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形包圍”對中國真不危險嗎?
作者:戴旭
瑞士蘇黎世州銀行北京代表處首席代表劉志勤先生,就我最近出版的《C形包圍》,近期在媒體發文,說“其實C形包圍圈對中國來講并不是中國歷史上遭遇到的最嚴重的危險。上世紀70年代以前,中國就長期處于U形包圍圈(美蘇共同構筑)中長達數十年之久……當時的環境險惡和嚴峻非同一般,而中國政治家面對這樣的環境卻做到了臨危不懼,不失分寸。”對此,筆者還想作進一步的商榷。先撇開“C形包圍”的話題,談談40年的“U形包圍”。中國臨危不懼是真的,但真的沒有“不失分寸”嗎?
讓我們想一想:文化大革命發生的國際背景是什么?不就是因為美蘇對中國的“U形包圍”嗎?由于美蘇的先后封鎖圍堵,使毛澤東做出“早打、大打、打核戰爭”的判斷和準備,試圖達到以下幾個目的:一是對美國瞞天過海,以三線建設的名義將沿海企業搬遷到西南大山中,其實就是工業大轉移;二是對蘇聯瞞天過海,大規模組建后備力量;第三,在極度機密的情況下,抓緊研制兩彈一星(還有核潛艇),擁有和兩霸對陣的戰略底牌。
外部的重壓,讓中華民族受了嚴重的內傷。今天細論起來,當時中國應對“U形包圍”,不能說一點沒有“不失分寸”。
劉先生認為當年的“U形包圍”比今天中國面臨的“C形包圍”更嚴重,我也無法完全同意。根據蘇聯后來解密的檔案,當時蘇軍在中蘇邊界陳兵百萬,是用來防備的。而美國在越南的行動,實質上也是一種戰略防御。也就是說,當年美蘇對中國構成的“U形包圍”,總體上是防御性的。但今天美國率領新舊盟友對中國構筑的“C形包圍”,則完全是進攻型的。這從近幾年來美國對中國的各種做法就能判斷出來:一是支持日本和南海一些國家,在東海和南海及陸地上挑釁中國;二是支持臺灣分裂勢力挑釁大陸;三是支持西藏和新疆分裂勢力制造動亂;四是親自駐軍中國周邊,威脅中國能源戰略通道;五是不斷在人權、貿易、金融方面,對中國發難,同時還在非洲圍堵中國。美國這樣做,一是壓中國支持其制裁伊朗,使中國自斷油路;二是威逼中國繼續用錢換它的債券,服務美國經濟。總之,就像吸血蝙蝠一樣,趴在中國身上,一邊吸一邊嚇中國。
“U形包圍”與“C形包圍”除了外觀上的形態不同,性質不同以外,還有內涵的不一樣。“U形包圍”主要是軍事上的,且主要體現為外部強壓;而“C形包圍”則包含有經濟、戰爭、文化、軍事等所有層面。前者是外部封鎖時期,后者為全面開放時期。所以,中國的應對也應不同,“C形包圍”是無法以簡單的軍事對抗解決的。正因為如此,我在書中呼吁全社會,從國家現代化建設的總體設計,經濟建設的結構布局,民眾憂患意識和尚武精神的培養等等,全方位地引起警覺,并沒有只是單純地“呼吁大力加強中國的軍事投入,迎接軍事強國的挑戰”。
我不是那個高喊“狼來了”的孩子。我也不希望國人是一些面對群狼依然酣睡的羊群。
(來源:中國國防報)
「 支持烏有之鄉!」
您的打賞將用于網站日常運行與維護。
幫助我們辦好網站,宣傳紅色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