣和存款增加,但比2014年末余額仍低3818億美元。外債資金正常合規流動,有助于服務實體經濟發展。我們認為,觀察一個經濟數據或者金融指標的變化,還是應該從更長的時期來看,從絕對值、相對值等角度評估它處于什么樣的水平,當前我國短期外債的絕對規模還是明顯低于歷史高位的。
第二,衡量我國外債風險的主要指標均在國際警戒標準之內。2016年末,我國負債率,即外債余額/GDP,為13%,國際公認安全線是20%;債務率,即外債余額/貨物和服務出口收入,為65%,國際公認安全線是100%;償債率,即外債還本付息/貨物和服務出口收入,為6%,國際安全線是20%;短期外債和外匯儲備比為29%,國際公認的安全線是100%。
未來,我國將繼續完善宏觀審慎框架下的外債和資本流動管理體系,在促進跨境投融資便利化的同時,加強事中事后監測分析,防范外債風險,維護國家經濟金融安全。謝謝。
女司長顧左右言他,最終也沒說到底有沒有傳說中的“衛國發債”行為。
不過,按照的IMF的游戲規則,外管局要定期公開債務情況。
很明顯,1-6月份,中國的外債總額增加了1421億。
同期的外儲增加了,568+18(億)=586億美元。至少發了1500億的債,守住了3萬億,搞出一個外匯儲備8月連升。
這就是為什么結售匯一直是逆差,但是外匯儲備一直上升的原因。
從國際投資凈頭寸的角度看,至少截至到6月底,還是下跌的。從18005億下跌到17515億。
通俗地不太嚴謹地打個比方,你賬戶的余額要跌破30000,于是你借了1500的債,最后你的流動資金是30600。同期,屬于你自己的凈資產,或者說所有者權益,從18000下跌到17500。
流動資金增加了,實際是你借來的。
這事沒有到此打住。
外管局、財政部這么搞,國際敵對勢力,當然看在眼里。趁你病,要你命,這是國際通行的游戲規則。
于是,就有了評級機構降級。誰都明白,評級機構,無非是華爾街的傳聲筒。
降級這事,去年就干過一次。
截至目前,今年先后降了兩次,五月一次,九月一次。
穆迪將中國評級從Aa3下調至A1,展望從負面調整為穩定(完整報告)
財政部當然怒了,去年是樓繼偉不CARE,今年是新華社和財政部直接懟:
新華社:標普下調我國主權評級 中國不必削足適履 - 華爾街見聞
還有更狠的,要處罰國際評級機構。不過,不知道央行、外管局、財政部、證監會,怎么處罰美國的評級機構。
為甚財政部這么怒呢?因為評級機構下降,直接增加國有大型銀行在海外的融資成本,換句話說,這些銀行降級以后,借錢的利息上調了。
標普在本月21日將中國主權信用評級由AA-下調為A+,展望由負面調整至穩定。與國家主權信用掛鉤的國家開發銀行、中國進出口銀行、中國農業發展銀行的評級也被由“AA-”下調至“A+”,展望由負面上調至穩定。同時,標普還調降了星展中國、恒生中國及匯豐中國3家外資銀行的信用評級,認為如果內地主權債違約,上述三大銀行也難獨善其身。
當然,不止它們,所有中國企業海外融資的成本都將上升,這顯然將直接危害衛國發債的大計。
在國內資金過剩,熱錢暴走,在樓市、大宗、P2P、現金貸,四處亂竄的時代,必須大量吸引境外金融資本,或者說,借入外匯才能維持本幣穩定,這似乎很荒謬,卻是現實。
說到底,還是要去華爾街控制的市場借美元,而且成本還不能太高。評級下降,直接推高融資成本,這是不能承受的。
于是,就有了財政部怒懟華爾街。
事情顯然不會到此為止。
央行、外管局、財政部,做人民幣和美元的游戲,其實都是在華爾街的平臺上操作,華爾街顯然掌握更多后臺內幕。現在不完全拆臺,如果不是為了聯手獲得更大的利益,就是為了等待時機,讓事情進一步向有利于華爾街的方向發展。
那時再一擊必殺,或者,要挾更高的價碼。
下一步怎么來,走著瞧。
截至目前,這次發債行為,還有大眾看不到很多細節,比如資金來源,主要買家。在某種意義上,完全有可能與外匯儲備8連勝,是一樣的操作。
財政部現在洋洋得意,未免高興地太早。
如果認為華爾街會到此為止,未免圖樣圖森破圖乃義務。
另外,說點題外話:
華爾街與央行是有合作的,比如9月初,央行動用逆周期因子,大摩也投身其中,太平洋兩岸聯手抄中國出口企業的家:
考慮到中國的經管肉食者大多在美國受教育、有華爾街從業經歷,這并不稀奇。
「 支持烏有之鄉!」
您的打賞將用于網站日常運行與維護。
幫助我們辦好網站,宣傳紅色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