堅持奮斗的烏克蘭共產黨
陳愛茹 2010-3-25 來源: 《黨建》
烏克蘭共產黨(以下簡稱“烏共”)成立于1918年,是現今烏克蘭建黨時間最長的政黨。最高峰時,黨員人數多達300余萬人。蘇聯解體之后,烏共的活動遭非法禁止,黨的財產和資金被剝奪。
1993年6月19日,一部分共產黨員在頓涅茨克舉行重建代表大會,宣布成立新的烏克蘭共產黨。重建至今的17年里,烏共既經歷了20世紀90年代的左翼復興,又經歷了自2002以來特別是“橙色革命”之后的選民流失、頹敗趨勢突顯的局面。面對嚴峻的國際、國內局勢,烏共主動提出各種應對危機的建議,倡議并成功地組建烏克蘭左翼力量同盟,采取多種措施加強黨的建設,積極應對即將到來的2010年大選。
比較傳統的馬克思主義政黨
盡管在奪取政權的方式上,當前的烏共明確地選擇了“和平民主途徑”即議會斗爭道路,但從烏共的綱領和實踐活動中,可以看出烏共還是一個比較傳統的共產黨。
堅持馬克思主義的指導地位。烏共宣稱“馬克思恩格斯列寧的學說是烏克蘭共產黨的思想和理論基礎,這一學說隨著新的任務、新的條件和實際情況的變化不斷地與時俱進”。在此指導下,烏共的目標是建立社會主義社會。烏共在決議中指出,社會主義國家本身的存在及其在社會經濟和精神發展中取得的成績,對資本主義世界的國家、對人民爭取自身解放的斗爭產生了絕對性的影響。社會主義的成就、工人運動積累的壓力迫使主要資本主義國家的資產階級對勞動人民作出實質性讓步。現在,全球資本主義經濟危機的爆發顯示,資本主義體制的歷史局限性和毫無前途更是顯而易見。
堅信社會主義必勝。烏共認為,十月革命開啟了烏克蘭人民當家作主、擺脫帝國主義剝削和奴役的道路。“社會主義在蘇聯的失敗是暫時的”,“一系列歐亞國家社會主義的暫時失敗并不意味著社會主義的崩潰。兩種體制歷史上的原則性角逐并沒有結束,它只是在質上過渡到了一個新的階段。”失敗的是過時的社會主義形式,而不是社會主義本身。社會主義必將取得最后的勝利,因為只有社會主義能夠把人類文明的所有成果用于為勞動人民造福,用于真正的進步,保證社會發揮最佳功能。
明確黨是工人階級的先鋒隊。重建之初,烏共把自己的階級基礎定位為“一切勞動者”,認為烏共“代表贊成社會主義發展思想的工人、農民、知識分子、軍人、青年學生、失業者、退休人員等烏克蘭一切勞動者的利益……”2008年12月召開的第42次代表大會上,烏共重新把黨的階級基礎定位為工人階級,指出工人階級是烏共的社會支撐力量,不論是現在還是任何時候,工人階級都是烏共的社會基礎,是主要支柱。把馬克思主義理論普及給工人階級并讓工人階級運用馬克思主義理論進行爭取自身權利的斗爭,是烏共當前最主要的任務之一。
注重加強黨的建設,擴大黨的影響。烏共非常重視自身的思想理論建設,擁有自己的黨報——《共產黨人》和自己的理論期刊——《烏克蘭共產黨人》。烏共關注當前條件下的宣傳工作,2009年召開的七月全會和第43屆非常代表大會,專門通過了一個加強宣傳工作的決議,提出要把黨的活動著力點定在宣傳上,并采取了一系列相應措施。
發展壯大新生力量
烏共在組織建設上主要沿襲蘇聯共產黨的組織建設經驗,但并不是完全照抄、照搬,而是在肯定中有否定、繼承中有發展。
烏共的中央法定機構有代表大會、全烏克蘭黨代表會議、中央委員會、中央委員會主席團、書記處、中央監察委員會。烏共的領導人包括黨中央委員會第一書記、黨中央委員會第二書記、黨中央委員會全體書記。現任第一書記是彼得·尼古拉耶維奇·西蒙年科。基層黨組織是烏共的基礎,現有基層黨組織近9000個。基層黨組織的建立由上一級黨的機關批準,其主要功能是聯系本地區居民點、街區、小區或社區居住和工作的黨員。
由于歷史原因,盡管烏共基層黨組織遍布烏克蘭,但是發展黨員非常艱難。同時,黨組織在居民中小資產階級階層的工作力不夠。烏共現有的10萬黨員大多數是老黨員,年輕黨員所占的比例非常小。在此情況下,烏共很難影響公民的情緒和國家的局勢。在認識到黨的這些弱點之后,烏共積極在這一問題上尋求突破。自2007年議會提前選舉開始,烏共就致力于改變自己推薦的被選舉人的總體社會形象,推薦出的被選舉人的年齡限定在30—55歲之間,而且被選舉人都具有高等學歷。這一舉措,無疑改變了烏共的形象,起到非常積極的作用。
組建左翼力量同盟
烏共在重建之后很快就把自己的立場設定為:當局的反對派力量、強硬的反寡頭政治力量。2000—2001年,烏共積極舉行了“沒有庫奇馬的烏克蘭”抗議活動,并因此與右翼反對派、社會民主黨分道揚鑣,烏共開始進行自己的“左翼力量抗議活動”。
組建“烏克蘭左翼陣線聯盟”的想法和倡議,對烏共而言由來已久。烏克蘭政黨林立,由于很多烏克蘭左翼政黨的綱領主張與烏共趨同,同烏共競爭選民和選票,很多政黨由于得票率不能超過3%而不能進入最高拉達(議會)。由此造成的局面是:選票分散,社會主義擁護者隊伍變得十分衰弱,烏共喪失了那些支持其他沒有機會進入最高拉達的左翼政黨的眾多選票。烏共決心同這種狀況進行不妥協的斗爭。通過堅持不懈的努力,2009年9月14日烏共、烏克蘭社會民主黨(聯合派)、公正黨和左翼力量聯盟簽署了協議和宣言,共同組建了一個左翼、中左翼力量的總統大選競選同盟。聯合起來的烏克蘭左翼、中左翼力量支持提名烏共領導人西蒙年科為總統候選人。但是,烏克蘭社會主義黨和進步社會主義黨都沒有參加左翼力量同盟,烏克蘭左翼運動依然是分裂的,左翼力量的聯合依然任重道遠。
進攻的時刻到了
烏共在開展議會外斗爭的同時,積極參加政府和議會的選舉、立法等各項活動,并在烏克蘭最高拉達擁有自己的議會黨團。
20世紀90年代,烏共在政壇上有著舉足輕重的影響。1993—1999年在整個世界左翼運動遭受重創之際,烏共卻呈現復興局面。1993年烏克蘭共產黨身份合法化之后,參加了歷次烏克蘭最高拉達選舉。為參加1994年選舉,烏共在烏克蘭的各個區深入民眾進行積極的宣傳。基于此,烏共在1994年最高拉達選舉中,獲得338個議席中的90個議席,并組建了烏克蘭最高拉達的第一大黨團。1998年烏共在最高拉達選舉中同樣表現出色,獲得的選票率為24.65%,奪得124個議席,保持了烏克蘭議會中第一大黨團的地位。
進入21世紀以來,由于世界共產主義處于低潮,特別是烏克蘭國內自1999年以來政治、經濟狀況趨于穩定,資本主義勢力日漸鞏固;同時,也由于烏共的宣傳不到位、黨內生活的消極方面顯現、缺少新的對廣大民眾富有吸引力的綱領性方針、黨的領導和黨的積極分子缺乏鮮明的個人魅力等,烏共在選民中的威望呈現逐年下降的趨勢,支持率大幅跌落。2002年最高拉達選舉中,烏共的得票率是19.98%,由議會第一大黨降到第三位。2004年,烏克蘭發生“橙色革命”之后,烏共在最高拉達的地位更是每況愈下。2006年最高拉達選舉中,烏共的得票率僅為3.66%。
身處逆境的烏共,不氣餒,大量發放闡釋其理論思想的傳單,積極地在選民中間進行宣傳;同時,積極改變黨的形象,更加注意青年黨員的吸收和培養,通過青年黨員的活動讓黨更加富有生機和活力。2008年爆發的國際金融危機,讓烏共看到了馬克思主義再度復興、左翼力量在烏克蘭振興和崛起的希望。在將此次危機評價為資本主義自身不可避免的體制性危機的同時,烏共寄希望于左翼力量同盟可以在2010年烏克蘭大選中有突出的表現,認為左翼力量同盟參加議會和總統選舉是“一條通過和平民主的途徑進行社會主義改革的道路”。在評價自身的參政經驗時,烏共指出:“我們長期進行退卻并遭受了重大的損失。現在進攻的時刻到了。”
來源:《黨建》2010年第1期
「 支持烏有之鄉!」
您的打賞將用于網站日常運行與維護。
幫助我們辦好網站,宣傳紅色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