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變化很快,一睜眼,馬克龍和舒爾茨打起了嘴炮。
彭博社3月1日報道,“法德領導人合不來。”
如你所知,德法兩國是歐盟扛把子,也是有“大歐洲主義”情結的國家,它們怎么會內訌呢?這事主要還是涉及到援助烏克蘭對抗俄羅斯的問題。
時間回到上周,很多北約成員國在巴黎開會,討論給予烏克蘭更大的支持。會議上有些國家(主要是和俄羅斯有世仇的東歐國家)比較激進,要以北約成員國的身份派兵去烏克蘭,其實就是打著北約的名號和俄羅斯對決。
但這種激進的觀點,并沒有獲得廣泛認可。西歐那些富裕的國家,目前還不愿意為了烏克蘭和俄羅斯死磕。想想也容易理解,人家富足安逸的日子過得好好的,犯不著去拼命。
作為東道主兼歐盟扛把子的法國,馬克龍自然想要展現大國風范與大哥風范,宣稱雖然北約“今天沒有就向烏克蘭派遣地面部隊達成共識”,但“我們不能排除任何事情”。馬克龍這話被解讀為,北約有可能直接參戰,隨即掀起了一陣輿論風波。
果然不愧是江湖小馬哥,人鮮(雖然多了些白發,還是鮮肉人設)話也多。在挑動輿論層面,法國人還是頂級高手。
這個時候,以低調務實著稱的德國扛把子舒爾茨,沒有和馬克龍保持步調一致,而是發言宣稱,“歐洲或北約國家不會向烏克蘭派遣地面部隊或士兵”,而且北約領導人“在這個問題上立場一致”。這話相當于駁斥了馬克龍的言論,也相當于駁了馬克龍的面子。
按照西方人針尖對麥芒的思路,被別人打了就要打回去,被別人噴了自然也要噴回去。馬克龍隨后提到德國在烏克蘭戰爭初期猶豫不決,“今天說‘永遠、永遠’的許多人,正是兩年前說‘永遠、永遠不會提供坦克、飛機、遠程導彈’的人。”這相當于挖苦舒爾茨立場不堅定、站位不夠高。
俗話說,打人不打臉,吃飯不揭短。雖然馬克龍說的是實話,但也讓舒爾茨心情很不爽。鑒于舒爾茨在地球村政壇并不善于打嘴炮,他的一位親密助手對路透社坦承,“在柏林,馬克龍被視為一個君主式的人物,他更擅長提供宏偉愿景,而非落實目標。”相當于諷刺馬克龍好高騖遠,不切實際。
既然舒爾茨不愿親自出馬,小馬哥也不好窮追不舍,就讓馬仔(一位法國官員)出面回應,“馬克龍認為朔爾茨是一個缺乏勇氣和野心的領導人,他不具備中長期思維”。
這便是法國和德國內斗的大致經過。很明顯在針對俄羅斯的問題上,法國的立場正變得激進,而德國不愿意過度刺激俄羅斯。
為什么說德法這番扯皮讓俄羅斯哭笑不得呢?
從有利的一面解讀,德法無法達成統一立場,就意味著歐盟對烏克蘭的支持短時期內不會加大籌碼。
從不利的一面解讀,德法并非真正內訌。德國政府發言人稱,這不只是馬克龍和朔爾茨的個人分歧,而是這位法國總統和其他更廣泛團體之間的分歧。“不管情況如何,不論朔爾茨和馬克龍本質上有何不同,他們相處得很好,而且互相信任。”
說到這里,還想多說幾句關于西方輿論界的事兒。
對所有西方之外的國家來說,都應該明白一點,即不要被西方的輿論分歧所迷惑。
西方的體制設計上,輿論分歧很多時候并不是真正意義上的戰略分歧,而是展現“輿論自由”的一種方式。他們看起來吵得很激烈,但關鍵問題上常常可以在爭吵中達成一致。
以俄烏矛盾為例。
戰爭爆發之前,西方的總體表現是,英美在東烏拱火,德法傾向于和俄羅斯繼續合作。當時的輿論界就有很多聲音宣稱,德法不會和俄羅斯翻臉,西方無法形成統一意見,如果開戰烏克蘭肯定擋不住俄羅斯。
按照普京的規劃,烏克蘭戰爭原本是閃電戰,之所以最后打成了持久戰,主要有兩個原因:
第一個原因,俄羅斯決策層被俄羅斯情報機構忽悠了。俄羅斯投入到烏克蘭的暗戰資金,相當一部分被情報系統貪腐了(俄羅斯情報系統不覺得普京會發動烏克蘭戰爭,忽悠說拿錢去收買了烏克蘭權貴,是死無對證)。所以戰爭爆發不久,普京發現俄羅斯情報部門的問題,迅速改組了情報系統。
第二個原因,原本吵吵嚷嚷的西方,竟然團結一致支持烏克蘭。尤其是德國和法國,之前一直表現出不想當美國小弟的姿態,后來也被英美和東歐諸國裹挾。這對俄羅斯來說,是另一個誤判。
后來在援助烏克蘭的方式上,西方又在吵吵嚷嚷,輿論界又說西方難以達成一致。結果又是在爭論扯皮中,坦克、海馬斯啥的都給了。現在西方又在爭論,是否進一步加大對烏克蘭的援助,甚至北約是否出兵。
有一說一,如果特朗普無法勝選,北約加大援助是極大概率事件。至于北約出兵,是一個復雜的問題,近期看不會直接出兵,畢竟北約不太可能和俄羅斯拼得你死我活(讓其他國家漁翁得利);至于間接出兵,俄羅斯也會假裝看不見,因為俄羅斯也不想和北約撕破臉。
簡單來說,西方的輿論有很大的迷惑性。從輿論角度看,西方從來沒有統一過,也不需要統一。但是從實踐看,西方的輿論和戰略實踐完全不是一回事。某種意義上來說,西方的輿論分歧,更像是迷惑戰略對手的一種手段。
「 支持烏有之鄉!」
您的打賞將用于網站日常運行與維護。
幫助我們辦好網站,宣傳紅色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