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對蒙古的文化滲透
娜 琳
據日本媒體6月22 日報道,日本首相小泉打算在卸任前的8月訪問蒙古,目前,日本政府正在就此事進行緊張協調。
日本從1991年起已經連續15年成為蒙古最大的外援國。憑借著龐大的政府開發援助,日本順利地推動著日蒙關系的發展,蒙古國民對日本的親近感也與日俱增。2004年11月,日本駐蒙古大使館進行的一項調查顯示,有超過七成的蒙古人對日本有親近感。這些現象表明,歷史上曾經同蒙上交戰過的日本,如今正成為蒙古最友好的國家之一。而地理上真正作為蒙古一大鄰國的中國,雖說是蒙古對外政策的首要方向之一,但在一些蒙古人心中的形象卻并非盡如人意。
日本的援助從經濟主導轉向文化滲透
日本成功地改變其在蒙古形象的主要做法是,除了經濟援助以外,加大對文化教育的投入力度。日本人知道,只有文化滲透才能在蒙古民眾心中產生深遠影響。
從2002年起,日本政府在蒙實施“草根計劃”,將援助重點從經濟方面逐漸轉向文化思想交流領域。2002年6月,由日本政府撥款援建的蒙日文化中心在蒙古國立大學落成。該中心定期免費為年輕人舉辦知識講座、播放日本電影、開辦日語學習班活動。目前文化中心已成為蒙古民眾進一步了解和學習日本的重要途徑。從2003年開始,日本政府將教育投資工作從首都烏蘭巴托向牧區轉移,特別是貧困省縣。當年,獲得日本“草根計劃”援助的鄉村學校達70所。2004年在“草根計劃”范圍內又實施了25個項目,包括改擴建基層中小學校舍、幼兒園和整修醫療診所,向殘疾人提供資助,向學校贈送電腦、彩電,為基層提供發電機、變壓器,更新輸水管道、污水凈化系統等。2005年,日本政府又向蒙古政府提供了5000萬日元,用來更新改善蒙古音樂舞蹈學院的設備。
除政府援助以外,日本非政府組織也在蒙古積極開展文化教育援助活動。日本國際協力事業團在烏蘭巴托市、戈壁阿爾泰省、木仁市建立了無線電短波中心。日本“蒙古伙伴”、“和平風” 等非政府組織按協定向南戈壁省、中戈壁省的鄉村學校提供了價值數萬美元的教學設備等。
近年,日蒙兩國在對方國家舉辦的文化日活動日益活躍,內容豐富。今年是日本的“蒙古年”,而2007年為紀念兩國建交35周年,日本將在蒙古舉辦“日本年”活動。
除此之外,每年到蒙古旅游的外國游客中日本人最多,平均萬人以上。而且,自1991年蒙日政府簽訂日本派遣志愿團到蒙古工作協定以來,已有幾千名日本青年志愿者赴蒙古城鄉從事教學工作,同時向蒙古傳授日本的文化傳統、價值觀念,以便擴大自身影響。
日本對蒙古多年的經濟援助和文化滲透已經逐漸見了成效,在蒙古,上從國家領導下至普通民眾都對日本心存感激。作為回報,2004年8月日本外相川口順子訪問蒙古時,蒙方向日方提供了10100名二戰后在蒙被俘的日本人(均已死亡)的情況資料。而且蒙古政府應日本政府的要求,居然在烏蘭巴托市南部近郊修建了在蒙日軍戰俘紀念碑。在朝核六方會談問題上,蒙古政府積極站在日本的立場上,在聯合國改革問題上支持日本成為安理會常任理事國。尤為引人注目的是,蒙古各主流媒體經常把日本列為“對蒙古最友好的國家”之一,而偏偏就不提中國。更有甚者,在一次蒙古國家電視臺的少兒節目中,當主持人問到哪些國家是鄰國時,天真的兒童居然說,美國、日本、韓國、英國、俄羅斯等,在主持人的再三提醒下再回答時卻說:還有“呼扎”(對中國人的誣稱)。
中國應具備軟實力影響
同日本相比較,中國不能不承認對蒙古工作上的差距。筆者認為主要原因是中國缺乏大國應具備的軟實力影響、意識形態感召力和價值觀的吸引力,換句話說,就是“讓其他人做你想讓他們做的事情,即吸引和說服別人的能力”。到目前為止中國在蒙古還沒有設立文化中心這樣的機構。
目前,中國雖然已成為蒙古最大的投資國和最大的貿易伙伴,而且中國對蒙古的政治影響也逐年加大,但這并沒有完全消除一些蒙古人對中國的戒備心理,他們總擔心中國早晚要吞并蒙古,并認為中國在蒙古投資是對其資源的掠奪。相當多的蒙古老百姓對中國依然懷有復雜的心態,他們對快速發展的南鄰既羨慕又恐懼,既交往又防范。比如:蒙方雖認為中國經濟的持續快速發展為兩國合作提供了良好機遇,但當國家急需外資時蒙古上層有些人卻曾經不愿接受(部分議員反對)中蒙建交以來中方為蒙古提供的最大一筆3億美元的優惠貸款(這筆貸款是2003年6月中國國家主席胡錦濤訪蒙時雙方商定、2005年11月蒙總統恩赫巴亞爾訪華時雙方簽署的),擔心經濟上過分依賴中國而被控制。在蒙古中下層,老百姓雖然普遍離不開中國物美價廉的中低檔生活用品,但很多人卻反對中國人在蒙古長期開采大礦,甚至在蒙的中資企業經常遭到不明不白的襲擊和騷擾。
筆者認為,中國在發展中蒙關系上,不能只滿足于兩國已建立的中蒙睦鄰互信伙伴關系、中國是蒙古最大的投資國和最大的貿易伙伴等已取得的成績。中國應該在文化層面上加大力度,從意識形態、文化認同、社會心理和民眾情感等方面加強工作,加大文化在中蒙兩國政治關系及經貿聯系中的催化作用,從而在蒙古老百姓心中樹立起一個真正的友好鄰邦的形象。
豐富雙方交往
我國的內蒙古自治區與蒙古邊界線長達3193公里,占中蒙邊界線長度(4710公里)的68%,而且邊界兩邊是具有相同文化的跨界民族。所以,應該充分利用內蒙古自治區的區位優勢和兩地的人文基礎,使其在中蒙交往中發揮橋梁和紐帶作用。內蒙古自治區要規劃和建立中蒙民間交往機制,開展包括青少年交流在內的形式多樣的民間交流。如定期在對方舉辦商貿洽談會、展銷會,組織兩國中小學生互訪,舉辦雙方共同愛好的文體活動——摔跤、賽馬、射箭和文藝演出、電影周,開展邊境旅游以及中方為蒙古公民在華就醫求學提供方便等,以便雙方人民更多地相互了解,加強中國在蒙古的文化影響,尤其是使蒙古民眾更好地了解內蒙古自治區和中國其他地區經濟、文化快速發展的大好形勢及中國對蒙古長期的睦鄰友好政策,以此推動中蒙睦鄰互信伙伴關系的深入發展,逐漸消除蒙古部分人對中國的疑慮和“敵意”。
此外,值得一提的是,需要提高在蒙華人的文化修養和綜合素質,有關部門還應該杜絕那些沒有實力、沒有能力甚至有損于國家形象的企業和個人在蒙從事商務或其他業務活動。”
(《環球視野》摘自2006年第14期《世界知識》)
「 支持烏有之鄉!」
您的打賞將用于網站日常運行與維護。
幫助我們辦好網站,宣傳紅色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