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11月7日,面對歐盟對中國電動汽車揮出的“加稅”大棒,中方決定采取反制手段。而作為揮棒的“帶頭大哥”法國,自然要“擒賊先擒王”。
但在中方剛剛啟動反制時,法國立刻急得跑去中國討說法,這“我可以挑事,你得默默承受”的強盜邏輯堪稱“年度最離譜”。
下面我們就來分析下法國到底為何急紅了眼。
10月29日,歐盟委員會以中國電動汽車獲得“過度補貼”為由,宣布對其征收最高達35%的反補貼關稅。這一“封殺”式的打壓瞬間讓中國電動車產業在歐洲的市場受到了巨大壓力。要知道,歐洲目前正是對電動車需求的爆發期,而在這一領域,中國企業的競爭優勢顯而易見,成本更低、技術更成熟,市場前景廣闊。
根據數據,僅2023年,中國的電動車出口量就比2022年增長了60%,其中約三成出口至歐洲。對習慣于用補貼支撐傳統車企的法國來說,這樣的增長速度自然是個“威脅”,因此,法國汽車制造商帶頭推動這項關稅政策。表面上打著“維護公平”的旗號,但內里明擺著就是想保護本土市場,把中國車企排擠出去。
面對歐盟的無理加稅,中國不可能一味忍讓。10月30日,中國商務部宣布啟動對法國白蘭地、葡萄酒的反傾銷調查。
來而不往非禮也。而法國一聽到中國的這一反制措施,立刻就坐不住了。
法國派出外交部長普里馬斯火速訪華,與中國商務部部長王文濤“當面對線”,要求中方放棄反傾銷調查。在會晤中,法國官員不惜大講“利害關系”,表面上以“維護中歐貿易穩定”為由,實際上卻是在打著“你不準還手”的算盤。
面對法國的“討說法”,中方的回應可以說相當硬核。中國商務部在會后提出四點原則:
1.規則是國際貿易的基石:任何國家間的貿易分歧,都必須在國際貿易規則框架內解決,歐盟單方面的關稅打擊不合理。
2.反制有理有據:中國對法國出口的白蘭地進行反傾銷調查,完全符合法律規定,是在維護自身利益。
3.法國應該有大國擔當:法國作為歐盟內的重要成員國,本應在中歐貿易爭端中扮演建設性角色,而不是單方面偏袒。
4.協商才是解決之道:中國希望雙方能在對話中達成共識,而非法國單方面挑釁并妄圖壓制中國的合理還擊。
這些回應言辭鏗鏘,一舉揭穿了法國的“小九九”:自己搞貿易打壓不手軟,卻又容不得他人反制。這樣的雙標邏輯中國不可能接受,法國只得灰頭土臉回去了。
而法國之所以腆著臉到中國現眼,都是背后的利益在驅動。法國酒水行業尤其依賴中國市場,白蘭地更是法國的支柱型出口產業。2023年,法國酒類產品在中國的銷售總額高達5億歐元,其中大部分是白蘭地和葡萄酒。法國商務部的數據顯示,中國市場占法國白蘭地出口量的近40%。中國啟動反傾銷調查,意味著法國酒企將面臨售價上漲,銷量大減。
可以說,中方的反制措施直接觸動了法國的經濟命脈,對法國來說,真是“痛到根子里”。
此外,法國自詡為歐盟的領導者,在經濟、外交上力圖主張“戰略自主”,因此在對華問題上,法國也要扮演強硬角色。但中國作為全球第二大經濟體,實力不容小覷,法國的“試水挑釁”最終換來了失算。
面對這套“自己加稅不手軟,中國反擊不允許”的邏輯,中國網友就諷刺:“法國這個玻璃心有點意思,還以為白蘭地真是‘不可反擊’的高端產業呢?”
很多法國網友也質疑本國政府:“既然一切照規則辦事,為什么我們加稅就可以,中國反擊就是不行?”這一番輿論討伐讓法國政府備感尷尬。
在這場博弈中,中國的反制可謂既有力,又有據。根據世界貿易組織(WTO)的統計,中國是全球最大的出口國,具備強大貿易反制能力。中國在對歐盟發起反傾銷調查時,正是利用WTO規則保障自身利益,以維護中國產業和出口商的公平競爭環境。
這種反制的節奏不僅震懾了法國,還讓其他歐盟國家對貿易政策的“一刀切”有所顧慮。德國對此事件的態度顯得尤其謹慎,許多德國企業界人士擔心與中國的貿易爭端進一步升級會波及德國的汽車、機械制造等行業。據《金融時報》報道,德國與法國在對華貿易態度上已經開始出現分歧,德國傾向于更務實的解決方法,而法國則一意孤行。
綜合來看,法國此次帶頭挑釁,實際上還在“閉眼看世界”,以為自己總能在國際貿易中坐享其成。但作為一個經濟相對依賴中國市場的國家,法國如果繼續強硬,勢必在未來經濟博弈中討不到任何好處。
如今,面對中方堅定的反制,法國外交和經濟上的“玻璃心”就是最妙的諷刺。畢竟,在全球化日益加深的今天,沒有哪個國家能夠脫離全球經濟的框架,做出自私的選擇。
「 支持烏有之鄉!」
您的打賞將用于網站日常運行與維護。
幫助我們辦好網站,宣傳紅色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