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窮沙窩里把根扎,開出一枝玉蘭花。”詩句中的窮沙窩,是臨西縣東留善固村。開出的玉蘭花,就是呂玉蘭。在這個昔日窮沙窩里,原本冀南平原上的一名農(nóng)家女,最終成長為全國著名的勞動模范,成長為一名黨的好干部、人民的好公仆。
呂玉蘭,1940年出生。1955年回鄉(xiāng)務農(nóng),成為中國最年輕的農(nóng)業(yè)合作社社長。1958年入黨,1960年任本村黨支部書記。1966年起,先后在臨西縣委、河北省委、正定縣委、河北省農(nóng)業(yè)廳擔任領(lǐng)導職務。1993年3月,因積勞成疾,不幸病逝,享年53歲。
玉蘭路、玉蘭學校、玉蘭小區(qū)、玉蘭公園……在東留善固村,呂玉蘭的影子幾乎無處不在。弘揚玉蘭精神,把村莊建設得更美好,是村里多年來堅持不懈的追求。
呂玉蘭紀念館,更是吸引著來自全國各地的參觀者。走出紀念館,他們往往感慨地說:“呂玉蘭精神今天沒有過時,明天也不會過時……”
她為人民做“傻子”
1955年,15歲的呂玉蘭高小畢業(yè)。爹娘覺得她還小,應該再讀兩年書。
呂玉蘭卻早就打定主意:“黨的號召就是革命的需要,聽黨的話就是光榮。我這農(nóng)民算是當定了!”
上級黨組織號召互助組轉(zhuǎn)農(nóng)業(yè)社,玉蘭就挨家挨戶去動員:“咱成社吧!組織起來力量大……”最終,一個二十四戶的初級社組織起來。村里十個初級社,數(shù)她們這個社干勁大。很多人都稱贊她們社人多心齊,“風吹不散,雨打不爛”。
為治理沙荒,玉蘭決定植樹造林。她領(lǐng)著四十多名婦女,天不亮就起來,背上樹苗子,迎著刺骨的寒風,到六七里外的沙灘上造林。餓了,啃幾口涼窩窩;冷了,把棉衣扎一扎。有時刮起大風來,飛沙撲面,睜不開眼……
就這樣,呂玉蘭和她的伙伴們逢春采種育苗、逢冬栽樹造林,硬是在沙荒地上育成100多萬株樹,長達8華里的林帶,鎖住了風沙危害,實現(xiàn)了幾代東留善固人的夢想。
治住了風沙,呂玉蘭又帶領(lǐng)干部群眾大搞農(nóng)田水利建設。經(jīng)過幾年努力,全村打井40多眼,平整土地4000多畝,開挖渠道15條。從此,東留善固人才不再餓肚子,逐漸走向幸福生活。
有人曾當面問呂玉蘭:“你上沒哥,下沒弟,過幾年不知嫁到哪里去哩,你為誰打乾坤哪?”呂玉蘭回答說:“白求恩不遠萬里到中國來,他為誰呀?過去打日本,打蔣介石,很多人流血犧牲,又是為誰呀?我為人民打乾坤,為社會主義打乾坤,甘愿當‘傻子’。”
她把群眾當親人
呂玉蘭心里始終裝著人民群眾。她一門心思為群眾謀福利,真誠地關(guān)心群眾的疾苦。
一年秋天的一個深夜,狂風夾著悶雷裹著大雨從天而降。呂玉蘭被這突來的風雨驚醒,看著電閃雷鳴的夜空,立刻穿上衣服,披著一塊布片,就往街上跑。原來,她想到了軍烈屬、五保戶的房子。這么大的雨,他們的房漏了嗎?塌了嗎?
頂著狂風暴雨,呂玉蘭來回奔走,雨下了一整夜,呂玉蘭忙碌了一整夜。這一夜,全村個個街道、條條胡同,哪一條都有呂玉蘭的腳印,20多個軍烈屬、五保戶,哪一家都出現(xiàn)了她的身影。
村里有個老人叫孫文禮,他的老伴兒和女兒先后去世,常年生活無人照料。整天不刷鍋碗,不洗衣服,兩間破房里,積滿了灰塵。呂玉蘭擔任大隊支書后,逢年過節(jié),她都要帶著大小隊干部,去為他打掃衛(wèi)生。呂玉蘭把外衣一扒,挽起袖子就為老人洗刷。
為了照顧孫文禮,呂玉蘭把他安排到了大隊林場,一邊做門衛(wèi),一邊養(yǎng)雞,使老人過上了幸福生活。
聯(lián)系群眾魚得水,脫離群眾樹斷根。呂玉蘭把群眾當成自己的親人,群眾也把她當成親人。
她讓干部“走下去”
因為工作表現(xiàn)優(yōu)異,1960年呂玉蘭當選東留善固村黨支部書記,還被評為了全國“三八”紅旗手。
她說:“說一千,道一萬,不如帶頭干!”在她的帶領(lǐng)之下,沒過幾年,貧困低產(chǎn)的東留善固村成為了十里八鄉(xiāng)有名的“花果園”,糧食與棉花的年產(chǎn)量接連翻番。
呂玉蘭在基層工作多年,始終奮斗在生產(chǎn)第一線。1970年在擔任臨西縣委書記期間,更是要求全部的干部要深入一線,到群眾中去,到生產(chǎn)中去。呂玉蘭對干部們說,“農(nóng)業(yè)要上去,干部要下去”。只有深入一線才可能真實地了解一線群眾在生產(chǎn)建設中的實際需要。在她的帶領(lǐng)之下,從辦公室到機關(guān),全縣的干部都深入到各村鎮(zhèn)的生產(chǎn)一線,與群眾同吃同住。
后來,無論身在什么職位,她都堅持深入一線,每年勞動在100天以上。她說:“俺要是三天不往地里轉(zhuǎn)一圈兒,不看看樹,不看看莊稼,不看看鄉(xiāng)親們,非憋出別的病來不可!”
她從自己先做起
“凡是集體的東西,咱一點也不能沾。”呂玉蘭不僅這么說,更是自始至終都這么做。
1963年9月,大批救災物資運下鄉(xiāng)來。一天,隊干部們拆開大包,一邊揀,一邊還不忘上身試試。呂玉蘭看到后問,“還沒研究哩,怎么就分開啦?”一個隊干部沖著她說:“玉蘭,特意給你留了兩雙皮鞋,你試試。”
呂玉蘭看都沒看,大聲說:“多好的皮鞋,俺也不要。救災物資,應該先分給最需要的群眾。當干部的,誰也不許先挑先揀。挑了衣裳的,趕快放回去,重新分配!”
1976年,東留善固村開始搞新農(nóng)村建設。每年冬天,生產(chǎn)隊組織拆舊房蓋新房。呂玉蘭家的房子是最后蓋的,舊房檁條全用上還缺15根。這時有人說,樹都是玉蘭領(lǐng)頭栽的,應該讓玉蘭挑最好的用,直接給25根新的吧。
呂玉蘭聽說后堅決不同意,說不能搞特殊,多占集體便宜。1980年年終分配時,她的拆蓋房用工、檁條等物占款全部從分配中扣回集體。
不光不沾,還要倒貼。幾十年間,呂玉蘭當干部,出差貼路費,上級來人在家吃飯貼飯菜,賣掉家里的豬仔貼給村小學買桌板……于是,人們送給呂玉蘭一個外號——“賠本干部”。
一塵不染、廉潔奉公,不論在村里、縣上,還是省里工作期間,呂玉蘭都做到了這一點。
在呂玉蘭的遺物中,有一張中捷農(nóng)場服裝加工廠開具的150元錢的收費單。原來,呂玉蘭1988年出訪法國時,在中捷農(nóng)場做了兩件衣服。她問:“多少錢啊?”農(nóng)場領(lǐng)導說:“玉蘭,你給我們農(nóng)場辦了那么多事情,出國做兩件衣服,還能要你的錢啊!”呂玉蘭拒絕道:“如果不要錢,俺就不在你這兒做了。”
呂玉蘭為什么會這么“傻”?她在文章《十個為什么?》中,有這樣一段敘述——滿腦子只一個“我”字,是個人主義的頭腦。腦子里“公”字掛帥,就是共產(chǎn)主義頭腦。人的立足點不同,算法不一樣。
記者手記
精神是一個人思想的凝煉和意志的體現(xiàn)。高尚的精神能夠穿越時空,歷久彌新。呂玉蘭精神就是這樣。
回顧呂玉蘭一生的歷程,她已經(jīng)形成了既閃耀著優(yōu)秀共產(chǎn)黨員的崇高思想品德,又具有她個人獨具特色的優(yōu)秀品德。“愛國為民、艱苦創(chuàng)業(yè)、求真務實、無私奉獻”,這16個字,是呂玉蘭留給我們的寶貴精神財富。
她帶領(lǐng)干部群眾艱苦創(chuàng)業(yè),把一個貧困落后的窮沙窩,改造成林茂糧豐、五業(yè)興旺的社會主義新農(nóng)村。她甘愿吃苦、吃虧、吃屈,當“賠本干部”。她工作在前,苦干在前,奉獻在前。她自覺踐行黨的根本宗旨,親民、愛民、為民,把有限的生命投入到無限的為人民服務之中。她清正廉潔、無私奉獻,為廣大黨員干部樹立了榜樣。
呂玉蘭時刻懷著一顆愛黨愛國的赤誠之心,始終保持著同群眾的血肉聯(lián)系。她是中國千千萬萬奮斗者的優(yōu)秀代表,是中國共產(chǎn)黨員的優(yōu)秀代表,是人民的好公仆、黨的好干部的優(yōu)秀代表。
「 支持烏有之鄉(xiāng)!」
您的打賞將用于網(wǎng)站日常運行與維護。
幫助我們辦好網(wǎng)站,宣傳紅色文化!