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首相安倍晉三13日飛抵印度古吉拉特邦的最大城市艾哈邁達巴德,與莫迪進行日印領導人首腦會晤。
對這次安倍訪印,印度和日本媒體都大肆渲染沿途長達8公里的歡迎活動。
莫迪在機場緊緊擁抱了安倍,以示印日兩國的非一般關系。
印度在歡迎儀式上煞費苦心,八公里道路設了28個表演區,代表印度各邦對日本的友愛。下午三點半前,佩戴安保許可證件的小孩陸續站滿了道路兩旁。
道路兩端全封閉,應日本要求,全程消毒。為了確保安全,該邦首府甘地訥格爾除了用盡9000多名本地警力后,還從外地調來2000名警察。
安倍夫婦上花車前,換上印度傳統服裝。
整個場面看起來有些古怪,花車小,保鏢多,有沒有一種摩托車雜技團的既視感。
軍警的密度和歡迎人群,對峙感過于強烈。
表演臺,畫風相當火爆。
安倍與莫迪相處時間長達八個小時,盡心盡力向外界傳遞特殊關系,印日互補性顯而易見,當AV產業與強奸之國相遇時,會擦出什么樣的火花?
印度媒體驚呼安倍晉三繞過首都新德里,直接訪問莫迪家鄉古吉拉特,是極具用心的示好。
有必要驚呼嗎?印媒不是裝傻就是真傻。因為2014年莫迪訪問日本時,就是直接去了京都,安倍只是對等的外交互動。經過印媒這樣一炒作,不明原委的阿三們就會感到滿足。
言歸正傳,在亞太地區形勢發生巨大變化之時,一東一西兩個亞洲大國抱團取暖,對亞洲地緣政治板塊會帶來震動。
印日兩國領導人個人因素也是促成兩國表面上如此親密的重要因素。
安倍與莫迪
從政治光譜上來說,兩人皆屬右翼政客,帶有強烈的民粹主義,這也是他們在本國政壇取勝的法寶。
我以前寫過印日歷史關系,參見阿三外泄群聊紀錄,日本反手打臉
南亞當年在日本外交地圖中并不重要,印日關系非常之冷淡,印度跟蘇聯混,日本跟美國混,蘇聯解體到本世紀初才逐漸升溫。
中國快速崛起后,印日迅速接近,功利性與針對性非常明顯,加上美國“重返亞太”戰略需要,印日同盟也就呼之欲出。
這種同盟建對中國敵意之上,如果安倍或莫迪下臺后,前景則會撲朔迷離,畢竟缺乏根基。
莫迪上臺后,在南亞以外,第一個出訪國家就是日本,他跟安倍有許多共同語言:
一,兩國與中國都有領土爭端。
二,意識形態上的共鳴。
三,經貿合作上的需求。
四,軍事安全領域的配合。
但兩國在針對中國問題上有微妙差別,日本以競爭為主,印度以對抗為主。在中印對峙時,日本私下里表示支持印度,公開場合又反駁這種說法。
安倍內閣將對印合作關系,視為從東海至南海再到印度洋和波斯灣石油產區海上防衛戰略軸心。
2008年森喜郎訪印之后, 日本就一直按著這個思路在進行構建,但以不與中國發生直接對抗為基礎。
安倍則不一樣,第二次出任首相,就馬上推動修憲,表面上是日本內政,但作為二戰戰敗國,這種舉動勢必引發中國強烈不滿。
中日關系比中印關系更加惡化。這一點對印日關系非常重要,它影響著日本與印度親近誰主動誰被動?主動親近的,要付出更大代價。
莫迪上臺后,中印關系并不明朗,在2017年,中印關系滑向底谷,但兩國領導人并沒有中斷來往,最高層溝通仍然順暢。這跟中國對日本的態度并不一樣,中日領導人互訪已經中斷多年。
日本需要抓住莫迪執政時期中印矛盾激化的機會,不惜代價來推行它的印度洋戰略。
日本通過對印度的觀察,不斷修改對話議題。最早日本以經濟為主,淡化軍事,后來經濟軍事并重,現在很明顯過渡到了軍事優先。
夾擊中國
印日兩國沒有歷史恩怨,也沒有領土爭端,還有一個共同目標--成為聯合國安理會常任理事國。關于入常,印日有根本性矛盾,與其說共同目標不如說是互相借力。印度入常是認真的,日本不是。
中國是印日共同對手,當日本對印度關系轉向軍事優先時,日印自然需要加強海上軍事合作,但日本困于集體自衛權難以解禁,無法將海上自衛隊派往印度洋與印度海軍共同巡邏。
日本付出極大代價拉攏印度,但就算印度邀請自衛隊來印度洋,日本也難以實現。像一位性功能障礙者,花大錢泡個妞,結果妞同意啪啪,而日本卻只能干著急。
要突破防衛權禁區,必須早日修憲,而美國的態度起決定性作用。美國圍堵中國需要許多幫手,日本是最忠實的走狗。
美國卻未必敢將日本海上自衛隊放入印度洋,甚至全球海域,從長遠來看,美國擔心走狗會變成瘋狗,它不是沒有被咬過。
解禁自衛隊,如果白宮只顧眼前利益的話,極有可能放手讓日本通過,因為中國崛起的威脅就擺在眼前。這一點,就看美國統治集團是否具有遠大目光了。
日本與印度軍事合作,目前只能在武器出售上尋求突破,一步步來。聯合軍演去不了印度洋,就把印度海軍請到日本海域。
2015年,印度海軍在神奈川附近相模灣跟海上自衛隊舉行了聯合軍演,日本只能先這樣勾住印度,而印度虛榮心也得到了極大滿足。
為了讓印度更加相信日本的誠意,因為阿三對誰都疑神疑鬼,2015年1月,日本外相岸田文雄在新德里公開演講時,第一次將藏南地區(偽阿魯納恰爾邦)稱為印度領土。
這種做法,引發印度政壇和媒體集體高潮,以前日本一直回避這個話題。
日本公然做出這樣表態,實際上已經放棄希望中國支持它在北方四島立場的努力。雖然在中蘇交惡時期,中國支持日本對北方四島的領土訴求,但今天中國不可能為了日本,去激怒俄羅斯。
印度雖然開心,但不敢在釣魚島問題上給予日本同樣的回報,這令日本非常失望。
印度如果也宣稱釣魚島屬于日本,那么中國就不可能在克什米爾問題上保持中立,而中國與巴基斯坦的關系印度是清楚的。
日本為了與印度一起圍堵中國,不惜公開高調突顯它與印度的特殊關系,這勢必以整個南亞布局為代價,令日本這些年對巴基斯坦的友好努力前功盡棄。
印度除了對中國有根深蒂固敵意之外,莫迪政府在經濟上的困境,也導致印度急需外國投資。一方面不得不厚著臉皮求中國投資,一方面趁勢大力引入日本資金。
印度投資環境并不理想,日本早在九十年代就評估過。而且日本財團一旦投資印度,就不是投資某個項目,而是要控制印度整個產業鏈。
日本當年對中國投資也是這種目的,但中國各個產業起來后,日本發現目標落空了,2006起就開始逐漸撤資。
正常國家對這種投資方式都很警惕,但三哥是個奇葩,它無所謂,從塔塔鋼鐵到汽車行業,任憑三井住友財團上下其手。印度工業制造能力,特別是軍工,遠遠落后于中國不是偶然的。
日本極力拉攏印度,最根本原因是日本并不將印度視為威脅,哪怕它緊挨著印度洋。
中國的反制
日印一東一西夾擊中國,而中國在亞太地區最主要對手是美國,日印只能稱之為兩翼,并非鋒芒。
中國對日本,印度有許多牌可以打,在東方,能對日本形成直接威脅的是朝鮮,特別是朝鮮能力急劇提升后,日本安全感一下就降低了很多。
盡管這次安理會全票通過對朝鮮新制裁決議,但斷油變成了限油,中國是有能力對朝鮮實現單方面斷油的。
中國譴責朝鮮,制裁朝鮮,就是想讓朝鮮冷靜下來,給它選擇機會,但決不可能往死里整朝鮮。
朝鮮對日本形成了直接威脅,這跟中國不一樣,中國在日本眼中是個潛在的最大威脅。
要化解這種直接威脅,日本需要中國幫助。事實是,朝鮮已經將日本列為“不共戴天的敵人”。
印度面臨著巴基斯坦的直接威脅,中印關系如果真的破裂,印度承受不了中巴聯合夾擊,日本這時決不可能給予印度真正支援。
除了這種類似一戰之前歐洲各國連環制衡局面,中國還有強大的經濟力量可以作為杠桿,破壞日印這種合作。
印度身上有個悖論,如果中國對美國威脅越大,印度價值越高,可一旦中國沒有了威脅性,印度也就沒有了戰略價值。
這一點對印度來說是痛苦,但這是事實,安倍擁抱莫迪也好,特朗普擁抱莫迪也罷,都是基于印度在地緣政治上對遏制中國所起到的作用。
這樣就出現一個問題,如果中印關系惡化超過中日關系惡化程度,那么就是印度有求于日本,它反而要付出代價來靠攏仰仗美日。
如果中日關系惡化超過中印關系惡化程度,那么日本要付出代價來拉攏印度。
這就是上面說的主動與被動的關系,現在是日本主動來靠近印度。但本質上這是一種被動,這需要辯證的看。行為是主動,動因是被動。
今天安倍與莫迪都參加了印度鐵路新干線的啟動議式,這條高鐵價值150億美元到170億美元之間,由日本提供81%的融資金額,貸款年利率為0.1%,大大低于國際正常的1%,還款期限為50年,外加15延展時間。
德國人直接就說日本是血本無歸,印度人均收入低,土地征用難,官僚極度貪婪,具體手續復雜之極,就算到2022年建成,有多少印度人會選擇高鐵,而放棄賞心悅目的車頂之旅?
日本咬牙賠本擠掉中國,拿下這條孟買到艾哈萬達巴德高鐵,政治上是贏了中國,但經濟上賠到脫褲。
在印尼 ,在泰國,也是如此,中日兩國互相傷害,這樣就引出另一個話題,日本到底要在一帶一路之外徘徊多久?進來,中日共贏,拒絕,惡性競爭。
中日高鐵建設能力,如果聯手,在全世界可稱得上壟斷,利益均分。這個話題就不細說了。
總之,安倍這次對印度出訪大秀恩愛,一邊是給中國看,一邊是給美國看。
日本最終目的是要將中印關系推向極度惡化地步,只有這樣,日本才能撈回本錢。現在日本算的是政治帳,將來肯定要跟印度算經濟帳。
就看三哥清不清醒了,要是掉坑里,自以為背后有人,來跟中國叫板,尋釁滋事。
中印關系一旦惡化超過中日關系,印度那時真的只能被分尸了。
不知道為什么,我看這照片,總有《賣拐》的感覺。
安倍昭惠:拐了哈,賣了哈,拐賣了哈。
安倍晉三:這是病人與病人之間在探討病情。
莫迪:大哥,緣分吶!
「 支持烏有之鄉!」
您的打賞將用于網站日常運行與維護。
幫助我們辦好網站,宣傳紅色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