危機背景下的美國經濟預測
武堅
1 回顧
美國陷入經濟危機的原因:制造業的長期衰退(由于科技和教育投入不足,導致高技術人才和高端產品競爭不過日、韓;低端勞動力成本居高不下,導致低端產品競爭不過中國)。
2001年美國已達到經濟危機的邊緣,為了挽救美國經濟,美國政府和美聯儲選擇了如下應對方案:通過發行政府債券刺激服務業(特別是與公共投入相關的部分)快速增長;通過降低貸款利率,刺激房地產市場。為了確保上述方案得以實施,美國政府采取了如下措施:打擊歐元,確保美元作為世界主導貨幣的核心地位;與中、日、OPEC核心國家分別達成默契,成功地將大量增發的政府債券出售給國外投資者(對中國,以準許中國加入WTO、開放美國市場、形成中國生產-美國消費格局為條件,鼓勵中國政府利用外貿盈余大量購買美國政府債券;對日本主要采取政治手段、施加政治壓力;對OPEC國家主要采取放任油價上漲為利誘)。事實上,美國政府在2001-2006年間成功地實現了“增發政府債券、刺激消費”和“維持低通脹、為降低利率和促進房地產市場創造條件”這樣兩個幾乎難以兩全的目標。
但是2006年之后,房價難以持續上漲,房地產市場的刺激作用逐漸消失。伯南克的莽撞(為了防止通脹而迅速加息的舉措)提前刺破了房地產泡沫,于是在2007年中發生次貸危機,導致兩房破產、投資應行破產或被兼并,各金融機構虧損累累。此為經濟危機的第一波。2008年下半年開始,美國政府加大負債力度,美聯儲不顧通脹威脅迅速降息,在一定程度上為美國經濟注入了新的興奮劑。雖然在短期內上述措施止住了美國經濟迅速下滑的趨勢,然而關鍵的問題(制造業流失)并沒有解決,與此同時進一步加重了美國政府的經濟責任。
2 短期預期
經濟危機的第二波將在2009年下半年到2010年降臨,導火索將是通脹預期:在通脹預期作用下,外國投資者將拒絕繼續購買美國政府債券,美聯儲被迫收購美國政府債券并增發大量(以萬億美元計)貨幣,導致通脹成為現實;在通脹壓力下,勞動力成本(工資)將被迫迅速上升,導致勞動力成本所占比重較大的服務性行業(如咨詢業、零售業、軟件業)面臨巨大成本壓力,其中負債比重較高、贏利能力薄弱的企業將率先破產,從而引發企業債務危機;與此同時,如果政府無法籌措到足夠的資金維持公共開支,與公共服務相關的領域也將被迫裁減雇員。隨著服務業的裁員,美國的失業率將迅速飆升。
為了挽救美國經濟,美國政府將被迫采取如下措施:加大稅收(消費稅、財產稅、收入稅等)開征力度;采取威脅手段(如貿易保護、凍結債權人權益、軍事干涉等)強迫外國政府繼續購買美國政府債券。由此引發美國政府信用危機,大量投機資本外逃。這將是美國經濟危機的第三波,時間可能會在2012年前后。
為了從根本上挽救美國經濟,美國必須重振制造業——具體措施包括加大科技和教育投入、強制美國跨國集團將生產線遷回美國、實施貿易保護主義。這將是2012年之后美國政府的主要任務。奧巴馬的歷史地位相當于胡佛而不是羅斯福,不是最終解決問題的鐵腕總統。
對中國來說,2010年下半年才是危機的真正開始。由于受美國的影響,自2010年下半年開始,中國政府將面對如下兩方面的問題:出口銳減導致失業率居高不下,人心浮動引發社會動蕩;美國惡性通脹導致中國外匯大幅貶值,政府駕馭經濟的能力和對外政策遭到強烈質疑。為了解脫困境,中國政府需要采取如下措施:首先建立大規模的社會保障制度,解決失業人口和低收入人口的生存保障;其次加大打擊腐敗的力度,提升公眾對政府的信心;第三通過與美國達成默契,通過共同肢解俄羅斯,解決美國的對華債務問題。
3 中期預測——全球危機的四個階段
第一階段(2007-2012):爆發——起始于美國次貸危機,結果是美國惡性通貨膨脹、巨額國債、高失業率;
第二階段(2013-2015?):轉嫁——美國政府為了創造更多的就業機會而全力拯救制造業,結果是貿易保護主義盛行、國家間沖突開始增多;
第三階段(2016?-2020?):沖突與戰爭——經濟上的虧欠需要通過對外掠奪來補償,沖突逐漸升級為戰爭,戰爭的形式不再是人們所熟悉的傳統戰爭,超限戰將是主流、核打擊將是最終手段;
第四階段(2020?之后):重建——需要在戰爭廢墟上重建的不僅僅是有形的物質世界,也包括無形的價值觀,無限制擴張的現代價值觀將被修正、后現代的“適度與節制”價值觀將逐漸盛行。
2009/06/12
「 支持烏有之鄉!」
您的打賞將用于網站日常運行與維護。
幫助我們辦好網站,宣傳紅色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